【逝者如斯】悼念沃勒斯坦|世界體系危機和國際政治社會學的興起

2021-02-08 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在沃勒斯坦的世界觀構中,若干物質和意識有規則或無規則的排列而形成的時空域被稱之為體系。在世界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排列的方式往往決定了體系形成後的主要表徵。由民族國家,身份政治等一系列關鍵要義而構成的理論支點與基本單元相融合,不斷豐富著早期原本單一且封閉的世界行為體觀感。


在世界體系中,物質和意識共同作用並組織了行為的發生,但沃勒斯坦卻不願將行為群體和行為個體做出過於細化的區分,宏觀概念的微觀化和微觀概念的宏觀化使得相應的研究工作破除了本質主義的困擾。他並不排斥靜止的思考,從分層思想到中心-邊緣理論的呼籲,都似見字如面。但在後來,經過對自身的修正和對他者的批判,使他再次堅信,在複雜系統決策和內外文化偏好的雙重逼迫下,一切社會科學理論的誕生,發展,消亡都離不開流動,而流動與流體的長期做工,將最終演化生成為歷史的進程——構成多中心,多散點,可變邊緣的新體系。這也就使得其歷史社會學的觀點成為可能。


可以說,沃勒斯坦的學術成長之路始終是一條抗爭之路,於各個社會學科間進行大膽的穿插和滲透,才擁有了獨特的理論架構。在門派學派紛紜林立,論戰縱橫喋喋不休的今天,保持內心平和以及博採約取成為了其學術進階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國際關係學的角度來看,沃勒斯坦用一生的學術貢獻,豐富並超越了國際關係理論在世界體系中的存在感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理論是源於國關卻又高於國關的。


人類群星閃耀時,往往追求的是意志或精神的勝利,當把「達沃斯精神」和「阿雷格裡港精神」同時擺在餐桌前,食用的先後次序已經不再是問題的核心。與高思在雲,層層枷鎖,內核多變,實踐僵化的西方國關及戰略理論相比,沃勒斯坦擁有了敢於否定自我原生文化背景和摘掉有色眼鏡看世界的勇氣,並始終將紅色政權的革命和鬥爭看做是人類霜天競自由的策源現象之一,追求左而不激,右而不隨的包容與預見。理論研究往往易添花錦上,卻難萬古流芳,但僅憑他的這份眼界和心胸,其理論也足以傳世。


沃勒斯坦時代在動態認知世界體系的前提下,依照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霸權周期等原理,實現著某種體系內外的相對平衡。當螺旋上升和有機循環追求絕對性時,則會形成潛在的體系危機,始終如一的置換使得體系內不同的圈層產生溝壑與裂痕,不同邊界的重新劃定,則建立並放寬了文化溝通的全新媒介。當衝突與互鑑同時發生反應時,最終迎來的是同化或融合,由此進入到下一個穩定的體系周期。


好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不僅僅是學術產品的批量生產者,更應該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論源泉。在生前身後,沃勒斯坦無疑做到了這一點,這並非是基於一種懸念和遺憾,而是伴隨著一個學術時代的完結承上啟下且必然形成的結晶體。對國際政治經濟學(IPE)和政治社會學(PS)的討論由來已久,在IPE和PS這兩朵學術玫瑰的映襯下,國際政治社會學(IPS)的橫空出世則顯得尤為必要。有別於英國學派對國際社會的討論,也不同於北歐學派及法蘭西學派對和平學理與現實意義的追尋,國際政治社會學應以全新的視點面向並普羅學術大眾,除去對社會學和國際政治學學術背景的融智,國際政治社會學應著眼於概念起源,時空結構,秩序比較,多核並舉等立足點進行思考和討論,以嚴謹的實證精神,迎接全新的學術貫通。


世界體系將永不終結,在後沃勒斯坦時代,伴隨著國際政治社會學的興起,體系危機論終將戰勝體系終結論,使得他的觀點長學長新。最後,要始終銘記的是,結構性危機不僅僅是一種反思和惶恐,也是前進和豐富理論內涵的重要動力。」

相關焦點

  • 西方國際社會學述評
    我認為,在全球社會學、國際社會學、發展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比較社會學、世界體系論 、全球化研究所有這些領域和學科中,不要說超過,目前還沒有一本書能接近《大國的興衰》的境界和水平。這本書可以成為中國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有關課程的主要教學參考書。        這本書也有不足之處。
  • 世界體系理論的提出者沃勒斯坦去世,享年89歲
    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8月31日,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提出者
  •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伊斯蘭,伊斯蘭主義者,和世界體系理論
    ,他寫過大量的主題,從全球經濟和國際政治,到美國的衰落,反體系的運動,多元文化主義,和宗教在現代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就像薩曼和佐指出的那樣,「世界體系分析通過設定所有文明都是一種現代性的發明,挑戰了這種關於差異的,高度本質化的概念。」[1] 對沃勒斯坦來說,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其主要意識形態過去是、現在也依然是自由主義),自1968年的世界革命以來,一直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危機。沃勒斯坦堅持,中長期來看,這個體系將被其他的、也許是更好的體系取代。
  • 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及其對國際關係學科的貢獻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劇變直接促成了國際關係另一個重要領域即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興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歐洲經濟一體化加速、石油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及第三世界呼籲建立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構成了國際關係學界對國際經濟問題高度重視的現實依據。現實主義(也稱重商主義或經濟民族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三大理論。
  • 一戰啟示錄:世界體系與國際體系的衝突及其後果
    問題是,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徵是權力政治,帝國存在的理由不可能單單是為了便利宗主國的剝削,還有國際體系帶來的國家生存的壓力。兩大民主國家為爭奪和捍衛世界霸主地位幾乎兵戎相見,這是對半個多世紀後的「民主和平論」的莫大諷刺。所幸,不久之後,納粹德國的興起對英國構成了更強大的挑戰,英國遂不得不「慨然」接受美國「和平崛起」。大國之間無處不在的權力政治為國聯建立「集體安全」蒙上了陰影。美國既不願意承擔穩定歐洲的政治責任,也不願意利用其經濟和金融實力,來構建一個全球性自由貿易體制。
  • 世界政治中的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批評新現實主義的理性原則,主張應用社會視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國際關係中所存在的社會規範結構而不是經濟物質結構,強調機構、規則和認同在國家行為及利益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為體與體系結構之間存在著互動依賴關係。建構主義謀求通過對世界政治進行經驗分析來闡述自身的觀點和思想。
  • 【批判理論】郭樹勇:國際關係研究中的批判理論:淵源、理念及影響
    反全球化力量也以石油危機爆發、南南合作加強、非政府組織(NGO)興起、南北對抗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回潮等形式在發揮著影響。核武器、經濟霸權、國際科技競爭等技術理性統治在成為國際政治中心操作的同時,也極端地壓制著人的解放。國際關係的現代性面臨合法性危機以及重建合法性的關鍵時刻,人類社會處於政治大變動的轉折點上。這是批判理論形成的歷史大背景。
  • 世界政治中的強人政治何以可能?
    二戰期間的世界政治達到了強人政治的頂峰,當時的世界政治幾乎就是由軸心國的希特勒、墨索裡尼、東條英機以及同盟國的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和蔣介石這幾個政治強人決定的。然而二戰之後,隨著雅爾達體系的確立、世界各國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反思以及第二波乃至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推進,強人政治由於與獨裁統治的密切聯繫而越來越成為一個負面概念。比如有學者認為,威權政治的核心是在「整體號召機制」下施行「強人政治」。
  • 【書評】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
    《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書籍封面。作者:戴維·布倫納(David Brenner)2019年10月,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University of London)國際關係講師戴維·布倫納出版了一本《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的新書。
  • 從國際政治到世界政治∶超越國家主義研究視角
    首先,在邏輯上,葛蘭西認為,國際關係在邏輯上後於根本性的社會關係,社會結構中的任何組織創新都影響並決定著國際領域的絕對和相對關係。作為當今國際政治主流理論構建的基石和出發點的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隱含邏輯假定是∶國家形態以及由此產生的國際政治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議題。而這個假定只是在部分歷史時間內具有正確性。國家主義研究範式及其推導出的國際政治理論從邏輯上束縛了世界政治理論的潛能與空間。
  • 【思想焦點】百年政治思潮與世界秩序變革
    新自由主義儘管沒有使西方社會完全回到19世紀的原生態市場體制之中,福利國家的印跡在不同國家中不同程度地保留著,但福利國家對市場的幹預,社會再分配的機制,以及工人的組織力量和權利已經被大大地削弱了。階級權力的再度傾斜是新自由主義濫觴的重要國內政治因素。新自由主義的興起與國際政治的作用也有著一定的關聯。冷戰和冷戰結束帶來的國際政治形勢是促使這一轉化的一個重要政治因素。
  • 側翼大國崛起 | 現代國際體系變革的源動力
    關於微信公眾號 亞氏說:人天生是政治動物。人先為動物,後為政治動物。與蜜蜂等其他動物一樣,人是社會動物,是群居性的。而人還有善和正義的訴求,城邦之善性決定了人可以此完善自身。「政治」的意涵受到過功利主義的挑戰,但筆者仍將其運用於公眾號。希望以此為銘——功利和權勢並不是政治的全部,政治同樣需要德性。
  • 淺談阿芒·馬特拉的國際傳播觀 ——以《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為例
    另外,馬特拉認為二戰後的國際關係變動也折射出傳播的力量和權力。二戰後,冷戰開始,美國和蘇聯開始了意識形態之爭。馬特拉提到了三條戰線。國際傳播/宣傳、太空競賽和技術戰線。宣傳:在宣傳這條戰線上尤其要注意下國際傳播的興起。國際傳播在冷戰中被看做是一種戰鬥性話語。宣傳的戰場就是國際傳播渠道。而在這個戰場上貢獻才智和策略都是一些社會科學界。
  • 宋楠:地緣政治下的薩德危機和北京現代
    要知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格局、軍事態勢、經濟互通以及意識形態,都屬於世界範圍的非主流地緣政治範疇。與北美大陸、西歐和北歐、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大陸、甚至是亂成一鍋粥的中東和中亞地區,東北亞的亂局都圍繞美國、中國、俄國、日本以及南北朝鮮構成。實際上,東北亞地區的危機或問題,可以被認為因不同意識形態引起一場三角債式的扯皮。美國、中國、俄國作為世界範圍最大的經濟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可預見的未來,三個國家不會出現1對1的戰爭。
  • 《國際政治研究》2021年第4期
    劉長敏: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宋明晶: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美國次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多層級治理視角的分析王聯合 焦 莉氣候變化及其治理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引人矚目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也是美國政治生態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熱點問題。
  • 蘇聯與蘇伊士運河危機
    1955年的萬隆會議標誌著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號角吹響,並將愈演愈烈,中東地區民族主義熱潮亦迎來新的高峰。為此,西方列強聯合中東君主國組建了巴格達條約組織。表面上看這個組織是防禦蘇聯滲透的軍事體系,但事實上亦是為了壓制50年代在中東愈加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
  • 朝貢體系:古代東亞國際體系的幻象
    本部分將從古代中國外交和古代東亞國際體系兩個維度觀察朝貢制度的作用和地位,以此破除學界對朝貢體系的過分迷信。(一)古代中國外交中的朝貢制度古代中國外交朝貢關係不是中國與外國交往的唯一形式,即對外關係存在的唯一形態。在中國古代外交史上,除了朝貢,還有質子、羈縻、反向納貢、互市等外交制度。
  • 美國國際關係理論歷史分析
    然而以權力界定利益的現實主義理論很難解釋韓戰、古巴飛彈危機和越南戰爭,理論陷入困境。美國不僅在隨後70年代的美蘇爭霸中處於蘇攻美守的不利地位,而且遭受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和石油危機的衝擊。現實主義理論無能為力,既不能合理的解釋國際局勢的變化,又不能很好的維護美國的霸權。 摩根索奠定了以權力為中心的現實主義政治。理論的核心即現實主義六原則確立了以權力界定利益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