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以色列舉行了新型巷戰戰車——「卡梅爾」的展示活動。美國媒體則稱該戰車是一款高度自動化的戰車。那麼,卡梅爾戰車有何特色,以色列對其的研製又包含怎樣的軍事價值觀?老巴為您介紹一二。
項目背景:巷戰中大塊頭的苦惱
以色列自從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不再面臨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強大正規軍挑戰。尤其冷戰結束之後,以色列依靠美國的支持,在中東地位得到穩固,以軍的主要對手就是哈馬斯為代表的巴勒斯坦武裝遊擊隊,戰爭形式更接近治安戰。對以色列陸軍而言,所謂冒著炮火衝鋒陷陣的機會並不多,主要戰鬥是在街頭巷尾的短兵相接,也就是俗稱的巷戰。
巷戰的複雜地形可以部分抵消雙方裝備的優劣,口徑大、火力猛的火炮未必有機會發揮能耐,近距離的RPG突襲也可能擊穿優質的坦克裝甲。面對這種讓人頭疼的局面,以色列過去的策略是「大炮重車」,也就是為坦克和戰車加裝更厚的裝甲,更猛的火力,這樣一方面更抗揍,另一方面還手能力更強。當然,有得必有失,裝甲厚了,地盤重了,機動力就會削弱,速度和行程都會受影響。
拿以色列主戰坦克「梅卡瓦」為例。這款坦克最早於80年代初應用,最新版本的MK4型號則在2002年亮相。梅卡瓦的淨重量為60噸左右,戰鬥全重60多噸(新款型號略有增加),裝備120毫米的北約滑膛炮,公路最大速度40多公裡,公路最大行程400公裡。梅卡瓦的乘員為4人,包括車長、駕駛員、炮長和裝彈手,這也是北約系統坦克的標準配置。
再拿以色列的「雌虎」步戰車為例。雌虎直接用的梅卡瓦坦克的底盤,因此全重也有高達62噸,裝備60毫米迫擊炮、30毫米機關炮以及重機槍。其乘員為3人,即車長、炮長和駕駛員,另外還可以運載8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但是,在長期的實戰中,這種「大炮重車」主義也遭遇了挑戰。首先是體型過於龐大的戰車在城市巷戰中不夠靈活,太寬太長的車體,更容易成為敵軍近距離伏擊的目標。對以色列軍隊而言,他們的戰鬥區域一般沒有橋梁,倒是沒有通常的「重型坦克壓塌橋」的風險。但是大塊頭在通過街巷,尤其轉彎時候,更容易發生磕磕碰碰,影響有效機動。再則,以色列雖然經濟發達,但屬於一個小國,領土狹窄,人口不多,資源也並不充裕。龐大的戰車既要消耗大量物資,4個乘員形成的戰鬥單位也對人力是一種負擔。
項目特色:減體重,控人員,提智商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色列於2016年初宣布正式啟動為期5年的「卡梅爾」戰車項目。
卡梅爾項目,可以說是對之前「大炮重車」的反省和改進,也是為了更加有效適應巷戰而進行的新模式研討。
首先一個環節是削減戰鬥車輛的體重。前面說過,梅卡瓦坦克和雌虎步戰車的重量都在60多噸,在全世界都屬於頂尖重量的大塊頭。而卡梅爾項目的新型戰鬥車輛,其重量在30-35噸,基本只有梅卡瓦或雌虎的一半多點。重量下去了,那麼同樣的發動機功率下,機動性可以大為提高,戰車體積也大幅度減少,在城市作戰更加靈活。
其次一個環節是削減人員。梅卡瓦坦克是4名乘員,雌虎步戰車的車組人員是3名(少了個裝填手,因為步戰車裝備輕武器,炮彈無須人工裝填),而卡梅爾新型戰鬥車輪的車組人員只有2人,即1名車長和1名駕駛員。人員的減少,既可以節省軍隊的人力,也使得戰車的乘員艙室體積得以縮小,又為戰車體積縮小奠定了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提高「智商」,也就是在新型戰車中引入多項先進技術。畢竟,戰車的體積小了,裝甲防護力下降了,人員也少了,那麼如何在減少的人員和重量基礎上,保持戰鬥力,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為此,卡梅爾引入了新一代主動防護系統。該系統能夠抵禦大量中近距離來襲的威脅,比如武裝分子發射的反坦克飛彈和火箭彈。不但可以保護「卡梅爾」戰車,還可以為附近其他沒有安裝主動防護系統的平臺提供防護。
在火力方面,卡梅爾引入了遙控炮塔,代替原本的炮長。戰車配置中口徑火炮,取代之前的120毫米大炮。畢竟面對巷戰的武裝分子,不需要有太遠的射程和威力。但是,新型的火炮有較大的俯仰角度,攻擊範圍更大,既能夠打擊城區的目標,也可以在山區對高地目標射擊。除了炮塔外,該車還配置頂置式遙控武器站,上面安裝重型機槍和反坦克飛彈,以打擊較遠目標。
更重要的方面,卡梅爾戰車加入了大量的人工智慧(AI)。先進的計算機火控系統和威脅告警系統能夠探測到「卡梅爾」戰車的威脅,提醒乘員採用最有效的武器對付目標,還可能自動完成從探測到發射到打擊目標全過程。此外,系統還能與直升機和無人機進行聯網,從而實現陸空一體化的偵察和戰鬥,形成有機的合力作戰整體。
全新體驗:360度視覺+觸屏遊戲
在卡梅爾系統中,以色列軍方引入了三大軍工廠,即埃爾比特系統公司、拉斐爾先進防務公司和航太工業公司。在2019年8月的展覽中,三家公司各自推出了一款未來戰車的原型車。三家的原型車都遵循了前面的準則,車組成員減至2人。同時,三輛原型車都儘量提高坦克車組成員對戰鬥態勢的感知,並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代替削減掉的2人的部分工作。
其中,埃爾比特公司的原型車裝備了該公司自研的「鐵視」頭盔,接近於F-35戰鬥機飛行員的頭盔類似。頭盔上為駕駛員提供了屏幕,而屏幕的信息來源則是安裝在戰車外部的多處探測器和攝像頭。這樣,駕駛員通過這個頭盔,就可以獲得對外部世界360度的視野,非常方便。再加上多個自主操縱的人工智慧系統,車組成員在車內就可就可辨識外面的目標,並作出決策,然後指揮戰車武器開火。其效果與玩VR遊戲差不多。
拉斐爾研製原型車,也致力於讓車組成員獲得360度視野。但他們不是用頭盔,而是採用了透明駕駛艙,也就是在駕駛艙的內壁展現從外部偵察設備獲取的信息,使得車組成員對外界每一個細節了如指掌。此外還裝備了增強現實系統,車組成員藉此可快速查看目標與友軍的位置,以及其他重要地點。另外,原型車還安裝了「自主任務協助系統」,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可自主規劃任務,自動駕駛,並同時操縱原型車的所有武器系統。
而航太推出的原型車則利用了自主操縱無人機平臺的技術,使得戰車可以在某些地形上自動駕駛。此外,戰車內部裝備巨幅全景觸摸顯示屏。車組成員可以在這觸控螢幕上,辨識目標,選擇武器。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用一種類似遊戲機的手柄來操縱戰車,可以說玩的非常之high了。
定位之爭:到底是坦克還是步戰車
卡梅爾項目從2016年定項,到2019年8月,大約三年半的時間已經能夠拿出樣車,以色列軍方的效率還算不錯了。從武器概念上,以色列軍隊在嘗試一種新型的裝備。根據以色列官方宣稱,這款戰車是要作為已經40年高齡的梅卡瓦坦克的替代品。也就是說,卡梅爾是一款主戰坦克,而不是步戰車。從戰車設定的諸多環節,例如裝備有主炮,除了乘員之外不再配備搭乘步兵的艙室,這些也都可以看出卡梅爾樣車是按坦克在設計的——當然,卡梅爾本身是一個系列項目,也是一個戰鬥平臺,以色列在這個平臺上加裝坦克炮塔就是坦克,加裝其他模塊,也可以形成步兵戰車、裝甲運輸車、救護車、偵察車等多種車型。
僅就坦克而言,卡梅爾推翻了以色列過去的大炮重車。本身重量從60多噸削減到30多噸,厚重的裝甲用主動防禦系統來替代,120毫米口徑的坦克炮換成了中等口徑,射角更靈活的炮。這些變化,對於在巷戰中對抗武裝分子確實更加實用和靈活。而對整個世界主戰坦克的發展,也不失為一次頗有意義的創新。在過去一百年間,坦克發展的整體趨勢是車身越來越重,裝甲越來越厚,炮口徑越來越大。以色列這次異軍突起,堪稱是一陣新風。
然而,這種扭轉傳統的嘗試,到底能不能獲得成功,現在說來還為時過早。畢竟,主戰坦克的定位就是要進行主力戰鬥。以巷戰為目標研發主戰坦克,這是奢侈品。以色列能夠立國,歸根結底除了美國的庇護,靠的還是本國戰鬥力的強大。如果沒有四次中東戰爭浴血廝殺的勝利,不會有今日耀武揚威的中東霸王。一旦以色列退役梅卡瓦之後,將主戰坦克全部換成這種治安戰神器,若是局勢有變,再遭遇地區國家的裝甲洪流,只怕也未必能討得了好去。說一千道一萬,這款坦克到底能不能實現最初的戰術目標,還得在實戰中才能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