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些圖片過於血腥,可能會引起不適,請酌情觀看!
近日,又發生一起亞塞拜然士兵割喉亞美尼亞老人的新聞。視頻中,倒在地上的亞美尼亞老人——強調一下,是個平民,他不斷哀求,但是阿士兵絲毫不為所動,好像這個老人只是他抓住的動物,然後就拿出匕首一下一下割開老人的喉嚨。到這視頻戛然而止,但是據說完整版視頻裡老人的頭最後被割了下來。這不是近期亞塞拜然士兵第一次曝出虐殺俘虜或平民的醜聞了,今年10月份,亞塞拜然士兵殘忍虐待射殺兩名戰俘的畫面就曾流傳網絡。視頻中,一老一少兩名投降的亞美尼亞士兵,被一陣掃射殺死。還有亞塞拜然士兵直接將殺死的戰俘頭顱割下來炫耀。11月亞塞拜然軍隊又被曝出割喉俘虜。當時因為進攻行動受挫,憤怒的亞塞拜然士兵再一次開始了大規模的虐俘行動,其中一些阿軍士兵還在現場拍下了視頻和照片,並公開發到了社交網絡上。現場視頻顯示,大量身穿制服的亞美尼亞士兵俘虜被阿軍士兵按倒在地,用靴子狠狠地踢擊頭部和腹部,直到打得血肉模糊。還有一些阿軍士兵用小刀將亞軍戰俘的耳朵和手指割下來,甚至直接割喉殺害,而其他阿軍士兵甚至還在周圍歡呼,高喊著「奪回納卡」的口號。再結合前幾天澳大利亞在阿富汗幹的那些見不得人的事,就讓人很好奇,為什麼都二十一世紀了,竟然還有軍隊幹出這麼野蠻,殘忍,毫無人性的事?歷史上,古今中外都有斬首傳統。秦朝的軍功制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論人頭行賞的。後來覺得割的頭太多不好拿,改成割耳朵。甚至到了明朝,軍功還是主要以戰功和首功作為衡量軍功的標準,而首功就是指的斬首數目。在我國古代的刑罰中,砍頭當然是極刑之一,但砍頭這種酷刑在清末民初的時候,由於受到西方的影響,逐漸被槍決代替。而到了現在,中國人對砍頭的認知,還僅僅停留在古裝電視劇中的「秋後問斬」、「午門斬首」的情節;或者是央視版水滸傳中潘金蓮和西門慶被武松砍頭,兩顆腦袋被擺在了祭臺上……太久沒看到砍頭的真實場景的中國人,在看到澳大利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的暴行後,才會感到震驚:
都21世紀了,居然現在還有軍隊熱衷於砍頭!在此之前,即使是軍武菌,也一直認為,只有IS極端恐怖分子,才會做出這種將俘虜割頭虐殺的行為。
實際上,西方人對人頭一直有一種特別的情結,甚至可以說到了迷戀的地步。當年,中國因為西方的指責,而取消了斬首,但是西方自己卻一直熱衷於斬首,一直到今天。
《騎馬與砍殺》中那句著名的:
「我要拿你的頭蓋骨當碗使」不是沒有來源的。
奧利弗•克倫威爾曾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護國主。可悲的是,在他死了兩年半後,復闢王朝政府展開報復,克倫威爾經過防腐處理的屍體被挖了出來,遊街示眾,隨後被吊在絞刑架上,並被斬首。幾天後,他的首級被釘在一根旗杆上,繼續示眾,而用來固定頭顱的金屬長釘被直接釘進了骨頭裡,再也分不開了。克倫威爾的頭在此後的幾百年裡流轉於大大小小的收藏家手裡,最後被一個叫威爾金森給收藏了。這哥們兒就喜歡抓著克倫威爾人頭上的釘子,一邊向人們展示,一邊大談特談克倫威爾的往事,大家也都聽得津津有味。還有19世紀,哈薩克汗國末代可汗——柯涅薩熱汗,當時被沙皇俄國擊敗,可汗的人頭被砍下來送給沙皇,
沙皇將頭蓋骨做成了菸灰缸使用。至今還放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裡。
更早之前,當歐洲人發現南美叢林中舒阿爾人會製作幹縮人頭時,幹縮人頭就被歐洲人視為荒蠻落後的文化標本,以及眾多以文明自居的紳士小姐們獵奇的對象,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的博物館,以及被個人收藏。到了最後,製作、販賣幹縮人頭甚至成為了一個產業:製作縮頭的部落為了經濟利益,為了換取先進的槍炮,不再單純為了宗教祭祀的原因而製作幹縮人頭,他們隨意殺戮或刨墳掘屍,最終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而西方人對人頭的這種病態迷戀,一直到二戰都有出現。二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上,割人頭的情景也是屢見不鮮。
不是日本兵割美國兵的頭,而是美國兵割日本兵的頭。早年在北美,美國為了屠殺印第安人,搞過懸賞印第安人頭皮的懸賞制度,只要殺死一名印第安人並割下他的頭皮,就能得到獎賞。
而且美軍在作戰中有一種收藏戰利品的癖好。比如歐洲德軍的魯格手槍,是美軍最佳的收藏戰利品。
在太平洋戰場也一樣,外形類似魯格手槍的日軍的南部十四手槍,也是美軍最受青睞的戰利品,其次是日本軍刀、日本軍旗、日本鋼盔、手錶、甚至金牙。當一具日軍屍體上的東西被瓜分後,還有什麼可以收藏的?頭蓋骨。將日軍的頭割下來,放進鍋裡煮熟,肉會自動脫落,就能獲得一個完成的頭骨。美軍對日軍士兵人頭的痴迷更甚。到了什麼地步?經常會被看到日軍士兵的頭顱被當做「吉祥物」掛在坦克、卡車、帳篷等各種地方。更匪夷所思的是,把日本人的骨頭寄回國內,作為戰利品送給自己所愛的人,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無論是士兵,還是他們的家人,對擁有一個日本人的骷髏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甚至還很喜愛。「在人們家中的私密空間裡,一個骷髏可能成為喜愛的對象,特別是如果家裡有孩子的話。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他將把這些東西作為正常的事物而接受。」早在1942年9月,美軍獲取戰利品人頭的情況就非常嚴重了,以至於美國海軍指揮官威脅手下的士兵說,如果他們獲取敵人的身體部件作為紀念品,將「嚴懲不貸」。但即便如此,「『獵獲紀念品』和『戰場剝奪』無處不在」。「有時候,美國人等不及受害人死去,便把他們的口袋和背包掏空,拿走他們的槍、刀子、旗子、頭盔、照片、身份牌,敲下他們的牙齒,有時候甚至割下他們的耳朵,他們的手指,偶爾還有他們的頭顱。」美軍的這種視敵人頭顱為戰利品的行為,持續了很長時間。
以至於到了後來,美國每年都會有一兩個來自太平洋戰爭、越南或朝鮮的戰利品骷髏冒出來,被寄給法醫學家鑑定。前面鋪墊這麼多,是想探討,亞塞拜然和澳大利亞士兵虐殺平民,割喉斬首的行為,是不是受他們長久以來的文化心理和傳統的影響呢?
其次,戰爭過程中不斷累積的仇恨也是一個原因。你殺了我戰友,殺了我的族人和親人,我能不恨你?我恨不得把你碎屍萬段。
最後,還有一部分宗教原因。斬首也一直是某些宗教法律中執行死刑的正常方法,至今沙烏地阿拉伯還是世界上唯一在其宗教法律體系中使用斬首酷刑的國家。而現代戰爭的宗教式斬首至少可以追溯第一次車臣戰爭時期,當時俄國士兵葉夫根尼·羅季奧諾夫因為拒絕改信伊斯蘭教被斬首,後來俄羅斯東正教會將其尊為殉道者。再到後來,2002年,美國記者丹尼爾·珀爾被蓋達組織成員斬首的事件引起了國際關注,恐怖分子對西方文化和猶太人的強烈仇視以及釋出的斬首視頻使得該事件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之後斬首就成了恐怖分子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用來向人質的國家政府提出要求,並給予要求達成期限。
像澳大利亞士兵虐殺平民的原因,被官方捅出來的,竟然包括「練手」這一項。只要是進入戰爭這個煉獄,任何人都可能被訓練成一個殺人機器,人性盡失。嚴酷的訓練侵蝕了士兵對待平民的價值觀,也創造出了更有效率的殺手。
在越南服役的一位海軍陸戰隊隊員還記得關於發現敵軍傷員之後的操作指南:「如果已經上好了刺刀,你只要刺刀朝下,用教練員自己的話說:『割下他的頭』,或者,『再額外捅他幾下』。」如果士兵不能殺死傷員,他們在心理上就不適合戰鬥,就是這麼個邏輯。在20世紀中葉,美國的新聞評論員們都承認,「和平時期給你帶來最大麻煩的傢伙」是戰鬥中最優秀的傢伙。作為一個平民可能讓你鋃鐺入獄的行為,在作為一個戰士時卻可能為你贏得勳章。裝飾敵人的頭顱,把你的名字刻在骨頭上,絕不會為你贏得勳章,但在武裝部隊內部,人們心照不宣地承認,像這樣的行為讓戰爭的心理要求變得更容易。」
但是這種虐殺戰俘,殺害平民來給士兵「練手」的行為,和法西斯軍隊有什麼區別嗎?有沒有辦法約束戰爭中士兵的這種獸性,同時還能有強大的戰鬥力?抗美援朝戰爭中,
志願軍是朝鮮戰場唯一沒有屠殺平民的軍隊,不僅不殺平民,還不殺俘虜,並且讓他們得到優待,這是被世界公認的。志願軍不恨敵人嗎?當然也恨,戰場後方的戰俘營裡,志願軍看守人員對優待俘虜這項政策,開始時意見也很大,但後來還是執行了命令,並且與戰俘和睦相處。以至於美軍曾經告知士兵,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儘量選擇向中國軍隊投降,而不是朝鮮軍隊。
鳳凰衛視採訪一位美國老兵,此人講到他當時作為俘虜被朝鮮士兵用槍頂著腦袋,親眼看到20多名戰友被一一槍殺,正在他感到絕望時,他說:「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使者,一名中國士兵此時衝過來奪走了朝鮮兵的槍並大聲斥責,然後我被中國人帶走了」。他僥倖死裡逃生。
為什麼志願軍能做到不殺俘虜還優待俘虜?當然是鐵一般的紀律,和正確的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軍隊早在紅軍時期就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並且嚴格執行,在行軍打仗的同時,由政委黨員向戰士們做相關學習和思想工作。
三大紀律:1.一切行動聽指揮;2.不拿群眾一針一線;3.一切繳獲要歸公。
八項注意:1.說話和氣;2.買賣公平;3.借東西要還;4.損壞東西要賠償;5.不打人罵人;6.不損壞莊稼;7.不調戲婦女;8.不虐待俘虜。
這才是真正百戰百勝的文明之師、威武之師。
而從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片段,我們也許還能分析出阿富汗、亞美尼亞的老百姓慘遭虐殺的另一個原因。
清末的日俄戰爭期間,中國東北作為雙方陸上交鋒的戰場,當地人民蒙受極大的災難,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順的工廠被炸毀,房屋被炸毀,就連寺廟也未能倖免。耕牛被搶走,糧食被搶光,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幾十萬人。日、俄都強拉中國百姓為他們運送彈藥,服勞役,許多人冤死在兩國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國平民被日俄雙方當作間諜,慘遭殺害。
魯迅的《藤野先生》裡就提到了這麼一段往事: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裡的還有一個我。」
而日本戰勝俄國後,是如何對待俄軍戰俘的?按照我們的慣性思維,憑著日本人的德行,肯定是極盡虐待。然而並不是。
日本在整體上遵循了此前政府批准的日內瓦國際會議上關於戰俘待遇公約的相關規定,設立了戰俘情報局以掌握收容的俄軍戰俘姓名、軍階等信息,並通過第三國和國際紅十字會同俄國戰俘情報局進行戰俘信息交換。
與此同時,日本先後在日本國內設立了 29 個戰俘營以關押和收容俄軍戰俘,並對負傷和染病俄軍戰俘進行了醫治。為此,日本還制定各種優待條例,規定了俄軍戰俘的衣食住行、供給標準和戰俘勞役等。
而日本之所以會優待俄軍俘虜,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的俄羅斯是一個強國,日本還不敢太過造次。
對比之下,當時中國東北的老百姓,像極了遭受虐殺的阿富汗人和亞美尼亞人。
說白了,還是國家太弱,不能打勝仗,不能保障國民最起碼的生命財產安全,更不能保障國民的尊嚴。
所以敵人才能在你的土地上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你卻無可奈何。
慶幸在我們中國,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