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註定是個難熬的年份,自天災、疫情之後,戰亂也如期而至。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這一對高加索地區的老冤家,再度選擇了這個於這個多事之秋,展開了一場全面戰爭。
戰爭爆發的根源很簡單,就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主權。這裡為啥會引發兩國綿延至今幾十年的爭端呢?那還得從最初說起。
01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是一塊位於高加索山脈的山區,也就是我們最近新聞裡常聽到的納卡地區。這裡直到今天,依然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之間爭鬥不休的問題地帶。
亞美尼亞人稱納卡地區為阿爾察赫,在當地也是亞美尼亞人居多,但這裡如今卻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納卡地區擁有數百年的歷史,曾經在數個帝國之間幾易其手。
大約在公元前180年,阿爾察赫成為亞美尼亞王國的15個行省之一,並維持至第4世紀。需要說明的是,阿爾察赫雖然名義上是一個行省,但實際上卻是一個自主權相當大的小國家。亞美尼亞國王提格蘭大帝在這裡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提格蘭納克特。
到了公元387年,亞美尼亞王國覆滅,被中世紀兩大帝國——拜佔庭與薩珊波斯所瓜分。阿爾察赫這個名義上的亞美尼亞行省也隨之被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納入了版圖,但是這個小王國在此期間也受到了亞美尼亞人強勢的宗教與文化的影響,當地人口大都由亞美尼亞人及多個亞美尼亞化的部族所組成。
在此期間,納卡地區一直處於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夾縫之中。
再到之後的15世紀,納卡地區先後由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所統治,這兩個突厥人部落聯盟統治的王朝同樣給了納卡地區以高度自治權。土庫曼人貴族賈漢沙將治理權交給了當地的亞美尼亞王子們,允許一位亞美尼亞領導者整合五個貴族家系。而各家系由稱為「梅裡克」的王子主導。這些王朝代表早期卡臣王朝的分支,也是中世紀阿爾察赫國王的後裔。
02
納卡地區成為兩國爭端之地,還要到了一戰之後:由於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沙俄帝國也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這塊地區也隨之成為了權力真空的地帶。此前還處於沙皇俄國統治下的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紛紛宣布獨立,並組成了所謂的外高加索聯邦,然而短短三個多月之後,這個原本就沒什麼緊密聯繫的聯盟便就地宣布解散。
聯盟解散之前,亞美尼亞就和亞塞拜然產生了領土爭端:為了爭奪兩國之間的三個地區——納希切萬、贊格祖爾(今亞美尼亞休尼克省)和卡拉巴赫的主權究竟屬於誰,兩家彼此爭鬥不休。
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戰敗之後,英軍於1919年佔領南高加索。英軍指揮部臨時承認亞塞拜然政府指派的霍斯洛夫·貝伊·蘇爾坦諾夫(Khosrov bey Sultanov)為卡拉巴赫和贊格祖爾總督,但英國人並沒有直接解決此地的爭端問題,而是打算先暫時放一放,一併拖到巴黎和會上再行討論。
然而就在英國人之後,蘇聯人又來了。兩個月之後,蘇軍第11集團軍便進軍高加索,在高加索地區建立了蘇聯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組成。外高加索共和國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四個加盟共和國,也是第二個聯邦共和國。
但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外高加索地區原本就因為歷史原因而顯得高度碎片化,除主要的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外,還有阿布哈茲,奧塞梯等民族,均有其自治政權。所以雖然它們組成了一個「國」,但由於民族、歷史、文化、宗教等各種差異,彼此之間根本玩不到一塊兒去。
所以沒過多久,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又分別獨立出來,成為蘇聯的三個加盟共和國。
03
分分合合一頓操作之後,蘇聯人也要處理納卡地區這塊燙手的山芋了。
民族人民委員會決定4比3投票多數通過的方式,將卡拉巴赫劃分給新成立的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然而此舉一出,立刻引發了亞塞拜然領導人納裡曼·納裡曼諾夫的抗議。亞塞拜然人不幹了。
就在同一時期,亞美尼亞首府葉裡溫又爆發了反蘇叛亂,這一事件也惡化了蘇聯高層對於亞美尼亞的看法。於是,民族人民委員會於1921年收回決議,把卡拉巴赫重新又分給了亞塞拜然。
兩年之後,亞塞拜然把這裡改為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NKAO),又將首府從舒沙遷至漢肯德,並改名為斯捷潘納克特。需要重複說明一下的是,新成立的納卡自治州當地居民中,有94%的組成部分是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
正是因為亞美尼亞人素來視納卡為自家後院,所以他們堅決不承認這一決議,多年來一直認為自己的主權遭遇了不公正對待,不停地發出抗議,納卡當地的民族主義運動也是層出不窮。
隨後事情又起了變化……1985年,米哈伊爾·戈巴契夫上臺之後,納卡地區的領導人在1988年2月20日通過全民投票。投票最終以110票對17票的結果,要求納卡地區轉移給亞美尼亞。只是這一請求被莫斯科當局否決。
2月22日,一大群亞塞拜然人由阿格達姆區前往阿斯克蘭的亞美尼亞聚居市鎮遊行示威時,雙方發生了第一次的直接暴力衝突——亞塞拜然人與阿斯克蘭附近的警察對抗,惡化成為阿斯克蘭衝突,導致兩位亞塞拜然人死亡。於是,梁子也便就此正式結下了。
04
1988年2月納-卡戰爭爆發,共有3萬人在衝突中喪生,多達23萬亞塞拜然的亞美尼亞人和80萬亞美尼亞和卡拉巴赫的亞塞拜然人由於衝突流離失所。隨著戰爭開打,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都陷入了曠日持久而又未正式宣戰的卡拉巴赫山地戰中。兩國也爆發了蘇姆蓋特、黑色一月慘案等令人觸目驚心的種族屠殺慘劇,多達數萬人喪生,一百多萬人流離失所……
經過6年之久的戰爭,納卡軍隊在亞美尼亞的支援下不但頂住了亞塞拜然一波又一波的收復行動,死守住了納卡地區,還反過來佔領了納卡周圍原屬亞塞拜然的幾塊地區。而且此時兩邊都消耗嚴重,在此狀況下,亞塞拜然被迫承認納卡當局為談判方,從而開啟了直接談判進程。
1994年5月,在俄羅斯當局的調解下,亞塞拜然、納卡和亞美尼亞在比什凱克籤署了停火協定。同年12月5日至6日,在歐安會布達佩斯峰會上,歐安會參加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設立了明斯克會議共同主席機構,以協調歐安會框架內的所有調解工作。
不過,這些停火的協定顯然只是暫時性的無奈之舉,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在納卡歸屬權上始終尖銳對立,並且都拒絕首先讓步。亞塞拜然認為要討論納卡地區的最終歸屬,亞美尼亞必須從所有佔領區撤軍;而亞美尼亞方面則堅持,先對納卡地區地位達成共識,然後才能撤軍。至於納卡當局,則是要求先獲得正式承認,再開展進一步談判。
所以雖然比什凱克停火協議籤署了,雙方依然在停火線上不停發生武裝衝突。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直到如今仍被亞美尼亞武裝部隊所佔領,國際社會也長期在歐安組織成立的明斯克小組框架下正在尋求解決途徑。
05
顯然,這些努力隨著近期納卡地區的正式開戰化為了泡影,兩國之間醞釀了30多年的納卡爭奪戰也就此死灰復燃。
戰爭的背後,透露出兩國高層始終無法和平解決納卡問題的絕望:亞塞拜然戰略諮詢小組負責人法哈德·馬梅多(Farhad Mamedow)直言不諱地表示:"我們的首要任務一直是在公認範圍內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試圖和平解決問題已有28年了,但沒有奏效。因此現在正在進行反擊。"
而亞美尼亞方面則認為:「安全局勢應該在談判開始之前改善,而亞塞拜然除了破壞局勢穩定外並無其他手段。"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兩國的背後也少不了大國博弈的影子。高加索地區素來是大國的角鬥場,亞塞拜然身後是一直給予支持的土耳其,而亞美尼亞則一直都是俄羅斯的小弟,俄羅斯在亞美尼亞設有軍事基地,並且雙方都是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軍事聯盟的成員。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俄羅斯和亞塞拜然之間的關係也是不錯的,所以兩國開打,俄羅斯有充分的理由站出來斡旋。
因此,這場戰爭最後的走向,很難不和這些大國的地緣博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