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蘇聯的武器裝備,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粗獷的「暴力美學」。與「科技範」的美式武器、「文藝範」的法國武器和「嚴謹範」的德國武器不同,蘇聯武器一貫奉行「大就是強、多就是美」的理念,同時又充斥著落後條件與黑科技並存的蒸汽朋克式思想,不但設計風格獨樹一幟,而且造就了一種另類的美感——在戰場上,再如何精細嚴密又能如何,粗獷又能大力出奇蹟的豪放派才是王道!
1.AN602「伊萬」氫彈(「沙皇炸彈」)
入選理由:沙皇一聲吼,地球抖三抖
如果要評選一款最不該出現在地球上的武器,那麼AN602「沙皇炸彈」絕對會被千夫所指。為什麼?因為這種世界上爆炸當量最大的核彈已經超越了武器的範疇,其破壞力之大甚至連地球都害怕!據稱,「沙皇炸彈」原本計劃被設計為1億噸級TNT爆炸當量,後考慮到其爆炸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才被削減到5700萬噸。即便如此,「沙皇炸彈」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爆後,因為其威力巨大引發各方關注,遭到了包括美國、瑞典、英國、挪威、丹麥等國的一致譴責。因為沙皇炸彈的威力實在太恐怖,蘇聯也只把它當作蘇式武器的代表作,並未服役,一次試爆已經足夠讓「沙皇炸彈」彪炳史冊了。
2.P-7洲際飛彈(SS-6「警棍」戰略飛彈)
入選理由:來自異次元的飛彈飛過來啦!
蘇聯/俄羅斯是發展戰略飛彈最為積極的國家(沒有之一),而一切現代戰略飛彈的開山鼻祖正是SS-6「警棍」。這種巨大的武器在視覺效果上給人的衝擊是空前的,其主彈體總長達到30米、總直徑達到8.5米,四個巨大的助推器使得該飛彈不像是一種真實的軍事裝備,更像是來自科幻遊戲當中的毀滅性武器道具。誠然比起現在為人樂道的SS-18「撒旦」、「東風」-5和「民兵」3型這「三大真理」來說SS-6空有巨大的體積而射程、殺傷力、殺傷力均有所不足,而作為戰略飛彈早期的「試驗品」該彈也僅僅生產十餘枚、服役不到十年就退役了,但該彈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在彈道飛彈當中可謂無出其右。
3.1144型巡洋艦(「基洛夫」級巡洋艦)
入選理由:讓「戰列艦黨」和「無炮塔國際」握手言和的狂歡
在軍事愛好者群體中,「戰列艦黨」和「無炮塔國際」是兩個彼此看不上眼的群體,前者奉行大炮巨艦思想、對現代戰艦普遍看不上眼,後者卻認為戰列艦是像恐龍一樣雖然體積巨大但早該淘汰的玩意。然而這兩個互相不對付的派別,在對「基洛夫」級的評判上卻能找到共鳴:這種體積巨大的飛彈戰艦,既是戰列艦時代最後的餘暉,又具有核動力、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和艦載直升機等現代戰艦的必要元素,可以說是傳統艦船設計美學與現代高技術條件的完美融合。在她的身上,無論是崇尚傳統美感還是追求當代科技元素者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美。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於上世紀70年代的戰艦,即便在今天看來其防空和反艦火力仍然是一流的,這也難怪俄羅斯海軍會堅持對這種巡洋艦進行現代化改進。
4.KM重型地效飛行器(「裏海怪物」)
入選理由:飛騰於水天線上的堡壘
地效飛行器因兼具水面艦艇的載荷能力和飛機的高速度而一度曾非常受到青睞,在地效飛行器高速發展的20世紀60年代,蘇聯設計了多個地效飛行器方案,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裏海怪物」。作為一種飛行器,下列數據足以顯示「裏海怪物」巨大的程度:全長超106米,翼展40餘米,起飛重量超過490噸,配備8臺渦噴發動機。「裏海怪物」具有多種任務能力,它既可以背負反艦飛彈發射筒充當反艦作戰平臺,又可以運載多達500名士兵執行兩棲作戰任務,所以可以說是「大而有當」。由於這種飛行器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北約的情報分析師們在對裏海的偵察照片中發現它時都贈給了它「裏海怪物」這個諢號。2015年起,俄羅斯開始著手恢復「裏海怪物」的使用能力,或許這種在海天之間飛騰的巨大堡壘將有機會再次一展雄姿。
5.279工程樣車
入選理由:廢土上的末日戰車
為應對可能發生的核戰爭,蘇聯人煞費苦心地設計了很多適合在核戰爭中使用的常規武器,279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從外觀上看,這種坦克堪稱是傳統與未來的結合體,其「上半身」擁有一個源自IS-3時代的原型炮塔和殺傷力相當可觀的130毫米線膛炮,「下半身」怪異而科幻的飛碟形底盤則能儘量抵禦核爆炸造成的衝擊力、對穿甲彈也有很好的防護效果,四條寬大的履帶則使它具有足夠的抓地力。雖然279工程最終因成本過高且可靠性欠佳而下馬,但很顯然,如果核戰爭確實發生,那麼只有這樣兼具強大火力和優異的生存能力的戰車才能奔馳到最後。
6.941型戰略核潛艇(「颱風」級核潛艇)
入選理由:「運水工人」也有春天
在蘇聯/俄羅斯海軍中,「颱風」級核潛艇是一個廣受非議的角色,很多人認為這種潛艇空有巨大的體積和噸位、卻難以形成對潛在對手「俄亥俄」級的超越,以至於很多俄羅斯海軍軍人將其諷稱為「運水工人」。不過,大塊頭自然也有大智慧,雖然「颱風」級在設計上並沒有實現其預期的目標,但她獨樹一幟的「品字形」內艇體設計在潛艇上首次驗證了三艇體結構的可能,為巨型潛艇的技術積累了經驗;同時,取消傳統戰略核潛艇的「龜背」結構而將飛彈發射筒完全置於艇身內部,使得該艇獲得了較好的航行性能,這體現了蘇聯船舶設計師在潛艇設計上的出色經驗和創新水平。因此,雖然目前「颱風」已經基本退居二線,但這種潛艇絕不僅僅是浪費體積和噸位的「送水工」。
7.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入選理由:有比它更醜的戰鬥機,但你見過比它更大的戰鬥機嗎
戰鬥機是一種相當講究「顏值」的航空器,以至於馬塞爾·達索說出過「一架漂亮的飛機就是一架好飛機」這種話。在「顏值」這一領域,圖-128可以說是非常不討人喜歡,其醜陋狹窄的座艙、近乎獨立於機身的進氣道和如同強行插在機身上的機翼和尾翼都讓人看了感覺很不舒服。然而,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除了沒有服役過的YF-12,迄今為止根本找不到比這種機長達到30米的更大的戰鬥機。自然而然,圖-128被設計得如此巨大不是沒有道理,這種設計上起源於中型轟炸機的戰機由於機身龐大而能夠容納完善的雷達和航電系統、並擁有比普通戰鬥機更大的油箱,因此非常適合在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執行防空和截擊作戰任務。在被米格-31完全取代前,圖-128可以說是唯一真正適合俄羅斯的截擊機。
8.米-12「信鴿」直升機
入選理由:它不但大,而且離經叛道
眾所周知,米裡設計局的產品一貫以常規布局直升機為主,即便是體積巨大如米-6和米-26這樣在直升機當中屬於巨人級的型號也沒有突破單旋翼+尾槳這樣的設計傳統。然而,米裡設計局設計的最大的直升機米-12卻完全摒棄了這些特徵。在設計上,米-12不僅具有兩個並列的旋翼、使它迥異於其他米裡設計局的重型直升機,而且其支撐旋翼的短翼也能產生一部分升力、同時還具有較大的水平和垂直尾翼,這使得米-12更像是固定翼飛機與直升機的混合體。同時,米-12在直升機行列中的巨大程度也令人驚異,其體積接近于波音737或空客A320等中型客機,最大起飛重量甚至接近於米-26的兩倍。至於米-12究竟有多大,看看照片中它與兩邊的米格-29和蘇-27的體積對比就知道了。
9.安-22「公雞」運輸機
入選理由:螺旋槳時代的C-17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人要納悶了:不應該是安-225嗎?誠然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安-225的體積和噸位都足夠震撼人心,但論暴力美學比起安-22這位前輩還是略遜一籌。安-22在設計上完全體現了蘇聯武器的實用化原則,該機在設計上除採用雙垂尾外基本就是安-12的放大版本,但看似簡單的設計在功率強大的NK-12MA渦槳發動機的牽引下最大載重達到80噸、最大起飛重量達到250噸、並能夠在土跑道上起降,這與C-17運輸機相差無幾,然而C-17的首飛時間比安-22整整晚了26年!由於安-22強悍的運輸能力,即便在新一代的安-124服役之後,仍然有部分安-22活躍在蘇聯/俄羅斯的軍民用空運領域。看看這張與安-225這位「後輩」的合影,安-22這把老筋骨在氣場上可是一點都不輸啊。
10.2S4「鬱金香」自行迫擊炮
入選理由:口徑即是正義!
對於一門優秀的火炮來說,口徑或許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口徑小了卻肯定與優秀不沾邊。在這個問題上,2S4型自行迫擊炮以它240毫米的口徑充分論證了這個觀點。2S4是一種核常兼備型火炮,它不但能發射射程9650米的高爆彈和射程20千米的火箭增程彈,而且還能發射戰術核彈,這使得2S4具有其他火炮所難以匹敵的殺傷能力。相比於當下流行的155/152毫米自行榴彈炮,2S4雖然在射程和射速上顯然不佔優勢,但作為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自行火炮,2S4射擊死角小、殺傷能力強,這使得它即便在服役四十年後仍然並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