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印度不僅僅與我國相鄰,而且與我國有著太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五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同樣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比如都是人口大國,又都曾在近代敗於西方列強之手,甚至印度獨立的時間與新中國成立的時間前後相差也不到兩年。
01
正是因為如此,不論是在世界上,還是在中印兩國的官方民間都會下意識地把中國和印度拿來比較。那麼印度與中國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一位印度專家曾表示:中國趕超印度起碼需要30年。這樣的言論簡直就如我國戰國時期楚國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九章·懷沙》中寫道的:「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古印度文明最早發源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發源於印度河流域,一度非常繁榮。但是隨著公元前175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奴隸制小國之後,古印度文明便消亡了,如今的印度文明其實來源於恆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在此後的幾千年中,印度一直不斷被外族入侵,經歷了孔雀帝國、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等時期,最後被英國殖民。
直到1947年6月,英國頒布了實行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 後來,印度才得以獨立了出來,並於1950年1月26日成立了印度共和國,同時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而在此期間的1949年10月1日,中國也結束了國內的動亂時期,宣布成立了新中國。
由此看來,中印兩國在近現代幾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確實很有比較的價值,所以兩國也互有爭鋒。雖然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後便隨之與我國建交,但是在1959年我國的西藏叛亂之後,印度與我國在領土和邊界問題上就出現了重重矛盾,關係一度惡化。即使在1976年後中印雙方的關係略有改善,可是印度又於1998年之時以「中國威脅」為藉口進行核試驗,導致雙方外交關係再度受挫。
02
或許,在印度國內上下國民的眼中確實早已將我國當成了競爭對手,畢竟中印兩國有著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而且因為也兩國接壤,印度一直視我國為「眼中釘、肉中刺」,正如《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開寶八年》中所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然而,很多印度的國民並沒有認清一個現實——即使印度憑藉其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在獨立之後成為了南亞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軍事力量也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水漲船高,但是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可謂是巨龍騰飛,我國的長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都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其中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廣州更是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印度的發展速度跟我國的騰飛速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03
如今,縱然印度國內的工農業和軟體開發領域確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可是也就僅此而已,在我國人民眼中早已沒有將印度當成競爭對手了,目光所及都是位於世界前列的大國、強國。恰恰是在這種時候,印度國內一位所謂的「專家」竟然在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至少還需要三十年才能趕上印度,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這個論斷剛出來的時候也著實令我國人民,以及世界其他國家感到不可思議。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大多數印度國民還支持這個觀點。且不說印度國內的種姓之分至今沒有得到解決,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僅僅是在城市基本交通和水電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都還與中國相差甚遠,完全沒有可比之處。
除此之外,如今我國早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但經濟穩定快速地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無論是在低端的製造業上,還是在先進的高精尖技術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就國際地位而言,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國的威望和話語權也不是印度能夠相提並論的。所以究竟是誰落後誰30年,其實根本就不需多說。
結語
清朝時期的小說家蒲松齡曾在《聊齋志異·絳妃》裡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不過以如今科學技術,以及網際網路應用的發達程度來看,應該是不會存在如「夜郎自大」這樣因為無知而狂妄自大的事情了,除非印度舉國上下都從來不上網了解信息,或者是別有用心者以這種言論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參考資料:
《九章·懷沙》 《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開寶八年》
《列國志:印度》 《聊齋志異·絳妃》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