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的差距有多大?印度專家:中國趕超印度起碼需要30年

2021-02-23 商朝歷史

引言

眾所周知,印度不僅僅與我國相鄰,而且與我國有著太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五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同樣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比如都是人口大國,又都曾在近代敗於西方列強之手,甚至印度獨立的時間與新中國成立的時間前後相差也不到兩年。

01

正是因為如此,不論是在世界上,還是在中印兩國的官方民間都會下意識地把中國和印度拿來比較。那麼印度與中國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一位印度專家曾表示:中國趕超印度起碼需要30年。這樣的言論簡直就如我國戰國時期楚國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九章·懷沙》中寫道的:「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古印度文明最早發源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發源於印度河流域,一度非常繁榮。但是隨著公元前175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奴隸制小國之後,古印度文明便消亡了,如今的印度文明其實來源於恆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在此後的幾千年中,印度一直不斷被外族入侵,經歷了孔雀帝國、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等時期,最後被英國殖民。

直到1947年6月,英國頒布了實行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 後來,印度才得以獨立了出來,並於1950年1月26日成立了印度共和國,同時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而在此期間的1949年10月1日,中國也結束了國內的動亂時期,宣布成立了新中國。

由此看來,中印兩國在近現代幾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確實很有比較的價值,所以兩國也互有爭鋒。雖然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後便隨之與我國建交,但是在1959年我國的西藏叛亂之後,印度與我國在領土和邊界問題上就出現了重重矛盾,關係一度惡化。即使在1976年後中印雙方的關係略有改善,可是印度又於1998年之時以「中國威脅」為藉口進行核試驗,導致雙方外交關係再度受挫。

02

或許,在印度國內上下國民的眼中確實早已將我國當成了競爭對手,畢竟中印兩國有著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而且因為也兩國接壤,印度一直視我國為「眼中釘、肉中刺」,正如《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開寶八年》中所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然而,很多印度的國民並沒有認清一個現實——即使印度憑藉其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在獨立之後成為了南亞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軍事力量也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水漲船高,但是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可謂是巨龍騰飛,我國的長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都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其中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廣州更是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印度的發展速度跟我國的騰飛速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03

如今,縱然印度國內的工農業和軟體開發領域確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可是也就僅此而已,在我國人民眼中早已沒有將印度當成競爭對手了,目光所及都是位於世界前列的大國、強國。恰恰是在這種時候,印度國內一位所謂的「專家」竟然在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至少還需要三十年才能趕上印度,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這個論斷剛出來的時候也著實令我國人民,以及世界其他國家感到不可思議。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大多數印度國民還支持這個觀點。且不說印度國內的種姓之分至今沒有得到解決,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僅僅是在城市基本交通和水電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都還與中國相差甚遠,完全沒有可比之處。

除此之外,如今我國早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但經濟穩定快速地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無論是在低端的製造業上,還是在先進的高精尖技術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就國際地位而言,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國的威望和話語權也不是印度能夠相提並論的。所以究竟是誰落後誰30年,其實根本就不需多說。

結語

清朝時期的小說家蒲松齡曾在《聊齋志異·絳妃》裡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不過以如今科學技術,以及網際網路應用的發達程度來看,應該是不會存在如「夜郎自大」這樣因為無知而狂妄自大的事情了,除非印度舉國上下都從來不上網了解信息,或者是別有用心者以這種言論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參考資料:

《九章·懷沙》 《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開寶八年》

《列國志:印度》 《聊齋志異·絳妃》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印度與中國的差距有多大?印度專家:中國趕超印度起碼需要30年
    印度和中國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處,所以外界喜歡比較兩國。印度也喜歡在各個方面和中國競爭,那麼印度和中國的差距有多大?
  • 【專家評論】班浩然:印度需要三類盟友來對抗中國
    發生在加勒萬河谷的衝突事件已經過去一年了,20名士兵為保護印度的領土完整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段記憶讓印度人民深刻地意識到,2020年4月底至5月初中國政府在這一地區部署幾個師的士兵以及武器和裝甲車的嚴重性。對中方此次軍事部署進行冷靜地分析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項時機恰好、計劃完備的軍事策略,旨在確保中國的實控範圍與它所認知的中印邊界西段實控線保持一致。
  • 印度人口何時會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和中國不同的是,印度人口發展有自己的特點。印度作為目前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與身為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之間的總人口差距從2001年相差2.38億逐步縮小到現在的1.31億。聯合國預測2000年到2010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23%,中國這十年的年均人口增長率卻只有0.53%。
  • 印度又一國產戰艦成功下水,專家:落後中國20年
    圖為印度國產神盾艦下水儀式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印度某神秘艦艇前幾日舉行了高調的下水儀式,並揚言要利用它來挑戰中國海軍055亞洲第一盾艦的地位,作為印度的老對手,巴鐵得知此言論後不禁怒懟:再給你十年都不夠
  • 「一帶一路」遭印度抵制為何中國很淡定?印度媒體道出了真相!
    普京說,歐亞大陸有許多偉大文明,也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文明在過去幾百年中和諧共存,世界已經進入21世紀,面臨著許多重要挑戰和嚴峻問題。很多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今天世界發展的需要,各國需要克服全球化中失衡和失速、貧困等問題,並改善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係,還需彌合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
  • 被印度佔中國領土地圖 中國與印度有爭議地區 印度中國領土爭議
    中印有爭端的領土12.5萬平方公裡,都在中國傳統的960萬平方公裡之內,其中印度控制9萬多平方公裡(大體麥克馬洪線以南),並建立了一個它的一級行政單位「邦」,移民數百萬,可以說這塊相當於浙江省面積的土地已基本上萬劫不復。現在需要談判的,是兩國的實際控制線,據說分歧也很大。可以預計,兩國的艱苦談判,討價還價,只能在幾百、充其量幾千平方公裡歸屬上進行。
  • 印度從中國領土撤軍了,誰取得了勝利?
    我國對緬甸尚且如此,指望對印度這樣十億人的大國開展軍事行動,可能性微乎其微。說起這個,我又想起了當年那個中緬邊境條約,當年雲南省從幹部到群眾的強烈反對被無視,周總理還親自跑到雲南做說服工作要服從大局....如果今天中緬邊境前推幾十公裡該多好,算了不提也罷。 第三個是30多年前的中越戰爭,越南和蘇聯籤署有蘇越友好條約,中國入境到越南作戰幾乎等同於挑戰蘇聯。
  • 中國34項遠超印度,但印度還在自我麻痺...
    該專家認為,現代戰爭比拼的不只是軍隊數量,更重要的還有人員素質。例如最基礎的文盲率,即便按照印度政府的統計,這一數字也高達20%-30%。聯合國報告稱,印度的成年人文盲人口達2.87億。相比之下,中國的文盲率僅為4%。
  • 印度落後中國多少年?
    印度與中國除了都人多,其他方面差異太大了。最大的差距在於基礎設施,包括能源水電、交通、衛生系統,以及對未來發展極為重要的數字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落後在印度當前環境下很難快速改善,將嚴重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的潛力。
  • ​紅星照耀印度?印度有一個心腹大患,但不是中國
    為了實現這個「大國夢」,印度成了世界軍火市場的大買家,世界各大軍火商(除了中國)在印度身上真是躺賺。印度幾十年如一日的買買買,一要用來對付宿敵巴基斯坦,二要防備北邊的中國。這個新政黨認為,印度國情與過去的中國相似,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農村人口居絕對多數,而且大多貧困,所以要走「通過持久的武裝鬥爭奪取國家政權」的道路,這也是他們要給自己的黨取一個「毛主義」名稱的原因——效仿中國。
  • 面對又黏又硬的印度,中國怎麼辦?
    一開始,印度有很強的心理優勢。印度獨立時,大英帝國給它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遺產。當時印度是世界第六大工業國,跟一窮二白的中國相比,印度是很闊綽的。經濟體量上,印度在1991年推行經濟改革時,跟中國的差距也並不大,甚至在這之前,印度一直有經濟優勢。 但是從冷戰之後到現在,中國的GDP已達印度的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是印度的5倍,差距明顯拉大。
  • 詹姆斯•克拉布特裡:印度沒多大本事傷害中國,但真的很有本事自戕
    但同樣深層次的重要考慮是,印度擔心與美國走的太近會最終疏遠中國。由於擔心與中國的關係鬧的太僵,莫迪在2017年中印兩國發生邊境對峙事件後主動向中國伸出了橄欖枝,使其次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武漢舉行了高峰會談。
  • 印度梵文教科書妄稱:1962年戰爭印度擊敗了中國
    資料圖  「眾所周知的1962年中印戰爭,其結果是印度戰勝中國」。如此謬誤,竟一直出現在印度中央邦教委所轄的多所學校的梵文教材中。這令當地8年級的中學生及家長感到困惑,因為印度多數教材中寫道,「1962年印度突然捲入到同中國的戰爭,儘管印度士兵戰鬥到最後一人、最後一刻,但中國取得了勝利」。  據《印度時報》網站10日報導,這本梵文教材由一家位於北方邦的出版社出版,作者有5人,其中不乏教授及語法專家,但其相關1962年戰爭的誤導信息赫然出現在該書第八章「尼赫魯先生」中。
  • 印度航母有進展啦!
    這意味著下層船體中需要從甲板開口進入的大型設備可能已經安裝完畢。這意味著這艘拖延許久的航母總算是有了一點進展。圖為3月21日的維克蘭號航母,可以看到甲板處為了運送大型電子設備的開口此前克欽造船廠發表的財務公告表示,維克蘭號航母的第三階段合同尚未完成,該部分將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不過克欽造船廠對於維克蘭號航母有信心。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是印度維克蘭特級航空母艦的首號艦,該艦同時也是印度首次自行建造的航空母艦,該艦排水量40000噸,可以搭載30到40架戰機。該航母與2009年開工,隨後在2013年進行了第一次下水。
  • 【解密】印度象為啥趕不上中國龍?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思考他的「新年決心」時,有一個目標特別突出:加倍努力把印度打造成一個可以媲美中國的世界製造中心。對印度的未來而言,很少有哪個目標比這個更重要。但是,可能也很少有哪個目標比這個更難實現。 印度製造業的脆弱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來。製造業僅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尚不及中國的一半。沒有哪個亞洲窮國是憑著如此弱的數據晉級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
  • 印度一箭104星很先進?中國專家表示不過是個太空大煙花
    由此印度媒體興奮的表示,印度航天技術由此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且在多衛星發射技術上超越了中美俄成為世界第一。那麼這次發射真如印度宣稱的那麼意義重大嗎?一次發射104顆衛星的印度PSLV-C37火箭,運載能力3250公斤實事求是,單就衛星數量而言印度此次發射確實是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來,單次發射數量最多的記錄,遠遠超過了之前的紀錄保持者:俄羅斯一箭37星。
  • 印度於中國最大的差距,不在軍事,而在於,,
    從邊境爭端也可以看出,印度整個社會對於中國的態度,可是不像我們對待他們一般,中印之間的矛盾,現在還真的不是終點。最近相繼看到了兩個關於鐵路的新聞,又讓我有了一些新的體會。我國西南方向的印度,從2020年4月開始就不斷在邊境挑釁,不僅造成了雙方的官兵傷亡,而且還把中國的一堆APP給禁了,包括在印度非常火爆的Tik Tok,這給我國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印度國內的反華民族情緒一直很強烈,一定要和中國比個高低。
  • 中國和印度軍事實力分析
    核武器沒有人預計新的緊張局勢會爆發成核戰爭,但在評估力量平衡時,中國和印度自上一次遭遇以來都已成為核大國這一事實不容忽視。1964年北京成為核大國,1974年印度。印度的幻影2000和蘇-30是全天候多功能飛機,而在中國的噴氣式飛機中,只有殲-10具備這些能力。與此同時,根據新美國安全中心2019年10月的一份報告,印度已經在該地區建立了基地,並威脅到中國。報告稱:「為了抵禦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的潛在襲擊,印度更加重視基礎設施的加固;基地的恢復能力;冗餘的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以及改善防空系統。」。
  • 【中印關係】閻學通:中國和印度必有一戰?這樣想你就錯了
    (數據來源:聯合國,單位:美元,圖片來自網絡)雖然印度的民主程度高於美國,但它的對外開放程度很低。印度嚴格控制外國企業進入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是許可制度。這種制度規定企業家開設工廠、建設生產線和引進技術都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由於每個環節都需要政府審批,於是形成了一個發放許可的官僚社會網絡。對於外國企業來講,要打通這樣的網絡是極其困難的。
  • 印度鈔票到底是誰印的?印度:絕不可能是中國!真的是這樣嗎?
    這個事情一出啊,整個印度國內輿論界也像炸了鍋一樣,因為這麼些年以來啊,印度一直把中國當做自己的趕超對象,而印鈔這麼重要的事情,印度政府敢把這個事情交給中國做嗎? 消息出來之後,印度政府各層官員是紛紛出來闢謠,有的說我們根本沒找中國印,有的信誓旦旦的保證以前沒有,今後也絕對不會找中國的公司給印度印鈔票,那麼中國到底有沒有給印度印鈔票呢?經過我們調查,紙幣確實沒有,但是中國造幣總公司前兩年確實給印度印製了一批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