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印度象為啥趕不上中國龍?

2021-12-26 品質人生質量開講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思考他的「新年決心」時,有一個目標特別突出:加倍努力把印度打造成一個可以媲美中國的世界製造中心。對印度的未來而言,很少有哪個目標比這個更重要。但是,可能也很少有哪個目標比這個更難實現。


印度製造業的脆弱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來。製造業僅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尚不及中國的一半。沒有哪個亞洲窮國是憑著如此弱的數據晉級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所以,莫迪在2014年9月大張旗鼓宣布的「印度製造」計劃顯得非常緊迫。

印度在某些高科技製造行業具有優勢。福特(Ford)、現代(Hyundai)等許多公司都在該國經營著世界最先進的工廠,工廠裡配備了大量機器人。許多跨國汽車製造商把印度視為一個重要的出口基地。但是,印度在服裝和電子產品等低技能、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上比較遜色,這引起了擔憂,因為到2030年前,印度每年必須創造出1200萬個新工作崗位,才能滿足即將到來的人口激增大潮所帶來的就業需求。

諾基亞(7.56, 0.13, 1.75%)(Nokia)的事例就充分體現了印度的這些困難。直到去年,這家芬蘭科技集團還一直在金奈經營著一家現代化水平非常高的大型工廠,僱用了約8000名工人,向全球各地出口產品。當地圍繞該工廠建立了一條供應鏈,吸引了中國智慧型手機生產商富士康(Foxconn)等公司。但這一切都發生在印度稅務部門盯上這家企業之前。兩項有爭議的課稅要求,導致將該工廠移交給微軟(46.24, 0.76, 1.67%)(Microsoft)——作為一項全球收購交易的一部分——的計劃落空。如今,該工廠將被賣掉或關閉,將工人和供應商都置於危險之中。

更糟糕的是,今後其他手機生產商不太可能像諾基亞那樣做,以免重蹈覆轍。儘管國內需求急劇上升,但Micromax等本土生產商幾乎完全依靠中國供應商。中國的小米(Xiaomi)打算在印度發展,計劃在班加羅爾設立一間研發實驗室,但起碼到2016年才會在當地進行生產。在印度尋求在製造業取得成功之時,手機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應是一種理想的選擇。然而,行業組織警告稱,明年印度手機出口可能下降至零。

扭轉這種趨勢將很難,使得莫迪本來值得稱讚的「印度製造」計劃所取得的有限進展更加令人沮喪。「印度製造」的說法成了曲意逢迎的實業界人士的口頭禪,但沒能推動多大政策變化。「歸根結底,說得多,做得少,」莫迪所屬黨派的一名前部長上月哀嘆道。

經濟學家阿爾溫德-帕納格裡亞(Arvind Panagariya)表示,這種缺乏具體措施的情況確實令人失望,但出口導向型製造業依然是印度經濟的最大希望。他主張,「印度製造」計劃應被視為印度有必要進行廣泛改革的一個理由,比如廢除過時的勞動和土地徵用法規。這非常合理,但也令人警醒。它表明,印度要實現製造業抱負,就必須在所有經濟領域進行艱苦卓絕、乃至不太可能完成的變革。

更糟糕的是,亞洲製造業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這使印度的任務變得更加棘手。廉價勞動力依然是一個優勢,但要吸引跨國企業轉移生產地點,物流和能源成本等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印度在這兩方面並不佔優。即使在中國運營的製造商面臨薪資上漲的壓力,也並沒有出現大批製造商轉戰印度的跡象。

然後,需求也是一個問題。「整體而言,世界不大可能容納另一個類似於中國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印度央行 (Reserve Bank of India)行長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Rajan)本月在警告打著支持製造業的幌子在關稅方面暗中向個別行業傾斜的做法時這樣表示。

這並不是說印度不可能有所進步。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對25個出口大國的製造業成本進行排名,印度僅次於印尼,排在第二位。印度製造業面臨著無數的障礙,但反過來這也表明,印度至少有可能去除這些成本中的一部分,比如通過改革過度嚴厲、打垮了那家諾基亞工廠的稅制來使成本降低。

然而,印度成功把自身打造成一個中國式出口強國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能在這條路上走出一段距離,對印度的發展也能起到關鍵性的促進作用。在莫迪思考2015年的首要任務時,他或許會想到,完成計劃的一部分總比完全不作嘗試好。

【文章來源:新浪財經】

====華麗麗的分割線=====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動動手指,分享到朋友圈吧!

如何訂閱?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帳號---點擊關注---查看歷史信息。

歡迎投稿

若您對質量有所感悟,若您有豐富的質量實踐,若您對質量人/老闆有話說,歡迎您投稿給我們。投稿郵箱:1685504168@qq.com 稿件別忘記附上您的姓名與工作單位哦。

質量開講(Quality-Now,我們與您在質量之路上共同成長!

關注「質量開講」,您可以:

往期精彩放送,回復「1」。

質量管理口訣,回復「2」。

SPC專業知識,回復「3」。

企業管理精華,回復「4」。

熱門精選內容,回復「5」。

質量案例故事,回復「6」。

戴明理論爭議,回復「7」。

500強質量秘籍,回復「8」。

質量管理專題,回復「9」。

質量名詞辨析,回復「10」。

相關焦點

  • 龍象相較:印度的劣勢和優勢
    很多人都在爭21世紀到底會是中國的世紀還是印度的世紀,龍象之爭誰會勝出。尤其是近來中國大陸經濟放緩,而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中國大陸。本文要陳述的是相對中國大陸而言,印度有哪些劣勢又有哪些優勢,至於最終結論,留給讀者諸君做判斷。
  • 哈哈哈哈,印度人強行給火龍果改名,因為看見「龍」字就想起中國???
    士兵落了面子,政府自然要找回場子嘍,於是印度政府想出了各種辦法:比如在邊境增派軍隊,對內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等等。除了這些,印度政府還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來「制裁」中國,那就是——給火龍果改名!結果一聽這名字,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該地區的實際管理者)就不幹了。因為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所以「dragon」在很多地方就被當成是中國的符號。
  • 美「印太戰略」提前解密,為對抗中國,欲加速印度崛起
    華盛頓:在即將下臺之際,川普政府周三解密了執政期間制定的印太政策,披露了強硬的遏制中國的措施,包括通過外交、軍事和情報「加速印度的崛起」。川普的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在1月5日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今天解密的政策框架以透明的方式展示了美國對印太地區以及我們在該地區的盟友和夥伴的戰略承諾。」
  • 解密其中軍事科技 識象
    — 這是識象的第 64 篇文章 —這是「識象」欄目「識奇」,給生活加點談資。聊聊那些激發雅痞創意的腦洞、新知、歷史和發現。這次,我們蔑視那些愛說謊的大騙子。本文由識象翻譯自sdinet,bbs,nytimes。1993年5月13日,23年前的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美國國防部長阿斯平突然宣布"星球大戰時代" 已經結束,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即放棄在空間建立反飛彈防禦系統的計劃。世人隨後猜疑此計劃直接導致蘇聯過度軍事競備,拖垮了整個經濟。一個謊言就摧毀了蘇聯。
  • 晚清知識分子對印度亡國史的研究——象為龍鑑亦堪哀
    康有為等人對印度亡國歷史各取所需的表述也正是如此。印度象戰(其實本文所有圖與正文均無關)三、 從印度亡國史中求資鑑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有識之士不斷去閱讀、學習外國歷史,以期為中國救國之路提供借鑑,這時,與中國一樣是民族眾多、歷史悠久的印度便成為了中國的重要參照系。
  • 印度「象頭神」現世:從小長得奇特,卻被當地人當成神靈供奉跪拜
    引言對於印度這個國家,許多人並不陌生,作為我國的鄰國,在發展史同我國有著相同的經歷。而印度除了紗麗、咖喱外,最出名的便是印度的佛教。昔年玄奘法師西行天竺求取真經,天竺便在如今的印度境內。而印度也是整個世界中信仰宗教人數最多的國家。
  • 中國核工業60年歷史上最大尺度的解密
    《解密中核》是對中國核工業篇幅最大的一次報導,而且以最大尺度解密:核潛艇、鈾濃縮、核燃料、核聚變等近二十個重磅點位,而大多是中國核工業60年歷史上從來沒有披露過的秘密,絕對讓你看過癮!這片不起眼的老房子,竟然是「華龍一號」中國血統的起源。是誰創造出中國獨有的「177堆芯」?從火鍋串串到彩色鉛筆,核動力院的專家們又將如何解密「中國芯」的威力?
  • 印度為啥總挑釁中國?
    從來沒有設置史官記載歷史,現代很多印度人到中國圖書館、博物館才能考究到印度歷史,佛教經典也是近代從中國傳回印度的。印度精英階層承認落後,但又不甘心落後,這就是當今印度社會普遍的心理寫照。他們對中國的感觀複雜,但中國政要商界都對這一說法嗤之以鼻。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快速發展與崛起,對印度福兮禍兮?到底是跟中國聯手搭臺掙錢,搭華夏文明復興的順風車合作共贏,還是各幹各的好?一起幹會吃虧嗎,能賺到嗎?
  • 龍旗:黑巖下的中國蛋
    我們所有的投資策略全部建立在對歷史數據的大規模分析上,對大量複雜的數據進行處理、統計分析、從中找到能預測未來的信號。由於我們對計算機技術依賴性非常高,本質上是一家科技公司。」另外,由於有國外機構的工作經驗,龍旗未來還考慮開展除投資外的一些產品服務,例如提供各種風險的模型,提供風險管理的解決方案等等科技類的工具以及服務,所以用上「科技」二字更為貼切。
  • 獨家解密:印度出兵洞朗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似乎頗有點耐人尋味,無論是在中國西藏高原經歷過系統化訓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兵,還是經常在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交戰的印度軍隊,手裡拿著槍,肩上扛著責任,背後還有十幾億人看著,擦槍走火肯定會成為意料之中的事,然而雖說是對峙,卻沒有交火,這背後的原因也就頗有些耐人尋味了,今天就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解密一下印度出兵中國邊境的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 印軍伏擊印度村民?印度東北邦為啥這麼亂?
    事件發生在印度東北部的那加蘭邦,那加蘭邦是印度東北六邦之一,北靠喜馬拉雅山脈,與中國接壤,西連阿薩姆邦,南接曼尼普爾邦,東部與緬甸交界,人口不足200萬,面積只有1.6萬平方公裡,是個「迷你」小邦。村民憤怒了,他們都是無辜百姓,為啥要被自己國家的軍隊殺害?襲擊者雖然跑了,但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12月6日,那加蘭人包圍了印軍阿薩姆聯隊在那加蘭的軍營討要說法。
  • 「一帶一路」遭印度抵制為何中國很淡定?印度媒體道出了真相!
    歸根到底,是對中國的猜忌、疑慮,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小肚雞腸。 在印度看來,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擴大的是中國的朋友圈,加強的是中國的影響力。而且宏大的建設計劃,將印度的很多「鄰居」都納入了其中,印度難免很落寞,甚至自認為處於一種被圍攻的心態。
  • 印度的人口數量都快「爆表」了,為啥不控制生育呢?原因很簡單!
    其實仍然還是中國,不過你們知道嗎?有一個國家在緊追猛趕,希望能跟上我們的「步伐」,這個國家就是印度。專家表示:按照目前印度人口增長的速度,在十幾年之後會順利趕超我們國家,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第一的位置可以說馬上就「不保」了。雖然印度的人口比較多,但印度卻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土地面積也比我們小很多,人口密度非常大。
  • 美「印太戰略」提前解密 外交部:暴露打壓中國險惡用心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白宮網站1月12日公布本應在2043年才解密的「印太戰略框架」文本,其中包含「保衛臺灣」「幫助印度崛起來制衡中國
  • 川普去了一趟印度,30多億美元到手
    川普和莫迪都非常期待此次會面,為啥?看看他們談的重點:貿易協議和軍事聯繫。 印度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在美國尤其是商人川普的眼裡,就是塊大肥肉。美國已經多次向印度出售數筆金額較大的武器裝備,還將生產線都移到印度來了,比如F-16。後來,美國還把非常先進的「阿帕奇」直升機的機身等結構件交給印度生產,而且印度將成為大名鼎鼎的「阿帕奇」直升機機身唯一的生產商!
  • 聚焦臺灣、印度、南海?美「印太戰略」解密,對我們未嘗不是好事
    據悉,這份文件大有來頭,制定於2017年,原本應該在2043年才解密,現在提前給大家「欣賞」,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讓我們先圍觀下文件針對中國的主要內容:1、在衝突中剝奪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持續制空權和制海權;2、保衛「第一島鏈」,包括臺灣;3、主導第一島鏈以外的所有領域。
  • 被印度佔中國領土地圖 中國與印度有爭議地區 印度中國領土爭議
    不了解情況的中國人如果想去那一帶走走,離很遠就會被邊防軍擋住,印度軍隊就在對面。他們會發現那片地區事實上只在中國地圖上屬於中國。如果換一張印度地圖,那片地區是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定居在那裡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總和還多兩倍。目前中印兩國的實際領土控制線是中國一直不承認的「麥克馬洪線」。畫在中國地圖上、實際卻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九萬多平方公裡。
  • 龍圖騰是如何來的?
    多種典籍均載雷神為龍身人頭,說明遠古時期龍曾被奉為雷神。《太平御覽》卷13引《尚書•洪範》說:「雷於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入,入則萬物入。入地而百八十三復出,出則萬物亦出。」 古人認為萬物生長與雷電有密切聯繫,以為是雷電送來了雨水,主宰萬物生長。        古籀體的「龍」,甲骨文的「龍」,展現的既是龍圖騰的形象,同時也是雷電出現時的閃電圖像。
  • 美「印太戰略」提前解密,啥意思?外交部:暴露遏制打壓中國的險惡用心
    舉報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白宮網站1月12日公布本應在2043年才解密的
  • 如果是真的,我說的是」如果「,則:要麼印度的腦子被象又踩了一腳,要麼就是俄羅斯的腦子被北極熊拍了一掌!
    印度為省錢準備與俄聯手升級蘇-35http://news.ifeng.com/a/20180228/56343484_0.shtml  東方# 如果是真的,我說的是」如果「,則:要麼印度的腦子被象又踩了一腳,要麼就是俄羅斯的腦子被北極熊拍了一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