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秘書長就中美關係罕見發聲,其實「三戰」就在嘴邊

2021-02-23 後沙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昨天在紐約接受了美國《時代》周刊的採訪,他專門談到了對中美關係的擔憂,他表示:中美之間的這些分裂,尤其是經濟分裂,增加了形成『兩個陣營』的風險,兩種主要貨幣、兩套貿易規則、兩種網際網路、兩種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然後形成兩種地緣政治和軍事戰略,這對世界是巨大風險。

古特雷斯先生就差沒有從嘴裡直接說出「第三次世界大戰」,當然,那會引起全球性的恐慌。


對於古特雷斯先生18日的談話,今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給出了回應:

中方注意到古特雷斯秘書長有關表態,……當前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原因在於一段時間來,美國政府單方面挑起事端,肆意採取一系列幹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嚴重破壞中美關係的言行。美國一小撮政客出於一己之私利,蓄意煽動反華情緒,挑動對立對抗。

趙立堅強調,我們敦促美國個別政客從中美兩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出發,認真傾聽國際社會的呼聲,摒棄陳舊過時的冷戰思維,客觀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回到協調、合作、穩定的軌道,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

也就是說,「中美分裂」引發的全球風險,並不是中國造成的,而是美國蓄意挑動。

美國無視任何國際規則,強行將自己的意志和國內法延伸到全球每一個角落,古特雷斯應當指出這一點,而不應迴避。

美國霸權野心已到了毫不掩飾的地步,聯合國自己也是深有體會,被拖欠會費(施壓)那還是小事,美國甚至有可能綁架或者退出聯合國,就像納粹德國和日本退出國聯一樣。

一戰,產生了國聯,二戰,產生了聯合國,說明人類是需要一個解決矛盾的國際平臺的。但是,為什麼有了國聯之後,二戰還是爆發了?

因為一些國家對納粹德國、對法西斯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縱容,甚至採取了綏靖政策。不但不去撲滅戰爭火苗,反而想火中取慄,心甘情願被人利用,國聯成了一個擺設和工具。

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都是世界劃分出了兩個敵對的陣營,幾乎每個國家都要站隊,包括冷戰也是如此。

今天,美國就是想強迫各國站隊,蓬佩奧每一次出訪,都要求相關國家與中國切割,華為5G、「港區國安法」等等議題都是美國的「政治指標」。

世界之所以沒有出現兩個對立陣營,是因為中國不願意那麼做,不去逼迫別的國家「二選一」。有人或許以為中國沒有能力這樣做,這些人不是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就是低估了中國的力量。

中國不搞所謂陣營,是基於人類歷史和現實的教訓,這是一種高度的負責心,也讓美國失去了發動大戰的目標。

如果中國與某大國、某大國、某大國結成軍事同盟,世界會怎樣?一場小衝突就可能讓全部大國卷進來。

陣營劃分意味著什麼?人類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給出了答案。

當時,全球霸主是大英帝國,英國對任何有可能挑戰它霸主地位的國家都非常警惕。英國要確保它的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在全球暢通無阻;英國要確保它的工業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絕對優勢;英國要確保它對能源關鍵地區的絕對控制。

這就是英國對國際關係的理解,它是通過暴力(海軍)力量來實現的,誰失去了海洋,誰就失去了主動權。

英國人是「靈魂深處的海盜」,它的海外貿易市場與軍艦實力有著極為深刻的互為因果關係。如果沒有海軍優勢,英國就無法得到貿易市場,反過來,從貿易得到的財富,又增進了英國海軍實力。但英國的霸權僅僅是來自貿易優勢嗎?遍及全球殖民地才是它取之不盡的滾滾財源。

每一個大國,要得到貿易優勢,都必須擁有或控制儘可能多的出海口,比如沙俄彼得大帝為了出口海,一直推進到了波羅的海沿岸,葉卡捷琳娜二世再推進到了黑海沿岸,但這兩個都是內海,通過世界海洋還會面臨交通被切斷的風險。所以,沙俄一定要得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地區),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

但這會威脅到英國的霸權根基,所以英國聯合所有可以聯合的國家來阻止沙俄對君士坦丁堡覬覦。

但普魯士統一德國後,英國霸權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在德國的幫助下,1912年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鐵路線已達到5200公裡(1890年時才850公裡),德國大量投資於奧斯曼帝國,同時德國海軍開始擴充。

德國的威脅,遠遠大於沙俄,於是英國對沙俄產生了「友情」,世界大戰的烏雲在君士坦丁堡上空聚集,但這場大戰通過外交手段被避免了,根本原因是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還沒有完全形成。

俾斯麥建立德意志帝國後的二十年時間內,在國際政治方面相當低調,甚至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因此英國同意在1890年將黑爾戈蘭島(相當於德國的直布羅陀)割讓(歸還)給它。

德國不斷發展的工業資本力量,國內已無法容納,它必然要向國外擴張,這必然觸犯到英國利益。

德國要通過它的優勢--基礎設施建設,向東打造屬於自己的經濟帶,在當時,修鐵路是最有效手段,這就是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鐵路線,為什麼大大增長的原因。

這條鐵路叫「巴格達鐵路」,英國口頭上不反對這條鐵路,但英國政治人物認為這條鐵路未來是:柏林--奧地利--塞薩洛尼基港(希臘)--君士坦丁堡--巴格達。有了這鐵路線,德國隨時會進攻埃及,也就有可能進攻印度。

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力量加強,首先對沙俄不利,俄國人想得到君士但丁堡,土耳其當然是越是虛弱越好,而不是相反。

於是俄國、英國這兩個宿敵出於不同的動機,走到了一起。英國同意跟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但君士但丁堡英國是不會同意交給沙俄的,所以英俄在阻止德國的同時又互相算計。

英國選擇與日本結盟,為其提供貸款,通過日本讓俄國在遠東消耗國力。1905年日俄戰爭,英日是同盟者。精疲力盡的俄國,無力再去阻止英國推進自己的戰略。

法國更容易對付,只要英國保證法國對北非摩洛哥的統治(《英法摩洛哥協定》),法國就會放棄它對埃及的野心。

被無視的德國必須發聲,宣告自己的存在,德國政府嚴正抗議《英法摩洛哥協定》,稱協定悍然侵犯了德國利益。

倫敦和巴黎沒有搭理柏林,德皇就去訪問摩洛哥北部古城丹吉爾,法國坐不住了,它在摩洛哥特權地位看來還需要德國的一份協議。

英法俄都必須正視德國的崛起,然而在利益衝突之下,誰也不想讓步,把自己那一份讓給德國。

倫敦想打造一個強國聯盟,遏制德國、威懾德國。1908年,英王愛德華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愛沙尼亞的裡瓦舉行元首會晤,英俄「友情」讓人相當吃驚,然後是英法元首會晤。

這一切就是告訴德國:老實點,歐洲還是我們幾個說了算。

1908年10月,奧地利吞併波赫,引發塞爾維亞騷亂。俄國因日俄戰爭元氣大傷,只能用口頭威脅。

德國站出來為奧利地出頭,告訴俄國人,如果俄奧戰爭爆發,德國將站在奧匈帝國一邊。

1911年,摩洛哥首都菲斯發生騷亂,法軍以保護僑民為藉口進駐菲斯,德國指責法國破壞協議(承諾不駐軍),將炮艇「豹子號」派到摩洛哥港口。

法德在戰爭邊緣控制住局面,根本原因是法國不想打,德國還沒準備好。

英德矛盾也在升級,德國不但建造了「無畏艦」,還縮小了與英國海上軍事力量對比,海軍總噸位從10比22變成10比16,而且軍艦數量還在增加。

英國要求列強開會限制各國海軍軍備,只要大家不建軍艦,停在原地,英國還能保持最強實力。

德國斷然拒絕了英國提議,開足馬力建造戰艦。英國在輿論上將德意志帝國形容成兇暴的軍事國家,而獨霸海洋的英國成了無辜受害國。

德國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而非蓄意挑戰英國,德國新首相上臺,還真誠地希望改善英德關係。

但英國認為,只要它的海洋霸主地位被動搖,就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也就是說,英國可以容忍德國發展陸軍,但接受不了德國發展海軍。

戰爭爆發

義大利是個歐洲奇葩,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有它的一份功勞,俄國通過拉科尼基會議唆使義大利叛變,建立一個反對德奧的陣營。

義大利果然叛變,令德奧同盟更加明顯,陣營更加清晰,這讓戰爭的可能性又增加了幾分,俄國開始擴軍備戰。

俄國向法國借了25億法朗巨款,兵力增至180萬,但是,俄國還不起新舊債務,在農業豐收時還能維持,結果,1913年是災年歉收,支付結算無法平衡。

沙皇面臨兩個選擇:破產或戰爭。

德國也在備戰,它判斷英國會加入反德奧陣營來絞殺自己。

奧匈帝國王儲在塞拉耶佛遇刺事件,只是雪崩時的一個小雪球,這種小雪球就算不在塞拉耶佛,也會在別的地方出現。

戰爭原動力是一個新興強國對舊帝國挑戰,有人要保持霸權,維護既得利益,而挑戰者就必須被扼殺。

戰爭爆發後,問題就不再是:英俄能否瓜分土耳其?俄國能否佔領君士坦丁堡?德國能否修建巴格達鐵路?法國能否佔有摩洛哥……

問題變成了:

一、德志意民族是否能夠生存下去?


二、德意志帝國的領土是否完整?

三,沙俄的威脅是否繼續存在?

四,英國霸權是否應當結束?

沒有英國,就不能稱之為世界大戰,英國參戰,它的附庸國都捲入了戰爭。在這之前,這些附庸國決不可能向德國宣戰。

英國是全球霸主,它的語言、它的文化、它的制度、它的價值觀在全球有著絕對影響力,也是其它國家的效仿對象。

當德國、法國、俄國、奧地利、美國、日本都建立起國家工業時,英國稱霸的秘密武器---工業壟斷,就被徹底打破,進而威脅到它的海洋統治權。

從一百多年前,或許可以依稀看到美國與中國的影子,但中國決不是一戰前的德國,「一帶一路」也不是巴達格鐵路這麼簡單。

然而,有一點是相同的,在霸權主義者眼中,就算你沒有直接挑戰它,只要你有可能超越它,那也是不可饒恕的原罪。

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拉幫結派去互相對抗,只有這樣,人類才有真正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走的是一條光明大道,但美國會允許中國道路取代美國道路嗎?它會用什麼辦法來阻擋這一趨勢?

現在談論第三次世界大戰,當然還為時尚早。誰跟誰站一邊,還是未知數。比如三哥會加入哪一方呢?

「一戰」這面鏡子折射出來的真相是:

備受頌揚的「盎格魯-撒克遜式自由」的基礎是殖民和奴役。


他們的財富、自由、民主對應的是農業家的貧窮,奴役,混亂。

國與國之間不是平等關係,而是支配與被支配關係。

古特雷斯先生對」兩個陣營「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聯合國應當看到誰在製造陣營?」五眼聯盟「現在在幹什麼?該說的卻不敢說。

今天,已經沒有任何國際勢力可以支配中國,想在中國面前稱王稱霸,門都沒有。

沒有一個霸權是永存的,最終都必然走向沒落,西班牙、英國、蘇聯接下來還有誰?

相關焦點

  • 聯合國秘書長罕見就美中緊張關係發聲!川普稱這四國領袖是"世界級棋手"
    聯合國秘書長罕見就美中緊張關係發聲:世界或陷分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周二表示,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從未像今天這樣
  • 聯合國副秘書長叛逃記
    聯合國秘書長,從來不由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人擔任,但常任理事國的人可以擔任副秘書長,協助秘書長工作。在聯合國眾多的副秘書長中,最轟動的一個要數蘇聯外交官阿爾卡季·尼古拉耶維奇·謝夫欽柯了。4月11日《紐約時報》顯著位置刊出特大新聞《蘇聯公民、瓦爾德內爾的助手謝夫欽柯在聯合國叛逃》,舉世震驚。一個聯合國副秘書長竟然是間諜,並且叛逃對立陣營,這在冷戰時期無疑是轟動世界的大案。那麼,謝夫欽柯是如何進入外交界,並平步青雲,做到聯合國副秘書長職位的?身為蘇聯高級外交官,謝夫欽柯怎麼會成為美國間諜?已經達到事業頂峰的他,又為何甘願冒險,叛逃西方?
  • 聯合國秘書長提出未來反恐工作的五大任務
    中國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反恐中發揮領導作用人民網聯合國7月10日電 (記者 李涼)7月10日,聯合國虛擬反恐周期間舉辦「疫情之後會員國的反恐優先任務與協調」專題會議,聯合國反恐事務副秘書長沃倫科夫主持會議。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大使出席並做重點發言。張軍表示,在疫情期間及疫情之後,進一步弘揚多邊主義對反恐努力至關重要。
  • 聯合國秘書長正面回應
    自2017年1月就職以來,古特雷斯及他所領導的聯合國遇到了很多挑戰。先是唐納·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隨後是大國間摩擦的不斷升級,難民危機以及新冠肺炎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他希望全球各國能夠在世衛組織的帶領下對抗新冠疫情,並且希望歐盟能夠在全球多邊主義框架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 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逝世 他曾這樣說中國
    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16日逝世,享年93歲。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博弈自2018年起進入全面短兵相接,幾乎涉及到雙邊關係的所有領域,包括經濟(貿易戰)、軍事(艦巡南海)、政治(臺灣牌)、和文化(科技戰)等。
  • 向世界發聲 你和全球領袖只差一個AIESEC的距離
    或許你已經感到麻木你說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這是領導人要關心的事但是你知道嗎如果沒有親自努力去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你永遠無法體會到你的力量青年人是世界永遠的主導者是時候勇敢向世界發聲用自己的力量科菲·安南,聯合國第七任秘書長▼安南是公認的聯合國歷史上最富有改革精神的秘書長
  • 聯合國、北約相繼撥通中國電話,中方這次態度很明確
    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係的發展情況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都變得尤為重要。就在最近,聯合國以及北約的相關人士與中方官員進行了電話會談。北約秘書長與中方進行電話會談....就在前幾天,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進行了電話會談。
  • 聯合國秘書長是怎麼選舉出來的?安理會5大常任理事國權力到底有多大?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右)和第75屆聯大主席沃爾坎·博茲克爾強調,在面臨諸多威脅與挑戰、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際,國際社會更應堅定捍衛多邊主義,抵制單邊主義,樹立對聯合國的信心。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聯合國秘書長在處理國際問題上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歷屆聯合國秘書長的換屆選舉也一直為各方所關注。
  • 中美在聯合國就涉臺議題交鋒!美國嚴重傷害14億中國人民的感情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隨後也發布推文予以支持。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對於美國常駐團的涉臺錯誤言論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中國常駐團發言人發表談話。當地時間5月1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布推文,公然為臺灣地區參與聯合國說項,嚴重違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侵犯中方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幹涉中國內政,嚴重傷害14億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常駐團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據彭博新聞社網站5月2日報導,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說,堅決反對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公然為臺灣地區參與聯合國說項」。
  • 緬甸政變軍方二把手與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線上會晤
    >國防部軍方宣傳處報導,國家行政管委會副主席國防部陸軍司令梭溫副大將與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進行視頻會議。國家行政管委會副主席國防部陸軍司令梭溫副大將與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MS.CHRISTINE SCHRANER BURGENER進行視頻會議。
  • 中美俄罕見意見一致,都不願再踏上月球一步,到底是因為什麼?
    中美俄三國意見罕見達成一致美國是全球頭號強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眾多領域的發展都領先世界,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作為唯一一個登上過月球的國家
  • 中美臺海關係進入「戰爭螺旋」?臺政界發出警告:「臺獨」恐被慘烈毀滅
    而接連不斷的中美臺海消息消息引發島內從軍方、政界到媒體的多方關注,紛紛擔憂中美關係緊張,臺海進入「戰爭螺旋」,而臺灣危矣!「今年最大規模,轟炸機、殲擊機、反潛機全出動。」臺灣防務部門1月23日晚上證實,解放軍當天派出13架次戰機進入臺灣西南空域,根據臺軍發布的消息,這13架次解放軍軍機包括1架次運-8反潛機,8架次轟6-K轟戰機和4架次殲-16殲擊機。
  • 華春瑩談中美關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各方非常關心中美關係,我想作一個整體回應,不想一一回應了,因為很多指責都是老調重彈,顛倒黑白。大家都非常關心中美關係,非常擔心中美關係會惡化。有中方學者表示美方正在為中美關係惡化「踩油門」,而中方在努力「踩剎車」。的確美方一些人出於意識形態偏見,不遺餘力地把中方渲染成對手甚至敵人,變本加厲抹黑攻擊中國,不擇手段地圍追堵截中國。
  • 涉臺報導 | 2018年臺灣對外關係回顧
    ,接連失去多米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三個重要「邦交國」,「邦交」數量首度跌破「2字頭」,僅剩下17個,創歷史最低記錄;世界衛生大會(WHA)等重要國際組織繼續不得其門而入,只能在場外鬧場滋事;美臺實質關係雖有所升溫,但美國顯然只是將臺灣作為中美戰略博弈下的棋子和籌碼而並非著眼於美臺關係本身;與日本、歐洲各國等實質關係整體平淡,缺乏亮點可言。
  • 三國聯大發言罕見未挺臺 「斷交」進入倒計時?
    宏都拉斯總統(中)訪臺時與蔡英文互贈禮物日前,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過去4年都替臺灣發聲的海地也罕見地未發言挺臺,再加上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此次聯大目前已有三個拉美「友邦」沒在發言中提及臺灣。島內輿論驚呼,拉美「友邦」與臺終止官方往來恐進入倒計時!
  • 唯一支持薩達姆的國家元首,他死後葬禮,聯合國秘書長到場參加
    上個世紀中東地區發生了海灣戰爭,這場戰爭主要因為薩達姆強行進入科威特引起的,美國集結多個國家徵討伊拉克,薩達姆宣布要進入科威特的當天,美國就做出了回應,並取得了聯合國的同意
  • 一路走好,加利秘書長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天就此向媒體發表講話,對加利去世深表悲痛,並對他生前在聯合國的工作和貢獻表示高度肯定。潘基文秘書長隨後向媒體宣讀聲明,對加利逝世深表難過。    潘基文說,「已故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生前是為他的祖國埃及服務的一名受人尊敬的政治家。他同時是一個著名的國際法學者,通過其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知識力量,引導聯合國走過了其歷史上最為動蕩和最具挑戰性的時期之一,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領導了法語國家組織。作為聯合國秘書長,在他的主持下,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急劇增加。
  • 聯合國及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憲章》是聯合國的基本大法,它既確立了聯合國 的宗旨、原則和組織機構設置,又規定了成員國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處理國際關係、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遵守聯合國憲章、維護聯合國威信是每個成員國不可推脫的責任。
  • 拜登新任特使約翰·克裡談中美關係
    克裡先生曾擔任美國國務卿,曾是美國總統候選人,也曾多次訪問中國,非常期待聽到他對中美關係現狀和未來趨勢的判斷。美國前國務卿約翰·克裡(John Kerry):謝謝王輝耀博士的介紹。敘事的方式會影響人們對事情的看法。眼下,人們正在為「冷戰」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