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昨天在紐約接受了美國《時代》周刊的採訪,他專門談到了對中美關係的擔憂,他表示:中美之間的這些分裂,尤其是經濟分裂,增加了形成『兩個陣營』的風險,兩種主要貨幣、兩套貿易規則、兩種網際網路、兩種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然後形成兩種地緣政治和軍事戰略,這對世界是巨大風險。
古特雷斯先生就差沒有從嘴裡直接說出「第三次世界大戰」,當然,那會引起全球性的恐慌。
對於古特雷斯先生18日的談話,今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給出了回應:
中方注意到古特雷斯秘書長有關表態,……當前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原因在於一段時間來,美國政府單方面挑起事端,肆意採取一系列幹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嚴重破壞中美關係的言行。美國一小撮政客出於一己之私利,蓄意煽動反華情緒,挑動對立對抗。
趙立堅強調,我們敦促美國個別政客從中美兩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出發,認真傾聽國際社會的呼聲,摒棄陳舊過時的冷戰思維,客觀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回到協調、合作、穩定的軌道,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
也就是說,「中美分裂」引發的全球風險,並不是中國造成的,而是美國蓄意挑動。
美國無視任何國際規則,強行將自己的意志和國內法延伸到全球每一個角落,古特雷斯應當指出這一點,而不應迴避。
美國霸權野心已到了毫不掩飾的地步,聯合國自己也是深有體會,被拖欠會費(施壓)那還是小事,美國甚至有可能綁架或者退出聯合國,就像納粹德國和日本退出國聯一樣。
一戰,產生了國聯,二戰,產生了聯合國,說明人類是需要一個解決矛盾的國際平臺的。但是,為什麼有了國聯之後,二戰還是爆發了?
因為一些國家對納粹德國、對法西斯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縱容,甚至採取了綏靖政策。不但不去撲滅戰爭火苗,反而想火中取慄,心甘情願被人利用,國聯成了一個擺設和工具。
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都是世界劃分出了兩個敵對的陣營,幾乎每個國家都要站隊,包括冷戰也是如此。
今天,美國就是想強迫各國站隊,蓬佩奧每一次出訪,都要求相關國家與中國切割,華為5G、「港區國安法」等等議題都是美國的「政治指標」。
世界之所以沒有出現兩個對立陣營,是因為中國不願意那麼做,不去逼迫別的國家「二選一」。有人或許以為中國沒有能力這樣做,這些人不是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就是低估了中國的力量。
中國不搞所謂陣營,是基於人類歷史和現實的教訓,這是一種高度的負責心,也讓美國失去了發動大戰的目標。
如果中國與某大國、某大國、某大國結成軍事同盟,世界會怎樣?一場小衝突就可能讓全部大國卷進來。
陣營劃分意味著什麼?人類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給出了答案。
當時,全球霸主是大英帝國,英國對任何有可能挑戰它霸主地位的國家都非常警惕。英國要確保它的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在全球暢通無阻;英國要確保它的工業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絕對優勢;英國要確保它對能源關鍵地區的絕對控制。
這就是英國對國際關係的理解,它是通過暴力(海軍)力量來實現的,誰失去了海洋,誰就失去了主動權。
英國人是「靈魂深處的海盜」,它的海外貿易市場與軍艦實力有著極為深刻的互為因果關係。如果沒有海軍優勢,英國就無法得到貿易市場,反過來,從貿易得到的財富,又增進了英國海軍實力。但英國的霸權僅僅是來自貿易優勢嗎?遍及全球殖民地才是它取之不盡的滾滾財源。
每一個大國,要得到貿易優勢,都必須擁有或控制儘可能多的出海口,比如沙俄彼得大帝為了出口海,一直推進到了波羅的海沿岸,葉卡捷琳娜二世再推進到了黑海沿岸,但這兩個都是內海,通過世界海洋還會面臨交通被切斷的風險。所以,沙俄一定要得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地區),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
但這會威脅到英國的霸權根基,所以英國聯合所有可以聯合的國家來阻止沙俄對君士坦丁堡覬覦。
但普魯士統一德國後,英國霸權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在德國的幫助下,1912年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鐵路線已達到5200公裡(1890年時才850公裡),德國大量投資於奧斯曼帝國,同時德國海軍開始擴充。
德國的威脅,遠遠大於沙俄,於是英國對沙俄產生了「友情」,世界大戰的烏雲在君士坦丁堡上空聚集,但這場大戰通過外交手段被避免了,根本原因是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還沒有完全形成。
俾斯麥建立德意志帝國後的二十年時間內,在國際政治方面相當低調,甚至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因此英國同意在1890年將黑爾戈蘭島(相當於德國的直布羅陀)割讓(歸還)給它。
德國不斷發展的工業資本力量,國內已無法容納,它必然要向國外擴張,這必然觸犯到英國利益。
德國要通過它的優勢--基礎設施建設,向東打造屬於自己的經濟帶,在當時,修鐵路是最有效手段,這就是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鐵路線,為什麼大大增長的原因。
這條鐵路叫「巴格達鐵路」,英國口頭上不反對這條鐵路,但英國政治人物認為這條鐵路未來是:柏林--奧地利--塞薩洛尼基港(希臘)--君士坦丁堡--巴格達。有了這鐵路線,德國隨時會進攻埃及,也就有可能進攻印度。
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力量加強,首先對沙俄不利,俄國人想得到君士但丁堡,土耳其當然是越是虛弱越好,而不是相反。
於是俄國、英國這兩個宿敵出於不同的動機,走到了一起。英國同意跟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但君士但丁堡英國是不會同意交給沙俄的,所以英俄在阻止德國的同時又互相算計。
英國選擇與日本結盟,為其提供貸款,通過日本讓俄國在遠東消耗國力。1905年日俄戰爭,英日是同盟者。精疲力盡的俄國,無力再去阻止英國推進自己的戰略。
法國更容易對付,只要英國保證法國對北非摩洛哥的統治(《英法摩洛哥協定》),法國就會放棄它對埃及的野心。
被無視的德國必須發聲,宣告自己的存在,德國政府嚴正抗議《英法摩洛哥協定》,稱協定悍然侵犯了德國利益。
倫敦和巴黎沒有搭理柏林,德皇就去訪問摩洛哥北部古城丹吉爾,法國坐不住了,它在摩洛哥特權地位看來還需要德國的一份協議。
英法俄都必須正視德國的崛起,然而在利益衝突之下,誰也不想讓步,把自己那一份讓給德國。
倫敦想打造一個強國聯盟,遏制德國、威懾德國。1908年,英王愛德華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愛沙尼亞的裡瓦舉行元首會晤,英俄「友情」讓人相當吃驚,然後是英法元首會晤。
這一切就是告訴德國:老實點,歐洲還是我們幾個說了算。
1908年10月,奧地利吞併波赫,引發塞爾維亞騷亂。俄國因日俄戰爭元氣大傷,只能用口頭威脅。
德國站出來為奧利地出頭,告訴俄國人,如果俄奧戰爭爆發,德國將站在奧匈帝國一邊。
1911年,摩洛哥首都菲斯發生騷亂,法軍以保護僑民為藉口進駐菲斯,德國指責法國破壞協議(承諾不駐軍),將炮艇「豹子號」派到摩洛哥港口。
法德在戰爭邊緣控制住局面,根本原因是法國不想打,德國還沒準備好。
英德矛盾也在升級,德國不但建造了「無畏艦」,還縮小了與英國海上軍事力量對比,海軍總噸位從10比22變成10比16,而且軍艦數量還在增加。
英國要求列強開會限制各國海軍軍備,只要大家不建軍艦,停在原地,英國還能保持最強實力。
德國斷然拒絕了英國提議,開足馬力建造戰艦。英國在輿論上將德意志帝國形容成兇暴的軍事國家,而獨霸海洋的英國成了無辜受害國。
德國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而非蓄意挑戰英國,德國新首相上臺,還真誠地希望改善英德關係。
但英國認為,只要它的海洋霸主地位被動搖,就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也就是說,英國可以容忍德國發展陸軍,但接受不了德國發展海軍。
戰爭爆發
義大利是個歐洲奇葩,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有它的一份功勞,俄國通過拉科尼基會議唆使義大利叛變,建立一個反對德奧的陣營。
義大利果然叛變,令德奧同盟更加明顯,陣營更加清晰,這讓戰爭的可能性又增加了幾分,俄國開始擴軍備戰。
俄國向法國借了25億法朗巨款,兵力增至180萬,但是,俄國還不起新舊債務,在農業豐收時還能維持,結果,1913年是災年歉收,支付結算無法平衡。
沙皇面臨兩個選擇:破產或戰爭。
德國也在備戰,它判斷英國會加入反德奧陣營來絞殺自己。
奧匈帝國王儲在塞拉耶佛遇刺事件,只是雪崩時的一個小雪球,這種小雪球就算不在塞拉耶佛,也會在別的地方出現。
戰爭原動力是一個新興強國對舊帝國挑戰,有人要保持霸權,維護既得利益,而挑戰者就必須被扼殺。
戰爭爆發後,問題就不再是:英俄能否瓜分土耳其?俄國能否佔領君士坦丁堡?德國能否修建巴格達鐵路?法國能否佔有摩洛哥……
問題變成了:
一、德志意民族是否能夠生存下去?
二、德意志帝國的領土是否完整?
三,沙俄的威脅是否繼續存在?
四,英國霸權是否應當結束?
沒有英國,就不能稱之為世界大戰,英國參戰,它的附庸國都捲入了戰爭。在這之前,這些附庸國決不可能向德國宣戰。
英國是全球霸主,它的語言、它的文化、它的制度、它的價值觀在全球有著絕對影響力,也是其它國家的效仿對象。
當德國、法國、俄國、奧地利、美國、日本都建立起國家工業時,英國稱霸的秘密武器---工業壟斷,就被徹底打破,進而威脅到它的海洋統治權。
從一百多年前,或許可以依稀看到美國與中國的影子,但中國決不是一戰前的德國,「一帶一路」也不是巴達格鐵路這麼簡單。
然而,有一點是相同的,在霸權主義者眼中,就算你沒有直接挑戰它,只要你有可能超越它,那也是不可饒恕的原罪。
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拉幫結派去互相對抗,只有這樣,人類才有真正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走的是一條光明大道,但美國會允許中國道路取代美國道路嗎?它會用什麼辦法來阻擋這一趨勢?
現在談論第三次世界大戰,當然還為時尚早。誰跟誰站一邊,還是未知數。比如三哥會加入哪一方呢?
「一戰」這面鏡子折射出來的真相是:
備受頌揚的「盎格魯-撒克遜式自由」的基礎是殖民和奴役。
他們的財富、自由、民主對應的是農業家的貧窮,奴役,混亂。
國與國之間不是平等關係,而是支配與被支配關係。
古特雷斯先生對」兩個陣營「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聯合國應當看到誰在製造陣營?」五眼聯盟「現在在幹什麼?該說的卻不敢說。
今天,已經沒有任何國際勢力可以支配中國,想在中國面前稱王稱霸,門都沒有。
沒有一個霸權是永存的,最終都必然走向沒落,西班牙、英國、蘇聯接下來還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