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後,科學放鬆有講究
■郝東紅 洪 宏 解放軍報記者 孫興維
△姜 晨繪
盛夏,皖中地區暑氣升騰、天氣悶熱。一場實兵對抗演練正在某訓練基地火熱展開。
訓練漸漸接近尾聲,但室外氣溫仍約38℃,戰車內溫度更是高達42℃,參訓官兵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溼。聯勤保障部隊第901醫院軍醫宋萬燈穿梭在訓練場,細心察看每名官兵的身體狀態。
「今天溼度大、溫度高,官兵體力消耗大、出汗多,越是接近尾聲越不能大意!」作為這次伴隨保障的領隊,宋萬燈很清楚,一天中最熱的時間雖然過去,但這次訓練強度大、標準高,還是有可能出現突發狀況,他在對講機裡叮囑每一位醫護人員。
「一波操作下來僅用了13分鐘,幹得漂亮!」戰士馬偉聽到班長報出的成績,如釋重負,抓起隨身攜帶的水壺猛灌起來。
「停,劇烈運動後切忌大量飲水!」宋醫生眼疾手快,奪下了小馬的軍用水壺。他解釋道,出汗會讓身體鹽分更易喪失,大量飲水會使血液中鹽的含量降低,細胞滲透壓降低,導致鈉代謝失調,容易發生肌肉抽筋等情況。
「科學的飲水方式應該是這樣。」班長李強擰開水壺,變魔術似地從上衣口袋掏出一根長吸管。李班長曾在野戰部隊服役,閱歷豐富,但他這樣喝水卻遭到馬偉質疑:「大老爺們,這么喝水,有點矯情吧。」
宋醫生看到後解釋說:運動後,身體仍處在興奮期,心跳速度還沒有恢復平緩,喝水時不能一次喝足,每次飲水應不超過200毫升,間隔不低於15分鐘,並以平緩的速度飲用,有條件時也可使用吸管慢慢飲水,讓心臟充分有序地「吸收」水分。
「快讓人把那名戰士扶起來走動走動。」訓練結束後,戰士小張喘著粗氣,一屁股坐在訓練場邊的草地上。巡視訓練的副大隊長楊波看到後,迅速讓人將其攙扶起來,並將已經結束訓練的各班召集到一起,做起了訓練後的放鬆恢復運動。宋醫生在一旁說道,如果劇烈運動一結束就停下來休息,肢體中大量的血液就會淤積在靜脈中,心臟就會缺血,大腦也會因心臟供血不足出現頭暈、噁心、嘔吐、休克等缺氧症狀。
同時,宋醫生強調,訓練後要多進行拉伸運動。與訓練前準備運動中的動態拉伸不同,訓練後要以肩胛伸展、胸大肌伸展、小腿伸展、跨步伸展等靜態拉伸為主。靜態拉伸就是通過溫和緩慢的動作伸展身體各部位肌肉到某個固定姿勢,然後持續保持20秒到30秒的時間,這樣可以把肌肉伸展得更長、更放鬆,並獲得更高的柔軟度,確保形成「肌肉記憶」。
「回去之後,我真想痛痛快快衝個涼水澡、喝瓶冰可樂!」放鬆運動結束,官兵便嘰嘰喳喳地討論開了。
「大家再等一下,我再強調幾句!」宋萬燈意識到,訓練雖然圓滿結束,但衛勤保障還沒到終點,決不能掉以輕心,要想讓官兵訓練好、消耗少、恢復快,基層衛勤保障人員和帶兵人還得有張婆婆嘴。於是,他又請帶隊的楊副大隊長將人員集合到一起。
宋醫生叮囑官兵,高強度訓練過後降溫不宜過快。不少戰士剛訓練完,大汗淋漓時就馬上吹空調或風扇,還有的洗涼水澡,覺得很爽。殊不知,這種「快速降溫」的方式,常常快活一時,難受幾天。
天熱的時候,洗臉、洗腳都不可用冷水。劇烈運動後更不能馬上洗冷水澡,這樣會使血管急速收縮,或因肢體溫度和水溫相差懸殊引發小腿抽筋。猛吹冷風會帶走身體熱量,使皮膚溫度下降過快,引發感冒、氣管炎等疾病。運動過後,官兵應先擦乾身上的汗,過一段時間後再衝澡。宋醫生還重點強調,運動後不要喝冰水,以免刺激腸胃,引起腹瀉,加劇脫水,出現喉部發炎、咳嗽等病症。因此,劇烈運動後最好喝與體溫接近的溫水,或在室內適應30分鐘後,再慢慢喝涼水。
「宋醫生,最近我們大隊訓練強度、頻率加大,許多人出現了肢體酸疼的症狀,你再給大家講講訓練後如何快速有效恢復吧。」楊副大隊長提醒道。
「要想訓練後快速恢復,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多維放鬆、系統恢復。」宋醫生開始介紹訓練後的放鬆恢復方法——
常規按摩法。官兵自己可經常按摩腳掌至膝蓋處,以強壯腿部血管。訓練結束後可俯臥在墊子或床上,按照肩、背、腰、大腿、小腿的順序相互按摩,重點放在腰、大腿的肌肉和韌帶上。宋醫生還提醒官兵,在休息和睡覺時,可把雙腿抬高,以促進腿部血液回流。
沐浴放鬆法。宋醫生建議大家回去後好好洗個熱水澡,並在洗澡過程中採取3次冷熱水交替,每次不超過5分鐘的方式,對大腿根以下部位進行盆浴或淋浴,放鬆肌肉。
飲食恢復法。宋醫生強調,訓練後可以喝一杯鹽水或蘇打水,以補充體內流失的鈉離子。多吃奇異果、番茄、香蕉、花生、杏仁等富含鉀和維生素E的食物,以增強耐久力,促進體力恢復。
本文刊於2019年7月21日《解放軍報》
「軍人健康」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整理:劉俊;
編輯:賀敏、王雲苗;
編審:任旭;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