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邱氏大家族」加入邱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邱」,先點上面藍字邱氏大家族,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
新垵邱氏詒榖堂是新垵邱氏的總祠堂。邱氏家廟大門兩側的對聯,記述著先祖源流從何而來:枕文山還憶龍山遠脈,對溪水轉思沂水源流。這就是邱氏的淵源介紹,邱氏族人很早就定居新垵,據說是在唐朝末年,幾經輾轉,從中原來到閩南,定居新垵。
新垵村地處九龍江出海口,坐落文圃山下,是海滄古民居較多的地方。海滄古民居是廈門乃至福建省最典雅的古民居,體現了典型的閩南人文特質。海滄區擁有許多品位高雅、建築技藝精湛、蘊涵豐厚人文歷史的閩南紅磚古民居。這些古民居分別位於海滄街道如蓮塘別墅,院前如顏氏大厝,蘆塘如棣萼樓等。而海滄的新垵、霞陽則形成了古民居群。它們不但薈萃了建築藝術精華,還蘊涵了許多人文歷史。據記載新垵、霞陽有數百座古民居,分別有燕尾脊、馬鞍式等不同風格。
詒榖堂親情連海外
新垵邱氏濱海而居,居住地位處九龍江下遊支流新江河畔,這裡是廈門西港馬鑾灣南側,1958年興建馬鑾海堤之前,新垵村門口即海洋,水路直通外洋。特殊的地理人文使新垵人成了季風和海洋波瀾的子民,造就了「弄潮兒」的性格。
清末民初龍山堂名人邱揚陣是新垵人
由於族群中強調文化傳統教育,所以新垵子弟亦是理學的子民。他們行走海洋如平川,自古就善於憑藉海洋創造財富,特別是創業海外,源源不絕地把海外掙得的血汗錢流返故鄉,變成井然有序的大厝。
邱氏族譜的書影
根據邱氏族譜記載,早在元朝時期,族人邱毛德就已經揚帆南洋。此後,新垵邱氏海外創業者不乏其人,即使在清初海禁時,新垵人也不畏海禁,闖蕩海洋,經商海內外。正因為憑海經商,所以富甲一方,族群富有,穿梭海內外,自然更感恩祖宗恩澤,凡子孫有出息者、財富豐厚者,依宗法可立小宗。因此在新垵,邱氏除詒榖堂宗祠外,還有裕文堂、仰文堂、思文堂等十三座宗祠,這些宗祠風格各異、極盡工巧,許多都是在清代時期用僑資修建。但如果說邱氏祠堂最宏偉壯觀的,當屬馬來西亞檳城的龍山堂。
清末民初龍山堂名人邱揚陣是新垵人
馬來西亞檳城邱氏華僑和祖地海滄新垵的歷史淵源深遠。早在元代,新垵邱氏族人就從「家門口」渡海下南洋,明代大量族人來到馬來西亞的檳城,在檳城生根繁衍,人丁興旺,形成龐大的邱氏宗旌系。清代,海外邱氏族人思鄉心切,在馬來西亞檳城打石街附近建造宗祠,完全按閩南古厝風格進行建造。海滄新江邱氏源自泉郡龍山,為了表示不忘本源,把宗祠稱為「龍山堂」。自此以後,檳城的邱氏族人,婚禮慶典、迎神賽會都在此舉行。
龍山堂大殿
龍山堂牌匾
清代道光年間,財力雄厚的邱氏族人決定擴建龍山堂,他們特地聘請閩南的石雕、木雕、磚雕等能工巧匠赴檳城,前後歷經十三年,建造一座富麗堂皇的龍山堂。據說,龍山堂經兩次建造,1901年竣工後不久,忽遭大火,燒毀殆盡。但龍山堂的諸董事並不氣餒,於1902年再次興工重建,兩次建造費時長達十三年,耗資巨額難以計算。龍山堂建成之後,海外邱氏宗親對祖地海滄新垵的思鄉之情更切,兩地宗親常有來往。
臺灣編撰的楊氏族譜
幾百年來,龍山堂的邱氏族人對祖地海滄新垵一直懷有深情,許多人把海外掙到的巨額財富匯進祖地建造漂亮的民居。不僅如此,20世紀末,旅居海外的龍山堂邱氏族人得知祖地將復建「文革」被毀的正順宮,撥巨款重建新垵正順宮。
祖德流芳匾額
在檳城龍山堂,歷史上的名人邱天德、邱菽園、邱漢陽、邱揚陣、邱四方、邱照仲、邱善佑、邱有益、邱繼圃等無不與祖地海滄新垵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現在老一輩的新垵人都能講出許多關於龍山堂的故事來。
邱姓源流
新江邱曾氏以龍山曾氏,唐團練副使曾延世為始祖。
新垵村的邱氏從曾姓而來。
據《新江邱曾氏族譜》載:居住在廈門島曾厝垵的曾光綽第5代裔孫曾明,避亂從鷺島曾厝垵遷同安十八都山平洪(今東孚山邊洪)入贅邱家,傳三世正發(字元忠,號述德)先以曾姓,為裡役正式改為邱姓。
新垵邱氏詒榖堂石碑
三世大發雖被亂黨殺害,但生有一個兒子名勝宗,勝宗生廣良、廣溫、廣忠。廣良裔孫居柿宅,分派宅房;廣溫裔孫居海墘,分派海房;廣忠裔孫居墩後,為今墩後房。
新垵邱氏族譜
三世正發生進宗、玄宗。進宗裔孫後分派田房,玄宗裔孫後分派岑房。海房傳到六世分為六房:海長、海二、海三、海四、海五、海六,海六房傳到l2世時就終止了。墩後房傳到七世時分出三房:井房(文容公派)、梧房(文富公派)和松房(文淵公派、文綽公派、文翰公派);傳到八世時,又分出門房(世敏、世毓、世科公派)和輿房(世疇公派)。新垵邱姓有「五派、九房、四角頭」之說,「五派」既宅派、海派、墩後派、田派、岑派;「九房」既宅派、海派、門房、嶼房、井房、梧房、松房、田派、岑派;「四角頭」分別為其一岑、田、松房,其二為門、嶼房,其三為梧、宅、井房,其四為包括海長、海二、海三、海四、海五的海墘角。
新垵村邱姓裔孫已傳至27代,人口約有7000人。自八世始,昭穆為「 圭璧呈雲瑞,人文煥國華,臺衡思繼武,鼎甲勵承家,一貫書紳永,千秋賜福遐,貽謀資燕翼,世業仰清嘉」。今已到「家」字輩。新垵邱氏裔孫遍及海內外,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檳城、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臺灣。
邱姓族賢(選錄)
邱忠波
邱忠波(1830—1892),清朝新江19世榕房人,字如松。鹹豐二年(1852年)南渡新加坡謀生,先後與人合夥開設長和商號、萬興號。他的商務範圍很大,涉及霹靂州的錫礦、西貢仰光的舂米機器,1875年集資150萬元自創萬興輪船公司,航行於香港、檳榔嶼、上海、寧波、廈門等地。1876年,與林永慶等合夥經營安美輪船公司。1879年,萬興輪船公司成為新加坡最具實力的華人商行。1880年,他的「漳福建號」在廈門被英國駐廈領事翟理思扣押罰款。他向上海最高法院提出控告,堅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其商務範圍含霹靂州錫礦,西貢、仰光舂米機器。曾給中國的海防、水災等捐款,獲清廷授侯選道加三品銜。
邱明昶(1873—1945),清末民初21世新江海長房人。為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華人金融業的先驅之一。1906年孫中山來到檳城組織檳城同盟會,成為檳城同盟會的最早會員之一。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城召開歷史上著名的「庇能會議」。策動了1911年驚天動地的「廣州三•二九黃花崗之役」。1910年由陳新政、邱明昶等人創辦《光華日報》,是檳城華僑最早的革命報。1917年又創辦「鍾靈學校」。捐資鼓浪嶼中山圖書館,被推選任董事。投資廈門中山醫院、中山公園和碼頭的建設。和友人在廈門創辦「萬記行」做進出口貿易。以自己和家屬的名義,在廈門開辦「明昶公司」,經營歐美貨品及家具。廈門淪陷後,返檳城。抗戰勝利後,參加紀念孫中山大會後跌傷,不久與世長辭,享年73歲。
邱菽園
邱菽園(1874—1941),清末民初新江惠佐20世岑房人。原名德馨,字湲娛,號菽園,別號繡原、嘯虹生,晚年自號星洲寓公。曾考中舉人,後返回新加坡,1897年繼承百萬遺產。無意仕途和經商,以詩會友,創設「麗澤」、「會吟」文社,成為東南亞華僑文壇領袖。先後創辦《天南新報》、《振南日報》,鼓吹維新。並與林文慶、陳合成合辦新加坡第一所華僑女學。1906年後,被尊為「南僑詩宗」。著有《菽園詩集》、《菽園贅談》、《嘯虹生詩集》等。
邱韻香
邱韻香(1888—1977)女,新江人,出生於臺灣嘉義。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據臺灣,父親邱緝臣舉家內渡回到海滄新江。邱緝臣是清朝的貢生,是一位愛國詩人,留有《丙寅存稿》詩集。韻香在父親的影響下,博覽群書,能詩善賦,詩詞有李清照之氣,書法亦自成一格。嫁入霞陽楊文升家後,邱韻香將住所命名為繡英閣,從未停止過對詩歌的追求,著有《繡英閣詩鈔》等。年近而立的韻香曾因陳嘉庚禮請,為其妹教學。邱韻香還精研醫理,曾用詩記錄了對醫學的理解,如詩作《論醫五首》,不惑以後,「寓廈行醫」。
不凌絕頂,不知天高。不臨深谷,不知地厚。
吾氏子孫,務必謙恭。年不重來,季無雙春。
日當自勉,時不待人。時光無情,只爭朝夕。
少年勵志,自強不息。夫當雄飛,力戒雌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開疆闢土,立業建功。
志安天下,自當先行。志趣遠大,碩果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