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日上午,解放軍空軍原司令員王海上將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在抗美援朝空戰中,王海共擊落擊傷敵機9架,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他所帶領的「王海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餘次,擊落擊傷敵機29架,榮立集體一等功。
而戰鬥英雄的傳奇還不止這些。
不少媒體聚焦於王海與美國空軍激戰的英勇無畏,而在王海2000年的回憶錄《我的戰鬥生涯》(中央文獻出版社)裡,他以坦誠的態度,記錄了自己被擊落的秘聞。
「1953年3月27日,我打了一次敗仗。」當天15時許,接空聯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命令,王海率8架米格-15比斯從瀋陽北陵起飛迎敵(韓戰期間,由於敵我雙方空軍實力過於懸殊,中國空軍並未在朝鮮境內設立機場,所有機場都設在國境以內)。
當時8架飛機分成前後兩個中隊,王海率第一中隊飛在前面。由於戰友誤將4架美機判斷是自己人,失去先發制敵機會。在倉促迎敵中,王海的飛機被擊中,無法操縱,只好忍痛拋棄,從8000米高空跳傘。
王海在一次訪談中這樣回憶:「飛機著火了,我就彈射出來了。彈射出來以後,我是第一次跳傘。飛高空都得戴著氧氣面罩,不戴氧氣面罩就缺氧,我忘了。跳出來以後,我就把氧氣面罩摘下來就缺氧了。以後,在下降過程當中嘔吐,我看著我身上沒有中彈,怎麼嘔吐?後來一看,是氧氣面罩摘的太早。你得在四千米以下才行啊,四千米以上你還得要戴氧氣。我跳到我們的高炮陣地上,他們發現了我,命大啊。你想你光打人家,人家不打你,沒有那麼便宜的事。」
他落到中國境內後,王海先被民兵當成美軍抓了起來,他馬上掏出空聯司的證件表明身份,這下,「抓俘虜」馬上變成了歡迎會。
這次戰鬥,中國空軍8架戰機有3人開炮,但均未擊中敵機,反被擊落和擊傷各一架。此後,王海他們進行了深刻的檢討,總結教訓,並沒有灰心喪氣,不過,他一直認為這是他打得「最窩囊」的一戰。
以至於王海後來還一直找尋當年擊落他的對手,終於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知道了答案。當年這場戰鬥,對方是美國空軍67大隊,擊落擊傷他飛機的是漢格斯特羅姆·詹姆斯少校和米頓·約翰中尉。
而被他擊落的美國飛行員,多年來也一直在尋找他。1984年,空軍第5任司令員王海隨國防部長張愛萍出訪美國,會見了美國空軍參謀長加布裡埃尼上將。他就在朝鮮空戰中曾被擊落,從來沒有忘記過對手的飛機編號——2249。
加布裡埃尼上將對王海說:「我早就知道你了,有名的王海大隊嘛!我就是當年被你打下來的。」王海詼諧地回答:「你如果以後再來侵略,我還得把你打下來。」引起滿堂大笑。
加布裡埃尼上將擁抱著王海,連聲說:「我尊崇戰勝過自己的人, 我們友好,友好!」翌年加布裡埃尼應邀訪問中國,特意提出參觀王海當年駕駛的2249號飛機。
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空軍創造了無數奇蹟,而這時,中國空軍的成立還未滿周歲。最難以置信的「奇蹟」有3起:
1952年2月10日,美國「王牌」飛行員「空中英雄」戴維斯少校被擊斃。
1953年4月7日,美國「第一流」的噴氣式空中英雄」、「雙料王牌駕駛員」哈羅德·愛德華·費席爾被剛滿20歲的韓德彩擊落後俘虜。
1953年4月12日,美空軍首席「三料王牌駕駛員」約瑟夫• 麥克康奈爾上尉被擊落,跳傘後掉入黃海,6分鐘後被美直升機救起。
很難想像取得這樣成就的志願軍空軍參戰之初只有剛剛組建的兩個殲擊機師及兩個團,各類飛機不足200架,飛行員平均飛行時間只有幾十個小時,沒有任何空戰經驗。
根據官方媒體的描述,空軍黨委決定邊打邊練。一開始,我們的作戰顯得生猛但略顯莽撞。
1951年1月21日,年輕的人民空軍迎來了與強大的美國空軍的首次空戰。
這天上午9時,美遠東空軍出動20多架F-84戰鬥轟炸機,分數批沿平壤至新義州一線飛來,企圖轟炸鐵路和清川江大橋。
隨著戰鬥警報響起,時任二十八大隊大隊長李漢率6架戰機緊急起飛迎擊。接近安州時,他們發現美軍F-84正在1000米的高度上對清川江大橋進行俯衝轟炸。6架米格-15戰鬥機在李漢的命令下拋掉副油箱,對F-84發起攻擊。F-84機群沒有想到在朝鮮戰場上空會遇到對手,於是急忙丟掉炸彈,迅速搶佔高度準備反擊。
李漢和戰友們都沒有經歷過空中實戰,他們的作戰經驗全都是在陸地戰場上得來的,一見美機,就像在肉搏戰中看見了站在面前的敵人。
李漢把機頭一拉,迎頭一衝,美機編隊被衝得亂了套。但這樣一來,自己的編隊也被衝亂了,飛行員們拿出當年在陸地戰場上同敵人拼刺刀的架勢纏鬥起來。
李漢作戰中瞄準美編隊長機開炮射擊,將其擊傷。這是人民空軍的第一次空戰,能取得擊傷一架美機的戰績,不能不說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戰鬥。
韓戰開始之後,美國空軍開始對朝鮮軍事、工業、行政目標進行大規模轟炸。
由於擔心本土安全,中國請蘇聯空軍幫助防空。1950年7月,莫斯科近衛空軍第5驅逐機師進駐瀋陽,幫助中國防衛東北的城市。
其實早在1949年底,蘇聯就曾派7位專家來華,幫助新中國建設空軍。
1950年,中國還請蘇聯派了一個空防混合部隊巴基斯基集團,幫助防備從臺灣來的空襲。之後,中國空軍的第一支部隊——第4混成旅的建制就是效仿巴基斯基集團,裝備也來自該部隊。
1950年10月中旬,蘇聯曾答應派16個噴氣式防空驅逐團進駐中國東北、華北,不進入朝鮮境內。
這是因為史達林為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決定只讓蘇聯空軍掩護中國境內的目標。
但志願軍入朝後處於就會處於沒有空中掩護的困境。形勢逼人,剛剛成立的中國空軍只得硬著頭皮上。這也給了稚嫩的中國空軍直面最強敵人的機會。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1950年11月,「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命令遠東空軍司令斯特萊梅「以最大力量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這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梁」,以此切斷志願軍入朝的通道。
在這種態勢下,蘇聯對參加朝鮮戰事終於不再遮遮掩掩。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的回憶,11月初,史達林終於做出了派空軍參加韓戰的決定。
11月9日,蘇聯遠東空軍司令克拉索夫斯基到安東基地視察。正好美軍來襲。蘇聯人現場指揮的空戰讓時任空軍第五航校校長的方子翼感嘆:「我是第一次看到這樣大規模的空戰轟炸。少將別洛夫始終拿著話筒在室外目視指揮,30分鐘後戰鬥結束。我才明白空戰是怎麼回事。」
有媒體這樣評價抗美援朝對於中國空軍的意義:經過韓戰兩年八個月的洗禮,中國空軍學會了打仗,並取得了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和夜間的飛行、作戰經驗。特別是一批由陸軍轉為空軍的領導指揮人員見識了真正的空戰,意識到空軍在建設、戰術等方方面面和陸軍有巨大區別,這對於日後中國空軍的發展是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