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空軍的天上地下
張氏父子花血本從歐美購買了大批先進的飛機,締造了在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空軍,然而,「九一八」一聲炮響,卻將龐大的東北空軍轟得灰飛煙滅……
東北空軍的天上地下
張學良20歲便學會了飛機駕駛,後擔任組建東北航空軍重任。在他的具體籌畫和努力下,東北空軍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空軍。
父子共識:組建空軍
1920年,直皖戰後,因為奉系派兵支持了直系,張作霖分得戰敗了的皖系一批飛機。這批飛機有運輸機4架,偵察教練機4架,這是東北空軍最早的裝備。
1920年7月,張作霖下令在東三省巡閱使公署內設置東三省航空處,開始籌建東北航空軍。隨之劃撥東塔農業實驗場為航空軍基地,修建了規模為200萬平方米的飛機場,組建起一支擁有十數架飛機的航空隊。
1923年9月,張學良被任命為東三省航空處總辦。他一上任,就派人出國考察,先後從英國購進「維梅」、「亨特來佩治」、「愛佛樓」、「亨克」等式飛機,從法國購進「高德隆」、 「不萊克」等式飛機,總共有50多架。而後將飛機編成「飛龍」、「飛虎」、「飛鷹」三個飛行隊。張學良以優厚的待遇吸引北京南苑航校畢業的學生、飛行員和技術人員,並用高薪聘請英、法籍教官,充實航空隊的技術力量。 1924年秋,張學良又向法國訂購17架飛機,由船運抵大連。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航空軍發揮優勢,給直軍以很大打擊。於是,張作霖對航空軍更加重視,增加經費,擴大規模,並對航空軍進行了重新整編。 1925年3月,張學良把東三省航空處改組為東北航空處,增編「飛鵬」、「飛豹」兩個隊。航空隊隊長分別由南苑航校出身的章斌、趙延緒、伊里布、皮恩良、趙翔陸擔任,飛行員近百人。航空隊分駐奉天、錦州、綏中等基地。張學良曾一度兼任「飛鵬」隊隊長,隊副是徐則林。此後,奉軍進駐北京,掌握了中央大權後,張學良加快了航空軍的擴充速度,又組建了水上飛機隊,先後從義大利、德國、日本、英國、美國購進偵察機9架、水上飛機8架、轟炸機9架、戰鬥機5架、教練機8架,再加上1926年在鄭州機場繳獲直系軍閥的一批飛機,奉系航空軍飛機數量大增,實力在全國首屈一指。
飛機在當時還是新鮮事物,中國的老百姓大多從未見過,由此惹出了許多笑話。張學良曾向人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一架飛機沒有油了,迫降在海灘上。農民們帶著棍棒長槍圍了上來,認定飛行員是「蜻蜓精」,要打死他。飛行員趕緊說,我是人。農民說,是人怎麼會有兩個蜻蜓眼?飛行員趕緊把護目鏡摘下來。農民又說,怎麼還有個蜻蜓頭?飛行員又急忙脫下飛行帽。農民說,你身上這層皮又是什麼?飛行員只得再脫下飛行服。農民要燒飛行服,飛行員求他們不要燒,說要是燒了,他在天上會凍死的,並說自己絕對不是蜻蜓精。幾個膽大的農民上前摸了摸,說,真是個人哩!飛行員這才說他開的是飛機。農民一聽「飛雞」,趕緊去提了一大桶水和一桶小米,說要餵這隻大雞吃。
建航校 送出國,培養航空人才
張學良在積極擴充軍備的同時,自始至終十分注重航空人才的培養。 1922年9月,東三省航空學校在奉天成立。次年,張學良親任航校校長。航校聘請王立序、萬鹹章等南苑航校出身的飛行員為飛行教官,聘請法國教官2人,英國教官1人,後又從哈爾濱招收白俄飛行員雷根、多斯託夫、鮑啟羅夫等4人為飛行教官。航校第一期學員共40人,於1924年8月畢業。畢業典禮很隆重,不少高級將領都去參加了。張學良親自給畢業學員頒發畢業證書,與畢業生合影。
1923年12月,東北航空處從東北軍第二、第六旅中選送初級軍官赴法國一所航空學校學習。這些人於1925年春學成回國,但此時,這批人中的大部分己過而立之年,飛行技術、戰術水平均因身體條件原因而受到限制。鑑於這個教訓,1925年,張學良在選派第二批留法人員時,以體質年齡作為主要條件,從東北空軍訓練班1000多名學員中,篩選出28名20歲左右的年輕人,分別進入法國毛蘭納和高龍特航空學校受訓。 1926年秋,兩部分學員都轉入法國南部的依斯特陸軍航空學校,學習駕駛和戰鬥。結業後又受訓於法國航空軍三十五團,參加戰鬥見習。這批空軍新生力量,於1927年初畢業回國,成為國內素質最高的飛行員,同時也成為國內各派軍閥爭奪的對象。早在法國學習期間,南京政府駐巴黎的國民黨部,就派專人經常與這批留學生聯繫,欲挖牆角。對此,張學良早有防備,在校期間,就把他們的軍銜由準尉提升為中尉。回國後,又分別提為少校或中校。
張學良在選派留法學員的同時,還從東北航校第二期學員中選派孫炎、姚東煥、張在善、李祥林4人前往日本下志津航空學校學習高級航空技術。以後,東北空軍又陸續派出一些人出國深造。這些學成回國的人員都被委以重任,他們把外國空軍的先進技術、訓練方法引入東北空軍建設。在渾河水面建立了空中射擊實習場,在沙灘建起了空中轟炸實習場及各種配套的訓練設施,使東北空軍的水準有了較大的提高。
自己造飛機
東北空軍的飛機除了繳獲和購買的,還有一部分是自己造的。東北空軍自己製造的戰鬥機稱為遼F1式,這種飛機吸收德國福克戰鬥機和法國戰鬥機的一些優點,為雙翼型,裝備有兩挺路易士航空機槍。輕型轟炸機稱遼FH1式,可載4枚50千克的航空炸彈。中型轟炸機,稱遼H1式,每架轟炸機有2名飛行員,2挺機槍,可載4枚100千克的航空炸彈,飛機航程比較遠,是東北自製飛機中技術含量最高、難度最高的飛機,價格比較昂貴,製造困難,因此僅有10架。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東北空軍嶄露頭角。李景林、張宗昌的第2軍和張學良、姜登選的1、3聯軍都配置了航空隊參加戰鬥。在這次戰爭中,奉系取得了制空權,從而贏得了勝利。鮮為人知的是,這次出戰的飛機全部是奉系自己生產的。
大膽啟用新人
張學良承襲父位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後,開始了對東北空軍的進一步整頓。他首先改革了空軍的體制,把將級、上校級的空軍軍官全安排在東北保安總司令部任職。張學良的第二步棋是大膽起用新人。在他的提拔下,徐世英、周德鴻、朱長凱等一批新人很快得到了重用。徐世英任東北航空大隊大隊長後,對東北空軍的行政、飛行技術、軍紀等進行一系列整頓。組織人把倉庫、庫棚裡長期積壓的物資、器材進行了清理;修配好了10多架可用的飛機;並把原有機場向東、南方向擴展。東北易幟後,張學良按照南京政府航空軍的番號,成立東北邊防軍航空司令部,撤銷航空大隊的編制,並設立航空教導隊,聘請多名日本教官任教,要求飛行員輪番參加,接受最新式的航空教育。張學良親自兼任航空司令部司令,以張煥相任代司令,徐世英任副司令,陳海華任參謀長。張學良對張煥相的任用,使得東北空軍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張煥相要求所有空軍人員不分資歷都要參加訓練,嚴格遵守軍紀。對於有些時常流露出不滿情緒的人,張煥相採取了強硬措施,有的飛行軍官因此還被關押。隨後,他們又仿照日本專科學校形式開辦了航空研究班,並將其編入東北講武堂。為配合飛行員的訓練,張學良在瀋陽的北陵開闢新飛機場,作為初級飛行訓練基地,東塔飛機場則作為高級飛機訓練基地。
東北空軍經過張學良的一番整頓和訓練,風氣為之一新,官兵訓練熱情高漲,士氣高昂,技術、戰術水準也隨之大有提高。據估計,在東北空軍全盛時期,擁有100多名飛行員,250架至300架飛機,裝備先進,配備齊全,適合多種形式的作戰,飛行員技術過硬,在當時的中國無人可與之匹敵。
「九一八」,東北空軍的末日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向東北軍駐紮的北大營發起了進攻,毫無應戰準備的東北守軍倉促之間向空軍求援。而此時,張學良遠在北平,張煥相也不在瀋陽,空軍司令部只剩下參謀長陳海華一人。眼看情況萬分緊急,陳海華迅速打電話將發生的情況向張學良作了匯報。但得到的命令卻是不得擅自行動。
當天晚上,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也傳達了命令:「日軍鬧事,不準抵抗,如有不聽命令肇事的,軍法從事。」天亮後,榮臻又用電話指示:「今天不準飛機起飛,以免出事。」當時正是東北空軍的高級飛行訓練階段,飛機武器裝備齊全,升空就可作戰。空軍將士聽到這些令人沮喪的命令後,不得不放棄心愛的飛機,撤離了機場。
9月19日清晨,瀋陽東塔機場遭到了日軍1個多小時的機槍掃射。可令日軍奇怪的是,這個設防嚴密的地方竟然沒有一點動靜。 100多名日軍士兵衝進機場後,看到的竟是機場上飛機排列有序,航空工廠全套設備原封未動。就這樣,100名日軍沒費吹灰之力便把東塔機場的110架飛機繳獲!據後來統計,東北空軍共被繳獲飛機260架。當時有人諷刺說,東北空軍「就實力論,在國內足稱雄厚,九一八事起,乃全部被俘,開俘虜航空軍未有之前例。事之可恥,無過於此……使人疑任何武器,一到中國即變為裝飾門面之物矣」。
東北淪陷後,張學良指示張煥相在北平西城原北洋政府航空署組織司令部,收容東北航空軍人員,並以原待遇發給薪俸,以備日後重整隊伍。幾天內,孫炎、朱玉璽等空軍人員便都聚集北平。但他們看到南京政府仍舊奉行不抵抗政策,國土一天天淪喪於日寇之手,自己雖有一身本領,失去了飛機,如今己是毫無用武之地。 1933年,熱河失守,張學良經蔣介石、宋子文等人的勸說出國到歐洲考察休養。張學良出國後,何應欽接任軍委會北平分會委員長,開始進一步分化東北空軍。他令停留在南苑機場的飛機飛到洛陽航校,然後命令東北空軍併入中央航空軍,高志航、孫仲華、楊相林等70餘人被派到新成立的筧橋中央航校,一些人改任教官,一些人改為地勤,均被降級使用。與此同時,新疆、廣西、湖南、四川等省軍閥都不遺餘力,利用各種關係和途徑拉攏東北空軍人員,與南京政府展開爭奪空軍人才之戰。沒過多久,孫炎、姚東煥、李祥林、張在善等人便各奔東西,投奔到這些軍閥的門下。原副司令徐世英等10餘人,看到此情此景,萬念俱灰,乾脆賦閒留在北平。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次攻佔瀋陽東塔機場行動的首領和嚮導,是曾在東北空軍中任教的日本軍官雷耿。打從東北空軍誕生那天起,日本就以極大的熱情密切關注著這支力量的成長。 1929年,日本為了掌握東北空軍的情況,派了兩名上尉、兩名中尉和兩名軍士,以教官的名義,進入了東北空軍。這個雷耿就是其一。這些日本間諜,名為教書,實為刺探軍情,為兩年之後的「九一八」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東北飛鷹高志航
東北空軍曲終人散,然而,張學良所培養的空軍人才仍活躍在抗日戰場上,高志航就是其中之一。
高志航原名高銘久,1907年生人。 1924年,年僅17歲的高志航考入東北陸軍軍官教育班。 1925年8月,又以優異成績被張學良選送到法國毛蘭納航空學校留學,學習飛行。臨行前,高銘久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向張學良表示:「保衛祖國,做一名空中英雄,就是我今生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我的目標,從現在起,我把自己的名字高銘久改為高志航,以示決心和志向!」
1927年1月,高志航學成歸國,受到張學良的器重,先被任命為東北航空處少校駕駛員,後又擢升為東北航空處飛鷹隊隊長兼東北航空學校教官。
1928年夏,以郭道甫為首的青年黨在呼倫貝爾搞起「獨立運動」,攻佔海拉爾,妄圖把內蒙從中國版圖中分裂出去。張學良即派高志航率飛鷹隊掩護奉軍進剿叛軍,迅速平息了這場叛亂。經過幾年的錘鍊,到「九一八」事變前,高志航已經成為東北空軍公認的「領頭飛鷹」。
「九一八」事變當晚,高志航不顧家人勸阻,從皇姑屯車站南下,來到軍政部航空署所屬的第四隊,當了一名少校飛行員。
1937年8月13日,淞滬大戰爆發,高志航領受了飛往杭州筧橋轟炸日軍第三艦隊的任務。 8月14日中午,高志航帶領李桂丹21中隊的戰機飛上天空。 15時30分,日本海軍木更津航空隊、鹿屋航空隊的13架九六式重型轟炸機出現在筧橋上空。此時,21中隊因長途飛行油料將盡,增援的22、23中隊還在途中。緊要關頭,戰機轉瞬即逝,高志航果斷下令攻擊,隨著一聲聲炮響,敵機一架架栽了下去……空戰僅進行了10分鐘,日本航空軍遭到侵華以來前所未有的打擊,扔下了6具飛機殘骸逃之夭夭。 「6:0」的輝煌戰績,使高志航這個名字鐫刻在中國抗戰史和航空史上。世界各地紛紛報導:中國航空軍軍魂高志航首建奇功……
高志航一直夢想著打回東北老家去,將日寇趕出中國。然而不幸的是,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在西北秘密接收飛機時被埋伏的日軍擊中犧牲,年僅30歲。
1993年7月18日,臺灣出版《高志航傳》,93歲高齡的張學良為該書題字——「東北飛鷹、空軍戰魂」,耄耋之年的張學良仍沒有忘記這位與東北空軍歷史寫在一起的英雄……
文字來源於張氏帥府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