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124:蘇聯專家幫助我們建空軍

2021-03-05 愚林春秋

三、蘇聯專家幫助我們建空軍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下決心組建空軍以後,全黨、全軍全力投入空軍建設,包括海軍航空兵和民航的建設。決心雖下,但當時正值建國伊始,百廢待舉,我們自己不光沒有飛機、沒有汽油,甚至全國連一個汽車製造工廠都沒有,連輛汽車也造不出來。更不用說是航空工業了。給我們建設空軍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那麼,靠什麼來建空軍?在技術和裝備上問題上,當時路只有一條,只有依靠蘇聯。空軍初建時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同蘇聯談判,要蘇聯幫助我們搞空軍,搞航空工業。

 

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就在中央書記處召見劉亞樓以後半個月,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在莫斯科與史達林會談時提出,中共中央準備在一年左右時間,組成中國人民的空軍戰鬥部隊,配合渡海解放臺灣,要求蘇聯向我出售飛機,並幫助中國訓練空軍技術人員,並請蘇聯派出空軍顧問來華,參加中國空軍的建設工作。

 

在達成初步協議後,八月一日,中央又委派劉亞樓率王弼、呂黎平等人赴莫斯科,就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空軍的各項具體問題進行商談。劉亞樓等在莫斯科,會見了蘇聯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和空軍總司令維爾希寧等人。經商定,蘇聯同意向我出售飛機,並派專家、顧問,幫助我國建設六所航校和組建一個空降旅,因為那個時候中央正考慮攻打臺灣。接著,王秉璋又三次去到蘇聯,商談援建空軍的各項具體問題。

 

根據中蘇雙方的協議,從一九四九年十月開始,一直到一九五O年的一、二月份,蘇聯政府將航空設備和教學設備陸續運抵滿州裡。這些設備絕大部分都是用火車運來的。當時正值數九寒天,在冰天雪地的滿州裡,負責接站轉運的同志冒著攝氏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在露天站臺認真地進行檢查、登記和分配,按時把一百多架飛機,以及相應的航空發動機、航空器材、降落傘、塔臺車、活動修理車、充電車、充氣車、空氣壓縮機、加油車、滑動車、交通車、吉普車等,安全地分別送到了第一至第六航校的領導人手裡。老航校即七航校,則依舊使用原有的日式飛機進行教學。

 

隨著蘇聯援助設備的到來,聘請的蘇聯專家也陸續先後來到第一至第六航校。從校長顧問一直到空、地勤教員,以及維護飛機的機械師,都是全套的蘇聯顧問;航校所用的教材,甚至一直到有關條例、條令和規章制度,幾乎一切都是蘇聯航空學校在中國的翻版。

 

為了解決蘇聯專家的翻譯問題,我們一方面自己積極尋找物色翻譯人員,另一方面向中央提出這一問題,請中央幫助解決。後來經中央同意,我們到各省和一些大城市選了一批俄文翻譯,分配到各個航校。對這些翻譯,我們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好的照顧,讓他們享受空勤灶的待遇。這樣航校的翻譯工作就大有改善,翻譯水平提高了,各個航校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也就進一步提高了。

 

同時,為了迅速提高空軍指揮機關的指揮能力和工作水平,一九五O年一月,在劉亞樓的倡議下,空軍聘請了十九名蘇聯專家及翻譯來空直機關幫助工作,請他們分別擔任顧問長、參謀長顧問及作戰、情報、訓練等顧問,其中顧問長和參謀長顧問是 有少將軍銜的蘇軍高級軍官。

 

一九五O年底,我們又為空直機關增聘了十五名蘇聯顧問,這些顧問絕大多數都是搞技術業務的,也有個別政治顧問,但他們只管蘇聯顧問團內部的黨的工作,只管他們自己的事。

 

當時,我們空軍的司令部、政治部,設在北京天安門附近東交民巷的原美國兵營。蘇聯顧問團來了以後,有關方面就把空直機關東邊的原荷蘭駐華大使館和德國駐華大使館,劃為顧問團的駐地。這樣,顧問團與空直機關相距僅一箭之遙,顧問團在東頭,我們在西頭,我們可以隨時去找他們談工作,聯繫和商量問題,有時候就合在一起辦公。那一段時間,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參謀長王秉璋等,都配有專職的俄文翻譯。我同顧問團的接觸相對較少,所以沒有配翻譯。

 

同時,各大軍區的空軍領導機關也聘請了相應的蘇聯顧問。正是在這些蘇聯顧問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們逐漸熟悉了空軍領導機構的一整套業務工作,為空軍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最必要的基礎。所以,完全可以這樣說,中國空軍的建設,同蘇聯黨、政府和蘇聯空軍的幫助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歷史情況,中國空軍領導機構和航空學校的建設,不可能避免地一開始就基本上都是蘇聯空軍的翻版。

 

對這一現象,我們當時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在空軍建軍初期,空軍黨委曾提出了一個原則,就是「學到手,消化了,再提高,再創新」。即:先把蘇聯的經驗學到手,然後再在學到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提高。也就是說,要先向蘇聯專家、顧問學習,積極與他們交流經驗,認真吸收他們的經驗,並主動徵求他們的意見,在學會並很好地消化了他們的經驗之後,再來根據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改進我們自己的指揮系統、戰術訓練和改裝訓練。我們把這條原則作為建設空軍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針。

 

由於蘇聯專家對初創時期的中國空軍起著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團結好蘇聯顧問和技術人員及翻譯,做好他們的工作,管理好他們的生活,就成為空軍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和主要內容。

 

早在一九四九年底,航校的蘇聯顧問來華以後,劉亞樓就在空軍黨委提出了兩條,第一、對蘇聯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要全部照搬、全部照學,等搬過來、學到手之後,再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第二、要和蘇聯專家搞好關係,要把他們看成是老大哥,尊重他們、團結他們,向他們學習,並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全心全意地培養中國的飛行人員和技術幹部。

為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以後,我們又陸續提出和實行了幾條:

 

一、搞好「一對一」的關係。所謂「一對一」,就是要求蘇聯專家同中國學員按專業對口結成對子關係,對子之間,包教、包學。例如:由一個蘇聯飛行員包教一個中國飛行員,一個蘇聯機械師包教一個中國機械師。我們強調,在「一對一」的活動中,老師必須愛護學生,學生必須尊重老師,對子之間的關係必須搞好,要親密地團結在一起。我們還特別要求中國學員,要力爭把蘇聯專家所教的全部學過來。因為,我們和蘇聯專家的共同的目標,就是建設一支強大的中國人民空軍。

 

二、強調同蘇聯專家搞好關係,尊重他們,一般的不提缺點,不批評。當時空軍有一句話,叫做「有理無理三扁擔」,意思是說,如果和蘇聯專家的關係搞壞了,不管你是有理還是無禮,都要受到批評。

 

當然,我們同蘇聯專家之間有時也會發生矛盾,小的矛盾也就算了。遇到一些大問題,我們就反映給周恩來總理,由周恩來總理反映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的蘇聯總顧問,通過他去對空軍顧問團進行說服教育和處理。當時,有那麼幾個顧問表現不好,總喜歡調戲婦女。聽到我們的反映以後,蘇聯總顧問就把這幾個人調回國去。我們解釋說,我們兩國的風俗習慣不同,中國的婦女比較嚴肅,不像你們那裡開通,有一些做法,在我們這裡是不允許的。聽了我們的解釋,顧問團的專家們也說,我們蘇聯也一樣,不能那麼隨便。

 

以後,我們就注意找機會向他們介紹中國人民的風俗習慣、禮節、禮貌、規矩等,介紹的含意就是,我們十分尊重你們,你們也得尊重我們。這個辦法很起作用,以後就很少發生這方面的問題了。

 

三、儘量照顧好專家的生活。儘管當時我們在各方面都很困難,但我們都想方設法地照顧好蘇聯專家們的生活。比如住房,寧肯我們自己住得差一點,也要把好房子留給顧問團。尤其是時間稍長,專家們的妻子、孩子來了以後,更是儘量讓他們有一個舒適的居住條件。在夥食上也是如此,我們經常加強對炊事人員的教育,要求他們在規定的範圍內,儘量把夥食搞好,尤其注意要搞好空勤灶和地勤灶,讓蘇聯專家們吃好。

 

我們注意幫助蘇聯專家搞好文娛活動。當時,我們除在顧問團駐地安排電影室,定期放映電影外,還準備了西洋棋、撞球、排球、籃球等文體器具。蘇聯人喜歡跳舞,而在航校單獨組織舞會有困難,好在航校的駐地一般都是大、中城市,通過同各地文化部門的交涉,他們都同意對蘇聯專家參加舞會給予特殊照顧,並為此發了專門的票證,從而解決了專家們的周末活動問題。於是,每逢星期六的晚上,各航校都專門有人帶蘇聯專家出去參加地方上組織的舞會。

 

四、對犧牲的專家給予厚葬和悼念。在航校建設過程中,專家們都是全心全意的幫助我們培訓空地勤人員,但有的也存在著急躁冒進情緒,希望培訓得越快越好。結果出了事故,不僅犧牲了中國的飛行員,也犧牲了蘇聯專家。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舉行隆重的追悼會,並優厚撫恤犧牲的蘇聯專家的妻子兒女。

 

還有一次,空直機關顧問團的少將顧問長,星期天打網球時突然發生心肌梗塞。他回到住地後,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之間,舊病復發,經搶救無效,僅三個小時就死了。他死後,我們全力做好他妻子、孩子以及其他專家的工作,並在隆重追悼後,專門派飛機把他的遺體及家屬送回了莫斯科

 

五、作好對專家表彰和歡送的工作。我們每年都要對蘇聯的專家顧問搞一次評功記優活動,以表彰他們的成績。凡是評上功、記上獎的,我們都要給他們掛紅榜,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對完成了任務,輪換回國的專家,每個人都送一點東西,作為紀念。同時,我們還召開歡送會,表揚其功績。這樣,他們回去時都很高興,有的還戀戀不捨,不願意走。

 

六、同時也照顧好蘇聯的士兵。蘇聯官兵不平等,他們把義務兵不當人看,當兵的只有服從,沒有民主、平等的習慣。當時隨團來了一批蘇聯士兵,這些士兵都是義務兵,服役完了就回家。對這些士兵我們在生活上也非常照顧他們,使他們深受感動。人民解放軍內部官兵平等一致的關係,也使他們深受教育。臨到回國的時候,他們之中不少人都哭,有的說不想回去了,就在中國幹。我們勸他們說,你的家就在蘇聯,不回去行嗎?經過我們的說服和動員,他們才戀戀不捨地走了。

 

七、辦好圖書館和俱樂部。每個大單位都有俱樂部和圖書館,內有書籍、報刊。另外,有專家的單位一般每個禮拜六開一次晚會,搞演出和其它文娛活動。

 

以上就是我們當時對蘇聯專家的一套政治思想工作方法。我們主要是理論聯繫實際,因人而施,按照蘇聯同志特點而進行工作。我們對他們各方面的照顧,目的是在於調動積極性,讓他們自覺地為中國的空軍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從一九四九年冬蘇聯專家來到中國,幫助我們訓練出第一批和第二批飛行員以後,到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他們就開始分批撤退回國,只留下少數人給我們當顧問。這兩年,正是中國空軍的初創階段,可以說,蘇聯專家、顧問在這一階段裡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為中國空軍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空軍建軍初期這一階段中,空軍黨委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原則,叫作「擺脫摸索,進行綜合,走向提高」。也就是說,一開始,我們不懂得怎麼辦航校,怎麼訓練,怎麼建設部隊,就只能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摸索,這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選擇。等他們一走,我們就進入綜合階段,我們把這比作「甩拐棍」。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把所學到手的技術和知識綜合起來,選擇與自己有用的、好的繼續發揮。把他們的各種教材、條例、條令和規章制度,結合中國空軍的實際來進行改進,創造出自己的一套東西來。這是建立中國空軍包括從辦航校開始,到大批組建部隊這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針。這個方針得到了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肯定。正是由於我們制定和實行了這個方針,才使得我們在以後的空軍建設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點的培養空、地勤人員的辦法。

此文如略合君心思,請勞駕分享您的朋友;;禮

諸位老師;請關照一下姊妹號,好嗎

相關焦點

  • 劉亞樓的最後歲月
    吳法憲晚年稱:「劉亞樓代表空軍黨委總結的五十多條經驗教訓,那都是一條一條按照事實來進行總結的,每一條都是事實。我們並不願意被立為標兵,主要是考慮當標兵壓力太大,負擔太重,這個排頭兵不好當。況且,立空軍為標兵,不是劉亞樓能夠說了算的,甚至也不是林彪個人所能定的。
  • 中國空軍的11任司令員
    到了4月,當劉亞樓正準備率大軍揮師南下,參加解放中南廣大地區的戰鬥時,突然接到黨中央命令,讓他留下來,負責組建空軍。中央選中劉亞樓主要有兩個考慮:一是他有勇有謀,帶隊伍素質過硬;二是建空軍需要蘇聯的幫助,劉亞樓有這方面的優勢。他曾在蘇聯軍校學習,並作為軍事參謀參加過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創造性地提出了空軍陸軍合成作戰方案,得到史達林等蘇共領導人的賞識。
  • 安-124運輸機:蘇聯的珍寶的巨無霸
    安-124由蘇聯安東諾夫設計集團設計,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運輸機。
  • 吳法憲為何敢當眾打陳再道耳光?
    這是因為,1967年3月以後,林彪多次對吳法憲等人說,「要把軍隊一小撮不好的人,都揪出來燒掉」。故吳法憲多次給武漢軍區空軍劉豐等人打電話,要他們不要聽大軍區的。4月6日,江青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軍內外造反派時說:「成都、武漢那是問題比較嚴重的地方,可以衝一衝嘛!」
  • 中蘇交惡的那段歲月
    其實,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中蘇交惡的那段歲月,你可能就懂了。 首先說一個老生常談的觀點,即國際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如果利益到位了,三觀再不同,也可以做朋友,參見美國和沙特。如果利益沒到位,再好的朋友,也可能成為敵人,中蘇交惡就是例子之一。
  • 抗日戰爭,到底誰在幫助中國?
    雖說那些由德國顧問親自訓練出來的「德盔師」,實際戰場表現並不十分盡如人意,但若沒有這些部隊及德制軍火,抗戰初期中國處境可能會更加艱難。締造「飛虎隊」的陳納德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到達中國的時候(1937年),義大利人已經完全控制了中國的空軍,而且壟斷了中國的航空市場……中國向義大利訂購軍用飛機的款額已經飛快地上升到不知幾百萬美元了……(但)義大利人當時在中國搞的是陰謀破壞……真正能夠壯大空軍力量的實事一件也沒有發生……義大利的訓練方式……斷送了中國空軍的前程……義大利在南昌的飛機組裝廠也是個大騙局……當戰爭打響時
  • 安124運輸機到底有多大?和伊爾76同框才知道,什麼叫量級差距
    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便在安-124運輸機的基礎上設計了安-225運輸機。設計上,安-225是在安-124基礎上延長機身,延長後機身全長84米(安124機長69.10米),但客艙的基本橫截面和頭部艙門未變,取消了後部裝貨艙門。同時,安-124原本的單垂直尾翼設計被兩個位於水平尾翼末端的對稱式垂直尾翼給取代,變成一個由正前方看去是「H」字形的機尾。發
  • 為什麼二戰時蘇聯打日本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說起美國和蘇聯的對日作戰,我們一般想到的是美日的太平洋戰爭和蘇聯出兵東北。這兩場戰事,從其作戰過程的慘烈程度上講,幾乎截然不同,蘇聯軍隊基本所向披靡,而美國軍隊則顯得十分艱難。事實上,如果我們將蘇聯和美國的這兩場對日作戰進行對比,考慮其戰爭發生的背景,戰場的不同形態,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誤會。
  • 12位空軍司令員名單及軍銜一覽
    劉亞樓第2位空軍司令員吳法憲中將吳法憲(1915年-2004年10月17日),江西省永豐縣人。曾擔任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政委,第十四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1955年,吳法憲被授予中將軍銜。1957年任空軍政委。1965年5月至1971年9月任空軍司令員。
  • 安-124運輸機要絕版了,烏克蘭承認無力復產安-124
    日前烏克蘭副總理奧列格•烏魯斯基在接受烏克蘭國家通訊社採訪時坦言烏克蘭沒有能力恢復安-124「魯斯蘭」運輸機的生產工作,這意味著這安-124運輸機將成為絕版運輸機。◎俄羅斯伏爾加河第聶伯航空公司運營的安-124-100運輸機安-124的批量生產工作始於1984年,當時蘇聯境內只有2座工廠可以組裝安-124運輸機,分別是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公司工廠和俄羅斯「航空之星-SP」航空製造廠。蘇聯解體之後,安東諾夫航空公司停止了安-124運輸機的總裝工作,大量半成品和零件積壓在總裝廠中。
  • 歷史探秘|飛虎奇兵抓拍抗戰歲月
    當時日本飛機狂轟濫炸,中國空軍為數不多的老舊飛機幾乎全軍覆沒。中國高層聘請了包括陳納德將軍在內數位美國顧問幫助訓練飛行員。1941年12月23日,日本空軍襲擊緬甸仰光的第一天,史密斯參與戰鬥並擊落一架日本飛機,擊損一架日機。兩天之後,也就是在聖誕節那天,他又擊落兩架日本轟炸機和一架戰鬥機。在與飛虎隊的合約到期之前,他共擊落了8.9架日本飛機,曾兩次被中國政府授予勳章。
  • 歷任12位空軍司令員名單一覽
    新中國空軍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期間經歷的考驗百折千回,但一代代空軍將士百折不撓,12位空軍司令員以身作則,譜寫出一曲曲盪氣迴腸的英雄壯歌。從1949年11月11日中國空軍正式成立,到如今屹立於世界空軍強國之列,短短幾十年間,中國空軍走出12位空軍司令員。那麼這12位空軍司令員都是誰?分別是什麼軍銜?
  • 我軍空軍第三任司令員馬寧將軍
    馬寧在醫院療傷期間讀到蘇聯小說蘇聯小說《真正的人——無腳飛將軍》,馬寧受到小說主人公無腳飛行員的感觸,決心前去參加飛行員選拔,恰逢空軍到陸軍招飛行員,他趕緊去找王近山司令員,提出要去幹空軍。可是,王近山卻捨不得放走這員愛將,馬寧死纏硬磨軍長王近山十餘日,終於獲準報名參加空軍,審驗合格後進入哈爾濱空軍第一航空學校學習,他以非凡的毅力克服左腿殘疾帶來的困難,勤學苦練飛行技術,在同期學員中第一個放了單飛,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和空軍指揮員。
  • 探訪西北國際大通道:揭秘蘇聯人眼中的「中國神話」
    劉波:國際大通道開通以後,蘇聯政府派出了4000多名優秀的紅軍指戰員,為國際通道運送物資,進行維護和保衛工作,當時很多的汽車運輸都是蘇聯的,盛世才當局是按照六大政策,來提供人力和物力的保障,中國共產黨是通過幫助盛世才建設新新疆,特別是抓好了財政工作,有錢了,才能修好路,為國際通道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當時中國中央政府主要是建立了中運會,主要抓了建運輸網絡派出汽車
  • 400噸的安124騰空而起,創下多個飛行記錄,美:真是個奇蹟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據人民日報海外網報導,安124是蘇聯所研發的一款運輸機,這款運輸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一直到1986年正式服役。根據統計,蘇聯一共製造了56架安124,目前俄羅斯還有正在服役的。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一)
    1968年3月,林彪和江青合謀,製造所謂「楊、餘、傅事件」,撤銷了代總參謀長楊成武、空軍政治委員餘立金、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傅崇碧的職務,任命黃永勝為總參謀長,控制了總參謀部的領導權。後來,又提名將吳法憲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空軍司令員,李作鵬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海軍政治委員,邱會作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  至此,軍委有兩個總部和海、空軍,都可以直接聽命於林彪。
  • 東方擎火者在羅布泊上空照亮世界的那段輝煌歲月!
    內容簡介1964年10月16日,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從此不用再懼怕核武這個紙老虎的威脅。△原子彈爆炸後升起的蘑菇狀煙雲。
  • 中國真正需要安124而不是安225 玄機何在?
    在蘇聯的軍用運輸機「族譜」中,安225是相當非主流與功能性的存在,安225僅僅是為以背負方式運輸「暴風雪」號太空梭,在安124的基礎上增加了2臺D18T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同時為方便背負式運輸太空梭,尾翼由安124的單垂尾改為雙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