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聯專家幫助我們建空軍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下決心組建空軍以後,全黨、全軍全力投入空軍建設,包括海軍航空兵和民航的建設。決心雖下,但當時正值建國伊始,百廢待舉,我們自己不光沒有飛機、沒有汽油,甚至全國連一個汽車製造工廠都沒有,連輛汽車也造不出來。更不用說是航空工業了。給我們建設空軍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那麼,靠什麼來建空軍?在技術和裝備上問題上,當時路只有一條,只有依靠蘇聯。空軍初建時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同蘇聯談判,要蘇聯幫助我們搞空軍,搞航空工業。
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就在中央書記處召見劉亞樓以後半個月,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在莫斯科與史達林會談時提出,中共中央準備在一年左右時間,組成中國人民的空軍戰鬥部隊,配合渡海解放臺灣,要求蘇聯向我出售飛機,並幫助中國訓練空軍技術人員,並請蘇聯派出空軍顧問來華,參加中國空軍的建設工作。
在達成初步協議後,八月一日,中央又委派劉亞樓率王弼、呂黎平等人赴莫斯科,就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空軍的各項具體問題進行商談。劉亞樓等在莫斯科,會見了蘇聯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和空軍總司令維爾希寧等人。經商定,蘇聯同意向我出售飛機,並派專家、顧問,幫助我國建設六所航校和組建一個空降旅,因為那個時候中央正考慮攻打臺灣。接著,王秉璋又三次去到蘇聯,商談援建空軍的各項具體問題。
根據中蘇雙方的協議,從一九四九年十月開始,一直到一九五O年的一、二月份,蘇聯政府將航空設備和教學設備陸續運抵滿州裡。這些設備絕大部分都是用火車運來的。當時正值數九寒天,在冰天雪地的滿州裡,負責接站轉運的同志冒著攝氏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在露天站臺認真地進行檢查、登記和分配,按時把一百多架飛機,以及相應的航空發動機、航空器材、降落傘、塔臺車、活動修理車、充電車、充氣車、空氣壓縮機、加油車、滑動車、交通車、吉普車等,安全地分別送到了第一至第六航校的領導人手裡。老航校即七航校,則依舊使用原有的日式飛機進行教學。
隨著蘇聯援助設備的到來,聘請的蘇聯專家也陸續先後來到第一至第六航校。從校長顧問一直到空、地勤教員,以及維護飛機的機械師,都是全套的蘇聯顧問;航校所用的教材,甚至一直到有關條例、條令和規章制度,幾乎一切都是蘇聯航空學校在中國的翻版。
為了解決蘇聯專家的翻譯問題,我們一方面自己積極尋找物色翻譯人員,另一方面向中央提出這一問題,請中央幫助解決。後來經中央同意,我們到各省和一些大城市選了一批俄文翻譯,分配到各個航校。對這些翻譯,我們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好的照顧,讓他們享受空勤灶的待遇。這樣航校的翻譯工作就大有改善,翻譯水平提高了,各個航校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也就進一步提高了。
同時,為了迅速提高空軍指揮機關的指揮能力和工作水平,一九五O年一月,在劉亞樓的倡議下,空軍聘請了十九名蘇聯專家及翻譯來空直機關幫助工作,請他們分別擔任顧問長、參謀長顧問及作戰、情報、訓練等顧問,其中顧問長和參謀長顧問是 有少將軍銜的蘇軍高級軍官。
一九五O年底,我們又為空直機關增聘了十五名蘇聯顧問,這些顧問絕大多數都是搞技術業務的,也有個別政治顧問,但他們只管蘇聯顧問團內部的黨的工作,只管他們自己的事。
當時,我們空軍的司令部、政治部,設在北京天安門附近東交民巷的原美國兵營。蘇聯顧問團來了以後,有關方面就把空直機關東邊的原荷蘭駐華大使館和德國駐華大使館,劃為顧問團的駐地。這樣,顧問團與空直機關相距僅一箭之遙,顧問團在東頭,我們在西頭,我們可以隨時去找他們談工作,聯繫和商量問題,有時候就合在一起辦公。那一段時間,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參謀長王秉璋等,都配有專職的俄文翻譯。我同顧問團的接觸相對較少,所以沒有配翻譯。
同時,各大軍區的空軍領導機關也聘請了相應的蘇聯顧問。正是在這些蘇聯顧問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們逐漸熟悉了空軍領導機構的一整套業務工作,為空軍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最必要的基礎。所以,完全可以這樣說,中國空軍的建設,同蘇聯黨、政府和蘇聯空軍的幫助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歷史情況,中國空軍領導機構和航空學校的建設,不可能避免地一開始就基本上都是蘇聯空軍的翻版。
對這一現象,我們當時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在空軍建軍初期,空軍黨委曾提出了一個原則,就是「學到手,消化了,再提高,再創新」。即:先把蘇聯的經驗學到手,然後再在學到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提高。也就是說,要先向蘇聯專家、顧問學習,積極與他們交流經驗,認真吸收他們的經驗,並主動徵求他們的意見,在學會並很好地消化了他們的經驗之後,再來根據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改進我們自己的指揮系統、戰術訓練和改裝訓練。我們把這條原則作為建設空軍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針。
由於蘇聯專家對初創時期的中國空軍起著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團結好蘇聯顧問和技術人員及翻譯,做好他們的工作,管理好他們的生活,就成為空軍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和主要內容。
早在一九四九年底,航校的蘇聯顧問來華以後,劉亞樓就在空軍黨委提出了兩條,第一、對蘇聯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要全部照搬、全部照學,等搬過來、學到手之後,再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第二、要和蘇聯專家搞好關係,要把他們看成是老大哥,尊重他們、團結他們,向他們學習,並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全心全意地培養中國的飛行人員和技術幹部。
為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以後,我們又陸續提出和實行了幾條:
一、搞好「一對一」的關係。所謂「一對一」,就是要求蘇聯專家同中國學員按專業對口結成對子關係,對子之間,包教、包學。例如:由一個蘇聯飛行員包教一個中國飛行員,一個蘇聯機械師包教一個中國機械師。我們強調,在「一對一」的活動中,老師必須愛護學生,學生必須尊重老師,對子之間的關係必須搞好,要親密地團結在一起。我們還特別要求中國學員,要力爭把蘇聯專家所教的全部學過來。因為,我們和蘇聯專家的共同的目標,就是建設一支強大的中國人民空軍。
二、強調同蘇聯專家搞好關係,尊重他們,一般的不提缺點,不批評。當時空軍有一句話,叫做「有理無理三扁擔」,意思是說,如果和蘇聯專家的關係搞壞了,不管你是有理還是無禮,都要受到批評。
當然,我們同蘇聯專家之間有時也會發生矛盾,小的矛盾也就算了。遇到一些大問題,我們就反映給周恩來總理,由周恩來總理反映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的蘇聯總顧問,通過他去對空軍顧問團進行說服教育和處理。當時,有那麼幾個顧問表現不好,總喜歡調戲婦女。聽到我們的反映以後,蘇聯總顧問就把這幾個人調回國去。我們解釋說,我們兩國的風俗習慣不同,中國的婦女比較嚴肅,不像你們那裡開通,有一些做法,在我們這裡是不允許的。聽了我們的解釋,顧問團的專家們也說,我們蘇聯也一樣,不能那麼隨便。
以後,我們就注意找機會向他們介紹中國人民的風俗習慣、禮節、禮貌、規矩等,介紹的含意就是,我們十分尊重你們,你們也得尊重我們。這個辦法很起作用,以後就很少發生這方面的問題了。
三、儘量照顧好專家的生活。儘管當時我們在各方面都很困難,但我們都想方設法地照顧好蘇聯專家們的生活。比如住房,寧肯我們自己住得差一點,也要把好房子留給顧問團。尤其是時間稍長,專家們的妻子、孩子來了以後,更是儘量讓他們有一個舒適的居住條件。在夥食上也是如此,我們經常加強對炊事人員的教育,要求他們在規定的範圍內,儘量把夥食搞好,尤其注意要搞好空勤灶和地勤灶,讓蘇聯專家們吃好。
我們注意幫助蘇聯專家搞好文娛活動。當時,我們除在顧問團駐地安排電影室,定期放映電影外,還準備了西洋棋、撞球、排球、籃球等文體器具。蘇聯人喜歡跳舞,而在航校單獨組織舞會有困難,好在航校的駐地一般都是大、中城市,通過同各地文化部門的交涉,他們都同意對蘇聯專家參加舞會給予特殊照顧,並為此發了專門的票證,從而解決了專家們的周末活動問題。於是,每逢星期六的晚上,各航校都專門有人帶蘇聯專家出去參加地方上組織的舞會。
四、對犧牲的專家給予厚葬和悼念。在航校建設過程中,專家們都是全心全意的幫助我們培訓空地勤人員,但有的也存在著急躁冒進情緒,希望培訓得越快越好。結果出了事故,不僅犧牲了中國的飛行員,也犧牲了蘇聯專家。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舉行隆重的追悼會,並優厚撫恤犧牲的蘇聯專家的妻子兒女。
還有一次,空直機關顧問團的少將顧問長,星期天打網球時突然發生心肌梗塞。他回到住地後,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之間,舊病復發,經搶救無效,僅三個小時就死了。他死後,我們全力做好他妻子、孩子以及其他專家的工作,並在隆重追悼後,專門派飛機把他的遺體及家屬送回了莫斯科
五、作好對專家表彰和歡送的工作。我們每年都要對蘇聯的專家顧問搞一次評功記優活動,以表彰他們的成績。凡是評上功、記上獎的,我們都要給他們掛紅榜,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對完成了任務,輪換回國的專家,每個人都送一點東西,作為紀念。同時,我們還召開歡送會,表揚其功績。這樣,他們回去時都很高興,有的還戀戀不捨,不願意走。
六、同時也照顧好蘇聯的士兵。蘇聯官兵不平等,他們把義務兵不當人看,當兵的只有服從,沒有民主、平等的習慣。當時隨團來了一批蘇聯士兵,這些士兵都是義務兵,服役完了就回家。對這些士兵我們在生活上也非常照顧他們,使他們深受感動。人民解放軍內部官兵平等一致的關係,也使他們深受教育。臨到回國的時候,他們之中不少人都哭,有的說不想回去了,就在中國幹。我們勸他們說,你的家就在蘇聯,不回去行嗎?經過我們的說服和動員,他們才戀戀不捨地走了。
七、辦好圖書館和俱樂部。每個大單位都有俱樂部和圖書館,內有書籍、報刊。另外,有專家的單位一般每個禮拜六開一次晚會,搞演出和其它文娛活動。
以上就是我們當時對蘇聯專家的一套政治思想工作方法。我們主要是理論聯繫實際,因人而施,按照蘇聯同志特點而進行工作。我們對他們各方面的照顧,目的是在於調動積極性,讓他們自覺地為中國的空軍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從一九四九年冬蘇聯專家來到中國,幫助我們訓練出第一批和第二批飛行員以後,到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他們就開始分批撤退回國,只留下少數人給我們當顧問。這兩年,正是中國空軍的初創階段,可以說,蘇聯專家、顧問在這一階段裡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為中國空軍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空軍建軍初期這一階段中,空軍黨委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原則,叫作「擺脫摸索,進行綜合,走向提高」。也就是說,一開始,我們不懂得怎麼辦航校,怎麼訓練,怎麼建設部隊,就只能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摸索,這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選擇。等他們一走,我們就進入綜合階段,我們把這比作「甩拐棍」。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把所學到手的技術和知識綜合起來,選擇與自己有用的、好的繼續發揮。把他們的各種教材、條例、條令和規章制度,結合中國空軍的實際來進行改進,創造出自己的一套東西來。這是建立中國空軍包括從辦航校開始,到大批組建部隊這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針。這個方針得到了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肯定。正是由於我們制定和實行了這個方針,才使得我們在以後的空軍建設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點的培養空、地勤人員的辦法。
此文如略合君心思,請勞駕分享您的朋友;;禮
諸位老師;請關照一下姊妹號,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