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鎮是安溪境內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的地區之一,是紅旗不倒的老區鎮,在二十幾年鬥爭中,龍門地區人民在安南同特別支部的領導下,堅持革命,英勇頑強,歷經堅辛曲折,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才奪取了最後的勝利。
安南同特別支部領導龍門地區人民進行革命的鬥爭史,是閩南黨史和中共泉州地方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鮮血和堅苦卓絕的鬥爭事跡寫就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龍門人民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為了實現崇高的社會理想,他們前僕後繼,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是閩粵贛地區人民學習的榜樣。龍門鎮虎峰山上的革命英雄烈士紀念碑
28位安南同邊區革命烈士英名錄
安南同邊區革命烈士英名錄
(以犧牲時間為序)
1、鄭萍(1901~1935)
同安區汀溪鎮汪前村人。是個忠厚農民。1935年8月29日,同安縣國民黨民團包圍鄭萍家,鄭萍英勇掩護中共安同南特支書記林師柴突圍脫險,戰場上壯烈犧牲。時年35歲。
2、沈升求(1911~1935)
安溪縣龍門鎮炙坑村人,1935年4月參加革命,赤衛隊隊員。1935年9月12日,在炙坑被民團殺害,時年25 歲。
3、沈淵仁(1907~1935)
安溪縣龍門鎮炙坑村人,農民。1935年4月參加革命,赤衛隊隊員,1935年9月12日,在炙坑與國民黨26旅戰鬥中犧牲,時年29歲。
4、沈籠水(1911~1935)
安溪縣龍門鎮炙坑村人,農民。1935年2月參加革命,任村農會委員。1935年9月12日,在炙坑被國民黨26旅捕至南安詩山殺害,時年25歲。
5、瀋水圳(1900~1935)
安溪縣龍門鎮炙坑村人,農民,1935年4月參加革命,赤衛隊隊員。1935年9月12日,在炙坑與國民黨26旅戰鬥中犧牲,時年36歲。
6、林師柴(1906~1935)
化名丹夫.才,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大溪乾人,出生於一農民家庭。龍文小學畢業後,於1925年秋升入集美師範學校。因受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的影響,進步很快,至1929年春畢業,後在廈門鼓浪嶼光華小學任教導主任,又在南安劉林鄉村小學當校長。1934年春,偕李純青(集師21組同學) 等前往安溪長坑崇德學校任附小主任。這時,他早已從事革命活動。同年秋,回鄉擔任龍文小學校長,積極開展革命活動。1934年11月,由中共廈門中心市委程書記和李純青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安同南特委宣委、安同南特別支部書記。開創安同南革命根據地,在紅二支隊政委彭德清的支持下,開展遊擊戰爭。
1935年秋,敵對邊區實行全面「圍剿」。10月2日午夜,在龍門被國民黨民團林敬芳逮捕。被捕後,敵採取威逼利誘,軟硬兼施等手段,提出:一、交出共產黨組織名單和武器,願當官給官做,或出國謀生給路費;二、否則,即要殺頭。企圖勸說林師柴投降叛變。然面他選擇後者,堅貞不屈。10月5日,英勇就義於龍門圩尾埔。時年30歲。
7、王安居(1912~1935)
安溪縣官橋鎮五裡埔洪塘村人。集美中學初中部39組肄業。在校時就參加黨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回鄉後,在五裡埔、坑內等地教書。1934年11月入黨。1935年3月任安同南特支委員,兼共青團安同南特支書記。7月在同安梧峰戰鬥中,足受重傷不能走動,回坑內養傷近月。後因我武裝撤走,敵人和叛徒到處搜捕,無法立足,才回到洪塘內家鄉。他剛抵家就被反革命分子發覺告密。國民黨反動區長王金璃、民團長林敬芳立即率警20-30人包圍王家,9月28日被捕。10月5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時年24歲。
8 林文斧( 1911~1935)
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人。農民出身,讀過私塾,能閱書信。工作積極,表現很好。1934年12月入黨。1935年1月,當選為安同南邊區農會主席,5 月,補選為特支委員,負責龍門片工作。9月,國民黨重兵「圍剿」邊區時,於9月29日被捕。10月5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時年25歲。
9、白福氣(1911~1935)
安溪縣龍門鎮美卿村人。旅居緬甸,因參加當地華人社團(即洪門會,亦名三點會),1932年被驅逐回國。1935年3月參加革命,7月被選為坑內抗租委員會主席。7月29日凌晨,在美卿被國民黨民團捕送26旅旅部,堅貞不屈。10月5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時年25歲。
10、林松茂(1926~1947)
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人,龍門小學畢業後,升入泉州晦鳴中學,就讀兩年,後輟學在家,勤讀革命書籍,富有膽識。1947年秋入黨,1947年10 月中旬,中共安南同縣工委選派他與梁長智,跟隨閩南地委宣傳部長羅林前往閩南遊擊區--烏山,學習無線電臺技術。途經南靖縣竹黃時,因遊擊隊員黃漢良叛變投敵,於1947年11月5日帶領敵人突襲我武工隊駐地,在突圍戰鬥中,林松茂不幸犧牲,時年22歲。
11、梁金泉(1925~1949)
南安縣翔雲鎮梅莊村人。讀過私墊,務衣。1948年入黨,梅莊支部武工隊隊員。1949年4月27日,在反擊南安縣自衛隊進犯翔雲的戰鬥中,為搶佔有利地形,被擊中腹部及大腿,不幸犧性,時年25歲。
12.梁長智(1930~1949)
南安縣翔雲鎮翔雲村人。出生於貧苦家庭。1944年春,翔雲小學畢業;同年秋,升入南安縣立中學,後輟學。1946年,在兄長裕(中共翔雲區工委宣傳委員) 引導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擔任專職交通員。1947年秋入黨。10月中旬,偕林松茂前往閩南遊擊區學習無線電業務。途經南靖竹黃港口交通站時,遣敵保二團襲擊,梁長智勇敢機智逃出虎口,歷盡艱難險阻,日夜兼程,趕回安溪縣龍門鎮向黨組織匯報南靖出事情況。後在南安翔雲墟任商店學徒,負責偵察敵情。1949年春奉調參加長坑白石遊擊訓練班學習,任遊擊總部通訊員。參加長坑戰鬥後,隨遊擊總部進軍至蓬萊鎮。5月6日為增援官橋戰鬥,隨曾自強等5人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潰敵縣自衛隊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時年20歲。
13、曾自強(1921~1949)
安溪縣龍門鎮龍山村人。龍門小學畢業後,升入泉州晦鳴中學。畢業後,在家鄉任小學教師。194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安南同邊區遊擊大隊幹部。1949年5月6日為增援官橋戰鬥,率梁長智等5人,從遊擊總部(蓬萊鎮) 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潰敵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時年29歲。
14、許三喜(1921~1949)
安溪縣龍門鎮仙地村人,小學畢業,務農。1947年春參加革命,為安南同遊擊大隊隊員、1949年3月奉命到長坑遊擊隊訓練班學習,參加解放長坑戰鬥後,隨遊擊總部進軍至蓬萊鎮。5月6日為增援官橋戰鬥,隨曾自強等5 人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潰敵縣自衛隊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時年29歲。
15、林玉金(1925~1949)
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人,小學畢業後,在家務衣,1949年4月參加革命,為安南同遊擊大隊隊員,同年5 月6 日,為增援官橋戰鬥隨曾自強等5 人,從遊擊總部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潰敵縣自衛隊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時年25 歲。
16、許邦枝(1926~1949)
安溪縣龍門鎮仙地村人,小學畢業,務農,1947年秋入黨,安南同遊擊大隊隊員,1949年3月奉命到長坑遊擊訓練班學習,參加解放長坑戰鬥後,隨遊擊總部進軍至蓬萊鎮。5月6日為隨普自強等5人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援官橋戰鬥潰敵、縣自衛隊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年24歲。
17、卓孝梅(1919~1949)
南安縣翔雲鎮福庭村人。私塑三年,務農,1948年秋入黨,福庭抗徵隊隊員。1949年5月6日在翔雲反擊敵南安縣自衛隊戰鬥中,不幸犧牲,時年31歲。
18、陳庚申(1930~1949)
又名林子敏,晉江縣安海鎮人,為一城市貧民的獨生子。年幼喪父,盡靠寡母撫養。他天資聰穎,在小學、中學讀書時,均名列前茅。1947 年秋,考取廈大機電系,因家境貧寒,只讀一學期就緩學,到南安五星中學任教。1948年秋,考取有公費待遇的廈大教育系。由於在學生運動中表現突出,於1948年冬,被中共廈門城工部吸收入黨。1949年4月24日,他帶領廈大11位同學進入安溪遊擊區。當天轉移到龍美目場的,還有廈門雙十、英華等中學來的幾位同學,實際上有十六七個人。安南同縣臨工委書記林文芳把他們組成為政工宣傳隊,參加解放龍門、官橋,並接管國民黨官橋鎮公所、自衛中隊的槍枝彈藥。5月10日.解放安城以後,任中共清溪區委委員。16日保二團進踞安城,他與總部一時失去聯繫。17日,在溪東收繳槍械時,被反動鄉長李自強扣押,解送保二團。兇惡的敵人用鐵線刺穿他的雙掌,仍嚴詞拒絕敵人的誘降。後被押到蓬萊彭圩時,他仍泰然自若,一路高唱革命歌曲,橫眉冷對政人的宣判。在一場暴風雨將來臨時,被亂槍殺害在附近的野地上。在場的許多群眾都哭了,自動發起募捐,作棺收殮烈士遺體,草埋於後山腰。至保二團敗退後,有人在其墳上豎了塊「共軍烈士」的木牌,時年20歲。
19、邱金錐(1929~1949)
安溪縣龍門鎮翠坑村尪公格人。初小文化,務農,1947年初參加革命,為八支四團獨立十四連戰士。1949年6月9日,在龍門庵山截擊保二團戰鬥中,英勇作戰,衝鋒陷陣,不幸陣亡。時年21歲。
20、許文斌(1926~1949)
安溪縣龍門鎮仙地村人,小學畢業,務農,1947年秋入黨,為安南同邊區遊擊大隊隊員。1949年6月18日,在攻打白少武和林長青的戰鬥中,不幸犧牲,時年24歲。
21、許萬興(1934~1949)
安溪縣龍門鎮仙西村人。小學畢業,務衣。1948年10月參加革命,任八支四團獨立十四連通訊員。1949年6月18日為執行戰地通訊聯絡任務,在過龍格意遇敵人,被叛徒周成世指認被俘。被俘前,他眼見脫不了身,機警地把傳遞的信件(小紙條) 吞進肚子裡,保守我軍的行動機密。次日在刑場,惱羞成怒的敵人,從他背後開了一槍,子彈打穿了肩膀,但他沒有倒下,轉身怒斥敵人說:「你們這些笨蛋,連槍都打不好。你們的日子不長了!」而後英勇就義,時年16歲。
22、黃協榮(1928~1949)
龍海縣角美鎮石美村人。生於菲島,雙親早逝,靠兄協裕撫養成人。少時在石美小學讀書,1947年初,進入省立廈門中學高中部讀書,積極組織和參加學生運動。1948年4月入黨,1949年4月進入安溪遊擊區,被分配在安南同邊區工作,參加解放翔雲、龍門的戰鬥。5月參加攻打安溪官橋鎮公所一官鬱土樓,在反擊戰中,表現十分機智勇敢。10日,參加解放安溪縣城後,任安溪至廈門的地下交通員,出色地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16日,保二團進犯安溪由於敵眾我寡,遊擊隊撤離縣域。遺夠的是由於時間倉促,通知遺漏,以致前夜通宵值班、白天正在面酣睡的黃協榮來不及撤離,不幸被俘。在被關押的41天中,他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始終沒有吐露黨組織和遊擊隊的秘密。6月26日,被「宣判」後,高呼口號上刑場,壯烈就義,時年22歲。
23、洪珊瑚(1927~1949)
南安縣英都鎮路雲村人,農民。1949年初,積極參加反「三徵」活動,投身革命,加入英都遊擊隊,任第三分隊副分隊長。1949年8月2日,在粉碎敵五路圍則的戰鬥中,衝鋒陷陣,臨危不俱,短兵相接,與敵激戰,不幸負傷被俘。因傷重不能走,被當場殺害,時年23歲。
24、白江波(1926~1949)
安溪縣龍門鎮美卿村人。初小文化,農村理髮員。1949年4月參加革命,任八支四團十四連戰士。他熱愛黨,在犧牲前夕,誠摯地向副指導員張克輝提出入黨的要求。1949年8月2日,在粉碎敵五路圍剿的戰鬥中,衝鋒陷陣,臨危不俱,短兵相接,英勇戰鬥,不幸身受重傷而被俘。8月7日在官橋圩牛埔慷慨就義,時年24 歲。
25、林水芸(1918~1949)
安溪縣龍門鎮龍山村人。出生於一貧農家庭,7歲喪父。1934年,就讀龍文高小,學習努力,成續優異,被選任夜校教員。翠年春,林師柴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林師柴被殺害後,黨組織指示他隱蔽下來,抗日戰爭爆發後,水芸與在龍門開展抗日教亡運動的林成茂、林降祥等取得聯繫,繼續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他是「黨的同情組織」5人核心小組成員。負責農會工作。他認真貫徹「白皮紅心」的白區工作方針,組建武工隊,掩護閩南特委派來的幹部洪慶禮(陳德曼) 等在龍門地區秘密開展工作,直至抗戰勝利。他歷任中共安南同縣工委委員,武工隊長,戰功顯赫。1949年5月22 日英都第二次解放時,突發高燒,不肯就地休息,堅持隨部隊跋山涉水,後轉移家中治療時,不幸被捕。 8月14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時年32歲。
26、卓恆建(1921~1949)
南安縣翔雲鎮福庭村人。私塾三年,務農。1948年冬入黨,為福庭支部武工隊員。1949年8月26日在與敵搶佔桂窯戰略據點的激戰中不幸犧牲,時年29歲。
27、梁昆省(1931~1949)
南安縣翔雲鎮翔雲村人。初小文化,務農。1949年4月參加革命,為安南同邊區突擊大隊隊員。1949年8月26日在桂窯與保二團、「剿共」青工隊發生遭遇戰中不幸犧牲,時年19 歲。
28、石德明(1931~1949)
原名王永爐,同安縣城關鎮大橫街人。生於一戶老船工家。1945年秋,進入同安中學讀書,勤奮好學,成績優良。他性格內向,思考多於言論,善於團結同學。1947年5月在同中加入中共閩西南地下黨。1948年秋,又升入集美高中。歷任黨小組長、支部委員、區工委書記和安南同縣工委委員(專門負責同安工作)。1947年冬,同中地下黨遭受破壞時,處變不亂,帶領地下黨領導陳華夫婦越溪入其舊屋隱蔽,積極參予營救入獄的謝雨田同志; 在極其困難堅險的處境中,毅然挑起堅持鬥爭的實際組織領導重任。1949年春,進入安溪遊擊區。他依靠各地原同中地下黨,並和從僑師、廈大、集美各校來同安的地下黨員,團員,廣泛聯繫,密切合作。他廣泛開展統戰工作,狠抓武裝鬥爭,親自組建美峰武工隊和後溪武工隊,改建新圩武工隊。5月,配合安溪的武裝鬥爭,在榜頭打退了林斯卿帶領的同安縣自衛隊的清鄉; 次日,又發動圍攻灌口鎮公所、警察所的戰鬥。6月,以武工隊基本群眾為骨幹,並爭取劉水桶等三股反蔣地方武裝,組建了120多人的同龍海遊擊大隊。繼後又敦促王傑以及王小佻棄暗投明,率部投誠,從此,結束了角美、東孚、灌口一帶長期不安定之局面。會師後,又挑起繁重的後勤支前領導工作。9月19日,參與解放同安縣城。繼奉命帶領解放軍先頭部隊進入廈門前沿偵察敵情和了解地形,準各解放廈門、鼓浪嶼和集美。不料,對同安地下鬥爭作過重大貢獻的他,9月29日,由於小通訊員李琴,擦槍走火,子彈穿透板壁,打中永爐,當場死亡。親友、幹部和人民,都為之沉痛哀悼,時年19歲。
資料來源安溪黨史、編輯整理:林節時龍門鎮虎峰山上的紀念碑銘文
龍門鎮虎峰山上的紀念碑銘文
龍門鎮虎峰山上的紀念碑銘文
彭德清、又名陳國華,廈門同安人。
林師柴、安南同特別支部書記,龍門人
龍門鎮坑內村延熙大厝
龍門鎮龍山村破寨樓
林降祥、又名林青、龍門鎮龍門村人
李毅然、又名李漢濱、南安人
林水芸、龍門人、安南同縣工委、武工隊創始人
林綠竹、又名張連、龍門村人
左:白宗蘭、福建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龍門人。右:林文芳、又名林伍、安溪文教部長、龍門人。
伍洪祥:原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
1947年以短武器抵抗反動派抽丁的安南同抗爭隊
龍山村的聯興樓
官橋反動派的指揮中心
王新整、安溪西坪人,原安溪縣縣長
左:梁新民、又名黃心平、南安人。右:林金獅、化名曾民、安溪龍門人。
「白皮紅心」政權所在地,原龍榜鎮公所舊址
歡迎咱厝人提供線索、圖片等資料,
投稿郵箱:7478555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