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 | 28位安南同邊區革命烈士英名錄與簡介

2021-03-01 安溪特產

    龍門鎮是安溪境內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的地區之一,是紅旗不倒的老區鎮,在二十幾年鬥爭中,龍門地區人民在安南同特別支部的領導下,堅持革命,英勇頑強,歷經堅辛曲折,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才奪取了最後的勝利。

  安南同特別支部領導龍門地區人民進行革命的鬥爭史,是閩南黨史和中共泉州地方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鮮血和堅苦卓絕的鬥爭事跡寫就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龍門人民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為了實現崇高的社會理想,他們前僕後繼,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是閩粵贛地區人民學習的榜樣。

龍門鎮虎峰山上的革命英雄烈士紀念碑

28位安南同邊區革命烈士英名錄

安南同邊區革命烈士英名錄

           (以犧牲時間為序)

1、鄭萍(1901~1935)

同安區汀溪鎮汪前村人。是個忠厚農民。1935年8月29日,同安縣國民黨民團包圍鄭萍家,鄭萍英勇掩護中共安同南特支書記林師柴突圍脫險,戰場上壯烈犧牲。時年35歲。

2、沈升求(1911~1935)

安溪縣龍門鎮炙坑村人,1935年4月參加革命,赤衛隊隊員。1935年9月12日,在炙坑被民團殺害,時年25 歲。

3、沈淵仁(1907~1935)

安溪縣龍門鎮炙坑村人,農民。1935年4月參加革命,赤衛隊隊員,1935年9月12日,在炙坑與國民黨26旅戰鬥中犧牲,時年29歲。

4、沈籠水(1911~1935)

安溪縣龍門鎮炙坑村人,農民。1935年2月參加革命,任村農會委員。1935年9月12日,在炙坑被國民黨26旅捕至南安詩山殺害,時年25歲。

5、瀋水圳(1900~1935)

安溪縣龍門鎮炙坑村人,農民,1935年4月參加革命,赤衛隊隊員。1935年9月12日,在炙坑與國民黨26旅戰鬥中犧牲,時年36歲。

6、林師柴(1906~1935)

化名丹夫.才,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大溪乾人,出生於一農民家庭。龍文小學畢業後,於1925年秋升入集美師範學校。因受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的影響,進步很快,至1929年春畢業,後在廈門鼓浪嶼光華小學任教導主任,又在南安劉林鄉村小學當校長。1934年春,偕李純青(集師21組同學) 等前往安溪長坑崇德學校任附小主任。這時,他早已從事革命活動。同年秋,回鄉擔任龍文小學校長,積極開展革命活動。1934年11月,由中共廈門中心市委程書記和李純青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安同南特委宣委、安同南特別支部書記。開創安同南革命根據地,在紅二支隊政委彭德清的支持下,開展遊擊戰爭。  

  1935年秋,敵對邊區實行全面「圍剿」。10月2日午夜,在龍門被國民黨民團林敬芳逮捕。被捕後,敵採取威逼利誘,軟硬兼施等手段,提出:一、交出共產黨組織名單和武器,願當官給官做,或出國謀生給路費;二、否則,即要殺頭。企圖勸說林師柴投降叛變。然面他選擇後者,堅貞不屈。10月5日,英勇就義於龍門圩尾埔。時年30歲。

7、王安居(1912~1935)

安溪縣官橋鎮五裡埔洪塘村人。集美中學初中部39組肄業。在校時就參加黨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回鄉後,在五裡埔、坑內等地教書。1934年11月入黨。1935年3月任安同南特支委員,兼共青團安同南特支書記。7月在同安梧峰戰鬥中,足受重傷不能走動,回坑內養傷近月。後因我武裝撤走,敵人和叛徒到處搜捕,無法立足,才回到洪塘內家鄉。他剛抵家就被反革命分子發覺告密。國民黨反動區長王金璃、民團長林敬芳立即率警20-30人包圍王家,9月28日被捕。10月5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時年24歲。

8 林文斧( 1911~1935)

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人。農民出身,讀過私塾,能閱書信。工作積極,表現很好。1934年12月入黨。1935年1月,當選為安同南邊區農會主席,5 月,補選為特支委員,負責龍門片工作。9月,國民黨重兵「圍剿」邊區時,於9月29日被捕。10月5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時年25歲。

9、白福氣(1911~1935)

安溪縣龍門鎮美卿村人。旅居緬甸,因參加當地華人社團(即洪門會,亦名三點會),1932年被驅逐回國。1935年3月參加革命,7月被選為坑內抗租委員會主席。7月29日凌晨,在美卿被國民黨民團捕送26旅旅部,堅貞不屈。10月5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時年25歲。

10、林松茂(1926~1947)

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人,龍門小學畢業後,升入泉州晦鳴中學,就讀兩年,後輟學在家,勤讀革命書籍,富有膽識。1947年秋入黨,1947年10 月中旬,中共安南同縣工委選派他與梁長智,跟隨閩南地委宣傳部長羅林前往閩南遊擊區--烏山,學習無線電臺技術。途經南靖縣竹黃時,因遊擊隊員黃漢良叛變投敵,於1947年11月5日帶領敵人突襲我武工隊駐地,在突圍戰鬥中,林松茂不幸犧牲,時年22歲。

11、梁金泉(1925~1949)

南安縣翔雲鎮梅莊村人。讀過私墊,務衣。1948年入黨,梅莊支部武工隊隊員。1949年4月27日,在反擊南安縣自衛隊進犯翔雲的戰鬥中,為搶佔有利地形,被擊中腹部及大腿,不幸犧性,時年25歲。

12.梁長智(1930~1949)

南安縣翔雲鎮翔雲村人。出生於貧苦家庭。1944年春,翔雲小學畢業;同年秋,升入南安縣立中學,後輟學。1946年,在兄長裕(中共翔雲區工委宣傳委員) 引導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擔任專職交通員。1947年秋入黨。10月中旬,偕林松茂前往閩南遊擊區學習無線電業務。途經南靖竹黃港口交通站時,遣敵保二團襲擊,梁長智勇敢機智逃出虎口,歷盡艱難險阻,日夜兼程,趕回安溪縣龍門鎮向黨組織匯報南靖出事情況。後在南安翔雲墟任商店學徒,負責偵察敵情。1949年春奉調參加長坑白石遊擊訓練班學習,任遊擊總部通訊員。參加長坑戰鬥後,隨遊擊總部進軍至蓬萊鎮。5月6日為增援官橋戰鬥,隨曾自強等5人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潰敵縣自衛隊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時年20歲。

13、曾自強(1921~1949)

安溪縣龍門鎮龍山村人。龍門小學畢業後,升入泉州晦鳴中學。畢業後,在家鄉任小學教師。194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安南同邊區遊擊大隊幹部。1949年5月6日為增援官橋戰鬥,率梁長智等5人,從遊擊總部(蓬萊鎮) 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潰敵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時年29歲。

14、許三喜(1921~1949)

安溪縣龍門鎮仙地村人,小學畢業,務農。1947年春參加革命,為安南同遊擊大隊隊員、1949年3月奉命到長坑遊擊隊訓練班學習,參加解放長坑戰鬥後,隨遊擊總部進軍至蓬萊鎮。5月6日為增援官橋戰鬥,隨曾自強等5 人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潰敵縣自衛隊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時年29歲。

15、林玉金(1925~1949)

安溪縣龍門鎮龍門村人,小學畢業後,在家務衣,1949年4月參加革命,為安南同遊擊大隊隊員,同年5 月6 日,為增援官橋戰鬥隨曾自強等5 人,從遊擊總部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潰敵縣自衛隊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時年25 歲。

16、許邦枝(1926~1949)

安溪縣龍門鎮仙地村人,小學畢業,務農,1947年秋入黨,安南同遊擊大隊隊員,1949年3月奉命到長坑遊擊訓練班學習,參加解放長坑戰鬥後,隨遊擊總部進軍至蓬萊鎮。5月6日為隨普自強等5人攜帶炸藥回官橋途中,與援官橋戰鬥潰敵、縣自衛隊遭遇於白沙亭,因地形不利,眾寡懸殊,經激烈戰鬥,彈盡全部壯烈犧牲,年24歲。

17、卓孝梅(1919~1949)

南安縣翔雲鎮福庭村人。私塑三年,務農,1948年秋入黨,福庭抗徵隊隊員。1949年5月6日在翔雲反擊敵南安縣自衛隊戰鬥中,不幸犧牲,時年31歲。

18、陳庚申(1930~1949)

又名林子敏,晉江縣安海鎮人,為一城市貧民的獨生子。年幼喪父,盡靠寡母撫養。他天資聰穎,在小學、中學讀書時,均名列前茅。1947 年秋,考取廈大機電系,因家境貧寒,只讀一學期就緩學,到南安五星中學任教。1948年秋,考取有公費待遇的廈大教育系。由於在學生運動中表現突出,於1948年冬,被中共廈門城工部吸收入黨。1949年4月24日,他帶領廈大11位同學進入安溪遊擊區。當天轉移到龍美目場的,還有廈門雙十、英華等中學來的幾位同學,實際上有十六七個人。安南同縣臨工委書記林文芳把他們組成為政工宣傳隊,參加解放龍門、官橋,並接管國民黨官橋鎮公所、自衛中隊的槍枝彈藥。5月10日.解放安城以後,任中共清溪區委委員。16日保二團進踞安城,他與總部一時失去聯繫。17日,在溪東收繳槍械時,被反動鄉長李自強扣押,解送保二團。兇惡的敵人用鐵線刺穿他的雙掌,仍嚴詞拒絕敵人的誘降。後被押到蓬萊彭圩時,他仍泰然自若,一路高唱革命歌曲,橫眉冷對政人的宣判。在一場暴風雨將來臨時,被亂槍殺害在附近的野地上。在場的許多群眾都哭了,自動發起募捐,作棺收殮烈士遺體,草埋於後山腰。至保二團敗退後,有人在其墳上豎了塊「共軍烈士」的木牌,時年20歲。

19、邱金錐(1929~1949)

安溪縣龍門鎮翠坑村尪公格人。初小文化,務農,1947年初參加革命,為八支四團獨立十四連戰士。1949年6月9日,在龍門庵山截擊保二團戰鬥中,英勇作戰,衝鋒陷陣,不幸陣亡。時年21歲。

20、許文斌(1926~1949)

安溪縣龍門鎮仙地村人,小學畢業,務農,1947年秋入黨,為安南同邊區遊擊大隊隊員。1949年6月18日,在攻打白少武和林長青的戰鬥中,不幸犧牲,時年24歲。

21、許萬興(1934~1949)

安溪縣龍門鎮仙西村人。小學畢業,務衣。1948年10月參加革命,任八支四團獨立十四連通訊員。1949年6月18日為執行戰地通訊聯絡任務,在過龍格意遇敵人,被叛徒周成世指認被俘。被俘前,他眼見脫不了身,機警地把傳遞的信件(小紙條) 吞進肚子裡,保守我軍的行動機密。次日在刑場,惱羞成怒的敵人,從他背後開了一槍,子彈打穿了肩膀,但他沒有倒下,轉身怒斥敵人說:「你們這些笨蛋,連槍都打不好。你們的日子不長了!」而後英勇就義,時年16歲。

22、黃協榮(1928~1949)

龍海縣角美鎮石美村人。生於菲島,雙親早逝,靠兄協裕撫養成人。少時在石美小學讀書,1947年初,進入省立廈門中學高中部讀書,積極組織和參加學生運動。1948年4月入黨,1949年4月進入安溪遊擊區,被分配在安南同邊區工作,參加解放翔雲、龍門的戰鬥。5月參加攻打安溪官橋鎮公所一官鬱土樓,在反擊戰中,表現十分機智勇敢。10日,參加解放安溪縣城後,任安溪至廈門的地下交通員,出色地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16日,保二團進犯安溪由於敵眾我寡,遊擊隊撤離縣域。遺夠的是由於時間倉促,通知遺漏,以致前夜通宵值班、白天正在面酣睡的黃協榮來不及撤離,不幸被俘。在被關押的41天中,他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始終沒有吐露黨組織和遊擊隊的秘密。6月26日,被「宣判」後,高呼口號上刑場,壯烈就義,時年22歲。

23、洪珊瑚(1927~1949)

南安縣英都鎮路雲村人,農民。1949年初,積極參加反「三徵」活動,投身革命,加入英都遊擊隊,任第三分隊副分隊長。1949年8月2日,在粉碎敵五路圍則的戰鬥中,衝鋒陷陣,臨危不俱,短兵相接,與敵激戰,不幸負傷被俘。因傷重不能走,被當場殺害,時年23歲。

24、白江波(1926~1949)

安溪縣龍門鎮美卿村人。初小文化,農村理髮員。1949年4月參加革命,任八支四團十四連戰士。他熱愛黨,在犧牲前夕,誠摯地向副指導員張克輝提出入黨的要求。1949年8月2日,在粉碎敵五路圍剿的戰鬥中,衝鋒陷陣,臨危不俱,短兵相接,英勇戰鬥,不幸身受重傷而被俘。8月7日在官橋圩牛埔慷慨就義,時年24 歲。

25、林水芸(1918~1949)

安溪縣龍門鎮龍山村人。出生於一貧農家庭,7歲喪父。1934年,就讀龍文高小,學習努力,成續優異,被選任夜校教員。翠年春,林師柴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林師柴被殺害後,黨組織指示他隱蔽下來,抗日戰爭爆發後,水芸與在龍門開展抗日教亡運動的林成茂、林降祥等取得聯繫,繼續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他是「黨的同情組織」5人核心小組成員。負責農會工作。他認真貫徹「白皮紅心」的白區工作方針,組建武工隊,掩護閩南特委派來的幹部洪慶禮(陳德曼) 等在龍門地區秘密開展工作,直至抗戰勝利。他歷任中共安南同縣工委委員,武工隊長,戰功顯赫。1949年5月22 日英都第二次解放時,突發高燒,不肯就地休息,堅持隨部隊跋山涉水,後轉移家中治療時,不幸被捕。 8月14日,在龍門圩尾埔英勇就義,時年32歲。

26、卓恆建(1921~1949)

南安縣翔雲鎮福庭村人。私塾三年,務農。1948年冬入黨,為福庭支部武工隊員。1949年8月26日在與敵搶佔桂窯戰略據點的激戰中不幸犧牲,時年29歲。

27、梁昆省(1931~1949)

南安縣翔雲鎮翔雲村人。初小文化,務農。1949年4月參加革命,為安南同邊區突擊大隊隊員。1949年8月26日在桂窯與保二團、「剿共」青工隊發生遭遇戰中不幸犧牲,時年19 歲。

28、石德明(1931~1949)

原名王永爐,同安縣城關鎮大橫街人。生於一戶老船工家。1945年秋,進入同安中學讀書,勤奮好學,成績優良。他性格內向,思考多於言論,善於團結同學。1947年5月在同中加入中共閩西南地下黨。1948年秋,又升入集美高中。歷任黨小組長、支部委員、區工委書記和安南同縣工委委員(專門負責同安工作)。1947年冬,同中地下黨遭受破壞時,處變不亂,帶領地下黨領導陳華夫婦越溪入其舊屋隱蔽,積極參予營救入獄的謝雨田同志; 在極其困難堅險的處境中,毅然挑起堅持鬥爭的實際組織領導重任。1949年春,進入安溪遊擊區。他依靠各地原同中地下黨,並和從僑師、廈大、集美各校來同安的地下黨員,團員,廣泛聯繫,密切合作。他廣泛開展統戰工作,狠抓武裝鬥爭,親自組建美峰武工隊和後溪武工隊,改建新圩武工隊。5月,配合安溪的武裝鬥爭,在榜頭打退了林斯卿帶領的同安縣自衛隊的清鄉; 次日,又發動圍攻灌口鎮公所、警察所的戰鬥。6月,以武工隊基本群眾為骨幹,並爭取劉水桶等三股反蔣地方武裝,組建了120多人的同龍海遊擊大隊。繼後又敦促王傑以及王小佻棄暗投明,率部投誠,從此,結束了角美、東孚、灌口一帶長期不安定之局面。會師後,又挑起繁重的後勤支前領導工作。9月19日,參與解放同安縣城。繼奉命帶領解放軍先頭部隊進入廈門前沿偵察敵情和了解地形,準各解放廈門、鼓浪嶼和集美。不料,對同安地下鬥爭作過重大貢獻的他,9月29日,由於小通訊員李琴,擦槍走火,子彈穿透板壁,打中永爐,當場死亡。親友、幹部和人民,都為之沉痛哀悼,時年19歲。

資料來源安溪黨史、編輯整理:林節時

龍門鎮虎峰山上的紀念碑銘文

龍門鎮虎峰山上的紀念碑銘文

龍門鎮虎峰山上的紀念碑銘文

彭德清、又名陳國華,廈門同安人。

林師柴、安南同特別支部書記,龍門人

龍門鎮坑內村延熙大厝

龍門鎮龍山村破寨樓

林降祥、又名林青、龍門鎮龍門村人

李毅然、又名李漢濱、南安人

林水芸、龍門人、安南同縣工委、武工隊創始人

林綠竹、又名張連、龍門村人

左:白宗蘭、福建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龍門人。右:林文芳、又名林伍、安溪文教部長、龍門人。

伍洪祥:原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

1947年以短武器抵抗反動派抽丁的安南同抗爭隊

龍山村的聯興樓

官橋反動派的指揮中心

王新整、安溪西坪人,原安溪縣縣長

左:梁新民、又名黃心平、南安人。右:林金獅、化名曾民、安溪龍門人。

「白皮紅心」政權所在地,原龍榜鎮公所舊址

歡迎咱厝人提供線索、圖片等資料,

投稿郵箱:747855596@qq.com

相關焦點

  • 關於南陽山烈士紀念碑石刻烈士英名簡介第四號通告
    關於南陽山烈士紀念碑石刻烈士英名簡介第四號通告烈士家屬、親屬們:        關於烈士英名錄核對,在「第三號通告」後又再次核實較對,現在將較對更正的情況向大家公布在南陽山革命犧牲的外地烈士 ( 初步統計 )在南陽山革命犧牲的外地烈士初步統計情況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石壁庵事件」犧牲的有吳克綿、馬興、李錄、黃
  • 重溫紅色記憶
    重溫紅色記憶        一九二七年冬收時,大木凹村挑腳夫們從茂芝(注:茂芝圩每月逢1、4、7集市)幫商販挑大米回大木凹,再從大木凹挑到楓朗(注:大埔縣楓朗圩每月逢2、5、8集市)詹超離休幹部回憶說:他光著屁股,會扛耙筒時,就是餘登仁在大木凹分了田地,那年詹超才九歲,(也是1933年),記憶如新,清清楚楚,並劃出屋背一片為紅軍田,軍民同勞動,同播種,同收割,開荒造田等。這是餘登仁首長的豐功偉績,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奇蹟。親如一家人,互助互愛。
  • 太行山上的「背骨人」 7年安葬21位烈士
    這樣的情景讓他很難受,「必須帶烈士們下山!」郭海波每次都是一人上山尋找,他背著布袋,用鐮刀砍斷擋路的荊棘。(2019年3月28日攝)75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那些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犧牲的烈士們,有些名垂青史,接受人們的敬意,而有些則默默無聞,埋骨山野。在太行山裡,有這樣一位村民,他隻身一人,翻越茫茫大山,只為將八路軍烈士遺骸背下山安葬。
  • 領導人將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
    民政部公布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民政部日前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圖來自新京報)  其中,中共抗日烈士比例過半,達152人次,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狼牙山五壯士名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名錄中屬於國民革命軍系統的共94人次,佔到總數近三分之一。其中身份標註「國民革命軍」的將士共87人,包括趙登禹、張自忠、佟麟閣、戴安瀾等為人所熟知的一批國民黨將領。
  • 《紅色血脈——尋找革命烈士及後人》:紅西路軍高臺大血戰,精神豐碑永駐,浩氣凜然長存!
    位於高臺縣境內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是為紀念1937年1月轉戰河西、血戰高臺而壯烈犧牲的3000名紅西路軍革命烈士而建設的,是紅西路軍悲壯徵程的歷史見證。它是全國反映紅西路軍歷史最全面、最具權威性的紀念館。紀念館四周蒼松掩映,「血戰高臺」英雄群雕每個側面都反映出當時激烈戰鬥的場面。
  • 日本軍用券簡介
    lot100035 日本帝國政府軍用票伍拾錢(ろ號)尺寸:57*119mm品相:十品,左上角軟折簡介: ろ號軍票是1940年9月發給法屬印度支那安南的日本駐軍使用,只在日軍內部使用,但也曾經少量投放給中國的雲南和海南島駐軍使用過。
  • 公平第一個紅色農會
    青圍村在大革命時期和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和革命群眾多達34人,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房屋有28間。有一門五英烈、有兄弟英烈等等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跡。1921年革命先驅彭湃同志到青湖村宣傳發動革命、組織農會時,青圍村很快就成立了公平鎮第一個農會組織,會員42人。圍雅村黃清雲任第一任會長。
  • 今日新聞頭條車禍:紅色記憶|高虎腦阻擊戰
    銘記烈士,致敬英雄!TOP2:遼寧省紀委監委最新通報省政協原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原副主任白月先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日前,經省委批准,省紀委監委對省政協原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原副主任白月先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TOP3:美百萬人零下20度停水缺糧,喝雪吃垃圾,高官卻偷跑熱帶度假…
  • 中央特科成立90周年,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 推出紀錄片《紅色堡壘》
    在中央特科成立九十周年之際,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為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弘揚革命文化,特別推出第一部全景展示中央特科的紀錄片《紅色堡壘》,講述九十年前中國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建立紅色堡壘的隱秘往事。《紅色堡壘》紀錄片共分為:《中央特科誕生》《生死情報線》《紅隊在行動》《永不消逝的電波》《守護一號機密》五集內容,分別展現了中央特科從誕生到發展壯大
  • 先烈應銘記我心 洛川縣烈士英名錄
    一、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歷次革命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蔣海生 1898年5月生,菩堤鄉曲西村人。
  • 瑞昌革命烈士英名錄這999人,需要我們永遠記住他們!
    截止2014年12月31日,瑞昌共有革命烈士999人,其中,國民革命時期烈士931人,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烈士14人,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烈士13人,抗美援朝時期革命烈士15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革命烈士26人。
  • 「暴風雨部隊」官兵實地探尋紅色基因,激發練兵備戰動力
    探尋紅色基因  激發練兵動力——第80集團軍某旅重走解放海南島戰役徵程紀實■ 徐彬  張明哲 光陰可以逝去,歷史卻將永遠銘記。68年前,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英勇的「暴風雨部隊」革命先輩率先請戰,擔任主攻。
  • 銘記老山1985:「1.15大戰」130名烈士名錄
    然而我軍也付出了較大的生命代價,130名烈士用鮮血書寫了「1.15大捷」壯麗的篇章,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共和國歷史的豐碑上。「1.15大戰」烈士名錄數據:15日犧牲數90名,16日犧牲數為25名,17日犧牲4名,18日犧牲11名,共計犧牲130名。
  • 紅色記憶 | 許世友與馬石山十勇士(上)
    2014年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馬石山十勇士名列其中。 1942年,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遭受慘重損失,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尤其是面對八路軍作戰中,也接連受到沉重打擊。為鞏固日軍在中國後方的侵略基地,山東日偽軍調集2萬餘兵力,於11月對膠東地區進行冬季「拉網式大掃蕩」。
  • 【致敬英雄】9·30國家烈士紀念日
    設立烈士紀念日,是為了讓我們永遠牢記無數先烈的犧牲奉獻。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可以充分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中國有多少名烈士?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由於戰爭年代條件有限,許多先烈沒有留下姓名。目前,全國有名可考、並收入各級《烈士英名錄》的僅有193萬餘人。近幾年,每年新評定的烈士數量在300人左右。烈士指哪一類人?
  • 傅飛嵐 | 高駢南徵戰役及唐朝安南都護府之終結
    晚唐懿宗(859-873年在位)和僖宗(873-888年在位)朝,高駢數次被派往唐朝邊境要塞任刺史、都護、節度使等軍政要職。作為當時最成功及有幹才的大將,高駢也是當時朝廷政治中心的重要人物,鹹通十四年(873)獲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燕國公,其後在討伐唐朝晚期最大的威脅——黃巢起義(875~884年)中亦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