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快遞】硬腦膜動靜脈瘻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後血管構造的變化

2021-12-31 ICON伽瑪刀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雜誌2021年2月 25日在線發表美國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llege of Medicine的Benton Maglinger, M Maher Hulou, Christopher J McLouth,等撰寫的《硬腦膜動靜脈瘻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後血管構造的變化。Changes in Angioarchitecture After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oi: 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21.105676.)

  

簡介:

硬腦膜動靜脈瘻(DAVF)是在神經外科實踐中遇到的顱內血管異常。治療方案有顯微外科手術切斷,血管內栓塞和/或放射無外殼。過去的研究報導了放射外科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治療成功的預測因素。在本研究中,我們通過血管造影隨訪研究動靜脈瘻在放射外科療時的血管構造以及治療後的解剖變化。

硬腦膜動靜脈瘻是一種以病理性動靜脈分流為特徵的顱內血管異常。雖然未知DAVF的真實發生率,但報導的發生率估計為所有顱內血管異常的10015%。硬腦膜動靜脈瘻導致動脈血液分流至靜脈竇引起靜脈高血壓,是引起臨床症狀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出血的主要因素。臨床表現可以是多變的,症狀取決於位置和靜脈引流方式。血管內管理,經動脈或經靜脈栓塞,已成為最常見的治療形式之一,是我們的首選主要治療方法。然而,其他方式,如放射外科治療和手術斷開也被用於不同程度的閉塞和併發症。儘管栓塞治療是DAVF的主要治療方式,但在我們的醫院已採用單一或輔助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GKRS)合併多根動脈供血樹(multiple arterial feeding trees)的複雜動靜脈瘻。

在2015年,系統回顧了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顱內DAVF的文獻。這篇綜述包括了743例經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的腦動靜脈瘻患者的資料。他們報告的平均隨訪時間為28.9個月,失敗率為63%。此外,他們報告無皮層靜脈引流的DAVF的閉塞率明顯高於有皮層靜脈引流的DAVF,但海綿竇和非海綿竇DAVF的閉塞率無顯著差異。他們的結論是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提供了良好的閉塞率和低的併發症發生率。2019年,一篇關於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DAVF的結果的多中心國際綜述發表。該研究評估了來自9個醫療機構的114名接受GKRS治療的DAVF患者,並報告了結果和預後預測因子。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用GKRS治療DAVF能成功地實現了閉塞,並避免了大多數患者的永久併發症。此外,那些位於頸動脈海綿竇部位且沒有靜脈擴張的患者更有可能成功閉塞,而普遍存在的如Borden和Cognard分級量表並不是GKRS治療後結果的可靠預測指標。在他們的回顧中,隨訪3年,5年,7年和10年的閉塞率分別為41.3%,61.1%,70.1%和82%。

雖然這些發表的文章顯示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是治療DAVF的首選工具,但由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動靜脈瘻閉塞過程,而關於血管構造的問題仍然存在。在本研究中,我們報告了SRS治療和血管造影隨訪時的解剖血管造影結果,以更好地了解GKRS後發生的結構變化。此外,我們回顧了我們使用SRS治療DAVF與已發表的基準比較,並討論了SRS在治療這種疾病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至2018年經伽瑪刀放射外科(GKRS)治療的經血管造影診斷的DAVF的患者。放射外科治療資料見表2。病灶體積平均為1.75cc+1.6cc。中位照射劑量為18Gy (16-25Gy), 50%等劑量線(50-60%);平均最大照射劑量37.2Gy+5.8Gy;平均等劑量治療體積為2.4cc+2.1cc;中位等中心點數目為6(3-12)個。放療後10到49個月的隨訪血管造影。圖1顯示了從放射外科到基於完全或接近完全動靜脈瘻閉塞的隨訪血管造影的時間。數據收集包括人口統計學、症狀、分級評分、血管解剖、放射影像學數據、治療策略、血管造影結果和患者隨訪時間長短。

結果:

我們的研究報告了10例患者的數據,共有14個動靜脈瘻。中位隨訪時間為19.5個月,隨訪血管造影顯示,8例(57%)動靜脈瘻完全閉塞,。其餘6例(43%)中位隨訪時間為12.0個,月被認為動靜脈瘻幾乎完全閉塞。從放射外科治療到血管造影顯示不完全性閉塞與血管造影顯示完全閉塞的時間有顯著差異(p=0.045)。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乎所有的AVF都減少了供血動脈,而僅有一例AVF接受治療後增加了供血動脈。動脈性供血動脈、引流位置、性別、Borden分型、病灶體積和治療體積對閉塞結局沒有預測價值。

討論:

在我們的醫療機構,我們支持血管內治療作為大多數AVF的主要選擇,並保留GKRS用於單純通過血管內治療無法治癒的患者。當存在多個小供血動脈和/或當不能安全接近靜脈流出或需要犧牲靜脈流出時,我們選擇SRS作為主要治療。當需要立即閉塞(高級別或高風險病變)時,我們避免使用SRS。這些動靜脈瘻的治療也取決於血管造影上的分級,特別是有皮層靜脈的靜脈引流

。關於GKRS治療DAVF的文獻相對落後。大多數研究來自單個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患者人數較少。近年來,一些較大的多中心評論已經發表。許多較小的研究在性質和報告數據方面都是描述性的,如動靜脈瘻的分類、動靜脈瘻的位置、常見症狀、放射外科治療特點和不良事件。一些研究側重於具體的臨床因素,如GKRS如何影響治療後常見症狀如搏動性耳鳴、頭痛和眼部疾病的病程。其他研究側重於基於動靜脈瘻有高還是低的皮層靜脈回流風險的血管造影和臨床結果。較大性的研究報告是關於風險因素、安全性、閉塞結果和成功預測因子的有用數據。

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討論了GKRS對AVMs背景下血管生成因子表達水平的影響。該研究報導射波刀放射外科治療後3個月,放射治療導致血漿VEGF、TGF-B和Ang-2含量顯著降低,提示放射外科治療影響腦AVN血管生成化學活性。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放射外科如何影響動靜脈瘻的結構,從治療的時間到動靜脈瘻閉塞的時間仍未被報導。

在本研究中,我們通過血管造影隨訪成像來研究動靜脈瘻在放療時的血管構造以及治療後的解剖變化。我們發現,在第一次血管造影隨訪時,幾乎所有的動靜脈瘻都減少了餵食者的數量,只有一個動靜脈瘻在治療後增加了額外的供血動脈。我們也發現放射外科治療後偶有新的動靜脈瘻的發展,這可能影響到整體的閉塞時間。對於我們這一組患者,我們沒有遇到任何GKRS治療的併發症。具體來說,就是沒有動靜脈瘻出現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或出血。我們發現供血動脈的數目與閉塞的結果沒有關係。同樣,我們發現靜脈竇引流、皮層引流或逆向引流與閉塞結局之間沒有關係。閉塞的結果不能通過性別、Borden分型、病灶體積或治療體積來預測。

結論:

本研究提供了用GKRS治療動靜脈瘻的血管構造數據,同時也是先前報導GKRS治療特定患者群體DAVF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延伸。

我們的研究報告放射外科治療後供血動脈持續減少。一些動靜脈瘻在治療後產生了額外的供血動脈和鄰近/衛星動靜脈瘻,這可能有助於延長閉塞的時間。我們的研究為GKRS治療動靜脈瘻的血管構造提供了新的數據,同時也是先前報導GKRS治療特定DAVF患者群體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延伸。

相關焦點

  • 蔡林波教授組稿 | 洪偉平:脊柱和骨轉移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脊髓和馬尾的耐受性限制了脊髓的放射劑量。SBRT允許在保護這些和其他器官免受危險的同時,使用1-5個部分為脊髓轉移瘤提供高劑量的照射[6,7]。給予較高的生物等效劑量的放射治療可以改善疼痛和控制局部腫瘤[8]。SBRT也可能針對在脊髓復發的腫瘤進行再次治療,這些區域之前接受了姑息性劑量的放療,預計再治療率高達20%,特別是單次照射後[9]。
  • 醫學科普 | 癲癇外科的手術方式
    癲癇手術治療2.1 癲癇手術適應證2.1.1藥物難治性癲癇    約20%~30%的患者不能通過藥物控制,呈現為藥物難治性癲癇,需要外科治療。2.1.3存在原發病灶的繼發性癲癇    如顱內腫瘤、血管畸形、發育異常、腦內異物留存、顱內寄生蟲感染等。
  • 嚴重創傷損害控制治療策略的應用進展
    根據美國外科醫師協會的一項創傷質量改進計劃,對於嚴重創傷患者的損害控制性治療要求做到以下幾點:(1)快速識別創傷性凝血病及休克狀態;(2)允許性低血壓,迅速的外科止血治療;(3)預防和治療低體溫、酸中毒和低鈣血症;(4)通過限制性的品體液復甦策略避免稀釋性低血紅蛋白,將紅細胞、血漿、高比例的血小板用於皿液製品的輸注;(5)早期、合理使用凝血因子濃縮物,在可及的條件下儘早使用新鮮紅細胞和全血用於復甦治療
  •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圖解」206-171-前顱底和中顱底的手術
    圖-6. 眶骨架的重要外科標誌。額葉已縮回,硬腦膜已切開,從而留下嗅神經,硬腦膜邊緣與篩骨板和篩竇迷路(虛線)一起切除。硬腦膜和前顱窩底的切除量取決於腫瘤的程度。為了增強暴露和直接可視化,眶上杆(虛線)可被包括在切除的標本中;在切除邊緣已經被證實後,這部分骨頭從標本的腫瘤軸承部分脫離並被替換。E,從面接觸暴露的截骨術。虛線示出用於全血篩骨切除術的骨切割,其結果是獲得標本(左)。
  • 放射技術第七章 第五節 DSA設備
    X線設備 下           放射技術第七章 第二節 CR與DR設備            放射技術第七章 第三節 乳腺和口腔設備           放射技術第七章第四節 CT設備第七章 第五節 DSA設備
  • 血流導向專欄丨Tubridge血管重建裝置治療顱內動脈瘤4例--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介入科
    入院後全腦血管造影證實左側頸內動脈分葉狀大動脈瘤,較大者大小約14.18mm*13.76mm,較小者約7.59mm*7.27mm。壓頸造影前交通動脈未開放。;最終採取第一套治療方案。入院後全腦血管造影示右側頸內動脈C1段大動脈瘤。由3D可見,該動脈瘤最大徑約18mm*16mm,並且血流直射入瘤囊內,為血流動力學相關性動脈瘤,該動脈瘤血管內治療關鍵是充分糾正瘤頸口血流動力學,否則復發率較高。
  • 一次性血管介入機器人來了
    它的微型尺寸允許它在人體內管腔中導航和爬行,包括血管,消化道和呼吸系統,並能夠長時間停留在人體內,非常適合執行微創醫療程序。 TipCAT自主推進內窺鏡TipCAT是一種自主推進式的,靈活的半一次性內窺鏡,在人體管腔內(如結腸,血管和尿路)內提供觀察和治療功能。
  • 半導體雷射到底治療什麼疾病?為什麼被譽為生命之光?
    自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低強度雷射首次用於治療慢性難治性軟組織潰瘍以來,低強度雷射主要在外科、皮膚科及口腔科等領域廣泛用於消炎、促進傷口癒合、鎮痛及光灸等治療,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方面主要用於血液照射和穴位照射。 半導體雷射(Semiconductor laser)在1962年被成功激發,在1970年實現室溫下連續輸出。
  • Surpass Streamline專欄·第5期| 一蹴而就---Surpass Streamline治療椎動脈夾層動脈瘤
    199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醫學院,2006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從事神經外科專業臨床科研工作,致力於腦血管病的微創介入診治。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介入學組秘書、北京醫學會第一屆介入醫學分會神經介入學組副組長。主治醫師,醫學博士。長期從事腦血管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擅長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課題1項。
  • 術中MR引導的無框架立體定向活檢術
    [Epub ahead of print]】有框架立體定向技術和無框架神經導航技術使神經外科手術的精確性得到飛躍式提高。但是這些基於術前影像學的導航技術尚存在不足:由於系統原因、註冊及圖像變形等均可發生一定誤差;開顱後腦脊液丟失和腫瘤切除也會導致腦組織移位,所以不能確保活檢目標的準確性,且術中也不能實時地調整活檢針,以避開重要結構。
  • 魯德青主任訪談(4):泌尿外科「新式武器」--導聲纖維技術構想
    得益於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醫療器械設備應用於醫學領域,為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康復等帶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也充分體現了「科技引領發展」的社會科學規律。      現代泌尿外科領域的快速發展同樣體現了現代科技的力量。如各種腔鏡及其高清監視系統、手術輔助系統、能量平臺系統等等,讓泌尿微創手術逐漸發展成熟,逐步取代了絕大部分的傳統開放手術。
  • 外科手術操作 | 基本功
    1 手的訓練與要求真正外科醫師的手要具備:①力量:力量是技術的基礎。外科醫師的手,握力起碼有30公斤,用咬骨鉗咬斷肋骨毫無困難。手的力量可通過各種訓練獲得。②速度:即反應要快、敏捷、神速。③靈活:腕關節(即手腕)、手指及關節協調靈活的動作,分指動作活動範圍大而靈巧。
  • 上普學術 | 滴水成冰:由冰構建血管結構
    生物3D列印長期以來的難點之一在於構建血管化。
  • 【兒童放射學】高時間解析度對比增強MR血管成像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術後隨訪中的應用
    採集的原始數據傳入Philips工作站進行後處理,手動或半自動沿不同血管壁勾畫出血管的ROI,自動測出流經血管平面面積和平均流速,最後計算得出血管流量,並計算左右肺血流量百分比值,評估左右肺血流灌注情況。左右肺血流量在45%~55%範圍內為左右肺血流量對稱,超出此範圍則為左右肺血流分布不對稱。四、統計學方法採用SPSS 22.0軟體進行統計學分析。
  • Surpass Streamline專欄·第6期| 因地制宜---Surpass Streamline 治療ICA假性動脈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中心副組長,北京市神經介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學校外導師, 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在庫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信評審專家,北京市戰略科技人才團隊核心成員, 北京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分會副總幹事,北京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神經損傷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介入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卒中學會質控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損傷與修復委員會青年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