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坐著神舟5號能活著回來嗎?楊利偉猶豫了一下說...

2021-02-23 央視網

 「可以肯定地說,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今年將啟動。前期調研、實驗都已完成。」5月16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說,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

新時代來臨,需要新時代的航天員。

5月16日,楊利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劍/攝

新時代的航天員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楊利偉分析,在空間站中,科學實驗大大增多,需要航天員有更多的知識儲備,「過去我們第一批航天員都是本科生,從現役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而現在會更多從工程角度考慮,增加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從地方、社會上選拔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大都需要研究生以上學歷。」

新型航天員的選拔與訓練標準也進行了調整,身體素質方面的要求也許不如第一二代航天員那麼嚴格,但需要有更穩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長期在狹小空間高負荷工作的忍耐力,對慢性病的檢查也更加嚴格。

從身體上看,航天員像飛行員一樣,不僅要健康而且要完美,「骨折過的就不選了,闌尾炎手術能容忍,但胸部做過任何手術不行。如果近視了就很難選上,因為進入太空載荷大,很容易視網膜脫落。」楊利偉說。

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事業啟動伊始就確立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送入近地軌道,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前兩步已圓滿完成,我們開始實施第三步了。」楊利偉說,航天員隊伍的建設規模主要取決於執行飛行任務的密度、培養訓練周期,以及飛行任務對乘組的基本要求等因素。初步計劃,每間隔4年左右,選拔一批航天員。

他介紹,2019年發射長徵5號B火箭,試驗成功後,就可以在那年年底用它將核心艙發射上去。緊接著還要發射神舟12號、神舟13號載人飛船。屆時,航天員在太空駐留的時間會更長,航天員飛行的機會也更多。

神舟12號徵天任務會派誰去?楊利偉透露,還將由第一代、第二代航天員新老搭配完成。

2022年,我國計劃將空間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發射上天,屆時將實現航天員長期在空間站駐留,並進行各項科學實驗。其間將有多次載人飛行和貨物運輸,航天員要出艙工作。

 「新一批航天員會選拔10到12名,其中女性為兩名左右。從國際慣例上來說,各國女航天員的比例都比較小,而且未來空間站的工作科研任務負荷大,有長時間出艙任務,重體力活動多,不一定適合女性。」他說。

楊利偉從2003年太空成功返回以來,中國航天員們走到哪裡都受到熱烈歡迎。在美國唐人街,老華僑不收他們的飯錢;在香港,中國航天員被譽為「最沒有爭議」的代表團,所到之處受到市民和孩子的追捧。

航天員「自帶光環」,幾乎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但楊利偉反覆強調,航天員的責任比榮譽光環重多了,必須對這個職業有理解,才能進入這支隊伍。

去年,「綠航星際——4人180天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試驗」在深圳進行,4名志願者進入密閉艙。這些心理素質很好的年輕人在一段時間後心理出現波動。楊利偉給他們寫信,也打電話進行心理支持。

他說,這很正常,在半年裡,大家不能與家人團聚,被限制活動,還要進行高負荷的工作,困惑是正常反應。

航天員在頭低位的平躺60天訓練也是這樣,到20多天時會很煩躁。「航天員是一項高風險、高負荷的工作,必須深刻理解這個工作性質,有了奉獻精神,才能挺過來。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他說。

航天員甚至會經常面對死亡。

楊利偉回憶了他第一次「進軍」太空的時候,2003年是太空災難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當年8月23日巴西阿爾坎塔拉航天基地一枚運載火箭在接受最後檢測時突然發生爆炸,20多人遇難。此前,神舟2號返回時,降落傘沒有打開,返回艙硬著陸,如果人在裡面必死無疑。

圖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上空爆炸解體時殘骸碎片在大氣中墜落的情形。

面對重重死亡陰影,中國的航天員隊伍沒有人退縮。「經驗教訓要吸取,但我們仍然要飛天」,楊利偉笑著說,當時是14個人競爭1個席位,不像現在機會那麼多,競爭還特別白熱化。

在楊利偉看來,載人航天的隊伍構建了一個非常好的氛圍,「當我把名字寫在國旗上的時候,我就理解了:中國航天員,是榮譽更是使命,是責任。冒生死風險,對我和我的祖國都意義重大」。無論是哪一代人,無論是什麼特點的人,只要進入航天員隊伍,在這個氛圍中浸潤,都會有這個覺悟。

記者問:「如果是普通正常人坐著你當時的神舟5號能活著回來嗎?」

楊利偉略一思考,「活著,是沒問題的。」

他在整個飛行過程中經受了兩次大的考驗。一次是長達26秒的共振,全身使不上力,內臟很難受。另一次是返回時衝回稠密大氣之後,降落傘破了一些,返回艙急速落地後一下彈起,再摔下去。楊利偉整個人向右肩方向撞去,頭部猛甩過去。麥克一下把他的嘴捅破。

記者看到他嘴唇下方的白色傷疤,雖時隔14年,仍清晰可見,「普通人可能會骨折。」他說。

「探索宇宙奧秘是人的天性,對我們航天員來說,更迫切!總想飛得更遠一些,在太空駐留的時間更長一點。」楊利偉指出,嫦娥計劃推進順利,今年將完成「繞落回」的返回,離中國航天員登上月球又更進一步。他預計,中國航天員會在2030年前後登月。

 「登月我們有信心!」楊利偉說。

他清晰地記得,一次國際會議中一名日本航天員調侃:「你們中國人奔月的美麗傳說倒是挺多的。」楊利偉回答:「我們中國人不僅要登月,而且要走得更遠。」

這幾年,他們一直在組織相關專家研究論證,謀劃中國載人航天的後續發展。楊利偉大致描繪了中國載人航天未來50到100年的奮鬥計劃——逐步從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進而走向深空,支撐國家發展利益向地月空間拓展。具體步驟是在建造好、運營好、管理好、應用好空間站的同時,開展載人月球探測核心技術攻關,驗證關鍵技術,同時瞄準未來50年乃至更長遠的時間區間,謀劃建立地月空間的開發和利用能力,建設形成我國主導的地月空間安全圈、經濟圈、科技圈,在人類探索浩瀚宇宙中作出中國人更大的貢獻。

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太空,生存環境相當艱苦。楊利偉記得,環遊地球21個多小時只有冷的、像小月餅之類的即食食品,讓他沒什麼胃口。他開玩笑說:「現在的航天員住上了套間」,景海鵬、陳冬在太空衝泡了航天小微茶,有100多種食品供他們選擇,山西人可以帶上醋,四川人能帶上辣醬。很多外國太空人都說,中國航天員真有口福。

「相信以後我們的飛行會越來越安全、舒適,我們會去火星甚至更遠!」楊利偉說。

責任編輯:高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神舟五號以後,楊利偉為何不再升空?楊利偉:當時以為我要犧牲了
    這種痛苦的感覺持續了26秒,楊利偉一度以為自己就要犧牲了,最後他還是咬牙挺過去了。由於強烈的痛苦感讓楊利偉感到非常不適,所以他閉著眼並保持不動的姿勢,這就導致傳回地面指揮部是定格的畫面,這讓大家都感到非常緊張。直到整流罩打開,一縷陽光透過舷窗照射在楊利偉臉上時,他的眼睛才不由自主地眨了一下,這讓指揮部的人感到非常高興,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
  • 「禮炮7號」遭遇「橙色天使」, 「神舟5號」外神秘的敲門聲.
    (太空中的橙色天使)一,「禮炮7號」遭遇「橙色天使」根據記載,1982年4月19日發射的「禮炮」7號前後共有6位太空人共遇見過兩次「天使」。根據前蘇聯太空人的描述,「橙色天使」面帶微笑、籠罩在一種奇異的橙色光芒中、兩次「奇遇」大約都十分鐘左右。
  • 楊利偉再出山:自曝16年前太空驚魂一幕
    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在即。 經過層層選拔和考核,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最後確定,楊利偉為首飛航天員。 而這一年,也正是世界航天史上多災多難的一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航途中失事,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5月4日,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降落時偏離預定著陸區。
  • 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為何回來之後不去太空了?原因令人痛心
    那一年楊利偉成為我國的英雄也是我國登上太空的第1人,當楊利偉成功安全返回到地面的時候,我國人民全都沸騰了,紛紛都流下了激動的眼淚,這也意味著我國在太空事業得到了重大的成就,而我們發現楊利偉從那次飛行結束之後就沒有再執行過飛往太空的任務,因此有很多軍迷朋友有疑問為何楊立偉回來之後就不去太空了呢?
  • 神舟11號飛船成功發射|一圖看懂神舟和天宮
    圖1  景海鵬(左)和陳冬那麼,神舟飛船與天宮實驗室有什麼關係?神舟十一號的發射任務與前十個兄弟有何不同?天宮是不是空間站?想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幾個簡單的航天概念:「長徵」「神舟」和「天宮」。
  • 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瀕死26秒返航的背後,是妻子離職和女兒離世
    15年前,楊利偉作為中國太空第一人打開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航的艙門,走出來的那一刻,就成為了我國的「航天英雄」。有人說,隨著航天事業的進步,肯定要有人進入太空,這個人可以是張利偉,王利偉,劉利偉……,能取得這樣的進步,背後的航天工作者都值得尊敬,為何功名都被他掩蓋了?事實上,在楊利偉成功的背後,他付出的一切,從不求回報,甚至隨時有犧牲的危險,這一點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 楊利偉成功返航後,為何再也沒上太空?多年後本人說出真實原因
    航天英雄楊利偉,作為中國太空探先驅,至今我們還能想起,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並且成功著陸,極大地振奮了國民。然而楊利偉自神舟五號任務以來一生再未上太空,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要知道太空的環境和地球的環境,始終是千差萬別,在太空中,不僅不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而且太空中的射線和某些物質,都對太空人的身體有這一定的損害。
  • 神舟五號飛升時,楊利偉為何攜帶一把槍?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2003年的10月15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我們國家的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 【夢圓九天】 神舟五號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大漠問天將帶大家一起再了解、回顧神舟家族這些「兄弟們」的神奇之旅…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神舟五號」飛船。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我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型捆綁式火箭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
  • 厲害了我的臺媒,竟然說「神舟七號是水下拍攝,神舟九號十號都造假」
    17日晚,三立新聞臺政論節目《54新觀點》也關注了神舟十一的發射,稱時隔三年,中國大陸再次進行載人航天發射,這次發射在大陸建造太空站上,扮演關鍵角色。剛想說三立終於客觀了一回,但隨後立馬話風一轉,稱儘管大陸官方積極展示太空實力,伴隨出現的愛國主義總是讓外界摸不著頭緒。隨後,這檔節目又開始了抹黑造謠大陸模式,表示大陸從神舟七號到神舟九號、十號都有造假。
  • 楊利偉在太空曾聽到神秘「敲門聲」,13年後,專家終於找到答案
    神舟5號成功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在在距離地面343千米的太空,楊利偉聽到了「咚、咚、咚、咚!」的聲音,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進行太空飛行時,就會時不時聽到這個聲音,好像是有誰在敲門一樣。。。。。。。。。楊利偉趴在舷窗那裡,邊聽邊看,試圖找出響聲所在,卻什麼也沒發現。而飛船內部也沒發現任何問題……。。。。。。。。。
  • 楊利偉在太空聽到的「敲門聲」是什麼?謎底終於揭開了!
    他是楊利偉,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進行太空飛行時,就會時不時聽到這種就像木榔頭敲擊鐵桶的「敲擊聲」。楊利偉,中國第一位航天員。在「神舟五號」上執行任務時,他聽到了某種神秘的「敲打聲」。
  • 楊利偉: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2017年3月18日,52歲的航天英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來到中央電視臺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與大家共同回味14年前的「第一次」。視頻來自央視《朗讀者》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 記住神舟五號到十二號太空人的名字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開始了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等多顆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進入80年代後,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能力。
  • 百年瞬間: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同期】楊利偉:首次載人飛船載人飛行任務準備完畢,待命出徵,請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員楊利偉被送上太空。完成一系列動作指令後,透過飛船玻璃窗,他終於見到了夢寐以求的風景。【同期】楊利偉:這一刻你真的是為國家感到驕傲和自豪。
  • 神舟十三號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
    點藍色字關注「飛揚956」 商務合作:2219858神舟十三號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
  • 楊利偉進入太空為何要帶把手槍?蘇聯教訓歷歷在目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將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進了太空,圓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飛天」夢。
  • 楊利偉出山獲新職,還有一個好消息......
    據介紹,10月15日下午,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首次聘任儀式在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獲聘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顧逸東獲聘空間科學首席專家,王忠貴、楊利偉、陳善廣、周雁飛、劉晉、鄧一兵、唐一華、張柏楠等8人獲聘副總設計師。熟悉載人航天的,對其中每一位應該都不陌生。但對於大部分網友而言,知名度最高的還是我國第一位飛天航天員楊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