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明朝對於海禁政策的堅持?
16-17世紀,歐洲的全球航海擴張不斷走向興盛。當時的明朝也因此與他們產生了許許多多的交集,既有武裝衝突也有畸形貿易。但其開國之初就奠定的海禁政策,也不可避免的面臨著內外衝擊。以至於在某些地方以,似乎出現過一定程度的鬆動。
然而,大明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海洋放開政策。因為朝廷從來就沒有完全否定過海禁,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的海洋活動都受到極大抑制。
海禁的奠定與強化明朝的海禁政策 當然要從朱元璋時代算起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頒布海禁政策。根據《明實錄》的說法,他認為海外的夷人都很不可信任。至於那些沿海的居民經常私自出洋貿易,也容易誘使蠻夷來一起作亂。因此,皇帝要求當時的禮部負責海禁政策,一旦有敢私下去做外貿的人必須繩之以重法。
於是,海外來的貨物被絕對禁止進行私下的交易,更也不準私人販賣。如主要靠海外進口的香木,就受到過重點關注。以至於兩廣出產的香木都不能在本地以外出售,為的防止外國香木混進民間市場。整個明太祖在位時期,連沿海百姓下海捕魚謀生都被強行禁止。他的兒子朱棣篡位後也延續了這一做法,並且對某些措施的實行力度還有所加強。例如他剛登基一年多。便下令將所有的海船改成不適合遠洋航行的平底船。其誅殺沿海貿易經濟的設想暴露無遺。
朱棣篡位後 對海禁的執行更為嚴格
直到帝國中期的弘治皇帝當政,朝廷還對私人下海貿易進行強有力的官方打擊行動。不過,也是在這個階段,大明的律例條文有所鬆動。新的政策不再一刀切地針對所有下海行為,而將民間賴以謀生的捕魚打柴等活動作為例外處理,要求官府不得繼續騷擾。
事實上,大明並非不了解貿易的好處,但還是想把這塊肥肉始終攥在自己手裡。朝廷在福建、浙江和廣東三地設置了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朝貢貿易。那些得到官方認可的國家,能夠通過朝貢途徑來中國貿易,定期數年或十年不等。貢使團的貨物除了向朝廷進貢的外,還有由朝廷直接購買的部分,以及向民間交易的部分。然而,所有使團與民間的交易也被限制很緊,必須在抽稅收之後才由官府控制的牙行主持。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任憑私人直接對上外夷。
有限的市舶司 主要為朝廷抽取商業稅
歐洲船隻的抵達 預示著朝貢體系衰敗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海禁的種種防禦措施還是漸漸衰落。這段歷史進程的終點,就是被很多人所吹捧的隆慶開關。然而,如此有限的政策鬆動,既非朝廷的高瞻遠矚,更不是對海禁祖制的變相否定。
16世紀前期的正德與嘉靖年間,舊的朝貢貿易徹底走向衰敗,許多打著朝貢幌子的私商貿易方興未艾。歐洲殖民者的探險船也開始在沿海頻繁出現,為走私貿易的發展推波助瀾。兩位大明皇帝也沒能何順應時勢,做出任何的積極反應。嘉靖皇帝反到更是進一步推行海禁,打擊愈演愈烈的走私獲得。在其治下,大明官方力量搗毀了不少大的沿海走私窩點,也加強了禁止民間從事私人海貿的措施。從而引發的倭寇泛濫,讓朝廷不得不花更多錢去募集專業軍隊。
海禁的結果 就是需要花更多錢募集軍隊
面對海洋的諸多問題,大明地方官府反而更加務實。例如在對外聯繫最密切的廣州,形成了所謂的「廣中事例」來引導貿易。即外國商船不再需要靠朝貢的名義來訪,只要在海面經過官府抽取稅,便可以與私人進行正常貿易。另外,當澳門租借給葡萄牙人後,也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貿易連接點。
當然,這種情況仍舊是會受到極大限制。明朝的私人商船不能合法進行遠洋貿易,甚至無法在國內的沿海從事長途販運。至於針對外番的交易,尤其在接觸葡萄牙人時也會受到嚴厲管制。後者來廣州參與大明廣交會的次數相當有限。而且只能白天進城交易,晚上必須在船上休息,不得逗留陸地。就是來廣州的路途,都必須乘坐官府安排的船隻,以便朝廷進行監視。
近在遲尺的澳門 始終處於被嚴格監視狀態
廣州是較早選擇折中對策的地方
廣中事例與愈演愈烈的私商貿易,很快引發了朝野上下的激烈討論。畢竟,海洋貿易帶來的稅收是如此豐厚,同時又能一定程度上解決沿海人民生計問題。所以有許多地方都想促使朝廷開放海洋貿易。明廷和皇帝這才有所醒悟,在風格更為謙和的隆慶皇帝繼位後,開始了有限開放的政策。
但與許多人臆想的不同,這次開關並非徹底推翻了海禁政策,而只是在總體封閉的基礎上開個疏導口子。首先是作為對外口岸的月港規模很小,難以讓大量的海船集中。其次是不接待外國商船,只是放福建本地的洋船出去,數量還要嚴格限制。每年發放的執照不過88張,後來有所增加也不過漲到100多張。商人在拿到執照後,只能按照執照上確定的地方去貿易,不得臨時去其他地點晃悠,往返航線的時間自然也是盡在掌握。
隆慶開關只是允許部分福建人出海
所以,隆慶開關得以實施後,月港模式不但沒能向全國的其他港口推行,反而自身面臨窘境。到了萬曆皇帝的執政後期,新的荷蘭商船開始抵達東亞沿海。他們請求自由貿易,並希望獲得一個類似澳門的基地。由於沒有得到朝廷允許,便在沿海肆意劫掠和進行武裝走私。明朝水師根本無力阻擋,只能繼續祭出海禁的大棒,並將月港這個口岸關閉。直到末代皇帝崇禎當政,官員們還在爭論到底要不要重新開啟當年的隆慶政策。
總而言之,大明朝在對外貿易領域的所謂開放,無非就是在廣東洋面有限的接待外國商船來貿易。而且接納的對象非常有限,晚到的荷蘭人與英國人就在第一時間遭到拒絕。至於福建的月港有限開放,更多是為朝廷自己撈取貿易稅收。嚴格控制商船與口岸數量本身,就是以高壓控制為最終目的。其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其實與海禁政策沒有本質區別。
朱元璋留下的祖制 始終籠罩在大明上下
明朝國內航運也受到海禁政策的嚴重衝擊
傳教士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 從未引起明朝的海洋興趣
既然大明始終堅持海禁祖制不可動搖,隨之帶來的消極後果也就非常明顯。朝廷既無力督促地方將所有渠道徹底卡死,又不願意全線開海運貿易,最後就是拱手將貿易利潤讓給了各大海商集團。類似王直和鄭氏家族這樣的大型海盜,都是靠明朝政策餵養出來的傑出代表。
鼠疫帝國:大明王朝的興亡竟全靠病毒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