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帝國:明朝祖制與從未鬆動過的海禁政策

2021-02-13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明朝對於海禁政策的堅持?


16-17世紀,歐洲的全球航海擴張不斷走向興盛。當時的明朝也因此與他們產生了許許多多的交集,既有武裝衝突也有畸形貿易。但其開國之初就奠定的海禁政策,也不可避免的面臨著內外衝擊。以至於在某些地方以,似乎出現過一定程度的鬆動。

然而,大明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海洋放開政策。因為朝廷從來就沒有完全否定過海禁,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的海洋活動都受到極大抑制。

海禁的奠定與強化

明朝的海禁政策 當然要從朱元璋時代算起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頒布海禁政策。根據《明實錄》的說法,他認為海外的夷人都很不可信任。至於那些沿海的居民經常私自出洋貿易,也容易誘使蠻夷來一起作亂。因此,皇帝要求當時的禮部負責海禁政策,一旦有敢私下去做外貿的人必須繩之以重法。

於是,海外來的貨物被絕對禁止進行私下的交易,更也不準私人販賣。如主要靠海外進口的香木,就受到過重點關注。以至於兩廣出產的香木都不能在本地以外出售,為的防止外國香木混進民間市場。整個明太祖在位時期,連沿海百姓下海捕魚謀生都被強行禁止。他的兒子朱棣篡位後也延續了這一做法,並且對某些措施的實行力度還有所加強。例如他剛登基一年多。便下令將所有的海船改成不適合遠洋航行的平底船。其誅殺沿海貿易經濟的設想暴露無遺。

朱棣篡位後 對海禁的執行更為嚴格

直到帝國中期的弘治皇帝當政,朝廷還對私人下海貿易進行強有力的官方打擊行動。不過,也是在這個階段,大明的律例條文有所鬆動。新的政策不再一刀切地針對所有下海行為,而將民間賴以謀生的捕魚打柴等活動作為例外處理,要求官府不得繼續騷擾。

事實上,大明並非不了解貿易的好處,但還是想把這塊肥肉始終攥在自己手裡。朝廷在福建、浙江和廣東三地設置了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朝貢貿易。那些得到官方認可的國家,能夠通過朝貢途徑來中國貿易,定期數年或十年不等。貢使團的貨物除了向朝廷進貢的外,還有由朝廷直接購買的部分,以及向民間交易的部分。然而,所有使團與民間的交易也被限制很緊,必須在抽稅收之後才由官府控制的牙行主持。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任憑私人直接對上外夷。

有限的市舶司 主要為朝廷抽取商業稅


衝擊後的動搖

歐洲船隻的抵達 預示著朝貢體系衰敗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海禁的種種防禦措施還是漸漸衰落。這段歷史進程的終點,就是被很多人所吹捧的隆慶開關。然而,如此有限的政策鬆動,既非朝廷的高瞻遠矚,更不是對海禁祖制的變相否定。

16世紀前期的正德與嘉靖年間,舊的朝貢貿易徹底走向衰敗,許多打著朝貢幌子的私商貿易方興未艾。歐洲殖民者的探險船也開始在沿海頻繁出現,為走私貿易的發展推波助瀾。兩位大明皇帝也沒能何順應時勢,做出任何的積極反應。嘉靖皇帝反到更是進一步推行海禁,打擊愈演愈烈的走私獲得。在其治下,大明官方力量搗毀了不少大的沿海走私窩點,也加強了禁止民間從事私人海貿的措施。從而引發的倭寇泛濫,讓朝廷不得不花更多錢去募集專業軍隊。

海禁的結果 就是需要花更多錢募集軍隊

面對海洋的諸多問題,大明地方官府反而更加務實。例如在對外聯繫最密切的廣州,形成了所謂的「廣中事例」來引導貿易。即外國商船不再需要靠朝貢的名義來訪,只要在海面經過官府抽取稅,便可以與私人進行正常貿易。另外,當澳門租借給葡萄牙人後,也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貿易連接點。

當然,這種情況仍舊是會受到極大限制。明朝的私人商船不能合法進行遠洋貿易,甚至無法在國內的沿海從事長途販運。至於針對外番的交易,尤其在接觸葡萄牙人時也會受到嚴厲管制。後者來廣州參與大明廣交會的次數相當有限。而且只能白天進城交易,晚上必須在船上休息,不得逗留陸地。就是來廣州的路途,都必須乘坐官府安排的船隻,以便朝廷進行監視。

近在遲尺的澳門 始終處於被嚴格監視狀態


遠稱不上開放的隆慶改革

廣州是較早選擇折中對策的地方


廣中事例與愈演愈烈的私商貿易,很快引發了朝野上下的激烈討論。畢竟,海洋貿易帶來的稅收是如此豐厚,同時又能一定程度上解決沿海人民生計問題。所以有許多地方都想促使朝廷開放海洋貿易。明廷和皇帝這才有所醒悟,在風格更為謙和的隆慶皇帝繼位後,開始了有限開放的政策。

但與許多人臆想的不同,這次開關並非徹底推翻了海禁政策,而只是在總體封閉的基礎上開個疏導口子。首先是作為對外口岸的月港規模很小,難以讓大量的海船集中。其次是不接待外國商船,只是放福建本地的洋船出去,數量還要嚴格限制。每年發放的執照不過88張,後來有所增加也不過漲到100多張。商人在拿到執照後,只能按照執照上確定的地方去貿易,不得臨時去其他地點晃悠,往返航線的時間自然也是盡在掌握。

隆慶開關只是允許部分福建人出海

所以,隆慶開關得以實施後,月港模式不但沒能向全國的其他港口推行,反而自身面臨窘境。到了萬曆皇帝的執政後期,新的荷蘭商船開始抵達東亞沿海。他們請求自由貿易,並希望獲得一個類似澳門的基地。由於沒有得到朝廷允許,便在沿海肆意劫掠和進行武裝走私。明朝水師根本無力阻擋,只能繼續祭出海禁的大棒,並將月港這個口岸關閉。直到末代皇帝崇禎當政,官員們還在爭論到底要不要重新開啟當年的隆慶政策。

總而言之,大明朝在對外貿易領域的所謂開放,無非就是在廣東洋面有限的接待外國商船來貿易。而且接納的對象非常有限,晚到的荷蘭人與英國人就在第一時間遭到拒絕。至於福建的月港有限開放,更多是為朝廷自己撈取貿易稅收。嚴格控制商船與口岸數量本身,就是以高壓控制為最終目的。其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其實與海禁政策沒有本質區別。

朱元璋留下的祖制 始終籠罩在大明上下


海禁籠罩下的國內航線

明朝國內航運也受到海禁政策的嚴重衝擊


況且,海洋貿易的不僅僅局限在對外交易,還應當包含本國內部的長途販運。但除了少量福建商人能從月港出海,以及讓廣州接待部分外商船隻,其他地區還被籠罩在封閉的迷霧下。沿海的商民除了打漁之外,只允許從事短途的米、布或其他生活必需品生意。數量也被做出嚴格限制。至於福建以北的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和遼東等地,沿海商民連進行國內的長途販運都不被允許。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藉助時斷時續的官運混口飯吃。直到萬曆年間,從福建往浙江運送木材都不能直接到位。兩省的船隻要在在交界處的一個固定地點完成接力,卻無法以正常渠道航行到對方地界。這就與後來的清朝形成鮮明對比。雖然滿清對外也施行海禁政策,但對國內的航運卻沒有做出此類限制。不少沿海居民可以用私人船隻進行跨省貿易,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外封閉所造成的經濟發展補償。

傳教士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 從未引起明朝的海洋興趣


既然大明始終堅持海禁祖制不可動搖,隨之帶來的消極後果也就非常明顯。朝廷既無力督促地方將所有渠道徹底卡死,又不願意全線開海運貿易,最後就是拱手將貿易利潤讓給了各大海商集團。類似王直和鄭氏家族這樣的大型海盜,都是靠明朝政策餵養出來的傑出代表。

諷刺的是,後世還有不少人對明朝懷有怎樣浪漫主義想像和解讀。硬將野蠻落後視為文明開化,將始終力圖閉關自守的家天下,美化為頂天立地的所謂盛世。在可以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文化扭曲也將繼續統治很多人的井底之蛙世界觀。

鼠疫帝國:大明王朝的興亡竟全靠病毒幫忙


相關焦點

  • 明朝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到底有何不同?
    更因為如此,有很多朋友認為,明朝的海禁跟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一樣的。其實並非如此,明朝的和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還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首先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都是以防範敵對勢力,鞏固統治為主。
  • 明朝為什麼要實行海禁政策?
    明朝時期「海禁」政策實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倭寇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海禁」政策其實是一種軍事防衛政策。另外,經濟影響也決定了「海禁」政策的實施。明朝前期,經過了連年的戰爭,國內商品經濟發展程度並不高,對於海運並沒有強烈的要求,加上明朝時期採取的「厚往薄來」的對外政策更是給明朝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也是明朝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 明朝為何實行「海禁」政策?
    自元代開始的倭患日熾,這也是實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洪武初期,對日政策的失敗使得明朝政府無法從外交上解決倭患問題,只得派湯和等大將加強海防,同時在沿海實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與民間的接觸。海禁政策的實行正是出於洪武年間對付南倭北虜策略的考慮。儘管這時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國的統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脅一直未能解除,而東南沿海倭寇的侵擾也一直不斷,兩者較之,前者更為嚴重。
  • 歷史研究丨楊國:海禁政策究竟是怎麼回事? ——從全球化視角看明朝的海洋觀
    教學中引導學生重返歷史現場,對海禁政策的理解,既要通透,又要全面,如此認識明初的海禁,有助於學生形成對海禁政策全面認知與深刻理解。在這裡,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海禁政策概念內涵,它除了禁止國人出外謀生與出海貿易外,還包括不許外國商人私自來華貿易,必須以官方名義,採用朝貢貿易的形式,因此,明朝商品就不可能輸往國外,海外國家貿易整體情況就不容樂觀,民眾生活也會受到影響。
  •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海禁政策的產物 | 短史記
    鄭和的任務也很明確,就是作為皇帝的代表,傳播帝國的恩德與威嚴。朱元璋洪武末年,只有琉球、真臘和暹羅三國來朝。朱棣奪位成功後,為營造合法性,極為看重朝貢之事,在維持海禁的前提下,加大了對貢舶貿易的激勵,一面「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一面賠錢賺吆喝,以「厚往而薄來」對友邦進行利誘和收買。
  • 倭寇:海禁的產物
    明朝建立後,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除了政府與海外國家保持朝貢貿易關係外,其他民間海上私人貿易一概禁止。明太祖洪武時期一再下令:「禁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申禁人民無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明成祖永樂時期稍有鬆動,但依然把「海禁」政策當作不可違背的「祖訓」。此後,「海禁」政策時緊時松,總的趨勢是以「禁」為主。
  • 明朝海禁政策與倭寇戰爭的真相
    說倭寇,不能不說明朝的海禁政策。目前國內關於這段歷史的認識,是徹底讓日、美的某些學者入室操戈,牽著鼻子走。
  • 明朝也曾海禁,明朝和清朝到底哪個朝代是閉關鎖國?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點,海禁和閉關鎖國是兩碼事,海禁是閉關鎖國的手段,但閉關鎖國不等於海禁,很多讀者的爭論也源於此,把閉關鎖國和海禁混為一談。海禁, 又稱為洋禁, 指的是未經官方允許, 民間被禁止私自出海同外國進行貿易, 謂之 「片帆不得下海」。
  • 卜正民|從朝貢到貿易:明朝政府的貿易政策大辯論
    在向東繞過印度洋進入中國南海的途中,葡萄牙人遇到的大多是規模較小的沿海蘇丹國,因此他們對明帝國這樣一個制度如此複雜的國家毫無準備。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海上貿易的主要參與者。宋朝(960—1279年)對海上貿易幾乎百無禁忌,除了要求外國商人向市舶司報備其貨物外。元朝(1271—1368年)的建立者忽必烈在13世紀70年代入主中原後,實施了海禁政策,以阻止宋朝接受外國的援助來抵抗蒙古人。
  • 還原被「戲說」歪曲的明清海禁:到底誰是海禁的受益者和最堅定支持者?
    編者按:海禁,是關於明清時代海上貿易繞不開的話題。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是海禁導致了倭寇的出現。
  • 開放海禁之議 樊樹志
    由此可見,他答覆胡宗憲諮詢所提出的建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為此他還為胡宗憲設計了「開市事宜」十條,宗旨是突破海禁政策,允許人民出海貿易,政府設關收稅,使走私貿易轉化為合法貿易。 看來開放海禁業已成為有識之士比較一致的共識,因此,隆慶元年朝廷準許開放海禁,決非偶然之舉。 關於隆慶元年(1567)朝廷批准開放海禁,應是確鑿的事實,卻不見於《實錄》等正史的記載。學者們大多引用清人張燮《東西洋考》的文字: 隆慶元年,福建巡撫涂澤民上疏請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朝廷允準。
  • 文史 明朝的「倭寇」,其實是浙閩沿海武裝走私集團?
    ,發現他們作為嘉靖倭患的親歷者,都早已指出「倭寇」海盜其實就是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海商。然而規模十分有限的朝貢貿易終究無法滿足全球化貿易的浪潮,因此海上走私貿易逐漸興起,隨之引發沿海的「倭寇」之患。 歷史上「嘉靖大倭寇」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他們是「真倭」還是「假倭」?所謂「倭寇」到底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海上走私貿易與海禁政策較量的結局如何?最終明朝怎樣實現對外開放?
  • 一張明朝繪製的地圖暴露了明清兩朝的差距,網友:差距實在太大了
    其實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在中國的明朝時代,他們也曾經繪製過一張世界地圖,然而你拿過這張地圖和清朝的地圖一對比,你就會發現清朝統治者究竟有多愚蠢?明朝《坤輿萬國全圖》很多人說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是完全承襲明朝的,錯,大錯特錯。明朝實行的是「海禁」政策,即不準民間和國外進行私自貿易,而明朝實行海禁的原因就是為了對付倭寇,當然此舉不能完全防範倭寇。
  • 戰國這麼亂,為何明朝不出兵統一日本?明軍:不想去,沒必要去
    第一,是這期間是明朝開始閉關鎖國海禁:即使是到了政治較為清明的弘治和正德年間,明朝的主要威脅還是在北面,而且因為永樂年以後的海禁,讓明朝壓根就沒有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想法按照老朱家人的想法,如果開了海禁的大批的財寶還不得往外流。而另一邊的日本則依然是多村合戰。不過這個時候的日本戰國的形勢開始出現逆轉,關東和關西相繼出現了很多如北條、織田、三好和毛利等家族開始鵲起。而那些被吞併主家成為浪人的日本武士們相繼成為倭寇。
  • 從朝貢體系到海禁:中國近代海權是怎麼從明朝開始一路衰落的?
    然而,明朝可不覺得自己虧。因為在他們眼裡,中國更需要的是象徵性的宗主權。在宋元看來,南海代表著貿易和利益;在明朝看來,南海代表著禮儀和朝貢。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態度,最終導致了其海運和國運的不同發展。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取得政權之後,一直試圖營造一個理想的國家——一個可以自自足、循環自生的太平盛世。因此,海洋在他的眼中,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 舊港宣慰司:明朝海洋戰略背後的統治邏輯
    明朝一度建立過自己的海洋體系14世紀後期,明朝基本一統了半數以上的東亞大陸。當然,這也意味著越南北部的安南王國,在實際上被明朝取消了獨立王國地位。甚至連宣慰司這樣的土司領地位都不再享有。從這裡,我們還能直接看穿明王朝的內在統治邏輯。今人在盛讚鄭和下西洋壯舉的同時,很容易忘卻同期的明朝,還在進一步加強海禁。如果說朱元璋時代的海禁,是為了消滅盤踞在沿海島嶼上的元末殘餘勢力。
  • 收復臺灣 功在千古:明朝最後的猛男
    然而,作為陸地文明—農耕文明的近古中國,明朝政府的海上政策卻以消極防禦為主。明皇朝雖然建立了龐大的海上官方貿易體系,經略了東南亞各國的海上關係,但鑑於倭寇的騷擾及與沿海部分中國商人的勾結,明代開始實施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海禁。
  • 明朝的刀
    嘉靖時期,明朝實行海禁,海商集團只能以走私的形式從事海貿活動,這些海商集團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除了進行走私活動外,還經常襲擾沿海,殺人越貨。       不少日本人都參與了海商集團的走私活動,著名海商首領汪直的基地也設在日本。明朝政府出於習慣,仍然以倭寇來稱呼這一時期的海商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