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明朝的「倭寇」,其實是浙閩沿海武裝走私集團?

2022-02-01 富貴門

閱讀提示: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樊樹志通過閱讀嘉興人李日華和太倉人王士騏留下的文章,發現他們作為嘉靖倭患的親歷者,都早已指出「倭寇」海盜其實就是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海商。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國人,都是所謂『假倭』,海禁斷絕了他們的生計,促使禍亂更加嚴重」。

有明一代,自開國皇帝朱元璋起,便施行海禁政策,不準民眾私自出海,同時也不允許外國商人前來貿易,中國對外貿易的途徑就只有依靠傳統的朝貢貿易。然而規模十分有限的朝貢貿易終究無法滿足全球化貿易的浪潮,因此海上走私貿易逐漸興起,隨之引發沿海的「倭寇」之患。

歷史上「嘉靖大倭寇」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他們是「真倭」還是「假倭」?所謂「倭寇」到底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海上走私貿易與海禁政策較量的結局如何?最終明朝怎樣實現對外開放?12月20日,在復旦大學召開的「變化中的明清江南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明史專家樊樹志教授就相關話題作了報告發言。

全球化貿易浪潮下的海禁與朝貢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樊樹志)

「現在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經濟『全球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其實它早在15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就開始了。」樊樹志從明朝所處的世界貿易格局開始講起。伴隨著歐洲人的對外殖民擴張,整個世界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這種全球化貿易浪潮必然要席捲到中國,但當時明朝對外實行的卻是海禁政策。

所謂「海禁」,就是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與海外各國交往,當然也包括民間貿易往來。那麼,當時對外貿易的渠道就只剩下歷史悠久的「朝貢」,即歷代中原王朝把國內的君臣關係擴展至對待周邊國家的關係,藩屬國國王會定期派遣使節奉送貢品,同時接受中國皇帝的「回賜」,這種傳統朝貢體系所附帶的貿易就是「朝貢貿易」。

明朝當時所謂的官方貿易通道,就是洪武三年(1370)設立的寧波泉州廣州三個市舶司,此後雖然一度關閉了這三個市舶司,但在永樂元年(1403)它們又重新開放,並在這三個市舶司所在地,設置賓館招待外國朝貢使節。這些賓館的職責,除了接待朝貢使節,還附帶轉運朝貢方物,安排隨船外國商人與當地中國商人在賓館附近進行有限的小額貿易。

通常各國朝貢使節北上完成任務之後,還可以讓外國商人在禮部設置的招待所「會同館」附近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當時最暢銷的就是長江三角洲出產的生絲,第二位是綢緞,第三位是棉布,當然後來茶葉超過了生絲」。但小額的朝貢貿易終究無法滿足民間日益增長的貿易需求,尤其在全球化貿易的浪潮下,海禁政策就顯得不合時宜。

於是,民間就逐漸產生了「走私貿易」這種試圖衝破海禁的經濟活動。「明朝的走私貿易和現在的走私完全不一樣,由於當時沒有海關,所有民間貿易都沒有合法渠道,因而又被稱為『私販』,與之相對的就是朝貢帶來的『公販』。」樊樹志特別強調了明朝的走私與現代海關制度下的走私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走私VS海禁:朱紈的悲劇

在海禁政策的束縛下,福建浙江沿海的走私貿易愈加興旺,當時比較突出的兩個走私貿易基地,一個是漳州月港,另一個是寧波雙嶼港(編者註:現屬舟山)。月港的走私貿易早在成化、弘治年間就已十分發達,長期的積累為其帶來了「小蘇杭」的稱號。

面對日益嚴重的走私現象,當時明朝政府的主流意見是要加強海禁,雖然有比較開明的士大夫主張開放海禁,但是阻力重重,特別是在發生了寧波爭貢事件之後。所謂寧波爭貢事件,是指嘉靖二年(1523),日本兩大家族勢力各自派出一支朝貢隊伍,結果他們在寧波為了爭奪貿易主導權而發生武力衝突。結果,這個事件被明朝中央政府內部主張實行海禁政策的官員抓住了口實,最終導致寧波市舶司的關閉,這樣一來,走私貿易無疑更加猖獗。

嘉靖二十六年(1547),朝廷任命朱紈為浙江巡撫兼任福建軍務提督,他是一位主張加強海禁的官員,他為了杜絕走私,上任後不僅搗毀了雙嶼港的陸上設施並填塞港口,而且制定了嚴厲的「革渡船」、「嚴保甲」、「搜捕奸民」等海禁措施。

「由於走私貿易需要中國商人與外國商人的船隻在港口海面進行交易,所以需要沿海人民的後勤支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和利益共同體。如果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那就等於斷絕了這些人的生路。」所以,朱紈的一系列行為不但觸怒了海上貿易的商人,而且招致與海商關係密切的地方豪強和士大夫的反感,他們紛紛彈劾朱紈,導致皇帝下旨逮捕他至京訊問,朱紈得知消息後無比悲憤,最終自殺身死。

「朱紈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他對於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貿易形勢一無所知,以為憑藉高壓就可以堵塞海外貿易的潮流,但他顯然低估了海上走私貿易集團盤根錯節的強大勢力,嚴厲的海禁措施激化了既得利益者與官方的矛盾。」可以說,朱紈就是不合時宜的海禁政策的犧牲品。

真倭?假倭?

(抗倭名將戚繼光)

相比於廣東沿海對南洋的貿易而言,福建、浙江沿海對日本的貿易控制更嚴,尤其寧波市舶司關閉之後,海上貿易供求失衡的問題尖銳地凸顯出來,更大規模的走私集團興起,為了對付官方,他們都配備有武裝。由於這種武裝走私集團的貿易對象是日本商人,因此又被明朝官方稱為「倭寇」,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徽商出身的王直

關於明朝的倭寇,是樊樹志持續關注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嘉靖大倭寇」(後期倭寇),在學術界也是爭議不斷。譬如,1990年代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的「倭寇」條說,倭寇是指「明時騷擾中國沿海一帶的日本海盜」,而這一定義長期以來也保存在大部分普通人的歷史認知中。

然而樊樹志通過閱讀嘉興人李日華和太倉人王士騏留下的文章,發現他們作為嘉靖倭患的親歷者,都早已指出「倭寇」海盜其實就是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海商。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國人,都是所謂『假倭』,海禁斷絕了他們的生計,促使禍亂更加嚴重」。除此外,時任兵部侍郎兼漕運總督的鄭曉也有類似精闢的認識。

樊樹志認為當時內閣大學士的話最值得注意。徐階在一次與皇帝奏對時說,他過去以為沿海海盜是真的倭寇,但是最近經過詳細調查後才知道,大部分海盜頭領都是福建、浙江的中國人,真正的倭寇可能只有十分之三,而且還是受中國人的僱傭和指揮。

因此,所謂「嘉靖大倭寇」,日本人參加的數量實際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國的走私貿易者,以及追隨他們的各色人等,傳統上我們把倭寇簡單定義為「騷擾中國沿海一帶的日本海盜」,這種看法和歷史真相是存在距離的。

變「堵」為「疏」,開放海禁

漸漸地,朝廷上的有識之士就意識到造成倭患的根源在於海禁過嚴,因此決定採取「疏」,而不是「堵」的辦法解決倭患問題。當時平倭總督胡宗憲就決定放棄武力圍剿,轉而使用招撫「倭寇王」王直的手段,而招撫必須以開港通市作為交換條件,開放海禁便成了無法繞開的話題。

「胡宗憲的人品很壞,但我們不能因人廢言,因為他是主張開放海禁的。」樊樹志強調說,「胡宗憲雖然想開放海禁,但是他不敢公然亮明自己招撫王直的底牌,只能請求皇帝派遣使節『宣諭日本國王』,其實這就是一個幌子,他的本意就是要招撫王直。」

「如果招撫王直成功,也許開放海禁就會提前」,但可惜的是招撫並沒有成功,由於胡宗憲平時貪贓枉法,他的政敵就控告他接受了王直的巨額賄賂。最終胡宗憲為了自保,只好違背先前的諾言,向朝廷提請處死已經跟隨他前來接受「招撫」的王直。

此後,在眾多有識之士的建言之下,開放海禁已是大勢所趨。終於等到隆慶元年(1567年),朝廷開放海禁,準許私人出海到東、西二洋進行貿易。「我認為這和當時的內閣首輔徐階的政見很有關係,徐階其實做了很多好事情。」

海禁開放的影響極大,因為在隨後的兩個世紀內,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這些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國家,它們原本與中國沒有朝貢關係,它們把中國的商品銷往全世界。「當時海上貿易使得中國獲得了世界上白銀資本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非常了不起,反過來說,假如『海禁-朝貢』體制在明末沒有突破,那麼這種輝煌就不可能出現。」樊樹志總結道。

澎湃新聞記者 朱戟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倭寇:海禁的產物
    長期以來眾說紛紜的「倭寇」與海上走私貿易,放到這樣的背景下來考量,許多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日本與周邊其他國家一樣,與明朝維繫著朝貢貿易,朝貢船隊必須持有明朝禮部頒發的「勘合」(通行證),才可以在浙江市舶司所在地寧波上岸,再在安遠驛的嘉賓堂歇腳,一面上岸進行貿易,一面等候朝廷的入京許可。
  • 明朝海禁政策與倭寇戰爭的真相
    可是,明朝建立之初,相關技術卻掌握在沿海反明勢力手中。溫州、台州、處州是方國珍的大本營,寧波、紹興、嘉興、蘇州、松江、通州、泰州是張士誠的勢力範圍。方、張和朱元璋爭天下失敗後,其餘黨仍有很多堅持抵抗,選擇了盤踞沿海島嶼,勾結外國海盜尤其是倭寇,不定時對沿海發起襲擊。這個時候的大明國,民生凋敝,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物資匱乏。沿海地區尤其糜爛不堪。
  • 倭寇為什麼選擇在嘉靖年間大舉進犯浙江?
    最開始的時候,倭寇僅在元末和明初少量出現,到了永樂十七年,明軍於遼東望海堝全殲來侵之倭,從此之後,倭寇就再沒有大舉進犯。等到了嘉靖年間,由於持續的海禁,沿海地區的商人又沒有地位,他們開始海上走私,走私需要靠山,於是倭寇捲土重來,日漸壯大。在《明史·日本傳》裡提到的倭寇比例:「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
  • 明代東南沿海抗倭鬥爭的第二戰場和民間主力 ——長泰民眾抗倭鬥爭的典型性及其時代意義
    ,是指中國人和朝鮮人對十二世紀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由日本的武士、浪人和姦商組成的得到日本封建主支持和縱容的海盜集團的稱謂。一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如王直(注3)、徐海(注4)等,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烈。同時一些明朝官僚也與這些寇盜建立了聯繫。
  • 收復臺灣 功在千古:明朝最後的猛男
    然而,作為陸地文明—農耕文明的近古中國,明朝政府的海上政策卻以消極防禦為主。明皇朝雖然建立了龐大的海上官方貿易體系,經略了東南亞各國的海上關係,但鑑於倭寇的騷擾及與沿海部分中國商人的勾結,明代開始實施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海禁。
  • 明朝的刀
    元末時期,群雄並起,經過多年混戰,部分反元武裝被元朝剿滅,部分被其他反元武裝兼併。
  • 明朝走私商人竟是倭亂禍根?不光帶路,還幫倭寇造大船!
    「嘉靖大倭亂」前期,之所以倭寇大興,關鍵一點是明軍船隻特別是大型海船方面不佔據優勢。而這正是因為當中國走私商人參與倭寇之後,給日本的造船業帶來了蓬勃發展,倭船也開始大型化。今若易然者,乃福海沿海奸民,買舟於外海,貼造重底,渡之而來。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橫風、鬥風,行使便易,數日即至也。」
  • ——從全球化視角看明朝的海洋觀
    一、潮起潮落、幾度沉浮人教版教材,在敘述明代海禁政策時,有幾行文字如下:「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下令實行海禁。」② 《歷史(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頁。可見,海禁直接原因是明政府擔心一些起義殘餘力量與倭寇勢力內外勾結。
  • 明朝為何實行「海禁」政策?
    洪武初期,對日政策的失敗使得明朝政府無法從外交上解決倭患問題,只得派湯和等大將加強海防,同時在沿海實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與民間的接觸。海禁政策的實行正是出於洪武年間對付南倭北虜策略的考慮。儘管這時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國的統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脅一直未能解除,而東南沿海倭寇的侵擾也一直不斷,兩者較之,前者更為嚴重。因此,實行較為消極的海禁政策也是解決倭患的策略需要。
  • 明朝兩次重大的情報洩露事件,後果有多嚴重?
    比如資訊並不發達的明朝,下面這兩場「情報洩露」事件,換來的都是深重災難。一、明朝福船技術洩露自從明朝開國起,兇殘的日本倭寇,就不停侵擾東南沿海。但為什麼嘉靖中期以前,這些強盜只是小打小鬧,並未鬧出大亂?關鍵一條軍事原因,就是明軍在戰艦層面的絕對優勢:福船。
  • 自閉帝國:明朝祖制與從未鬆動過的海禁政策
    當時的明朝也因此與他們產生了許許多多的交集,既有武裝衝突也有畸形貿易。但其開國之初就奠定的海禁政策,也不可避免的面臨著內外衝擊。以至於在某些地方以,似乎出現過一定程度的鬆動。然而,大明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海洋放開政策。因為朝廷從來就沒有完全否定過海禁,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的海洋活動都受到極大抑制。
  • 戰國這麼亂,為何明朝不出兵統一日本?明軍:不想去,沒必要去
    而那些被吞併主家成為浪人的日本武士們相繼成為倭寇。因此就有了嘉靖年間的頻繁襲擾沿海的倭寇之亂。嘉靖年間的倭寇(劇照)其實在嘉靖年間,可以說是中日交流的「鼎盛時期」,當年那些失意的浪人化身成為倭寇經常襲擾東南沿海,整個東南的沿海走私猖獗。
  • 明朝也曾海禁,明朝和清朝到底哪個朝代是閉關鎖國?
    明朝剛剛建立時,北方還有蒙元的勢力,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把元朝的殘餘勢力徹底打垮,才能確定明朝在中國的正統地位,所以,雖然南方的倭寇侵犯頻繁,但是相比北方的元朝殘餘勢力,肯定不受重視,於是朱元璋才採取了禁海措施,洪武四年明朝頒布 「海禁令」, 規定所有官民嚴禁私自出海與外國互市, 同時也開始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海禁政策的產物 | 短史記
    其實,這隻「麒麟」只是一頭長頸鹿。當年趙高指鹿為馬,如今鄭和將鹿說成「麒麟」,似乎更加高大上一些。(《明史·食貨志五》)這種貿易封堵,最後演變成為一場災難——走私的暴利使人們鋌而走險,走私集團逐漸與暴力集團合流,演變為「海寇商人」。其中,「海寇商人」汪直(王直)鼎盛時稱霸東海,領眾數千,船舶數百,其海上勢力無人望其項背。他在給嘉靖皇帝《自明疏》中寫道:汪直並非歹人,相反,從事海上貿易,與人同利,為國捍邊;政府應開放海禁,民可獲利,政府可收稅。
  • 陳尚勝:東亞海域前期倭寇與朝貢體系的防控功能
    至正十八年(1358),倭寇開始連年侵擾中國沿海。在劉暹率軍反擊下,倭寇活動曾短暫停息數年。不過,在明朝建立的次年(1369年)二月至六月間,即發生倭寇對山東、蘇州、淮安等地大面積侵擾事件;[38]洪武三年(1370),又發生倭寇山東沿海,接著轉掠浙江明、臺、 溫諸州,又入福建沿海郡縣搶掠的嚴重入侵事件。[39]為此,明太祖從洪武二年借向日本通告元明鼎革之機,即就倭寇問題向日本展開外交交涉。
  • 明朝為什麼要實行海禁政策?
    明朝時期「海禁」政策實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倭寇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海禁」政策其實是一種軍事防衛政策。另外,經濟影響也決定了「海禁」政策的實施。明朝前期,經過了連年的戰爭,國內商品經濟發展程度並不高,對於海運並沒有強烈的要求,加上明朝時期採取的「厚往薄來」的對外政策更是給明朝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也是明朝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