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連長搞研發,低調出世「飛雷炮」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於1947年侵入我晉南地區,四處修建碉堡、暗堡等工事實施「蠶食」作戰。那時我軍的裝備比較落後,尤其缺少重型武器裝備,這對當時在晉魯地區作戰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影響頗大。
同年,第4縱隊組織工兵連集訓,著力解決工兵在作戰中的一些重難點問題。大家普遍認為,戰場上工兵傷亡率較高、作戰效能低的問題尤其突出。因為我軍缺少直射火器,面對碉堡和暗堡時,不得不採取人工抵近的方式進行爆破,行動人員的生命安全難以保障。每一場勝仗的背後,都湧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烈士。如果有更好的武器裝備代替人把碉堡炸了,就能降低人員傷亡。
參加集訓的人員中,有一名工兵連長叫聶佩璋,山西人,曾就讀於東北講武堂,學習過工兵知識,曾在東北軍中任過工兵連連長、鐵甲部隊大隊長,精通裝甲、工兵技術,擅長爆破。1938年被俘參加八路軍後,一直擔任骨幹從事工兵作業, 1944年冬被任命為工兵連連長。科班出身、系統的知識、豐富的實踐再加上戰場的壓力,聶佩璋就這樣開始了「飛雷炮」的研發。
根據迫擊炮的發射原理,聶佩璋帶領連隊的技術骨幹,第一次設計了一個底坡長1.2米、口寬1米、底寬0.8米的梯形土坑來拋射地雷,命名為「拋射坑」。經過反覆實驗與參數修改,終於使地雷最遠飛出100多米後落地爆炸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歡呼著。可聶佩璋心裡並不輕鬆。他清楚,地雷是拋射成功了,但兩個小時挖一個土筒,卻只能拋送一次,這不符合實戰要求,必須要搞一個替代土筒的「洋拋射筒」。
聶佩璋經過深思熟慮,請來鐵匠在汽油筒身上加了鐵箍以增加強度,筒身底部又用厚棗木堵死,在棗木上挖出拋射藥室並鑽孔來安裝引燃的導火索,製成了一個汽油拋射筒。他又考慮到地雷大小不一、輕重各異,很難推廣使用,遂將其為改炸藥包。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研製出了能夠將6~8千克的炸藥包拋射出去,最佳射程為100~150米,最遠射程300餘米的拋射筒,爆炸炸點半徑10米內的各種障礙物均可摧毀或破壞,半徑20米內的敵人即使沒有被炸死也會完全喪失戰鬥力。
因為最初的設計是拋射地雷,又是依照迫擊炮原理製成的「拋射筒」,「飛雷炮」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1947年9月17日,在攻擊陝州東門的戰鬥中,聶佩彰率工兵連使用「飛雷炮」首次參戰,連續幾發就將城門主碉堡炸塌,死裡逃生的國民黨軍俘虜抱怨說:「你們用了那麼厲害的炮彈呀,巨大的爆炸快把我們的五臟六腑都震碎了。」自此,這種看似簡陋的炸藥拋射筒開始了自己傳奇的「咆哮」生涯。
電影《集結號》裡的「飛雷炮」
淮海戰役顯神威,殺傷巨大讓敵人害怕
1948年,中原野戰軍曾進行過一次軍事訓練匯報演習,中野第4縱隊(1948年5月9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改為我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將「飛雷炮」作為匯報演示內容。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陳毅看後說,我留過洋,還沒見過這樣的武器。當時的中野司令員劉伯承也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個「飛雷炮」不僅可在敵前沿障礙物中開闢通路,而且可以摧毀敵人淺近縱深的堅固工事,彌補了我軍炮火的不足,將提高我軍的攻堅能力。果然,在淮海戰役中「飛雷炮」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1948年11月25日,淮海戰役進行到第二階段,國軍第12兵團被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包圍於安徽宿縣西南的雙堆集。12兵團司令黃維組織兵力利用地形構築了大量地堡、交通壕,還把幾百輛汽車聯成一圈,並用沙土裝滿打造出了一條核心防禦圈,構成了裡外三層的防禦體系,他們認為解放軍炮火不強,這樣的防禦肯定夠用了。孰料,解放軍先是通過土工作業,在對方工事前幾十米處挖出埋設「飛雷炮」的戰位,敵人的防禦工事就這樣暴露在飛雷炮的射程內。
12月6日,解放軍發動總攻,率先攻擊12兵團第10師堅守的李圍子。黃維在李圍子「放」了整整兩個團,卻被一擊而破。事後,國民黨軍稱解放軍使用了一種毀滅性的武器,只用半個小時就摧毀了國民黨軍苦心經營、被稱做「固若金湯」的集團工事。李圍子成了一片焦土。許多俘虜被炮火嚇傻了,一個個面色如土,連聲驚呼:「打得好慘!打得好慘!」國民黨軍第10師特務連一個傷兵說:「當你們的大炮排放時,村莊被打得好像一隻船,亂搖晃!」敵特務連總共一百來人,至少有80人死傷。
其實,這根本不是大炮,而是解放軍180餘門「飛雷炮」的威力,這些炮交替進行了3輪發射,按照每門炮每次射擊20千克炸藥量計,解放軍在20分鐘之內向方圓10000平方米的黃維兵團主陣地拋射了差不多10000千克炸藥。
被俘的國民黨軍官兵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土東西可比大炮厲害多了。」 「飛雷炮」所過之處,碉堡、人馬都會被炸飛,許多被炸倒的敵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傷口,所以國民黨軍乾脆把「飛雷炮」稱作「沒良心炮」。
因為「飛雷炮」是解放軍官兵就地取材製造的土製武器,並沒有投入批量生產,因此也沒有固定的制式,不同的部隊中會根據手中的材料製作出不同規格的「飛雷炮」。
此後,解放軍為了對付國民黨軍的坦克、裝甲車、野戰工事和密集的隊形等,不斷改進技術,他們用汽油筒改裝土造的火焰噴射器、拋射幾十千克重的石頭、飛送集束手榴彈(美稱「天女散花」)等,花樣越來越多,威力越來越大。解放戰爭期間,在中野、華野和西北野戰軍中多有運用。
淮海戰役紀念館內的展覽文物,左為「飛雷炮」。
朝鮮戰場嚇住英軍,炸聲轟隆唱「終曲」
1951年,中朝軍隊和「聯合國軍」圍繞「三八線」展開慘烈的拉鋸戰。當志願軍因補給問題暫停「禮拜攻勢」後,李奇微指揮的「聯合國軍」發起反撲,再次跨過「三八線」,經過中朝軍隊殊死抵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形成戰略對峙。
5月21日誌願軍各部全線組織後撤之際,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3軍第189師566團擔負殿後任務,在全團傷亡超過2/3的情況下,在小理山阻擊敵人,並成功突破美軍第9師、英軍第28旅和部分韓軍的包圍,至今看來都是一場奇蹟,頗具傳奇色彩。
據小理山阻擊戰中的戰鬥英雄,時任566團1營1連通訊員的楊恩起老人的回憶,當時和566團交手的敵軍中,最能打的並不是美軍,「美國人不行,美國兵一打,一見流血他就往後撤,他一看前邊有躺倒的了,就不往上衝了。」真正能打的是英國兵,「英國29旅(實際為28旅),鬍子兵,都參加過二戰的。」
可是,這樣能打的英國兵,怎麼就沒能把566團撂倒呢?這還得歸功於他們的團長朱彪。那時566團已被美軍第9師、英軍第28旅和部分韓軍纏住,難以脫身,參加過淮海戰役的朱彪想起老辦法——飛雷炮」。
在5次戰役和美軍的反覆交戰中,566團繳獲了大量美軍的空汽油桶,再認真進行堅壁清野的美軍也不會想到這個東西可以變成可怕的武器。況且小理山已經打成了短兵相接,「飛雷炮」射程短不再是問題,在朱彪眼裡,這種其貌不揚的傢伙比喀秋莎(蘇聯支援,作為志願軍火力打擊的主要武器)更令人滿意。喀秋莎BM-13火箭炮的口徑只有132毫米,而且根本拖不上山,「飛雷炮」呢?口徑300毫米,只要有汽油桶和黃色炸藥包,挖個坑就能打。據楊老回憶,僅僅兩輪「飛雷炮」發射後,第566團對面的英軍28旅居然沉寂了半個多小時,估計是震蒙了。
可以想像,當中國軍隊突然打出一排「飛雷炮」這樣古怪的東西時,對面的美、英、韓軍是多麼的驚訝!被敵人死死黏住的朱彪當然用它來擺脫追兵了。
從敵方的資料中未找到遭到「飛雷炮」襲擊的相應記錄,但英軍第28旅上尉參謀諾斯·漢克爾在《1951年朝鮮夏季作戰》報告中,提到當天和志願軍在前線對峙的英軍曾遭到中國軍隊「從縱深打來的準確的大口徑炮彈」的攻擊。看來,採取拋射方式的「飛雷炮」的確能迷惑當面之敵,居然被當作縱深打來的大口徑炮彈。
「飛雷炮」雖然多次建功解放戰爭和朝鮮戰場,但它畢竟是應急發明的臨時性武器,存在射程短、精度差等缺點,而且危險性較高,多次發生自爆,有一次甚至炸死了包括一名工兵團長在內的7人,另有多人受傷。小理山阻擊戰中,該團1營某部副班長王文禮也在使用「飛雷炮」時不幸犧牲。所以韓戰小理山阻擊戰成為了「飛雷炮」的「終曲」,此後這種武器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自古英雄不問出處,軍事武器也是如此。戰功卓著的「飛雷炮」雖然材料簡單易得,可是威力卻不容忽視,為全國解放和抗美援朝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