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琅威理與北洋海軍

2021-02-13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姜鳴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890年3月6日傍晚,李鴻章在位於天津單街的直隸總督衙門,收到一封來自香港的電報:「丁提督離軍時,琅威理應升何旗?琅稟。』

李鴻章不知道他的北洋海軍英籍顧問琅威理為何拍來這樣一份電報,但一絲不祥之兆掠過了他的心頭。他躊躇了一夜,次日清晨,字斟句酌地起草了一份措辭謹慎的回電,囑咐立即發往香港,轉送北洋海軍第二號人物、左翼總兵、「鎮遠」鐵甲艦管帶林泰曾:「琅威理昨電請求應升何旗,《章程》內未載,似可酌制四色長方旗,與海軍提督有別。鴻。「

他沒有料到,這個電報加劇了香港爆發的北洋海軍部分高級將領與英籍顧問之間的衝突,並對後來的近代海軍建設,乃至甲午戰爭的勝負都帶來曲折的影響。

確實,不為今人熟悉的香港「撤旗事件」,是中國對外開放和近代化進程中的一件極為值得研究和反思的插曲。

琅威理

琅威理本名叫做威謙·梅特卡夫·琅,1843年生於英國,14歲進人皇家海軍學校,從此一直在海軍服務,從候補生晉升至中校。20歲那年,他參與護送清政府在英國訂購的第一支蒸汽艦隊(即後來解散的「阿思本艦隊」),來過中國,以後又兩次駕駛中國進口炮艇,來華交付使用,受到洋務派人士的矚目。當時,李鴻章初創海軍,迫切需要精通西方海軍業務的顧問幫助訓練艦隊。中國駐英公使郭嵩燾、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幹,以及英國古德海軍上將都向李鴻章推薦琅,稱他「誠實和平」,「明練可靠」。1879年底,李鴻章與他晤談數次,又看他調閱操演,甚為滿意,便當面延聘。

經過一番周折,琅威理於1882年秋天來華任職,職務是副提督銜北洋水師總查,負責海軍的組織、操練、教育及訓練工作。誰知僅隔一年有半,中法戰爭爆發,琅威理以英國宣布局外中立而迥避去職,請假回國。至1886年4月,應邀重返中國,此時他已升任英國海軍上校了。

西方列強都想控制襁褓中的中國海軍。因此在推薦琅氏出任海軍顧問的背後,有著錯綜複雜的外交鬥爭。

英國駐華外交公使威妥瑪是積極鼓吹向中國派遣顧問的。1880年前後,他多次通報國內,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親戚和德駐華公使巴蘭德的舅爺正在被提名。他露骨地說:「改組中國軍隊之權必須只掌握在一個國家手中,而如果我們不是這個國家,就將極其有損於我們的利益。」

中國海關英籍總稅務司赫德更是急不可耐,早在1879年,他就謀求設立並擔任指揮中國南北洋海軍的「總海防司」,結果遭到拒絕。接著,他要求英國外交部和海軍部支持派遣琅威理出任海軍顧問。但海軍大臣答覆說:「中國如有強大海軍對我們是否有利,尚是疑問。」經過反覆爭論,才同意給琅三年假期。

中法戰爭後,赫德得知英國官方再次批准琅威理來華的消息後,高興地說:「我很高興琅即將再來中國,他已有一個輝煌的開端。假使他把牌玩好,二十年後,他將可能在中國成為一個偉人,而比我今日所成就者為多。」

迄今為止,尚無證據,說明琅威理本人也直接參與了英國政府控制中國海軍的計劃。對於應邀來華,他只提出三個條件:一是必須具有調派弁將之權;二是必須得到海軍部允準;三是他在華服務年限應作為海上服務年資,不妨礙他在皇家海軍的升遷。對於後兩條,本來不合英國海軍的規定,但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海軍部長作出了妥協。

琅威理沒有成為什麼「偉人」,但作為一個海軍軍官,卻是十分稱職的。他治軍嚴格,辦事勤快,認真按照英國海軍的條令訓練,為海軍官兵所敬憚。由於丁汝昌不熟悉海軍業務,艦隊訓練任務多由琅氏主持。接觸過他的人說:「琅威事終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尚在廁中猶命打旗語傳令。」軍中流傳著「不怕丁軍門,就怕琅副將」的傳說。琅氏回憶,某天深夜進行警報演習,諸將無不披衣而起,各司其事,鎮靜無譁。他還根據國際慣例,制定了中外海軍交往的禮節,擴大了中國海軍的影響。在他訓練下,北洋海軍的軍事素質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1886年5月,清廷派醇親王奕譞巡閱北洋海防,以琅氏訓練有功,向他頒發赤金底銀質雙龍紋飾的二等寶星勳章,並「加恩賞給提督銜」。此後,李鴻章在發給海軍的電報中,常用「丁琅兩提督」或「提督銜琅威理」的稱呼。1887年,琅威理帶隊前往英德兩國接收「致遠」、「靖遠」、`經遠」、「來遠」號巡洋艦。返航時他以「靖遠」為旗艦,升提督旗指揮一切。直至廈門向丁汝昌移交軍艦時,仍然高懸提督旗幟。

琅威理與致遠艦軍官合影


海軍傳統,在一支艦隊或分艦隊中,軍階最高的指揮官無論登上哪艘軍艦,即可把它作為旗艦。標明指揮地位的,便是他升起的海軍將領旗。北洋海軍成軍時,確定設置一個提督兩個總兵的官制,並頒布海軍提督旗和總兵旗兩種樣式。前者為黃白黑青紅五道橫條,後者為黑綠紅三道橫條,均在上方角上飾以龍形。

1890年2月24日,北洋海軍南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部分國艦至南海一帶操巡,「定遠」、「鎮遠」等四艦留在香港修理。3月6日,「定遠」管帶、右翼總兵劉步蟾以丁汝昌不在艦為理由,降下提督旗,換升總兵旗,表明自已是艦上最高長官。琅威理立即提問:「丁提督不在而我在,為什麼撤下提督旗?」堅持不讓換旗,劉步蟾則告訴他,你的海軍提督不過是名譽的,不是實職。升提督旗違反海軍慣例。於是引發了一場衝突和本文開頭的電報問答。

李鴻章回電「酌制四色長方旗」自然是調和之語,但卻肯定了琅不是與丁汝昌平行的海軍提督。6月初,丁、琅率艦隊返回天津,與李鴻章面談撤旗事件。李明確以劉步蟾為是。琅威理立即提出辭職,離開了北洋海軍。

劉步蟾

琅回國後,向當局訴說在華受辱。8月18日,中國駐英公使薛福成電告李鴻章,英外交部正複查此事,並擬撤退在華其他英籍僱員。薛問:「能否轉圜,邦交有益。」20日,英使華爾向李鴻章詢問琅辭職緣由。李鴻章答覆:「中國海軍稱琅為提督乃客氣用語。」22日,他又復電薛福成:「琅威理要請放實缺提督,即自辭退。向不能受此要挾。外部等或未深知,望轉達。似與邦交無涉。」

11月4日,英國拒絕了李鴻章另聘英人為北洋海軍顧問以代琅的請求,並召回在旅順服務的英籍僱員,宣布不再接納中國海軍留學生。中英之間的海軍關係處於低潮。

對於琅威理辭職,丁汝昌認為他是為小事而尋煩惱。另一位海軍官員池仲祐認為他沒有弄清自己的地位。赫德則為失去這樣重要的顧問而不快,指責琅「使政策屈服於人格」當時天津的英文報紙推測說:「有許多理由令人相信,琅之免職,乃是反對外人在中國服務的一種反動……當得知丁提督離港赴海南時,一部分軍官已預先安排好將琅趕走。當然,有如此一位廉潔負責的外國軍官在此等地位,自然難使中國的軍官覺得高興。」而在當代,某些史學家認為,撤旗事件,維護了民族尊嚴,給了覬覦北洋海軍領導權的帝國主義分子以當頭一棒。

李鴻章、劉步蟾在這一事件中的立場是無可指責的。劉琅之爭,除了指揮權之外,也反映了海軍內部的民族情緒。可是琅威理走後,北洋海軍訓練日益鬆懈,紀律日益瓦解,將士紛紛違反規章把家眷接到劉公島並離艦上岸居住。而丁汝昌乾脆在島上蓋起鋪屋,收取租金,並自蓄家伶演戲,生活驕奢淫逸,軍隊素質大為下降。

中國作為一個落後國家,在向近代化發展的道路上,如何一面進行反控制鬥爭,一面又努力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始終是一個更為重要又長期沒能解決的課題。

四年之後,北洋海軍在甲午海戰中失利,人們又想起了琅威理。1894年4月14日,光緒帝發布了這樣的上諭:「琅威理前在北洋訓練海軍,頗著成效。自該員請假回國後,漸就廢馳,以致本年戰事未能得力,亟應力加事頓。著總稅務司赫德傳諭琅威理迅即來華,以備任使。」

此時,琅威理正在英國得封港擔任後備艦隊指揮官兼「毀滅」號艦長,指揮著皇家後備隊的38艘軍艦。他對於邀請他重返中國大擺架子。公開的理由是英國宣布中立,他不能以現役軍人身份來華參戰,只有在戰後當英國政府許可時才能前往。但私下卻提出了中國政府難以接受的苛刻條件,如必須由清帝以璽書形式頒給他海軍最高職銜。他始終不忘撤旗事件之辱。

這時,金登幹把他的表兄、皇家海軍炮廠監督英格斯上校推薦出來。當琅氏在中國服務的時候,英格斯是他的對手——日本海軍顧問,一手訓練出日本的近代化艦隊。日本政府曾封他為貴族,使他有足夠的權力和地位,與日本的高級將領接觸。日本海軍從他的教導中得到了極大的好處。當他們認為自己有理由獨立行走時,才體面地送他回國。而他們不僅使艦隊保持著英格斯離開時的面貌,而且更趨完善了。

1894年11月20日,金登幹約英格斯在軍人聯合俱樂部見面。英格斯說:「他和日本海軍的官方關係早己斷了」, 他願意 「割斷舊日的情緣,在中國另結新歡」。 他不願作統帥而只是教練,以使中國的統帥和艦長們能夠學習怎樣指揮。

而這樣的人選,連赫德也斷定清政府不會接受。

結果,李鴻章草草任命天津的一位「金龍」號拖船主馬格祿出任幫辦北洋海軍提督。這位馬格祿,上任後並未為海軍做出任何貢獻,倒是最後參與策劃了劉公島駐軍的投降。





點擊下方 藍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人物|李鴻章|魯迅|胡適|汪精衛|俾斯麥|列寧|胡志明|翁山蘇姬|裕仁天皇|維根斯坦|希拉蕊|川普|性學大師|時間|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點|北京曾是水鄉|滇緬公路|莫高窟|香港|緬甸|蘇聯|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戰|北伐戰爭|南京大屠殺|整風|韓戰|反右|納粹反腐|影像|朝鮮|古巴|蘇聯航天海報|首鋼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認識的漢字|學人|餘英時|高華|秦暉|黃仁宇|王汎森|嚴耕望|羅志田|趙鼎新|高全喜|史景遷|安德森|拉納・米特|福山|哈耶克|尼爾・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單|2015年度歷史圖書|2016年度歷史圖書|2015最受歡迎文章|2016最受歡迎文章|2017最受歡迎文章

相關焦點

  • 琅威理與北洋撤旗事件
    琅威理責問:「丁提督離職,有我副職在,為什麼撤下提督旗?」劉步蟾答:「按海軍慣例應當如此。」琅威理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汙辱,故而致電李鴻章,對自己的地位提出質問。李鴻章復電「以劉為是」,於是琅威理憤然辭職。此即所謂撤旗事件。撤旗事件是中國近代北洋海軍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對北洋海軍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北洋海軍撤旗事件:英籍提督琅威理因此辭職
    但近代史專家苑書義認為,幹得利的這一評論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事物,為心懷叵測的琅威理鳴冤叫屈。他認為中國軍官並沒有搞什麼陰謀,只是抵制了琅威理謀求「行政最高權」的陰謀活動。然而近代海軍畢竟是個舶來品,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又是陸營出身,故平時的操練都由琅威理負責。從有關史料看,在撤旗事件後,琅威理的拂袖而去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整體訓練的鬆懈和軍紀的廢弛,對北洋水師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 【坐馬扎,聽故事】北洋海軍撤旗事件 英籍提督琅威理辭職真相
    劉步蟾答:「按海軍慣例應當如此。」琅威理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汙辱,故而致電李鴻章,對自己的地位提出質問。李鴻章復電「以劉為是」,於是琅威理憤然辭職。此即所謂撤旗事件。  撤旗事件是中國近代北洋海軍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對北洋海軍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締造北洋艦隊的英國將軍,預言中國必勝日本,卻被清政府掃地出門
    更有很多血仍未涼的軍人,不甘心的追憶復盤:如果十二年前那場黃海浴血廝殺,這位倔強的英國人依然可以站在北洋的旗艦上,那場賭上國運的殘酷較量,大清朝是否可以扭轉乾坤,甚至痛擊日本?這樣一位激起晚清軍界無數嘆息記憶的人物,就是昔日北洋水師的締造者之一,英國海軍中將Lang William M(下面簡稱琅威理)。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儘管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答應了日本方面的要求,但是「副提督」(琅威理也有提督銜,是北洋水師的二把手,但是名義上北洋水師只有一個提督丁汝昌,所以在這給「副提督」加了引號)英國人琅威理卻為水手們說情,表示這麼熱的天氣,水手們窩在船上也不舒服,所以最終在8月15日下午,約有2、300名水手被許可上岸休息,但是丁汝昌不允許水手們攜帶武器。
  • 【短史記】沒有任何人能夠指揮北洋艦隊
    所謂「清國陸、海軍二元領導體制」,簡言之,係指自太平天國以來,八旗、綠營等「中央軍」已徹底破敗,清國的國防支柱,只得依靠練軍、防勇等「地方軍」,後者既受所在派系督撫領導,又須聽從朝廷調遣。及至北洋艦隊成軍,此種二元體制,遂至巔峰。其負面影響之大,試以海軍為例,略作說明。
  • 如果這名英國籍副提督不負氣離職,北洋水師不會全軍覆沒
    "文/王國棟他是中國現代海軍的創建者之一,一度擔任北洋海軍副提督兼總查之職。他曾因長崎事件要向日本開戰,被李鴻章制止。後來因為不滿李鴻章等人對他的侮辱,憤而辭職,離開了其傾盡心力的北洋海軍。此人離開後,北洋海軍廢棄了其制定的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導致戰鬥力下降,並在四年後的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這個人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中將琅威理將軍。
  • 北洋艦隊人多船好,為何卻輸給了日本?
    同樣,雖然說中法戰爭之後,幾乎全國的海軍資源都進了北洋,但在李鴻章手裡,北洋海軍也的確創造了奇蹟,一時間,成為亞洲的翹楚,為世界矚目。在曾國藩之後,整個大清朝,李鴻章已經成為首屈一指的人物,凡諸洋務大事,非他不可。當然,北洋海軍也因此打上了他個人的印記。
  • 此人被趕走以後 北洋艦隊的敗局便已註定
    英國海軍向來是歐洲各國學習的樣板,中日兩國的海軍建設也同樣以英國海軍為標杆,但是學習的態度卻有天壤之別。在艦隊創立之初,北洋艦隊水師提督丁汝昌本是騎兵出身,對海軍事務並不熟悉,中下級軍官也難以獨立承擔職責,不得不倚仗洋員的幫助。在這些洋員之中,對北洋艦隊幫助最大的人是琅威理。他在英國海軍中擔任中校,是熟悉海軍事務的幹才。
  • 態度偏差:決定了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的潰敗
    清廷意識到自己的首階段洋務運動遭遇挫敗,轉而以更大力度發展近代化的海軍力量。當年10月,在李鴻章的倡議下,清廷設立海軍衙門,開始操辦籌建海軍工作。恰在此時,李鴻章命駐德公使李鳳苞採購的定遠與鎮遠兩艘鐵甲艦。兩年後,隨著從英國訂購的致遠、靖遠以及在德國訂購的來遠、經遠四艦回國,新的北洋水師正式成軍。
  • 中國之聲全媒體節目《真實甲午》【第二十五集:中日海軍的「洋教練」】
    並專門從英國請來了當時在英國海軍軍事學術領域的靈魂人物英格爾斯,請他到海軍大學執教。可能 是由於身份不同,英格爾斯帶給日本海軍的,不是實實在在的英國式的紀律和英軍的訓練方法,他帶來的是「虛的」東西,是對海軍戰術的講解,他要讓自己的日本學生了解世界上最流行的海軍戰術是什麼,了解海軍的學術思想,同時告訴日本人應當如何在實戰中擊敗採用這種戰術的敵人。
  • 長崎嫖娼事件—大清北洋海軍贏了
    當年8月初,清國為了威懾俄羅斯染指朝鮮軍港-元山的企圖,北洋海軍出動了6艘軍艦前往元山海域進行演習操練,「以振國威」。操練結束後,艦隊主力並沒有回國,鎮遠、定遠、威遠和濟遠共4艘主力軍艦在艦隊司令丁汝昌的率領下,前往日本長崎。根據清日建交條約,長崎是日本對清國開放的城市,清國艦隊進入長崎,享受治外法權,並不需要日本批准。
  • 【坐馬扎,聽故事】北洋艦隊愛國將領傳略之劉步蟾
    一八七九年,經英國海軍部考試,獲得優等文憑。清政府授予遊擊,並賞戴花翎。留英歸國後,劉步蟾任鎮北炮艦管帶,成為名符其實的海軍戰官。但是,他對北洋海軍的現狀甚為擔憂,因為當時清朝最大的快船才一千多噸,而象鎮北這樣的炮艦也才四百多噸,是遠不能適應海防需要的。
  • 精英盡失——北洋艦隊裡的青年才俊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的素質達到了從未有的頂峰,曾擔任北洋水師總教習的英國人琅威理就對中國海軍寄予了高度評價,「倘與日本海軍校,中國未嘗或遜,……且與歐西大戰,亦當綽綽有餘。」「就炮術而論,中國兵優於日本兵,日人應自承認之,除六磅以下小炮外,日軍之命中率約佔百分之十二,而中國約佔百分之二十」。
  • 北洋水師緣何在甲午慘敗?
    而且李鴻章的管理下,陸軍和海軍成了腐敗的集散地。甚至有人拿李鴻章和慶親王對比,說他們的貪汙程度差不多。也有人說李鴻章的腐敗程度,比李蓮英也差不了多少。他是一個腐敗的愛國者。他的海軍在甲午開戰之前,已經變成了一個半商業化的機構,而這種腐敗已經被日本注意到,所以日本才敢於向紙老虎的北洋水師開戰。
  • 中國第一海軍的崛起——解密甲午大海戰(上)
    於是從1861年開始,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在大清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他們提倡「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大清國掀起了一場自下而上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5年以後,李鴻章奏請朝廷建立福州船政學堂,為中國培養第一批近代海軍人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朝廷立即批覆同意。
  • 北洋水師赴日本炫耀史----長崎事件 再解讀
    有記載說,定遠等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琅威理(北洋水師總監督 William M. Lang,英國籍)提出了對日斷交、炮轟長崎、武力解決的主張:「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當時日本海軍才剛剛起步,絕非中國海軍的對手。1887年2月,中日雙方在英、德公使的調停下達成協議,雙方一致認定是語言不通導致了誤會的發生,所以肇事者交由本國政府自行處置,而死傷人員則由對方予以撫恤。
  • 北洋水師最牛的一次,曾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央視記錄片中重演的衝突場面在這場衝突當中,北洋海軍水兵由於人數少,不熟悉當地環境,日方已有準備,及之前丁汝昌(北洋海軍提督,相當於艦隊司令)不得攜帶武器上岸的命令,等原因而吃虧不小▲日本長崎港俯瞰事件發生之後,北洋海軍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William M.
  • 書摘丨《李鴻章傳》——擔任海軍與陸軍總督
    在琅威理上校的治理下,北洋水師(兩艘鐵甲艦、六艘巡洋艦和一些輔助艦隊)已經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效力,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旅順口、大連灣和威海衛海軍港要塞的防禦工事都是在馮·漢納根先生(李鴻章在軍事方面的德國顧問)指揮下完成的,被視為固若金湯的工程。
  • 誰描黑了北洋海軍?
    翁同龢當時清流領袖人物、戶部尚書翁同龢的小門生王伯恭記錄了和翁同龢的一次談話。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北洋海軍的甲午戰爭,更像是一場內戰。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後,艦隻損失嚴重的北洋海軍開始走向下坡路,因為艦隻傷情嚴重,艦隊遲遲未能重回海上活動,圍繞北洋海軍的輿論抨擊在這時變得愈演愈烈。為了證明北洋海軍的失利是人禍,各種圍繞北洋海軍的謠言紛起,這支曾經的亞洲第一海軍開始遭到塗抹,其在公眾的形象也開始發生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