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威理與北洋撤旗事件

2021-02-13 惠君漫談

琅威理,英國人,1882年秋受聘來華任職,負責北洋海軍的組織、操演、教育和訓練。中法戰爭爆發後,因英政府宣布局外中立,琅威理迴避去職,請假回國。1886年1月應邀重返中國,擔任清政府北洋海軍的洋顧問、副提督,在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890年2月,北洋艦隊南下避凍。24日,丁汝昌率「致遠」等四艦至南海一帶操巡,琅威理、劉步蟾、林泰曾督帶「定遠」、「鎮遠」等艦在香港維修。3月6日,「定遠」管帶劉步蟾傳令降下提督旗換升總兵旗,表明自己是艦上最高長官。琅威理責問:「丁提督離職,有我副職在,為什麼撤下提督旗?」劉步蟾答:「按海軍慣例應當如此。」琅威理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汙辱,故而致電李鴻章,對自己的地位提出質問。李鴻章復電「以劉為是」,於是琅威理憤然辭職。此即所謂撤旗事件。

撤旗事件是中國近代北洋海軍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對北洋海軍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曾積極支持琅威理供職海軍,並說「海軍衙門(的成立)是向前巨大的一步,中國需要琅威理」(《赫德與中國海關》,第480頁),「琅威理的前程光輝燦爛,只要他謹慎從事,他在中國海軍中的地位,就會像我在中國海關中的地位一樣」(《洋務運動》(8),第490頁)。因此,不少人認為英國向中國派遣海軍顧問的目的便是為了控制中國海軍,琅威理就職北洋水師正是英國政府這種企圖的具體表現。琅威理辭職後,英國政府甚至命令英國海軍學校驅逐中國留學生(《總稅務司在北京》,第611頁)。因而,撤旗事件的處理表明了中國官方的正確立場,在主權問題上沒有退讓。北洋大臣李鴻章努力保持艦隊不受外籍僱員的控制,在必要時甚至不惜採取斷然措施,以回答外籍僱員的要挾。這一事件也充分表明,外籍僱員同清政府只是僱傭關係,不能越過此界獲得更多的權利。

琅威理辭職後,英國專欄作家幹得利就此事評論說,「中國的一些軍官相信自己能夠管理自己的艦隊,便發動了一次陰謀,迫使琅威理辭去指揮之職。」(《洋務運動》(8),第441頁)但近代史專家苑書義認為,幹得利的這一評論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事物,為心懷叵測的琅威理鳴冤叫屈。他認為中國軍官並沒有搞什麼陰謀,只是抵制了琅威理謀求「行政最高權」的陰謀活動(苑書義:《李鴻章傳》,第265頁)。

然而近代海軍畢竟是個舶來品,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又是陸營出身,故平時的操練都由琅威理負責。從有關史料看,在撤旗事件後,琅威理的拂袖而去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整體訓練的鬆懈和軍紀的廢弛,對北洋水師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琅威理是典型的注重個人名譽和待遇同時又對工作非常負責的職業軍人。他辦事勤謹認真,治軍極其嚴格,在培訓北洋海軍時嚴遵英國海軍的條令,對北洋海軍條令、禮儀的制定也頗有貢獻。赫德認為,「琅威理走後,中國人自己把海軍搞得一團糟。琅威理在中國的時候,中國人也沒有能很好地利用他。」(《總稅務司在北京》,第985頁)這一說法基本屬實,因為在甲午戰敗後的清廷上諭中也說:「琅威理前在北洋訓練海軍,頗著成效。自該員請假回國後,漸就廢弛,以致本年戰事未能得力。」(《清德宗景皇帝實錄》(五),光緒二十年十月己未條,第542頁)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亦認為,「洋員之在水師最得實益者,琅總查為第一……人品亦以琅為最。平日認真訓練,訂定章程,與英國一例,曾無暇晷。即在吃飯之時,亦復手心互用,不肯稍懈。去秋退處煙臺,已經稟辭薪水,尚手訂舢板操章,越兩月成書寄旅。此等心腸,後來者萬不能逮。」(《北洋海軍資料彙編》,(上)第56—57頁)在他的督帶下,北洋水師操演認真,平時沒人敢請假,亦無人敢出差錯,故軍中流傳「不怕丁軍門,就怕琅副將」的說法。而在其任內,北洋海軍的訓練水平亦達到巔峰,令各國刮目相看。

史料表明,琅威理去職後,北洋海軍軍紀鬆弛,操練盡廢。《北洋海軍章程》規定:「總兵以下各官,皆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但「自琅(威理)去後,漸放漸松,將士紛紛移眷,晚間住岸者,一船有半」(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三,《甲午中日戰爭》下冊,第398頁)。每當北洋封凍,海軍例巡南洋時,又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中日戰爭》(一),第63頁)。從李鴻章到丁汝昌,都認為琅威理既有才,又能幹,並且確為北洋海軍的近代化做出過重大貢獻,然而只為撤旗事件便允其辭職,也說明了中國在主權意識之後,又蘊含著排外因素。劉步蟾與琅威理的矛盾,除了指揮權之爭外,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曲折反映了北洋海軍內部對於嚴格管理的厭煩情緒。由於「琅威理督操甚嚴,軍官多閩人,頗惡之。左翼總兵劉步蟾與有違言,不相能,乃以計逐琅威理」(姚錫光《東方兵事記略》,卷四,第4—5頁)。當時北洋海軍軍官以福建人為主,所有閩籍管駕,皆擁護劉步蟾與林泰曾,是以琅威理上書李鴻章,提出「兵船管駕,不應專用閩人」,於是劉、林等人抓住李鴻章的心理,稱琅威理升提督旗的行為顯示了對中國海軍控制權的野心,一貫堅持權自我操的李鴻章於是站到了劉、林一邊。由此琅威理受到排擠,也說明李鴻章雖然注重武器裝備的更新,但忽視專業化的訓練,對於琅威理的支持也極為有限。

在某種意義上說,琅威理是西方近代軍事思想的一個代表,但北洋諸將的傳統官僚性格同這種思想本身有很大距離,同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的觀念也在某種程度上積澱成了國人的思維定勢,於是琅威理的西方管理方式便與中國傳統發生了矛盾,不能得到中國艦隊普遍的認可與支持。這件事說明,一個落後國家,在向近代化邁進的艱難徵途上,如何一面進行反控制的鬥爭,一面又努力汲取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始終是一個需要很好解決的課題。

相關焦點

  • 北洋海軍撤旗事件:英籍提督琅威理因此辭職
    1890年2月,北洋艦隊南下避凍。24日,丁汝昌率「致遠」等四艦至南海一帶操巡,琅威理、劉步蟾、林泰曾督帶「定遠」、「鎮遠」等艦在香港維修。3月6日,「定遠」管帶劉步蟾傳令降下提督旗換升總兵旗,表明自己是艦上最高長官。
  • 【坐馬扎,聽故事】北洋海軍撤旗事件 英籍提督琅威理辭職真相
    1886年1月應邀重返中國,擔任清政府北洋海軍的洋顧問、副提督,在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890年2月,北洋艦隊南下避凍。24日,丁汝昌率「致遠」等四艦至南海一帶操巡,琅威理、劉步蟾、林泰曾督帶「定遠」、「鎮遠」等艦在香港維修。3月6日,「定遠」管帶劉步蟾傳令降下提督旗換升總兵旗,表明自己是艦上最高長官。琅威理責問:「丁提督離職,有我副職在,為什麼撤下提督旗?」
  • 人物|琅威理與北洋海軍
    李鴻章不知道他的北洋海軍英籍顧問琅威理為何拍來這樣一份電報,但一絲不祥之兆掠過了他的心頭。他躊躇了一夜,次日清晨,字斟句酌地起草了一份措辭謹慎的回電,囑咐立即發往香港,轉送北洋海軍第二號人物、左翼總兵、「鎮遠」鐵甲艦管帶林泰曾:「琅威理昨電請求應升何旗,《章程》內未載,似可酌制四色長方旗,與海軍提督有別。鴻。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就在戰艦在日本保養的期間,發生了「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儘管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答應了日本方面的要求,但是「副提督」(琅威理也有提督銜,是北洋水師的二把手,但是名義上北洋水師只有一個提督丁汝昌,所以在這給「副提督」加了引號)英國人琅威理卻為水手們說情,表示這麼熱的天氣,水手們窩在船上也不舒服,所以最終在8月15日下午,約有2、300名水手被許可上岸休息,但是丁汝昌不允許水手們攜帶武器。
  • 此人被趕走以後 北洋艦隊的敗局便已註定
    在艦隊創立之初,北洋艦隊水師提督丁汝昌本是騎兵出身,對海軍事務並不熟悉,中下級軍官也難以獨立承擔職責,不得不倚仗洋員的幫助。在這些洋員之中,對北洋艦隊幫助最大的人是琅威理。他在英國海軍中擔任中校,是熟悉海軍事務的幹才。李鴻章聘任其為副提督北洋海軍總查,負責北洋艦隊的組織、教育和訓練。
  • 締造北洋艦隊的英國將軍,預言中國必勝日本,卻被清政府掃地出門
    對這個熱情邀請,琅威理一開始的態度,卻是全然無感:他此時雖然只是個中校,卻是堂堂大英帝國海軍裡的一員,理想就是成為將軍,怎能留在此時還一片落後的北洋水師打工?這下李鴻章也下了血本,每月給琅威理開出六百兩白銀的高薪,而且是副提督銜,拍胸脯保證這是中將級別。還拉上同為英國人的海關官員赫德一道勸,總算勸得琅威理動了心,在1882年秋天走馬上任,成為執掌北洋水師訓練操演教育大權的「副提督」。
  • 如果這名英國籍副提督不負氣離職,北洋水師不會全軍覆沒
    "文/王國棟他是中國現代海軍的創建者之一,一度擔任北洋海軍副提督兼總查之職。他曾因長崎事件要向日本開戰,被李鴻章制止。後來因為不滿李鴻章等人對他的侮辱,憤而辭職,離開了其傾盡心力的北洋海軍。此人離開後,北洋海軍廢棄了其制定的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導致戰鬥力下降,並在四年後的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這個人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中將琅威理將軍。
  • 【坐馬扎,聽故事】北洋艦隊愛國將領傳略之劉步蟾
    一八八八年九月,海軍衙門奏準《北洋海軍章程》,定海軍經制,北洋艦隊正式成軍。在籌建過程中,劉步蟾劬勞從事,「一切規劃,多出其手」。他負責草擬《北洋海軍章程》時,充分應用了自己所學到的西方海軍制度和條例,故人稱「內多酌用英國法」。但他也不是機械地照搬,而是參照中國具體情況做適當的改動。例如,他起草時,即曾參考過薛福成於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試擬的《酌議北洋海防水師章程》。
  • 態度偏差:決定了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的潰敗
    ,北洋水師不僅派出大量人員留學英國,也直接招募了具備專業知識的洋教官負責維持艦隊。在這些洋員之中,對北洋水師幫助最大的是英國人琅威理。他曾在英國海軍中擔任中校軍官,是熟悉海軍事務的幹才。李鴻章聘任其為副提督北洋海軍總查,負責北洋艦隊的組織、教育和訓練。他上任後也勤奮而治軍有方,嚴格執行英國海軍條令和操典,對早期北洋實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然而,在他給北洋艦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 【短史記】沒有任何人能夠指揮北洋艦隊
    所謂「清國陸、海軍二元領導體制」,簡言之,係指自太平天國以來,八旗、綠營等「中央軍」已徹底破敗,清國的國防支柱,只得依靠練軍、防勇等「地方軍」,後者既受所在派系督撫領導,又須聽從朝廷調遣。及至北洋艦隊成軍,此種二元體制,遂至巔峰。其負面影響之大,試以海軍為例,略作說明。
  • 北洋艦隊人多船好,為何卻輸給了日本?
    不僅把此地建成北洋海軍的司令部所在地,而且是兩大基地中,擁有維修和補給功能的一個。而北洋大臣所在地的天津,則成為事實上北洋海軍的另一個基地,擁有大沽炮臺、船塢和天津機器局,用來主要生產北洋海軍所需的炮彈。在天津,還建了北洋水師學堂,作為北洋海軍的官佐培養基地。這樣,以他自己駐節的天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中心,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網絡。
  • 長崎事件:李鴻章一念之差錯失摧毀日本最佳良機
    題記:1886年8月,震驚中日兩國朝野的「長崎事件」爆發。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鮮落入他國,必將危及自身安全,於是命令丁汝昌和吳安康分別率領北、南洋艦隊前往朝鮮的永興灣一帶巡防,藉以展示清政府強大的海軍實力,制止日本可能的侵略企圖。  當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和總教習琅威理接到命令後,立即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等6艘軍艦前往朝鮮東海岸海面軍演。
  • 長崎嫖娼事件—大清北洋海軍贏了
    北洋艦隊雖然擁有大炮巨艦,但內行人其實知道屬於半殘廢,因為清國卻沒有對軍艦進行定期保養的大型幹船塢(旅順船塢正在建造中),所以艦隊開赴日本的第一個目的是維修保養,另一個目的則對外稱為自然是「親善訪問」,但暗含著卻是一種武力的炫耀。
  • 北洋水師赴日本炫耀史----長崎事件 再解讀
    中國稱為「長崎事件」,日本則稱為「長崎清國水兵暴行事件」 事件簡述1886年8月13日,清國北洋水師四艘軍艦「定遠」「鎮遠」「濟遠」和「威遠」訪問日本長崎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群情激奮。有記載說,定遠等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琅威理(北洋水師總監督 William M. Lang,英國籍)提出了對日斷交、炮轟長崎、武力解決的主張:「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
  • 長崎事件:大清對日外交的最後榮光
    時任北洋水師副提督的英國人琅威理,直接要求「定遠」、「鎮遠」的主炮轉向長崎市區方向,向日本開戰,順帶一舉殲滅日本海軍(「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琅威理和鄧世昌(雙手相握放於胸前)在「致遠」號上。琅威理治軍嚴明,辦事勤勉,他任職期間的北洋水師軍紀最好,丁汝昌也承認:「洋員之在水師最得實益者,琅總查為第一」。而北洋水師的官兵也流傳著一句話:「不怕丁軍門,就怕琅副將」。
  • 清朝北洋艦隊兩次訪日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琅威理接到命令後立即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等6艘軍艦前往朝鮮東海岸海面操演,之後又奉命前往海參崴接當時參加中俄關於吉林東界勘定談判的清政府官員吳大澂。北洋艦隊將吳大澂送至摩闊崴,留下「超勇」、「揚威」兩艦在海參崴待命。
  • 北洋水師最牛的一次,曾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北洋水師停駐長崎,聲勢之威引得日本居民前來觀看1886年8月13日(清光緒12年7月14日),北洋艦隊到達日本長崎港訪問(進行了整修與補給工作)。海上生活苦悶的北洋水兵利用難得的假期,上岸尋歡作樂,因語言不通等原因,其中的一些水兵與日本人發生了摩擦,在隨後的衝突當中,中日雙方大打出手,互有死傷,之後事件被日本警察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