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美國網站上公開出現了三種美軍第四代主戰坦克概念方案的模型圖片。相關的方案居然是三種,而不是一種,這也說明美軍也在進行艱難的選擇。這三種概念方案被美陸軍正式稱為「可選載人坦克」(OMT),從字面上解釋也就是其還是採用了有人駕駛控制的坦克。三個方案最大區別,主要還是在炮塔、主炮以及車體布局方面,特別是三者的車體全重差距巨大。
方案1:走輕量化路線
方案一項目,它的代號為「變體」1,介紹中該項目的戰鬥全重僅為54.9噸,這樣的重量在目前西方主戰坦克中屬於絕對的「輕量級選手」,這與1981年出現的M1型主戰坦克的早期基本型戰鬥全重一致。就展示的設計布局來看,確實相當緊湊,外形尺寸也相當小。所以,「變體」1項目是三個方案中最輕的一型,應該可以由C-17型緊急裝載,戰略運輸能力相當不錯。車體前部為駕駛艙,擁有二個出入艙門,應該是二人車組。而位於車體中後部的炮塔則沒有出入艙蓋,估計是無人炮塔。炮塔前部外形類似於以色列現役的「梅卡瓦」坦克,正面呈楔形,正面投影面積小,中彈率相對較低。火力方面,目前展示的技術資料上顯示應該是繼續配備了一門120毫米滑膛炮,但備彈只有區區28發,這樣的彈藥量是不夠一場激烈戰鬥的。
方案2:走大重量+三人車組路線
相比之下,代號為「變體」2的項目方案戰鬥全重達到到59.9噸,與美軍自己裝備的M1A1系列主戰坦克後期型的戰鬥全重相差不大,因為重量上去了,所以其車體和炮塔尺寸要明顯比「變體」1項目大一圈。炮塔沒有採用「變體1」主戰坦克那樣的形狀,而是壓縮了炮塔的厚度,大約只有現役M1A2系列的一半,所以正面投影面積也很小,被火力擊中的概率大幅度下降。其炮塔和車體側面都裝備有防禦能力很強的新型複合/反應附加裝甲,可以抗禦各種反坦克彈藥的攻擊。而車體尾部和側面則裝有格柵裝甲,這樣強的防護能力不僅適應野戰,也適合巷戰。
此外,車體也擁有二個艙門,而炮塔上面沒有看到艙門,估計也是無人炮塔,有消息稱因為採用了自動裝彈機,減少了一名乘員,「變體」2有空間採用1門130毫米新型高能長身管高壓滑膛炮,備彈也達到36發,勉強達到美陸軍最低要求。因為該坦克也是要配備無人機,所以二人組是無法分身操作的,所以三人車組是其標準配置。
方案3:現有「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防護加強版
而「變體」3項目方案,其全重達到64.9噸,不過這重量也不算出格,與美軍現役的M1A2B型(SEP V2)主戰坦克相當。當然,這一數據還是要比目前美國陸軍重量高達73.5噸的M1A2C主戰坦克輕太多。由此可見,降低新一代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已經是各軍事強國達成的共識和趨勢了。相比「變體」1和「變體」2項目,「變體」3項目就顯得非常平淡的,整個坦克中規中距,在外形上基本和現役第三代坦克區別不大。其車體前部也有二個艙門,而炮塔上方也有二個艙門,這也意味著該坦克還是四人組,全車全重達到65噸也就可以理解了。此外該車的車體側面都加裝新型具有隱身性能的重型附加裝甲,側裙板延伸到了車體負重輪中下部,車體尾部還安裝有大面積的格柵裝甲。
在主炮方面,「變體」3方案目前也是計劃採用130毫米坦滑膛坦克炮,備彈量同樣為36發。很顯然,美軍已經把擊穿1500毫米厚度的裝甲,作為其火力核心來設計。但沒有採用裝彈機就讓人看不懂了,130火炮彈藥的體積與長度,已經很難在炮塔內由人進行裝填了。除非是採用電磁炮一類的產品,才有這樣的可能性。
美國第四代主戰坦克方案點評
上述三種概念方案基本上都有部分共同之處,比如1/2型項目都採用了全新的帶有尾艙式自動裝填機的無人炮塔、三個型號的炮塔都配備了新型雙遙控武器站,1/2型項目車組成員分析下來應該都是兩人制,三個項目的乘員艙位於車體前部並應該處於有大量防護裝甲保護狀態下,車體負重輪三個方案都是七對,全部都裝備有先進的綜合性主動防禦系統、繼續採用駕駛艙在前、戰鬥艙居中以及動力裝置最後這樣經典的布局等等。
這三種概念方案總體來看,「變體」3的技術最為成熟,基本就是3.5版本的M1A2型,實現起來難度和風險相對較小,但是性能已經無法與其他國家的新一代主戰坦克拉開較大的差距。「變體」1和「變體」2方案目前來說是最為合適的,能夠在火力、防護以及機動等幾個方面實現較為優化的平衡。尤其是在130毫米滑膛炮上,美國自己已經先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新口徑彈藥技術也較為成熟,威力相比現有的120毫米以及俄制125毫米滑膛炮提升明顯。所以,個人認為相當有可能美國陸軍新一代主戰坦克會在「變體」1和2方案中選擇。
總體來講,美國四代主戰坦克,其實還是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一、提升戰略機動性,也就是輕量化、小型化問題。二、加強防護,包括主被動防護。三、提高可維護能力,因為按現有模式雙人制車組美軍下層反對強烈,三人制是能接受的。四、加強信息化和感知能力建設。五、提高火力打擊能力和火力的靈活性,這個和信息化能力以及武器系統的模塊化配備直接相關。六、留下足夠的改進餘地,預備未來升級。七、降低全壽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