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博物館-參觀遊記(2)

2021-03-02 EM 攻城獅

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博物館主要分為兩大展區,一部分為露天展覽,而另一部分則是放在3號機庫進行的專題展覽。那麼在遊記(2)中我們繼續延續遊記(1)的路線介紹露天展區的裝備,3號機庫展區則會放到後面的遊記(3)中為大家分享。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啦。

Douglas C-47

Douglas C-47

道格拉斯DC-3是一款由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生產的雙引擎螺旋槳飛機。它是DC-2的改良版,提供多個民用或軍用版本(C-47),使它成為最受歡迎的螺旋槳飛機之一,同時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它被認為是航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運輸機之一。

DC-3於1935年面世,當時的美國航空要求道格拉斯公司改進DC-2而生。DC-3能載客30人,只需在中途一次加油便能橫越美國東西岸,再加上設置首次於飛機上出現的空中廚房,及能在機艙設置床位,為商業飛行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在此之前,所有航班都不提供熱餐服務,乘客及機組如需用餐,只能在中途站所在的酒店享用,一旦途經一些落後地區(如非洲)沒有酒店就相當不便。DC-3性能比之前的飛機更穩定,運作成本更低,維修保養容易。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DC-3被盟軍徵召為軍機作戰,軍用的DC-3被稱為C-47。而作戰期間對運輸機需求大增,C-47被大量生產,曾擔任過的任務多不勝數,當中包括執行中國戰場的駝峰航線。C-47亦被視為盟軍取勝的功臣之一。

戰後,大量退役的C-47由軍轉民用,各中小航空公司皆引進這些DC-3以開拓業務及創業,這些以退役物資出售的二手C-47價廉物美,成為各航空公司的旗艦機種。它亦執行戰後冷戰時期的人道任務,當中最著名的便是為解救柏林的柏林空運,可以說當時全球各地機場皆能找到DC-3的蹤影。

 Nord Noratlas

北諾拉特拉斯是一個專用的軍用運輸機,由法國飛機製造商生產北歐航空研製。開發於1940年代後期開始,目的是生產一種適合的飛機,以替代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空軍的Arméede l'Air(法國空軍)使用的眾多較舊型號。為了響應工業方向技術協會(DTI)舉辦的競賽,Nord提出了他們的Nord 2500提案,該提案被選為最有前途的提案。由Gnome-Rhône14R發動機提供動力的第一個原型機並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設計被修改為由SNECMA建造的Bristol Hercules 738/9提供動力的Nord 2501。

Naratlas於1953年12月6日由Arméede l'Air投入使用。在被法國空軍航空兵採用之後,歐洲和非洲的許多其他運營商選擇採購Noratlas為其提供自己的軍事航空服務。德國空軍的西德在發現自己也處於類似的情況後,也選擇採用相同的解決方案並進行採購該機型;在以色列空軍,希臘空軍和葡萄牙空軍中也都部署了Noratlas。此外,操作員經常發現這種類型的用途很廣泛,在某些情況下,飛機可以適應各種次要角色。儘管大多數飛機都是由軍事客戶乘坐的,但Noratlas也被許多民航公司採用。因此,在長達十年的Noratlas生產過程中,生產了數百架飛機。

Transall C-160

Transall型C-160是一種軍用運輸機,為法國和德國的合資企業生產。「 Transall 」是製造商Transporter Allianz的縮寫,由MBB,Aerospatiale和VFW-Fokker組成。最初是為了滿足法國和德國空軍對現代運輸機的需求而開發的;還出口到南非和土耳其,還有少量出口到民用經營者。C-160自1963年該型首飛以來已服役50多年。它為海外業務提供後勤支持,並曾擔任過諸如空中加油機,電子情報收集和通訊平臺等專家職務。空中巴士A400M Atlas有望在法國和德國的服務中取代C-160 。

 Antonov An-26

安託諾夫 安-26是蘇聯開發,由安託諾夫安-24的架構改良出的一款雙螺旋槳引擎軍民通用運輸機,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以安-26設計製造出運-7運輸機。

自1964年起,由奧列格·安託諾夫主持的第473設計局(OKB-473)以安-24T戰術運輸機為基礎開發新型運輸機,運輸機將機尾修改增設了可讓車輛直接駛入的尾貨艙跳板卸貨門,同時全機具有加壓貨艙改善飛行品質;1968年3月12日,蘇聯空軍決定要求安-26載貨能力提高到24公噸,為了改良性能,安託諾夫設計局更換了AI24VT發動機,並加強地板結構和機體強度,增重了220kg。為此機翼前增加了一個隔框,前機身加長55cm,部分配平了後機身過重的問題。1968年12月20日,安-26原型機出廠,1969年5月21日首飛成功;從1968至1986年間,蘇聯量產了1,398架安-26,有420架出售給共產陣線國家。作為軍用運輸機,裝備有摺疊式傘兵帆布座椅,貨艙天車起重機,鼓泡式觀察窗、艙頂的強制拉傘鋼索,傘兵把傘包的開傘繩掛在鋼索上,跳傘離艙後強制拉開牽引傘。機翼下可以加掛炸彈莢艙用於對地轟炸。

Mil Mi-8S

Mil Mi-8T

米-8直升機是由蘇聯米爾飛機公司研製的雙引擎中型直升機,該機於1967年進入蘇聯空軍服役,除了擔任運輸任務以外,該機還能夠加裝武器進行火力支援。米-8除了基本型號外,還有三種衍生型:與蘇聯本身使用的米-8M相近的外銷版稱為米-17,海軍版稱為米-14,陸軍使用的為米-24攻擊直升機,米-24攻擊直升機為改變最大的版本。

從1961年開始生產到2009年,米-8的產量超過1萬2千架,外銷超過80個國家,成為目前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直升機。1958年,蘇聯米爾設計局開始在米-4直升機的基礎上設計V-8,1961年6月24日,V-8(北約代號河馬-A)實現了首飛;1962年8月2日,裝有2個發動機的V-8A(北約代號河馬-B)進行了首飛,並成為後來量產的米-8的原型。1965年,喀山直升機廠開始批量生產V-8A,這種直升機主要用於人員運輸。1968年,可裝載2個或4個16管57毫米火箭發射巢或是2000公斤重的航空炸彈的米-8TV進入蘇聯武裝力量服役,1973年,米爾設計局又成功的設計出了米-8TV的改進型,北約稱為河馬-E。米-8TV的改進型可以裝載6個32管57毫米火箭發射器,2000公斤的航空炸彈和4枚9M17P反坦克飛彈。1971年,米爾設計局開始對第一代米-8進行改進,1975年,米爾設計局將改進完成的米-8命名為米-8MT(北約稱之為河馬-H),並在當年的8月17日進行了首飛,1971年,米爾設計局將米-8MT稱為米-17。

Mil Mi-4

米-4直升機(北約代號:獵犬)是蘇聯米爾設計局在20世紀50年代初推出的中型直升機,可作軍用及民用,米-4直升機被蘇聯大量外銷給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因大量生產米-4直升機仿製出的直-5直升機而成為其另一個主要生產國。

米-4為尾螺旋槳式直升機,由於推出年代尚早故仍使用二戰時期的ASh-82風冷式發動機,此種風冷發動機廣泛用於二戰時的蘇聯軍用機(例如La-7戰鬥機),此發動機安裝在機頭,通過傳動軸帶動一個四槳葉的螺旋槳和一個三槳葉的尾螺旋槳,螺旋槳最初是木製,後來改為金屬制,駕駛艙在發動機上方,機艙能乘坐16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1,600公斤貨物。機尾門為蚌殼式設計,此設計後來也成為蘇聯運輸直升機的特色。起落架為固定式前4點設計,軍用武裝型的米-4還在機頭加上一挺機槍,在機身兩側各有2個火箭彈發射器。米-4及其仿製型直-5大量用於軍用及民用航空,當中直-5於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當中曾參與運送救援物資到唐山災區。

Hawker Sea Hawk 霍克 海鷹(小的)

在1946-49年之間,被冠以海鷹綽號的P.1040正式獲得了大量測試名額,並在老舊的光輝號航母上獲得了海軍認可。雖然其航程只有770公裡,但每小時965公裡的飛行速度已超過了之前的吸血鬼。更重要的是,海鷹繼承了霍克公司一貫的混搭風格,可以掛載4枚500磅炸彈或20枚60磅的非制導火箭,遠勝服役時只有對空攔截能力的吸血鬼。如遇特殊需要,也能順利換裝凝固汽油彈、地雷和偵查照相機。對於噸位普遍有限的英國航母來說,這種多用途設計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

1951年,首架生產型的海鷹F1戰機交付皇家海軍。由於戰後的經濟蕭條與軍費縮減,第一個中隊直到53年才在鷹號航母上成軍。霍克公司也前後生產了總計500多架該型飛機,為大部分仍在服役的航母替換掉更老的吸血鬼式飛機。1956年,這些新飛機就參加了對埃及等國作戰的蘇伊士運河戰爭。當時,總共有6個裝備海鷹的中隊,部署在輕型航母阿爾比恩與堡壘號上。他們需要在本國空軍的轟炸機完成戰略空襲後,從低空解決各類漏網目標。正因如此,這些海鷹也成為埃及防空部隊的主要攔截對象。但依靠飛行員水準與出色的低空機性能,確保自身無1架遭敵方火力擊落。

Aero L-39 Albatros (小黃)

L-39信天翁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研發生產的一款高性能噴氣教練機,用以符合"C-39" (C指教練機) 的要求,取代1960年代的L-29海豚教練機(L-29海豚在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博物館-參觀遊記(1)裡也剛剛介紹過)。它是首款第二代噴氣教練機,也是首款由使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教練機,並於後來升級為L-59超級信天翁和L-139。目前L-39的衍生型號L-159 ALCA仍在繼續生產,至今已有超過2,800架L-39在30多個國家的空軍中服役。L-39是最廣泛使用的噴氣教練機之一,能勝任多種角色,包括執行低強度攻擊任務或進行基礎/高級飛行訓練。

North American Rockwell OV-10 Bronco(小綠)

北美洛克維爾OV-10野馬是美國twin-渦輪螺旋槳 輕型攻擊和觀察飛機。它是在1960年代開發的,是用於抵抗叛亂(COIN)戰鬥的特殊飛機,其主要任務之一是作為前向空中控制(FAC)飛機。它可以攜帶多達3200磅的外部彈藥,內部載荷(例如傘兵或擔架)和遊蕩者三個小時或更長時間。

English Electric Lightning

閃電式戰鬥機(Lightning),是一架由英國的英國飛機公司(BAC,早期為英國電氣公司)於1957年推出的2馬赫超音速戰鬥機系列,是英國唯一完全獨自開發,並最終獲得正式量產化的超音速戰鬥機。閃電式戰機的外觀特徵是以垂直排列的雙發動機設計,具有卓越的爬升速度、飛行上限及速度,使他可以對抗蘇聯噴射轟炸機侵襲,英國皇家空軍後來運用其飛行特性開發出偵察機的衍生型。大部分的閃電式戰機都在1980年代退役,但至今仍有個位數的閃電式戰機維持可飛行狀態,且可進行表演。


Breguet Br.1150 Atlantic

Breguet Br.1150 Atlantic

Breguet Br.1150 Atlantic 介紹

Br.1150大西洋是一個遠程海上巡邏飛機由法國飛機製造商設計和製造。為響應1958年北約規範而設計的產品,以替代洛克希德P2V海王星,Breguet提交的設計在多個競標中被宣布勝出。為了生產大西洋,建立了一個跨國財團-大西洋開發銀行(SECBAT)。在1963年期間,收到了60個大西洋的初步訂單,其中法國40個,德國20個。此後不久,又收到了出口客戶的後續訂單。它於1965年首次投入運營。

大西洋有許多國家經營,通常扮演海上角色,例如偵察和反潛戰。大西洋還能夠攜帶空對地彈藥來執行地面攻擊任務;少數飛機也裝備了執行ELINT作戰的能力。達索航空(Dassault Aviation)在1980年代為法國海軍生產了更新版本的Atlantique 2或ATL2。1990年代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模型Atlantique 3,但最終並未建立。大西洋的其他運營商還包括德國海軍,義大利空軍,巴基斯坦海軍和荷蘭皇家海軍。

MGM-31A Pershing

MGM-31A Pershing

潘興Ⅰ」飛彈是美國陸軍固體機動地對地戰術飛彈,用於取代「紅石」液體飛彈,對戰區進行快速支援或對前線部隊進行一般性支援,飛彈代號MGM-31A。這是由馬丁·瑪麗埃塔(Martin Marietta)設計和製造的固體燃料兩級彈道飛彈,用以取代PGM-11 Redstone飛彈,這是美國陸軍的主要核戰區級武器,並取代了MGM-1 Matador德國空軍操縱的巡航飛彈。

潘興後來取代了美國空軍和德國空軍部署的歐洲製造的MGM-13梅斯釘頭巡航飛彈。1958年開始研發,1960年發射了第一枚試驗飛彈,1963年部署了潘興1系統,1969年部署了改進的潘興1a。美國軍隊在1983年用潘興II武器系統取代了潘興1a,而德國空軍保留了潘興1a直到1991年所有潘興被消滅。美國陸軍飛彈司令部(MICOM)負責開發和改進,而野戰炮兵部則部署了該系統並制定了戰術學說。

Nike Hercules

奈基大力神(Nike Hercules)最初被命名為SAM-A-25,後來被稱為MIM-14,是美國和北約武裝部隊用於中高空遠程防空的地對空飛彈(SAM)。它通常配備W31核彈頭,但也可以裝配常規彈頭以供出口。MIM-14「防空飛彈,是1945年貝爾實驗室提出的「奈基計劃」研製出的一系列飛彈之一,該系列的飛彈發展與改良持續至60年代,並一直為美國空軍及其盟國使用(如韓國、日本),直到新型愛國者飛彈出現為止。在奈基-阿基克斯仍未正式服役前,奈基-B型的開發工作就已開始,後被正式命名為奈基-大力神。奈基-大力神飛彈的速度,射程和精度均有提高,並且具備了攔截彈道飛彈的能力。

MAN 630

MAN 630屬於第一代德國聯邦輪式車輛,至今仍被大多數前德國聯邦國防軍成員以「 Emma」或「 MAN allesfresser 」的親切名字記住。在許多情況下,術語「 5噸」也為人所知,這表示有效負載的最大值。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確切名稱是LKW 5 to MAN L2A或L2AE。MAN 630 L2A和L2AE都是全輪驅動的全地形兩軸卡車,配備了排量為8.275升的100 kW多燃料發動機。由於採用多燃料發動機,在出現供應瓶頸的情況下,MAN 630除柴油外還可以使用其他燃料運行,比如柴油-汽油混合物或在緊急情況下為純機油。

Würzburg radar

代號為維爾茨堡(Würzburg)的移動無線電測量設備(偽裝名稱:FuMG 62)用於德律風根(Telefunken)開發的分米波範圍內;由德國國防軍空軍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引導夜間戰鬥機和高射炮。FuMG 62是最早使用分米波工作的脈衝雷達設備之一,分貝波的工作頻率為560 MHz(波長53.6釐米),用於精確檢測敵機的距離和高度。發展始於1930年代後期。1940年使用了第一批設備。總共可能生產了4000多種各種型號的設備。它以維爾茨堡市(Würzburg)的名字命名,是德律風根雷達發展的負責人威廉·隆格(Wilhelm Runge)首選城市作為別名.

Ural-375D

Ural-375D+輔助雷達

烏拉爾-375是一種多用途4.5噸級6x6卡車,由蘇聯烏拉爾汽車廠自1961年起生產。1979年,烏拉爾-375D成為蘇軍標準卡車,代替了此前的吉爾-157。烏拉爾-375也即將被烏拉爾-4320代替。烏拉爾-375D的其他型號包括運兵卡車、補給卡車等等。

Petschora S-125M

S-125 涅瓦河Neva/伯朝拉河Pechora為地對空飛彈系統,彈體編號5V24,北約代號:SA-3藏原羚。蘇聯第二代地對空飛彈系統,用於中低空防空。飛彈為5V24 (V-600) 兩級固體發動機,無線電指令制導。艦用型為SA-N-1 波浪Volna 。1961年SA-3系統首先在莫斯科附近部署。此型號北約命名為SA-3A。1964年重新設計了助推發動機、改進了制導系統的S-125M "涅瓦-M Neva-M" 以及其後的S-125M1 "涅瓦-M1 Neva-M1"入役。此型號北約命名為SA-3B,其海軍型北約命名為SA-N-1B.由於較短的射程與易被幹擾的雷達,SA-3已經比較過時了。

1999年3月27日南斯拉夫軍隊在科索沃戰爭中使用SA-3擊落了美國的F-117隱形戰鬥機。在越南戰爭與歷次中東戰爭中,SA-3打擊低空目標卓有成效。安哥拉也宣稱用它擊落了四架南非空軍的幻影F.1戰鬥機,而實際只擊傷了兩架。改進版的「涅瓦-M」系統使用新的5V27 (V-601)彈體,能夠打擊海面目標,如艦艇。這是由於改進的制導系統允許它使用類似拋物線的彈道對目標俯衝攻擊。

MIM-23 Hawk 

MIM-23鷹式飛彈是美國雷神公司研製的中程地對空飛彈,主要是用來對抗中低空飛行的飛機,填補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的防禦空缺。其名稱「鷹式」(HAWK)是「全程歸向殺手」(Homing All the Way Killer)的縮寫。鷹式飛彈使用連續波照明科技,使飛彈在低空的接戰表現優於勝利女神。1994年美國陸軍的鷹式飛彈以MIM-104愛國者飛彈替換,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鷹式飛彈則在2002年以刺針飛彈替換,目前鷹式飛彈仍在美國以外的盟邦服役,總生產量至少有4萬枚。鷹式飛彈系統除了作為攻擊主力的MIN-23飛彈以外,還包含了多樣的電子偵搜、指揮、通訊器材才能構成一套完整的鷹式飛彈系統,此套系統可搭配野戰機動,為野戰單位提供對抗飛機的防空反擊能量。

Roland

羅蘭特」防空飛彈,法德聯合研製的低空近程防空飛彈,共有I、II、III三種型號。I型1964年研製,1976年裝備法軍;II型1966年研製,80年代初裝備法軍。在馬島戰爭和兩伊戰爭中,阿根廷和伊拉克都使用了「羅蘭特」II型飛彈。全武器系統由飛彈、制導與發射裝置車輛組成。彈徑163毫米,彈重63千克( II型71)。採用三點導引法指令制導,全部地面制導設備和飛彈發射裝置都裝在一輛機動車上。


MIM-104 Patriot

MIM-104愛國者飛彈(英語:MIM-104 Patriot)是美國雷神公司製造的中程地對空飛彈系統。它取代勝利女神飛彈與MIM-23鷹式飛彈,成為美軍中高空防空武器。愛國者飛彈系統在海灣戰爭中成功攔截了伊拉克軍隊發射的飛毛腿飛彈,這是歷史上首次在實戰中成功攔截彈道飛彈,這使其聲名大噪,成為此次戰爭中美軍的代表性武器之一。之後經多次升級,愛國者飛彈成為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中負責末端中低層反導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60年代,美國陸軍考慮要發展新一代的防空武器,以取代MIM-14勝利女神-力士與MIM-23鷹式飛彈。該新武器系統被命名為FABMDS(Field Army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野戰陸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1963年這個項目改名為AADS-70(ARMY Air Defense System 1970s,陸軍防空系統-1970)。1965年8月,陸軍飛彈司令部最終確定該武器系統是一種既能攔截高性能飛機、又能攔截近程彈道飛彈的地對空飛彈系統,定名為SAM-D(Surface-to-Air Missile-Development,地對空飛彈-發展型)。1967年5月,雷神公司被選為主承包商;1969年11月,SAM-D進行了第一次發射測試;1973年,工程發展階段開始,一年後,在1974年1月項目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SAM-D被要求採用指令+TVM(Track-Via-Missile)制導模式。因為項目要求的變更,研發進度被拖延並導致了經費削減。直到1975年TVM經過驗證測試後,項目才在1976年1月進入了全尺寸發展階段,並在當年5月被正式命名為愛國者(patriot,來自系統所使用的雷達代號「Phased Array TRacking (to ) Intercept Of Target」的首字母縮寫),測試飛彈獲得三軍統一命名編號XMIM-104A。1977年開始進行在電子幹擾環境下發射多枚飛彈攔截不同目標的試驗;1980年10月,MIM-104A飛彈獲得了第一份生產合同;1982年,第一套愛國者飛彈系統樣機交付部隊;1984年,達到了初始作戰能力(IOC)。

到這裡為止,露天展區的大部分裝備介紹完畢。最後兩張圖就留給大家欣賞吧,因為我把它們的資料遺漏了,沒辦法為大家分享了

由於本次參觀遊記內容過多,一次無法全部展示。本人計劃分三次分享給大家,本次是第二部分。希望大家多多諒解和支持。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一定要掃碼關注並分享給好友啊,不定期更新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博物館-參觀遊記(1)
    經過一個學期的蝸居,在9月迎來了短暫的暑假;我早已經有了出去走走的渴望,想來想去又要躲避人群聚集的地方;最後和同伴決定驅車趕往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博物館,原因就是它是露天的,而且遊客也少的可憐。
  • 丟人現眼的德國聯邦國防軍
    每年都能看到洋相百出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很多人以為這是因為德國國內反納粹情緒高漲,德國故意壓低國防軍的地位,這樣可以讓周邊國家放心,我過去也是這種想法,事實證明我:它就是菜,菜到什麼程度?這還沒完,最近幾年,德國聯邦國防軍一直都在丟彈藥,其中包括60公斤的炸藥,74161發子彈,超過24支全自動步槍,一對手持地對空飛彈,龍捲風戰鬥機的八隻飛彈管。由於丟的過於離譜,而且極有可能已經流入極右翼組織手裡,一個德國藝術家團體跑到默克爾在柏林的辦公大樓外面設了一個「失物招領處」這就是現在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水平。
  • 泰國空軍博物館參觀記
    這次曼谷之行,除了參加兒童節的開放日,另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參觀泰國空軍博物館。
  • 德國聯邦國防軍G22
    這種精選的G3步槍只能應用於一般的戰術支援,結果在索馬利亞和前南斯拉夫地區的戰鬥行動中,德軍部隊手上的狙擊步槍無法應付現代狙擊作戰的要求,於是德國國防部決定採購專用的狙擊步槍。經過兩輪對比試驗後,先前呼聲最高的毛瑟公司SR93和埃爾瑪公司SR100都被淘汰,而AI公司的AWM-F卻中了標,在1998年聯邦國防軍將其命名為G22並開始裝備部隊。
  • 加拿大博登軍事基地參觀遊記
    其實筆者到美國留學的第一天就在籌劃怎麼去阿伯丁參觀,結果在Facebook上阿伯丁的官方主頁得到了回復是2012年開始坦克博物館因為管理方美國陸軍軍械學校(U.S. Army Ordnance School)搬遷到維吉尼亞州的李堡(Fort Lee)而關門,展品大都在阿伯丁就地封存了。
  • 德國蒙斯特裝甲車博物館
    由於在上次參觀完很久之後,才想起寫這篇遊記,很多東西只能憑記憶寫了。另外作為一名業餘軍事愛好者,不一定所有的裝備信息準確,也請大家指正。此由德國國防軍部署的履帶式遙控炸彈約4英尺長、2英尺寬、1英尺高,並攜帶了75到100千克的高爆炸藥。哥利亞有可不少用途,例如直接炸毀坦克、建築物、橋梁及打亂隊形密集的步兵。
  • 德國教授:德國政府背叛了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價值觀...
    德國外交政策的信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損害,今後,聯邦國防軍在招募有理想和有能力的人員方面將面臨比以前更大的問題。歷史學家和宣傳家 Michael Wolffsohn 教授批評德國政府背叛了聯邦國防軍的價值觀。
  • 德國聯邦國防軍非戰爭軍事行動及對我軍的啟示
    德國聯邦國防軍自組建以來,始終將核心任務定位於國家防禦和聯盟防禦,走一條較為「和平」的專守防禦軍事道路。  自1990年重新統一以來,德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世界性大國,其安全政策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 德國聯邦國防軍從阿富汗昆都士撤軍
    聯邦國防軍將在未來幾周內從阿富汗昆都士撤軍。波茨坦附近的蓋爾託區指揮官宣布,駐紮在昆都士的約一百名士兵將轉移到位於馬扎裡沙裡夫的北約「堅定支持」(Resolute Support)培訓任務的北方總部。德國駐昆都士的帕米爾營地會繼續保留,該營地與阿富汗一個軍事營地相連。此後將根據實際需要派遣顧問團飛往昆都士,繼續完成培訓任務。但聯邦國防軍不會長期在昆都士駐軍。
  • 美國對中國制裁,結果嚴重影響了德國聯邦國防軍...
    在阿爾特馬克(Altmark)軍事訓練區的陸軍戰鬥訓練中心已經建立了多個國防軍訓練城,每年有2.5萬名德國士兵在國外部署前在這裡練習戰鬥場景
  • 國際瞭望|德國聯邦國防軍打造「透明戰場」
    以色列耶路撒冷2019年12月9日消息,德國聯邦國防軍裝備、信息技術和現役支援辦公室授予以色列拉斐爾高級國防系統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和法國阿託斯信息技術公司(Atos 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份名為「創建一個支持機動作戰的透明戰場」(Creation of a glass battlefield to support
  • 參觀博登軍事博物館收穫滿滿
    在稍遠處幾分鐘車程的機庫路(地址:44 Hangar Rd)上,還有一座小型的空軍博物館是博登基地軍事博物館的附屬場館。參觀博登基地和博物館還可以順帶了解一下加拿大的軍事實力,進一步認識這個令眾多移民嚮往的國度。
  • 德國新聞| 聯邦國防軍驚爆連串性醜聞,A片都不敢這麼拍……
    近日,一樁聯邦國防軍性騷擾案開庭。
  • 從德國防衛軍到德國國防軍,細說德國國防軍各兵種
    德國國防軍德國國防軍由陸軍(Heer)、海軍(Kriegsmarine)、空軍(Luftwaffe)三大軍種組成。德國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機關是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它下轄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OKH,Oberkommando des Heeres)、國防軍海軍總司令部(OKM,Oberkommando der Marine)、國防軍空軍總司令部(OKL,Oberkommando der Luftwaffe)。
  • 德國聯邦國防軍最精銳部門60000發子彈不翼而飛?!疑似與極端右翼分子存在聯繫...
    德國聯邦國防軍近日爆出負面新聞,國防軍庫裡少了60,000發子彈,是自己的行軍草率時不慎遺失還是遭遇偷竊?
  • 從歐洲徵服者到「聯邦肥宅」,當代德國軍隊真是不堪一擊嗎?
    德國國防軍的腐敗混亂,德國政府必須直接為此負責。大部分德國政治家都將國防軍當成一支可以隨時調遣的快速反應部隊,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參與或實施某些帝國主義行徑,因此他們並不重視德國國防軍的整體實力,片面追求海外作戰能力,在某些看上去非必要方面的預算則能省就省。但絕大部分國防軍士兵和軍官仍然將國防軍視為德國本土防衛部隊,因此自然對亂搞的德國政界非常不滿。
  • 探秘新加坡空軍博物館
    |關注「新加坡眼」,輸入「物流」「雅思」獲得更多信息|新加坡雖然是個小地方,還經常被人稱為文化的沙漠,但卻並沒有就此墮落下去
  • 老照片:三十年代末的德國國防軍
    1933至1934年間,德國秘密開始了德國防衛軍的擴充。在1935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正式將德國防衛軍(Reichswehr)更名為德國國防軍(Wehrmacht) 。時任國防部長的布隆伯格於1934年開始了軍隊的政治化改革,而在1935年9月軍隊開始採用新的入伍宣誓詞之後改革達到了高潮,從此國防軍不是向德國憲法負責而是直接向德意志帝國的三軍領袖負責。
  • 老照片:二戰往事 裝備精良的德國國防軍
    德國國防軍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組成,德國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機關是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 【圖集】二戰往事 裝備精良的德國國防軍
    德國國防軍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組成,德國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機關是國防軍最高統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