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東方來!請看,無錫聯勤保障中心如何用13個故事溫暖這個寒冬裡的千百座軍營?——無錫聯勤保障中心「感動中心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側記
■高 潔、黃小春、曹樹鼎
一縷陽光,攜著春天的希望與氣息,讓沉寂了一冬的太湖生機勃發。
一臺晚會,帶來無盡的感動和掌聲,溫暖了無錫聯勤保障中心座座軍營。
2月7日無錫聯勤保障中心隆重舉辦「感動中心十大人物」頒獎典禮,駐錫部隊官兵現場觀看,基層部隊通過視頻系統收聽收看。
——他們的故事平凡而又偉大,真實、簡單、純粹,發人深思,給人力量。
【赤誠獻軍旅,「匠」星耀徵程】
夏光
夏光 某綜合倉庫高級工程師:38年軍旅生涯中,他一刻不停地鑽研專業技術,努力讓每一滴油都生成戰鬥力。他為軍隊貢獻了一系列油庫管理的「夏光方案」;編撰的專著《油庫電工》列入油料專業統訓教材、配發全軍;領銜的多個課題先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4個。
夏光在專業上屢有突破,但他對妻子卻有著揮之不去的深深愧疚。2016年10月,妻子退休前,單位組織家庭戶外活動,妻子希望夏光能陪自己參加。但恰逢單位有事,他未能成行。可誰想,這次缺席,卻成了他的終身遺憾!妻子在活動中不幸摔倒,造成重度顱腦傷,經搶救雖保住了生命,卻成了「植物人」。
妻子摔傷後,夏光頭一次向單位請了個長假。那段時間,他每天不停地和妻子說話,為她讀報,幫她按摩。他相信,只要堅持,就會有奇蹟。
頒獎詞
中流擊水,則忘其家;老驥伏櫪,仍思己責。你點燃自己,崗位發熱,舍小家為大家。強軍星鬥璀璨,你是那顆閃耀的「匠」星。
【守山更守心,旌旗鎖春秋】
胡啟武
胡啟武 某綜合倉庫一分庫主任:「苦地方,富地方,都是幹事業的好地方」,這是胡啟武奉之為圭臬的信條。在單主官崗位上幹了10年、正營幹了7年,朋友都說他「在山疙瘩裡呆傻了」。但正靠著這種執著,他所帶的分庫連年被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
胡啟武對倉庫工作有著特殊的愛,17年來,他未休過一個完整的假,有時領導讓他休個長假,可還沒待幾天就回來了。他覺得,老呆在家裡不得勁,雖然人在老家,但總想著倉庫的事。前些年,他有3次機會到上級機關和城市部隊工作,但都恰逢單位參加比武競賽、迎檢迎評,單位領導徵求意見時,他都表示完成任務再說。這期間,在他的努力下,倉庫被評為「全軍先進軍需倉庫」「全軍被裝核算先進單位」。
一待就是十七年,將人生最美的年華都給了大山。十七年,他收發的物資數以萬計,他帶過的兵一茬又一茬,他用實際行動,生動踐行了倉庫的「鐵鎖精神」。
頒獎詞
你跋涉了許多路,總在大山深處;你吃了很多苦,奉獻的都是甜。苦幹不苦熬,你是光榮的守庫兵。紮根深山別有洞天,年近不惑仍少年!
【青絲變白髮,清泉駐芳華】
陳少莊
陳少莊 房管局福安辦事處聘用人員:1979年底,駐紮在福安市郊的原福州軍區守備一師,為解決部隊及周邊群眾用水難題,在營區旁的冠頂山山頂上修建了一座水塔。水塔需要24小時值守,加之地處荒郊野外、墳塋遍布,「誰來守塔」成為難題。
27歲的陳少莊背著簡單行囊、帶著2個兒女,住進了水塔邊的茅草房裡。儘管是當地人,從小膽子就大,但進山的第一晚,還是讓她感受到了無比的恐懼。她一夜都沒敢合眼。天微微亮,7歲的大女兒說什麼也不在山上呆了,哭著跑回了山下的家。
寒來暑往,部隊幾經更替,隸屬幾經調整,但水塔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查水位、巡水塔、清雜物,陳少莊每天一絲不苟。2003年3月的一天,陳少莊突然手腳不聽使喚,一頭栽倒在淨水池旁。醫生診斷,她患上了嚴重的椎間盤突出,必須立即手術。一心惦念著水塔的陳少莊,不得已央求哥哥上山代為看管。術後,醫生要求靜養3個月,陳少莊每天都打電話給哥哥了解情況,再三囑託。後來,她還是不放心,休息了不到兩個月,蹣跚著又上山了。同年9月,到了退休年齡,兒女們不放心她的身體,再次苦口婆心勸她下山,卻因沒有合適的接班人,她再次打消了下山的念頭,一幹又是14年。
38年間,陳少莊愣是沒離開過福安這個閩東小城,這個她堅守了大半輩子的「高地」。2018,陳少莊繼續著她的堅持,以步為筆,劃下第39道與山為伴、與水為鄰的不悔「年輪」。
頒獎詞
青山無言,見證你風雨無阻的跋涉;水塔有情,感念你不離不棄的堅守。三十八年,改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初心。三十八年,清澈了兩代人的心田,花白了你的麻花辮。
【紮根強軍路,編餘亦增輝】
曾輝
曾輝 原淮安工作處軍事組參謀:從淮安到無錫,再從無錫到南京,累計出差149天,輾轉2萬多公裡,到過中心100多個單位……。他的軍改關鍵詞應該是:「在路上」。
曾輝工作敢較真是出了名的。去年春寒料峭之際,在某單位突擊夜查,他發現某駕駛員人車均不在位。同事勸他別太較真,通報所在單位批評教育就行了。他認死理,堅決要求所在單位立即將人車找回,他自己更是在寒風中一直守到凌晨5點,待人車安全歸隊後,才「鳴金收兵」。
一年三個崗,崗崗叫得響!雖是編餘幹部,但曾輝待崗不「怠」崗,走到哪,就把根扎在那裡,收穫官兵真情點讚。
軍改路上,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像曾輝這樣「螺絲釘」似的幹部,才有強軍事業的波瀾壯闊和一往無前。毋庸置疑,改革強軍的偉大工程將永存我黨我軍史冊,像曾輝這樣的編餘幹部們定心穩神、赤誠履職的奉獻精神也將長久閃耀官兵心間,那將是對軍人價值的最好詮釋。
頒獎詞
取捨有大義,堅守見丹心。在你的字典裡,沒有彷徨與失落,組織安排到哪裡,就把根扎到哪裡。在改革的時代大潮中,你們就是那朵美麗浪花,託舉「強軍號」巨輪駛向勝利的彼岸。
——他們的追求質樸而又高尚,為戰、為兵、為民,受人敬仰,催人奮進。
【大醫鑄忠魂,衝鋒時不待】
聶時南
聶時南 南京總醫院急救醫學科主任:「某合成旅幹部在實彈射擊中遭嚴重外傷,生命體徵微弱,急需轉運救治!」2017年8月29日傍晚,一通緊急來電讓聶時南瞬間切換至「滿弦狀態」。作為南京總醫院急救醫學科主任,他迅速排兵布陣,與普通外科、骨科、麻醉科一道展開多學科救治……8個多小時、近500分鐘,全神貫注、全程站立,中間僅喝了2次水,直到第二天凌晨3點多,終於擊退死神,把傷員救了回來。
南京總醫院擔負著國家應急救援的特殊使命,一有重大突發事件,聶時南所在的急救醫學科都要衝鋒在前。2014年8月,江蘇崑山一公司發生爆炸,12名燒傷面積達90%的重症傷員陸續送往南京總醫院。聶時南率領團隊連續鏖戰,整整72個小時,沒有踏出急救醫學科門檻半步,把傷者一個一個從死神手上拉了回來。
硝煙從未散去,戰鬥從未停止。這幾年,聶時南和他的團隊取得的成果和榮譽數不清。他說,「習主席一直強調不忘初心,一名軍醫的初心是什麼?我感到就是救死扶傷。我將鉚在急救醫學的戰位上,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態度,為戰友的生命保駕護航。」
頒獎詞
時鐘滴答,你與死神賽跑;硝煙瀰漫,你扛起生命重託。出診如出徵,同是生死較量,同是血性衝鋒。你以戰士的名義,在距離戰救最近的地方,續寫白求恩新榮光。「有你救我,我放心!」
【跨界成就精彩,創新助力打贏 】
連平
連平 第八五醫院遠程醫學科主任:他帶領五六個人、十餘載光陰,以年均繞赤道一周的科研腳步,奮力縮短戰場救護與打贏之間的距離,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5項國防發明專利,個個直面戰場,守護參戰將士生命。
無限風光在險峰,風光背後,往往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付出。翻看連平的年度工作日誌:出差202天,行程4.2萬公裡。為檢測單兵搜救系統的極限性能,他帶領團隊登艦艇、鑽坦克,哪裡環境最艱苦、氣候最惡劣,就到哪裡測試。42℃的火爐天,在山區曠野中一「貓」就是6天,白天太陽曬得沒處躲,夜間蚊蟲叮得無處藏,測試還是一項不落;在直升機上進行數據採集,邊嘔吐邊記錄數據;為準確檢測漂浮在海面上的「傷員」,他冒著生命危險,租用民船駛向深海,被巨浪顛得頭暈眼花;野外寒冬測裝甲數據,為了體驗和檢測天線效果,身材魁梧的連平索性脫掉大衣,費力地鑽進裝甲車……
現代戰爭,「白金十分鐘」「黃金一小時」是戰傷救治的重要法則,而知道受傷官兵的確切坐標位置,是實施有效救治的先決條件。有這麼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兵,他用信息技術把戰場與後方、傷員與醫生聯在一起,填補了我軍衛勤信息化多個空白。
頒獎詞
天上巡逡的衛星,是你洞悉戰場傷亡的眼睛;空間穿梭的信息流,是你呵護戰友生命的臂膀。勤學不只書齋,跨界成就精彩。你佇立在戰救最前沿,做前無古人的事業。
【平時不怕苦,打仗不怕死】
羅永富
羅永富 原南京軍區聯勤部獨立汽車連一排代理排長:「6個傷口、10餘處淤青、3處斑駁血跡……」。這是一雙28歲年輕軍人的手,更是他踐行「兩不怕」精神的真實印記。這雙手的故事,源於四年前一次比武。2014年,原聯勤第十七分部舉辦軍交專業比武,作為汽車專業的「種子選手」,羅永富志在奪魁。「無千斤頂更換輪胎」科目,斯太爾汽車一個輪胎幾百斤,別人每天練5遍,他練8遍10遍,高強度訓練把他的指甲蓋磨掉了,雙手鮮血淋淋。最終,他用這雙傷痕累累的手,捧回了4個冠軍獎盃,榮立三等功。
「當兵就要當能打仗的兵。」抱著這樣一種信念,羅永富在訓練中經常主動增加難度,無光條件下不到40秒準確「倒車移位」,60米S型倒車31秒,比大綱標準快了1分29秒……他還把駕駛專業各項技能學了個遍,駕駛、維修、指揮樣樣精通。2015年參加汽車專業國際軍事邀請賽選拔,成為原南京軍區聯勤部唯一進入複賽的選手。
指頭硬不算硬,拳頭硬才是真的硬。作為代理排長,羅永富不僅對自己狠,對戰友要求同樣「嗷嗷叫」。羅永富深知,要提高整體訓練水平,光靠帶頭人過硬還不夠,還必須得有科學的組訓方法。2012年,分部組織「人裝結合訓練」教學法集訓,羅永富主動請纓,擔負自裝卸補給車「四會」 教學法研究任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三個月啃下了十餘萬字的資料,教案不會寫,他虛心取經,挑燈「充電」;教學法演示缺經驗,他每天四點起床,對著鏡子反覆練。最終,形成的組訓成果得到專家組一致認可,在聯勤部推廣。
頒獎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錘鍊了果敢,磨礪了肝膽。鐵騎絕塵而去,硝煙中演繹速度激情,書寫新時代士兵的英雄與浪漫。萬千個你,鑄就鋼鐵投送線,打不垮、炸不斷!
【一心謀勝戰,一切為打贏】
第175醫院代表領獎
第175醫院 全面鍛造新時代能打勝仗醫院:春色滿園關不住,花開自引萬蜂來。他們是全國二十幾家中央媒體集中宣傳的聯勤先鋒勁旅,他們叫響「心中無戰,就不配在一七五幹」響亮口號,他們堅守姓黨為戰的本分,按打仗的標準,建能打仗的醫院。
根扎沃土,方能枝繁葉茂。「前沿外科手術小分隊」揚威沙場,離不開醫院濃厚的為戰氛圍。誕生於遼瀋戰役炮火中的第175醫院,一路轉戰南北,常年砥礪沙場,積澱形成了「死也要把醫藥送上前線、爬也要把傷員背下火線」的優良傳統。進入新時代,醫院進一步強化「瞄準打仗建醫院、建強醫院能打仗」的發展思路,讓想打仗、鑽打仗成為一種風尚。
前不久,醫院「前沿外科手術小分隊」與第73集團軍某合成營組織戰傷救治聯合訓練,探索新體制新編制下合成營戰術急救新模式。訓練中,一名戰士被流彈「擊中」,身體多處損傷,命懸一線。配屬戰鬥一線的「前沿外科手術小分隊」立即出動、穿越火線、抵達受傷地點,利用手術車就地實施損傷控制性手術。
軍隊醫院因戰而生,必須為戰而備。這些年,醫院黨委大力發展創傷骨科、燒傷科、顱腦外科等一批戰場急需學科,並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整合急救、普外、骨科、心胸等科室力量,成立「野戰外科研究室」,跨專業遴選6名專家領銜,專門負責衛勤保障研究、教學和戰救課題攻關。先後取得各類科技成果百餘項,80%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務於戰場。
頒獎詞
天下英雄氣,姓黨為勝戰,你屹立東南!70載轉戰南北,初心不改;70載礪兵沙場,戰弦緊繃!死也要把藥品送上前線,爬也要把傷員救下火線。我們堅信,當那一天真的來臨,一定可以看到你們高揚的旌旗!
——他們的情感誠摯而又深厚,情親、愛情、戰友情,讓人感動,催人淚下。
劉芸(左一)、林虹伶(左二)、潘永奇
【送子進萬家,大愛譽九州】
劉芸
劉芸 福州總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哇哇哇……」閩南冬日清晨,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一名男嬰呱呱落地。喜極而泣的駐閩某部士官王鋼(化名),第一時間就向劉芸報了喜。
三年前,王鋼與女友喜結良緣,但幸福很快被一紙診斷報告擊碎:男方患有弱精症,女方輸卵管堵塞,懷孕機率十分渺茫。
下部隊巡診的劉芸了解到他們的情況後,動員他倆做「試管嬰兒」。
作為福州總醫院生殖中心首席專家,慕名而來的病人很多,劉芸每天都要接診百餘名軍地患者,不管是體系內還是體系外的,不管是軍人還是老百姓,她都熱情接診,不讓患者感到為難。常常從清晨一直忙到華燈初上,有時甚至連午飯都顧不上吃,簡單扒幾口了事,有時病人很多,她寧願中午不休息也要多接診幾個患者。
為官兵服務不僅需要熱情,更要有精湛的醫術。這兩年,世界輔助生殖技術發展很快,各種生育方面的疑難雜症增多,劉芸帶著她的團隊,始終瞄準國際先進水平,致力於最新一代試管嬰兒的研究攻關,使成功率大幅提升。
在劉芸看來,問診行醫,醫德比醫術更重要。她的團隊近年來先後診治不孕不育官兵夫婦28900人次,幫助399個家庭圓夢,被官兵親切稱呼為「圓夢天使」,去年她還被推選為駐閩部隊優秀革命軍人形象代表。
【丹心一片傾特勤,大愛無言暖兵心】
林虹伶
林虹伶 杭州療養院直屬院區特勤科護士長:她是西子湖畔的「知心姐姐」,用一次次充滿溫度的特勤服務,擦亮了聯保部隊的金字招牌;用一個個鮮活感人的送子故事,豐滿了人民軍醫的光輝形象。自特勤科組建以來,每年都有十幾封像這樣情真意切的感謝信,飛往西子湖畔。寄信人各不相同,有遨遊太空的航天員,有穿雲駕霧的飛行員,還有遠海護航的艦艇兵。來信主題幾乎都一樣:感謝林虹伶的暖心服務和溫情保障。特勤療養員,大多來自我軍新質戰鬥力部隊,對他們的療養保障,沒有現成模式和標準。林虹伶認真研究特勤療養規律,跳出長期從事保健療養的局限,總結出「兵情、病情、心情、『新』情」的「四情」工作法。林虹伶還積極創建「雷鋒護理組」,倡導崗位學雷鋒、服務見真情的理念,給北方官兵搬來除溼機,給頸腰椎不適官兵更換鬃床墊,讓他們進院就如同回到了溫暖的家。保障航天員療養期間,不管是客房物品的擺放,還是衛浴潔具的清潔,她都親查親看,就連帶小孩的療養員房間的每一處桌角,都貼上防撞條,事無巨細。
讓大愛滿崗位,把小愛藏心中。林虹伶生動踐行了「把服務做到極致,讓保障充滿溫度」的使命承諾,用滿腔熱忱、滿臉陽光,溫暖了每一名療養員,讓一個「白衣戰士」的擔當鏗鏘在強軍徵程上……
【惠風暢三軍,真情暖四海】
潘永奇
潘勇奇 駐杭州站軍代處主任: 他的手機永遠響不停,暢通一段段通往戰場的鋼鐵投送線。軍人依法優政策實施後,潘勇奇主動向駐杭部隊發放「為兵服務卡」,並在車站醒目位置張貼「出行有困難,請找軍代表」標牌,24小時為應急出行軍人提供進站上車補票服務,並協調車站將部分VIP服務對軍人實行免費開放;他還協調浙江省雙擁辦出資購置一臺9座電瓶車,用於站內老首長短駁接送。
軍代表姓軍,關鍵還要為戰。杭州地鐵開通後,他連續5年協調地鐵集團免費開行地鐵專列保障新兵同城中轉,開創全國利用地鐵專列投送保障的新模式。在組織2個陸軍合成旅雙向換防投送中,連續奮戰9天9夜,吃住在辦公室,開行27對高鐵列車,完成1萬多名官兵攜槍帶彈換防任務,開創全軍依託高鐵投送成建制部隊的先例。他還協調杭州3家軍供站提升保障標準,每份盒飯在12元的供應標準上投入地方財政補貼15元,打造軍供保障的「杭州模式」。
頒獎詞
手捧陽光,驅散絕望,她圈「粉」無數;噓寒問暖,極致服務,她柔腸百轉;風雨兼程,袍澤情深,他堪比汪倫。他們背負著官兵的幸福上路,這幸福,是他們的給養,是他們的方向。那喜得麟子的笑容,那賓至如歸的溫暖,那一解鄉愁的相送,贏得了官兵最虔誠的尊重!
【用愛喚醒愛,暖暖內含光】
王朝發
王朝發 某軍械倉庫助理工程師: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擊碎了一個普通家庭的美好生活;一名普通基層軍官,義無反顧扛起家庭重擔,用真情喚醒沉睡妻子,生動詮釋了當代革命軍人的家國情懷和情義擔當。
2016年2月的一天,王朝發的妻子帶著孩子過馬路時,被一輛超速行駛的轎車撞倒。妻子重度顱腦損傷,全身多處骨折。診斷書上說:因頭部外傷導致昏迷,頭三個月是黃金恢復期,如果不能甦醒,將成為植物人。
為了妻子早日甦醒,他發瘋似地東奔西走,翻閱查詢了幾十種康復資料,連老家的土偏方都試了個遍。餵食少量多次,一天六次;每小時餵一次溫開水;每兩小時翻一次身……加上量體溫、換被子,他每天只能睡三四個鐘頭。妻子愛出汗,一會兒就浸溼了墊被,王朝發每隔一會兒就得用溫毛巾給她擦遍身子;大小便失禁時,他每次都搓熱了雙手,再伸到被窩裡直接幫妻子清理。
轉眼間,兩個多月過去了,在醫學上,妻子已被判定為植物人。
2016年6月5日,這天是他們結婚十周年紀念日,王朝發和往常一樣給妻子餵水。就在他用紙巾為妻子擦拭嘴角時,一個期盼已久的聲音響起,妻子清楚地說出了一個「吃」字。王朝發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是聽錯了,當他看到的確是妻子在努力抖動嘴唇說話時,這個堅持了105天、從未在人前流過一滴淚的漢子再也無法控制自己,抱著妻子放聲痛哭。三個多月的漫長等待,105的天深情呼喚,王朝發終於等來了妻子的第一聲回應。向生命借貸,與死神拔河,他,賭贏了!
奇蹟的背後,往往還有許多艱辛要面對,這其中的酸楚,常人是無法理解的,但有情有義的王朝發一直在堅持。
頒獎詞
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磨難方能映照愛情的珍貴。105天的深情呼喚,見證了軍中男兒的柔情衷腸。他不僅喚醒了沉睡的妻子,也立起了崇德向善的價值坐標。
【君甘當鐵軌,我願做枕木】
王皓錦夫婦
王皓錦、張文玲 駐南昌鐵路軍事代表辦事處:軍功章裡,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在駐南昌鐵路軍事代表辦事處有這樣一對夫婦,「君甘當鐵軌,我願做枕木」是他們美麗的愛情誓言。丈夫王皓錦先後9次救助走失老人,年年被評為優秀士兵;妻子張文玲被原南京軍區作為最美軍嫂廣泛宣傳,前不久張文玲還光榮獲評由《半月談》雜誌社、軍嫂網等主流媒體推選的十佳「榮耀軍嫂」。
2009年8月,王浩錦父親因為股骨頭惡化壞死,考慮到昂貴的費用,無論外人怎麼勸,老人也不願做手術。身在南昌的張文玲得知後,帶著僅有的6000塊錢,第一時間跑到車站,準備趕往南京。可是當天的車票已經售罄,為了早一點趕到醫院,張文玲趁著司機不注意,鑽進了大巴車底層的行李箱,整整顛簸了八個小時。聽說張文玲冒著這麼大的風險趕到醫院,倔強的老人也被感動了,最終同意手術。住院期間,同房的病友連連誇讚「你這個女兒真孝順」。
禍不單行,2012年,王皓錦的父親又患上了腦萎縮,精神不時異常。為了照顧公公,張文玲每隔一周就要回一趟老家,周五下午從單位出發,坐七個小時的火車,再轉兩個小時的汽車。苦累自不必說,再加上本就繁忙的工作,張文玲也有過煩悶的時候。可當聽到神志不清的公公,嘴裡迸出一句「文玲最好」時,她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苦難的生活,並沒有磨去這對年輕人對彼此、對家人最赤忱的愛,對部隊、對生活最誠摯的情。如果你甘作鐵軌,我願意成為那一塊枕木,與你相依相伴,風雨同路。
頒獎詞
你為國盡忠,我替你盡孝。做強軍道釘,他無怨無悔;一家跨三地,她柔肩擔起。再狹小的行李艙,也容得下軍嫂「臥冰求鯉」的孝心!
【強軍迴響】無錫聯勤保障中心高汛政委:「這是一場既溫暖我們心靈,又溫暖我們精神的頒獎典禮,13位個人1個單位,他們平凡而崇尚的事跡,就像冬天裡14把火炬,照亮了中心部隊強軍備戰的新徵程。這些典型為我們新年度的工作立起了標杆,做出了榜樣,只要我們聽黨的話,聽習主席的話,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他們為標榮,以他們為榜樣,立足本職,埋頭苦幹,就一定會打造出一支讓黨放心,讓習主席放心,讓全國人民放心的東部戰區聯勤保障勁旅。」
來源:中國軍網
轉載請註明「當兵這些事兒」公眾號
第 192 期
敬請關注《當兵這些事兒》公眾號!我們旨在服務軍人軍屬軍迷,發布徵兵優撫政策,維護涉軍合法權益,講述兵營感人故事,軍民共敘家國情懷。投稿郵箱:jwqs61@163.com。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戰友臨走請留個手印,證明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