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輪書
作者:宮本武藏
簡介:
《五輪書》是日本第一兵法,與《孫子兵法》、《戰爭論》齊名,世界三大兵法之一。日本16、17世紀之交,最著名的武士宮本武藏所著。《五輪書》的哲學來自宮本數十年直面格殺的武士生涯,並融合了禪文化。與中國傳統的兵法講究心機、權術、以柔克剛不同,《五輪書》是一本極其務實、從頭至尾都充滿存亡爭鬥的書。
《五輪書》是世界兵法史上的傑作,其中所談到戰略戰術對於現代企業管理與個人成功謀劃都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五輪書》在日本一直紅極一時,被日本人看作商場與人際關係必勝之書。同樣,《五輪書》與《孫子兵法》在西方也大行其道,它們比一些艱深的學術文章更加好讀易懂,兵法裡的殺人或被殺更能喚起公司高層領導人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五輪書》與《孫子兵法》在東西方被人們貼上摧毀競爭對手使其萬劫不復的標籤,而事實也是如此。」
「與眾多管理理論相比較,《五輪書》有一股無法抵擋的優勢,它勝在簡單和實際,以擊敗對手為終極目的。」
鳳凰:讓我對日本消除惡感的有兩個人,一是村上春樹,另一個就是《五輪書》的作者宮本武藏。如果說李小龍的截拳道在於以柔克剛,在陰陽轉化中,著重敵方力道卸盡那一瞬間的後發制人,那麼,宮本武藏則更陽剛,在於首先出擊,控制場面和節奏,讓對方顯出破綻,一擊斃命。雖然本質還是一樣,即兩人都不主張以實擊實的消耗戰,而是要在力量強弱的變化消長中,製造以實擊虛的戰機。區別在於宮本武藏更注重調動敵人,讓敵人被動應戰,在敵人暴露意圖的瞬間,做出最佳應對,一擊即中。而李小龍則更注重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在敵人動作節奏的間隙(力量削弱的瞬間),反客為主,變柔弱為剛強,也是一擊即中。這種格鬥的道理和兩軍交戰的道理一樣,毛的運動戰、遊擊戰無外乎此,在我們力量較弱的時候,避其鋒銳,一旦敵人露出破綻,或分化出小股力量,迅速組織數倍於敵人的兵力集中殲滅之。看似兵力懸殊,敵強我弱,實則每次具體戰役卻都是我方以強凌弱,這裡的關鍵全在於陰陽相互轉化之間,在於製造並抓住戰機。就如老子所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力量的強弱並非固定不變的,在相互的轉化中,對於雙方來講,每一步都有勝利的機會和失利的可能,全在於怎麼利用形勢,並以自己的行動引導形勢的轉化,利用的好,就可以反敗為勝,利用不好,就會反勝為敗。在日本,兵法分兩種,一種是戰爭的兵法,就像《孫子兵法》,這叫大兵法。另一種是兩個人或幾個人之間的格鬥,也稱兵法,叫做小兵法,《五輪書》所論其實都是小兵法,也就是武士的決鬥之法。雖然沒有考證過,但我基本可以斷定,李小龍看過《五輪書》並受了宮本武藏很深的影響,無論是李小龍打鬥中獨具特色的「獅子吼」,還是他只求戰勝,不求具體招式,「以無法為有法」的理念,還是那些源於水的領悟,對戰心態的領悟,都和宮本武藏都如出一轍。這總該不全是「英雄所見略同」的巧合吧。
本書的結構
本書共分五卷,即: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風之卷和空之卷。
第一卷是地之卷,總論兵法之妙,並解釋何為「二天一流」。兵法並非劍術那麼簡單,其中有至深的道。學習兵法的首要方法是以小見大,由淺入深。方法是通往成功的捷徑。就如同在大地上勾畫出清晰的路徑一樣,所以本卷名為地之卷。
第二卷是水之卷。水是至柔至軟之物。水的性質的清潔澄清總是相同,從滄海到杯水,均有水的靈魂存在。水無定形。心性如水,方可隨物變化。或大或小,或方或圓。深潭的水澄碧,大海的波湛藍,這其中有其不變的「道」。此卷講的是變化中不變的道,稱為水之卷。
如果你對兵法之道瞭然於心,則可以戰無不勝。擊敗一個人的技法和擊敗十萬人沒有什麼不同。兵法家可以小中見大,只要掌握了兵法之道,就能於杯水之中見滄海,其精髓就在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劍術的精妙所在。
第三卷是火之卷,探討作戰的策略。火性兇猛。火,正是戰鬥的最佳比喻。無論是二人生死格鬥,或是千軍萬馬作戰,都是火的迸發,激烈無比。前者注重個人素質,後者強調全局把握。
調兵行軍,千軍萬馬同時行動,規模浩大,往往難以掩人耳目。作戰一方能輕而易舉地抓住對方的弱點。而在面對面的格鬥中,對手的心思常在一念之間,且又有重重欺詐,想要把握對方的變化,反而困難。
火之性,變化無常,一瞬間可能蘊含著無窮機變。只有將變視為日常之事,方可處變不驚。掌握此點對於了解兵法之道極為關鍵。火之卷,講的是戰略戰術的分析。
第四卷是風之卷。此卷除二天一流之外,還涉及其他各流派。風,即風格,各門兵法不同,就在於風格不同。此卷中,我將仔細分析各流派的風格,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
劍術也有正邪之分。如果誤入邪道,即使終身修煉,也有可能越悟越遠,最終徒勞無功。所謂正道,即是把握事理的道。天下的道,就像百川歸海,最終的道理都是相似的。通曉事理,做任何事都會大體不差,否則將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第五卷是空之卷。空者,無始無終,無內無外。因為空,所以不被外物束縛,可以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具體地說,就是掌握了方法,卻又不拘泥於方法。只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隨心所欲。對於學習兵法的人來說,熟知兵法,使用時卻不拘泥,洞悉一切規律,卻自然而然,率性而為,才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前四卷是教會你兵法,這一卷卻是叫你忘記兵法。前四卷教的是「有法」,這一卷教的是「無法」。兵法之道,就是自然之道。
地之卷
兵法,與其說是一種技能,不如說是武士的藝術。領兵作戰的將軍要對軍隊的行動作出決策,須熟知兵法才能獲勝。而作為一個好的部將,要聽從主將的調遣並領會主將的用兵策略,也需要了解兵法。
所謂道,是指做一切事情的至高無上的方法。世間有無數種道:釋道,重在行救贖之事;儒道,重在學習為人處事的規矩;醫者有醫者之道,徘人有徘人之道,茶有茶道,弓手有弓箭之道。「道」有很多,人活在世上,不過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道」,去學習它、適應它。
武士之道,以武為本,兼以修文。身為武士,即使沒有天賦異秉,倘若知道訣竅,堅持不懈地努力,也可以通過功夫的積累而逐漸達到最高境界。
向死而生,百折不屈,這常被稱為武士的精神。然而世間能做到視死如歸的人,何止武士。農夫、婦人、乞丐、遊僧,也一樣能捨生取義。所不同的是,武士立身的根本是在爭鬥中獲勝。
從你死我活的格鬥到千軍萬馬的交鋒,主公的榮譽、個人的光耀,都取決於在爭鬥中獲勝。兵法之可貴,盡顯於此。
兵法之道,即求勝之道。世上難免有爭鬥,就實用而言,大可將兵法之道貫注於一切爭鬥之中。所以,兵法不僅對武士有用,對所有職業的人,都有很大用處。
兵法論
自古以來,在中國和日本,精通兵法的人被稱為「宗師」,為世人所尊崇。然而當今習武的人多隻略通劍術而已,對兵法的奧義一無所知。
在古代兵法中有「十能」和「七技」之說,都是指用來修習劍術的方法。然而劍術只是一種技巧,與「道」是不相關的。技巧只是在某一場爭鬥中求勝的方法,只是兵法的初級境界,無關其精髓。
既然有很多人在探索,兵法的術就漸為人們所熟知。然而當今兵法研究和傳授的內容多半以技巧為主,學習兵法的人急功近利,這與真正的兵法之道背道而馳。長此以往,必會造成兵法學習的誤區,使人們誤解兵法的真義。俗話說,「製法未精,反以致禍。」我希望天下學習兵法的人都能以這句話來提醒自己。
世間有四種謀生之道,即農、商、士、工。
農夫之道,就是留意天象四時,早起晚睡,辛苦耕種。這樣才能獲得好收成。
商人之道,唯利是圖。比如釀酒的商人,先收集釀酒的原料,釀出好酒,高價賣出;如果酒質稍次,就只能低價賣出。因此他唯一關心的就是如何釀出最好的酒。
武士之道,首先在於使用、掌握兵器。武士不僅要熟悉兵器的性質、特點,還要了解製作兵器的材料和方法,這對武士熟練自如地運用手中的兵器是必需的。如果不了解兵器而妄談武士之道,就如同外行妄談耕種、收割,沒有切身體驗,即使講來頭頭是道,也不過是空談而已。
工匠之道又自不同。成為好工匠的關鍵在於磨練技藝。製圖、使用各種工具,都要下很多功夫,在這個行業取得地位,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以上所說的農、商、士、工四種道,幾乎概括了時間所有的「道」。兵法之道與之類似,下面我將以木匠造屋為例,談談兵法之道。
評判木匠的技藝,就要去考察他造的房子。不同的房子有不同的風格、式樣。官宦住的叫宮,不同於武士的居所,也不同於平民的房舍;搖搖欲墜的是房子,非常堅固,住幾代人都不壞的也是房子;有別具格調的高樓、別墅,也有普通住房。木匠的技藝和他對工匠之道的領悟,完全可以從他造的房子看出來。
「匠」的意思,是有匠心的人,也就是別出心裁的設計,加上出神入化的手藝。研習兵法的人也應該具有匠心。某些地方真的和木匠之道相似。
本書對初學兵法和想在兵法上作一番研究的人有很好的引導作用,然而引導不能代替學習。你所要做的,唯有勤奮。勤奮是入門的捷徑,只有勤奮學習,認真體會,你才能真正了解本書所說的道理。
以木匠之道喻之
作為領導和組織木匠建築房屋的首領,必須明了自然的規律、國家的法規以及木匠的規矩。除此之外,他還必須了解設計方面的事情,通曉建築物的結構,並熟知僱用勞力的操作流程。其職責正與將領相同。
欲建造房屋,木材的選擇非常重要。筆直無節且美觀的木材,可用做前廳的柱廊;直且結實卻有結疤的木材,可用做建造內室;雖不結實,但美觀且質地柔軟的木材,可做門、門楣或屏風;堅固卻彎曲的木材,則需謹慎處理,才能使用得當。彎曲、柔軟、布滿結疤,看似一無是處的木材,仍然別有用處,縱無大用,總可以拿來做柴燒,或者搭腳手架。
木匠的首領還需要了解屬下的才性,量才而用。有善做地板的木匠,有善做屏風的木匠,有善做門的木匠。力氣很大但沒什麼技巧的木匠,可以使其做登高、架梁之類的力氣活;初學的木匠,可使其做削楔子或者類似的雜活。只要部署得當,自然事半功倍。
木匠的首領應該經常深入到木匠之中,苦其所苦,知其所需。更應了解木匠價值觀念,分擔他們的疾苦,分享他們的喜悅。要以自己的心對木匠,賞罰分明。簡單地說,木匠的首領首先是一個木匠,其次才是一個首領。兵法之道,正與此相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匠需要經常磨礪刀刃,將工具在工具箱裡保存完備。製作柱子和房梁需要用斧,磨光地板和家具需要用刨,雕琢花紋、上光、刷漆等等需要很多工具,善用工具的人必會將技藝發揮到極致。
善於計劃,善於用材,是木匠的一大功夫。避開材料不完備處,善用木材本身的特點,使接頭吻合而無痕跡,減少損耗,這些均需要經驗和心計。木匠的首領就必須擁有這樣的技藝。
想要學習兵法的人,必須先學習木匠首領的安排、用工之妙。
二天一流
武士佩帶雙到是傳統,無論將軍還是士兵,莫不如此。古時候叫做太刀和刀,如今則叫做太刀和脅差。這種傳統形成的原因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初學二天一流,首先應該學會使用雙刀。正確用法是一手握長刀,一手握短刀。如果雙手握刀,很難左右運用自如,所以我的方法是一隻手握刀。
刀與槍、薙刀等大型武器相比,優點是輕便,因此可以用一隻手輕鬆操縱。尤其是騎馬戰鬥、近距離格鬥、山林中奔跑時,雙手握刀很令人煩擾,反而難以取勝。況且當你用一隻手拿著弓箭、長槍等其他武器時,就只剩下一隻手來握刀。
然而,單手的力道在劈斬時常不能致人死命,情急之中,出於本能人們往往會用雙手。用刀的訓練還是應該從單手做起。單手力大,才可發揮雙手的優勢。雖然一開始很難運用自如,但是熟能生巧,多練多用,久之自然會變得容易。蠻力並不能增強刀的殺傷力,方法比氣力更重要。比如,開闊地作戰宜用長刀,窄巷中要用短刀,乃要訣之一。
二天一流重在使用得宜,無論長兵短兵,總以取勝為主。不必拘泥。二天一流之道乃求勝之道,即真正的武士之道。
敵眾我寡時,雙刀的優勢可發揮到極致。雙刀齊出,勝算大增。抓逃虜時可以雙刀在手,左衝右突。無限機巧,盡在體會。學習二天一流的人只要循序漸進,勤奮修習,便可漸漸通曉兵法的微妙之處。
兵法須知
兵器雖多,用兵器的方法並不統稱兵法。刀,是當今大行於天下的利器,武士日常佩帶,是武士的象徵。因此,刀法即兵法。
武士之道,善於用刀。用刀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時,可以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以百當千,以千當萬。正因如此,二天一流是一人的兵法,更是千軍萬馬的兵法。武士的一舉一動,都不出兵法的左右。
武士之道也是文武兼通之道。其他行業,如儒、禪、茶、歌,凡有助於磨練心性的,莫不可以為我所用。廣聞博識,就會從任何事物中覺察到「道」的存在。對提高境界,達到兵法大乘,有莫大好處。
兵器之性
不同兵器各有其性。使用兵器,講究的是時宜、事宜。
身處窄地,或近身格鬥,宜用短刀。太刀用途最廣。薙刀在戰場上的實用性不如槍。槍可做衝鋒之用,制敵在先。槍和薙刀都利於野戰,在狹窄的地方無法施展其長處。槍和薙刀也不適合捕俘。所以最好在野外使用這兩種兵器,如果你只在室內使用它們,就無法了解其特性。
弓箭在戰爭中極為有用,尤其是在開闊地帶。它可以從遠距離快速連續地射擊,在大規模撤退或追擊時尤其有效。然而弓箭卻無法滿足攻城的需要,當敵人和自己距離超過四十丈時無法發揮其威力。
對戰馬的要求是:耐力持久,性格溫順,不能喜怒無常。
總之,戰馬必須善於疾跑;太刀和刀必須鋒利強勁;槍和薙刀必須能承受強力衝擊;弓箭要火力強勁、射擊準確。
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武器,不可盲目效仿他人。過於喜歡某種武器或者不喜歡某種武器的都是不正確的。要根據武器的實際效用,充分使用它。
爭戰的節奏
萬物都有其固有的節奏,徵戰也是這樣。精通兵法之道,就要掌握爭戰的節奏。做到這一點,需要刻苦的鍛鍊。
節奏在舞蹈和音樂中非常重要。
在和兵法相關的領域中,很多技藝也都講究節奏,比如射箭、柔術、甚至騎馬。
空也有其節奏。
當武士邁步、格鬥時,失望或自信時,也都以其特有的節奏進行著。
商業領域中,時盈時虧,這也是節奏的一種體現。
無論什麼行業,什麼事物,留心觀察,都會發現其節奏所在。悲劇的發生有時正是因為某種固有節奏的紊亂。
兵法的節奏有很多種。有大有小,有和諧不和諧,有慢有快。學習兵法的人要善於辨識節奏,從龐雜的事物中找到最適當的節奏。
將節奏應用於兵法,就是在掌握敵人的節奏時,用敵人意想不到的招數,打亂敵人的節奏,同時以自己的節奏發動進攻。
如果你勤奮練習二天一流,自然可以達到心境澄明的自然境界,使兵法符合自然的節奏。在地、水、火、風、空五卷中,我講述劍法,也講述兩軍交戰的戰術。
結語
學習二天一流兵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去除邪念。
第二,悟道之途在於修煉。
第三,廣泛閱世,增加人生體驗。
第四,了解各種職業之道。
第五,辨明得失,頭腦清楚。
第六,修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超凡的眼光。
第七,知微察漸,有敏銳的判斷力。
第八,小事不得疏忽。
第九,不做沒有意義的事。
修習兵法,以上的原則要銘記在心。兵法雖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但如果沒有對整個世界的深刻洞察,將很難達到「道」的境界。
掌握兵法原則後,需要常年的刻苦修習。你所要達到的境界是:你的技藝控制著你的整個身心。這種狀態下,不僅是你的武器、你的雙手,包括你的眼神、身體以及心智,無不是你兵法的延伸。此時你身體的每一部分完全能夠被你的意志自由地控制。這種境界,就是無敵的境界。
戰爭的兵法也是如此。百姓的安康、國家的穩定、正義的張揚,都是兵法所要解決的問題。而兵法之道在生活中體現的就是:在任何情況下,自立自強、主動進攻、保持不敗、重視榮譽的求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