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我國在1950年就開始仿製蘇聯的「波波沙-41」型衝鋒鎗,這款槍也可以說是二戰當中蘇聯軍隊非常著名的槍械。
波波沙-41型衝鋒鎗射速極高,並且配合著71發大彈鼓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非常連續性的火力射擊,在打巷戰時可謂是給德軍造成了非常大的傷亡。
到1950年,因為東亞局勢的驟變,我國組織了兵力跨過鴨綠江,這個時候我軍內部所裝備的槍械當中,有火力持續性的槍械主要還是以之前所繳獲的機槍與衝鋒鎗為主,數量少不說、並且型號還繁多,對於後勤的彈藥補給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
志願軍手中的「波波沙」
並且在這個時候,蘇聯方面也是相對性的援助了我軍一定量的波波沙-41型衝鋒鎗,而在戰場上使用之後,我國士兵對這款衝鋒鎗的持續性火力射擊也較為滿意。
正因如此,也是為了將戰場上的槍械換成制式武器,以達到為非常緊張的後勤部門緩解壓力的緣故,我國在1950年就決定了仿製蘇聯的波波沙-41型衝鋒鎗,也就是後來的「50式」衝鋒鎗。
不過在之前使用的時候,士兵對波波沙-41型衝鋒鎗的火力持續性、射速都較為滿意,但是這款衝鋒鎗的全槍重量也同樣得到了不少的罵聲。
因為波波沙-41型衝鋒鎗在使用71發彈鼓時,在滿彈的情況下全槍的重量高達11斤,這根本就不符合我國士兵的身材,畢竟蘇聯人的塊頭的確比較大。
所以,到我國真正仿製波波沙-41型衝鋒鎗的時候,就取消了為「50式」衝鋒鎗提供彈鼓的方案,而是改由配備35發的彈匣供彈,這樣的方案為50式衝鋒鎗的戰鬥全重減輕了2~3斤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取消了為「50式」衝鋒鎗提供彈鼓的方案,並不是說取消了「50式」衝鋒鎗可使用彈鼓的設計,而是說在出廠的時候只為該槍配備35發的彈匣,當然你自己要是有彈鼓的話也是可以裝上去的,但廠家不會為該槍配發71發的彈鼓。
而到後來,雖然說取消了彈鼓的配發使用,也讓「50式」衝鋒鎗從波波沙原本的11斤戰鬥全重降到了8~9斤,但是相比於我國士兵的身材體型,這樣的重量還是覺得有點重,並且波波沙衝鋒鎗的木質槍託握把也顯得比較大,我國士兵握起來比較費勁。
所以在時候,我國又在蘇聯波波斯-43型衝鋒鎗的基礎上仿製出了「54式」衝鋒鎗,這款衝鋒鎗取消了波波沙原先厚重的木質槍託握把,改成了金屬鋼條可摺疊槍託,以及與槍託分開的獨立小握把,這不但簡化了在生產時的工序,也「54式」衝鋒鎗的戰鬥全重降到了8斤以下。
直到後來56式槍族的服役,才讓「50式」衝鋒鎗與「54式」衝鋒鎗從原先的槍械主力退居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