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經典波波沙】前蘇聯PPSH-41衝鋒鎗

2021-02-13 火器酷

PPSh-41(意為什帕金1941型衝鋒鎗),又稱「波波沙」是一種蘇聯在二戰期間製造的衝鋒鎗。發射7.62×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多的武器。該槍的設計目的是以一種較廉價的近距離速射武器取代造價高昂工藝複雜的PPD-40衝鋒鎗與PPD-1938衝鋒鎗。

PPSh是一枝使用開放式槍機、反衝作用操作的可選射自動武器。

該槍為蘇聯紅軍步兵在二戰中的標誌性裝備之一,到戰爭結束時已有約600萬支交付部隊使用。除此以外,PPSh-41並在二戰後在許多武裝衝突之中使用。而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鎗(共生產36,000支),一直到1970年仍然給在越南的越共使用。

儘管蘇聯於1951年已經以AK-47突擊步槍取代了PPSh-41,但之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被各種軍隊和民兵所使用,例如韓戰和越戰,以及最近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一些武裝衝突。根據200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PPSh-41目前仍然被非正規軍事力量所使用。

蘇聯開發PPSh-41的部分原因是在與芬蘭進行的蘇芬戰爭之中,芬蘭部隊的索米衝鋒鎗給裝備有莫辛-納甘步槍與少量PPD-40衝鋒鎗的蘇聯紅軍造成了巨大傷亡,蘇軍意識到衝鋒鎗在城市或叢林中進行近戰時極為有效。1940年格奧爾基·謝苗諾維奇·什帕金開始研製新的衝鋒鎗,從PPD-40衝鋒鎗的基礎上改良並簡化結構,在1940年12月11日定型研製成功,命名為PPSh-41,並於1941年在莫斯科附近建成了一批生產線,由一名蘇共地方黨委高級成員直接負責監督生產進度。

截止到1941年11月,該武器的總產量還僅有數百支,在接下來的五個月內,這個數字攀升到了155,000支,而到了1942年春天,生產廠一天就能生產出約3,000支PPSh-41。戰爭期間,由於紅軍部隊大量需求,蘇軍統帥部決定啟用更多的非軍工廠加入生產廠的行列,PPSh堪稱適應大規模生產的設計典範(類似的還有戰時設計的M3,MP40和斯登)。在二戰結束以前,這些武器共生產了超過6,000,000支。甚至1942年曾提供圖紙與製造工具授權伊朗生產,紅軍也得到過數萬支伊朗製造的PPSh-41。

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槍管需要工具機加工以外,其餘大部分零件都是採用衝壓工藝製造,其主要零件可在汽車修理廠或錫廠由不熟練的勞動力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生產,使得更多熟練的技術工人可以投入其他更為精密的武器的生產。PPSh-41隻是分為87件零件,而PPD-40則是分為95件零件。生產一把PPSh-41僅需7.3個工時,而一把PPD-40則需要13.7個工時。為了可以簡化生產,PPSh-41的槍管更可以使用M1891莫辛-納甘步槍7.62毫米手動步槍的槍管生產,只要把莫辛-納甘步槍槍管削為一半,並且進行適合裝填7.62毫米口徑蘇聯衝鋒鎗子彈膛室的加工後,就製成的兩枝PPSh的槍管。

PPSh-41在戰場上是一件耐用、需要較少維護的武器,這種武器能夠以700-900發/分鐘的發射速率射擊。PPSh-41亦具有一個較粗的槍口制退器,以減少槍口上揚和鉸鏈機匣在戰場的環境以下方便地不完全分解和清潔其槍膛。

蘇聯常常整排地裝備此槍,使他們在近距離上取得無法比擬的火力優勢。數千枝PPSh-41更曾經空降至敵後戰線,並且在大量遊擊隊之中裝備以切斷德國的補給線和通信系統。雖然由於彈鼓有過重的缺點(有蘇聯士兵回憶稱他們寧願選用MP40),從1942年開始出現了35發可拆卸式彎形彈匣,但是大多數步兵仍然願意保留一個較大子彈容量的彈鼓。

PPSh-41的彈鼓是仿製自芬蘭索米衝鋒鎗的71發可卸式彈鼓,但在實際使用中如果裝載的子彈數多於65發,可能會出現無法正常供彈的情況,所以一般只裝填65發左右的子彈。一般步兵的標準攜彈量是一個彈鼓加幾個彈匣。

德國士兵尤其喜愛使用這些被繳獲的PPSh-41。相比德軍裝備的MP40衝鋒鎗雖然沒有特別之處,但由於使用71發彈鼓,容量比32發彈匣高出一倍。由於TT-33的7.62×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和毛瑟C96手槍的7.63×25毫米毛瑟彈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PPsh-41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德軍子彈。

事實上,由於PPSh-41被大量繳獲,它成為德國軍隊採用的第二常見的衝鋒鎗。此外,德國亦試圖將武器口徑轉換9×19毫米口徑子彈以使之更符合德國標準。

不久,德軍士兵們都得到了一套可將PPSh-41改造成發射9毫米槍彈的工具。被改成9毫米標準的PPSh-41甚至獲得了一個德意志國防軍的編號MP41;而未轉換口徑的PPSh-41被稱為MP717。德意志國防軍亦印刷和分發如何使用繳獲的PPSh的德文手冊。

PPSh-41衝鋒鎗採用氣體反衝式槍栓(自由式槍機原理),開膛待機,帶有可進行連發、單發轉化的快慢機。PPSh-41發射的是TT-33手槍使用的7.62×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是蘇聯標準手槍和衝鋒鎗使用的彈藥。PPSh-41裝上35發可拆卸式彈匣時的重量為4.15千克(9.15磅),而裝上71發可拆卸式彈鼓時則為5.3千克(11.68磅),並且能夠以約1,000發/分鐘的射速射擊,射速與其他大多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用衝鋒鎗相比而言實在是非常高。

這是一枝低成本,容易得到其組成部件,主要是由衝壓金屬板材和木材製成的高持久性及低維護性武器。早期型採用弧形座帶缺口照門的表尺。最後生產型PPSh具有頂部拋殼口和可以調整為100米和200米的範圍內的「L」型翻轉式帶缺口式照門的表尺,前瞄準具則一直是帶護翼的柱形準星。槍託為固定木製槍託,大多是由白樺樹製造。

PPSh-41的在設計時,以適合大規模生產與結實耐用作為首要目標,對成本則未提出過高要求,因此PPSh-41上出現了木製槍託槍身,散熱筒等對於其他衝鋒鎗顯得相當奢侈的結構。沉重的木質槍託和槍身使PPSh-41的重心後移,從而保證槍身的平衡性,而且可以像步槍一樣用于格鬥(死在波波莎木質槍託下的德國士兵不在少數),同時還特別適合在高寒環境下握持。、

槍管散熱筒令PPSh-41與機槍一樣能夠進行較長時間的連續射擊。PPSh的散熱筒比槍管長約一寸,而且稍稍前傾以充當一個粗略的槍口制退器,以進一步減少在全自動射擊期間的槍口上揚,當槍口碰觸地面、工事胸牆等時,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塵土進入槍管,其下方沒有開口,更防止步兵在臥倒射擊時被火藥氣體吹起的塵土遮蔽視線,暴露了其位置。雖然槍口制退器在這些方面是比較成功的,但亦大大增加了槍口焰和噪音。


PPSh-41具有一個鉸鏈式機匣以便不完全分解和清潔武器。PPSh-41的槍管和膛室內側均進行了鍍鉻防鏽處理,這一在當時絕無僅有的設計賦予了PPSh-41驚人的耐用性與可靠性,該槍可以承受腐蝕性彈藥、在各種惡劣環境下使用,以及延長其清潔間隔時間。

由於較短的自動機行程,加上較好的精度,三發短點射基本能命中同一點。

PPSh-41沒有前握把或前護木,因此使用者一般會以支撐手緊握武器的彈鼓後方,或是抓著彈鼓的下部邊緣。雖然在1942年設計了35發可拆卸式弧形彈匣,在二戰中配備了PPSh的蘇聯步兵仍然使用原來的71發彈鼓。


PPSh的缺點包括難以重新裝填,裝填71發時彈鼓容易卡殼(在超過約65發時更為明顯;而設計了35發可拆卸式弧形彈匣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1]和墜地時容易意外擊發(尤其是該槍掉落在堅硬的表面上;這是所有自由式槍機衝鋒鎗的通病,雖然PPSh配備了一個滑動式槍機保險),以及它的過於沉重(有蘇軍士兵回憶稱寧願使用MP40)。儘管有這些缺點,PPSh-41因其低後坐力,高可靠性和近距離的殺傷力受到蘇聯士兵喜愛。

下面發點玩家的圖


一直琢磨最後一張這種握持姿勢會不會烤手啊?

相關焦點

  • ppsh41波波沙衝鋒鎗
    PPSh41式7.62mm衝鋒鎗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漢譯:波波沙衝鋒鎗 又名:人民衝鋒鎗、人民轉輪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是二戰名槍之一,它用於取代PPD系列衝鋒鎗。中文名PPSh41衝鋒鎗類型衝鋒鎗原產國蘇聯彈容71rds(彈鼓)/35rds(彈匣)研製背景
  • 如何摧毀一把78年前的波波沙?-PPSh41衝鋒鎗射擊熔毀實驗丨火器
    PPSh-41衝鋒鎗(又譯為:波波沙衝鋒鎗,又名:人民衝鋒鎗、人民轉輪槍 ),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裡戈利·斯帕金於1941年設計完成,目的是為取代結構複雜的PPD系列衝鋒鎗。由於PPSh-41採用了大量衝壓部件,所以十分便於大規模量產。
  • 二戰衝鋒鎗的霸主蘇聯PPSh-41(波波莎)衝鋒鎗
    然而蘇聯軍隊配備衝鋒鎗速度非常緩慢,直到芬蘭的冬季戰爭改變了蘇聯高層的看法。在蘇芬戰爭中蘇聯步兵遭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俄羅斯承認此戰損兵近80萬)。在那場戰爭中,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發揮得淋漓盡致。面對如此高的傷亡,蘇聯高層深感危機。1939年12月,史達林籤署命令要求加快新式衝鋒鎗的研製。可鑑於索米衝鋒鎗和PPD衝鋒鎗製造工藝過於複雜,並不適合進行簡單的大規模生產。
  • 二戰名槍PPSh41衝鋒鎗,射速每分鐘900發,威力強大
    PPSh41衝鋒鎗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漢譯:波波沙衝鋒鎗 又名:人民衝鋒鎗、人民轉輪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
  • 「二戰最強衝鋒鎗」波波沙,威力究竟有多強大
    但單以武器論,噠噠噠冒紅火的波波沙衝鋒鎗(PPSh-41衝鋒鎗)的出場率無疑是最高的,那不同於栓動步槍的彈鼓,更將辨別她的難度降低了一整個檔次。另外,蘇軍又是二戰中使用衝鋒鎗規模最廣泛的國家,而這又拔高了波波沙的歷史地位,將其稱為二戰最著名的衝鋒鎗也不為過。但似乎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認為,「波波沙衝鋒鎗無非是索米的廉價仿製品!」「MP40天下無敵,德國的科學力是天下第一!」
  • 波波沙衝鋒鎗的興起與隕落
    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這是截止到目前發生最大規模的戰爭,參戰國家和地區有61個,超過20億人口被捲入到戰爭中,軍民傷亡人數高達9000多萬人!在二戰中,蘇德戰場的戰況最為激烈。由於戰時需要,蘇聯研製出許多作戰性能良好的武器,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波波沙衝鋒鎗。
  • 二戰蘇軍波波沙衝鋒鎗
    ,德國人憑藉優良的武器裝備和戰術給蘇聯軍隊迎頭痛擊,在步兵對戰中德軍由於大量裝備了MP40、MP38衝鋒鎗更是讓手持栓式步槍的蘇聯士兵傷亡慘重。蘇聯軍事當局為他們忽視衝鋒鎗的作用而付出了慘重代價,為了應付嚴峻的戰爭形式,史達林親自下令加快蘇聯衝鋒鎗的研發進度。
  • 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
    :之      洲        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又名:人民衝鋒鎗或人民轉輪槍,是由前蘇聯著名武器設計師格裡戈裡-斯帕金於1940年設計並於次年正式裝備蘇聯陸軍部隊。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該系列槍枝已生產約600萬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一款衝鋒鎗。       波波沙衝鋒鎗的彈匣可以裝71發子彈,比德國產的MP40衝鋒鎗的彈匣多裝了39發子彈(德國的MP40的彈匣可裝填32發子彈),而且,MP40在裝填彈藥的時候,還要使用特殊的裝置才行。
  • 二戰武器:蘇軍「波波沙」
    但單以武器論,噠噠噠冒紅火的波波沙的出場率無疑是最高的,那不同於栓動步槍的彈鼓,更將辨別她的難度降低了一整個檔次。另外,蘇軍又是二戰中使用衝鋒鎗規模最廣泛的國家,而這又拔高了波波沙的歷史地位,將其稱為二戰最著名的衝鋒鎗也不為過。
  • 人民衝鋒鎗——波波沙衝鋒鎗
    波波沙衝鋒鎗採用氣體反衝式槍栓,開膛待機,配有可進行連發、單發轉化的快慢機。其使用的7.62×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是蘇聯標準手槍和衝鋒鎗使用的彈藥。波波沙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構造簡單,工藝簡單,因而造價低廉,便於大批量生產,快速裝備部隊。波波沙的大部分零件都是用鋼板經過簡單的衝壓後完成, 同時大量使用焊接及鉚接的技術,製造速度非常快。
  • 二戰時期德國MP40系列衝鋒鎗,世界經典名槍之一
    說到二戰時期的各國的衝鋒鎗,德國是最先裝備的衝鋒鎗的國家之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裝備的MP18衝鋒鎗就在戰場上讓英法等國的軍隊吃盡苦頭,但是德國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落敗
  • 二戰蘇軍「波波沙!」(二戰輕武器第一彈)
    如果說蘇軍二戰中最為著名的衝鋒鎗,可能就要數PPSh-41了,這款造型獨特、方便易用的衝鋒鎗伴隨著蘇軍一路直達柏林,為蘇軍提供了強大的火力輸出
  • 波波沙丨這衝鋒鎗憑什麼能獨得寵愛?
    ,比如英國的司登衝鋒鎗,德國的MP40,以及,蘇聯的波波沙。同志,伏特加(噸噸噸),同志,波波沙(噠噠噠)!這就是很多人眼中的蘇聯紅軍。 波波沙可以說是二戰最優秀的武器之一,在東線戰場,經常能看到這麼一個畫面:蘇德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可能手裡的武器都是波波沙衝鋒鎗。
  • 波波沙衝鋒鎗為何如此知名?看看它的設計者說過什麼吧!
    記得小時候看前蘇聯的戰爭電影,經常看到這種帶轉盤的衝鋒鎗,非常羨慕和喜歡。
  • 二戰蘇聯波波莎衝鋒鎗PK德軍MP40衝鋒鎗,在戰場上你選擇哪個?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生產「最簡單的結構、最經濟的設計、最優良的火力」的衝鋒鎗才是上上之舉。1941年,PPSh衝鋒鎗誕生了,命名為PPSh41,在整個二戰期間,PPSh41不停地被製造,直到戰爭結束時,約有五百萬支PPSh41裝備蘇軍。MP38式9mm衝鋒鎗是德國埃爾馬兵工廠為滿足裝甲部隊和傘兵部隊的需要,於1938年生產的,同年部隊列裝,取名為MP38式。
  • 拉仇恨的波波沙 蘇軍的彈雨 大名鼎鼎
    波波莎是一支出色的衝鋒鎗,是彈雨製造者。它還有個名字:人民衝鋒鎗。波波莎是二戰中後期重要的蘇制武器,為蘇軍西線大反攻立下了不朽功勳。在二戰結束時,各型號波波沙共生產超過600萬支。截至到1941年11月,「波波沙」才生產不超過1000支,但由於前線士兵的好評反饋,「波波沙」開始大規模量產,之後的2年時間內,「波波沙」的產量一日比一日高,1942年3月甚至能夠一天生產3000支PPSh-41。蘇聯甚至在1942年向伊朗秘密提供「波波沙」的圖紙和工具,授權生產,蘇聯紅軍也獲得過數萬支來自伊朗製造的「波波沙」。
  • 改變了衝鋒鎗設計理念的德國MP40衝鋒鎗
    復進簧裝在三節不同直徑套疊的導管內,也可以逐級緩衝後坐力(不易進入灰塵,利於維護)其次MP40衝鋒鎗採用了前衝式擊發和開膛待擊,前衝式擊發在槍機未完全閉鎖時擊針已經擊發子彈底火,導致一部分的後坐力外洩,槍機前衝的動作也抵消了一部分後坐力。MP40衝鋒鎗的結構使該槍在連發時十分好控制。
  • 抗美援朝時期,為何蘇聯不願供給AK-47,而是一大批波波沙衝鋒鎗
    眾所周知,我軍入朝前期,輕武器方面很吃虧,蘇聯方面緊急援助了一大批波波莎衝鋒鎗,為什麼當時蘇聯不供應AK-47呢?
  • 二戰六大衝鋒鎗排名:波波沙第一當之無愧,百式衝鋒鎗太寒酸!
    以兩位設計師的姓的第一個字母和ENFIELD的前兩個字母命名,就成了著名的斯登(STEN)衝鋒鎗。但是被士兵們恥笑為"注油槍"的M3衝鋒鎗一投入實戰後,因射擊時易於控制,很快就得到了美軍士兵們的信賴。(二戰中美軍共生產了60餘萬支)
  • [組圖]顏值與威力成正比:各國經典衝鋒鎗對比
    參考軍事報導:本組組圖挑選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多國經典衝鋒鎗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