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異型AK傳(完結):讓官方致敬的同人作,闖出銷路不只靠技術】
▲估計也是過年前這一陣兒,大家見證的最大規模戰艦下水場面了(圖源見水印)
1月29日,中國出口巴基斯坦的054A/P型飛彈護衛艦2號艦和自用的075型兩棲攻擊艦3號艦,先後在滬東中華造船廠的30萬噸船塢完成下水出塢儀式。綜合數量和下水噸位而論,這座船塢上一次迎來這樣的盛況,那還是六年前的事兒了——2015年1月22日,815A型電子偵察船4號船852「海王星」、054A型飛彈護衛艦22號艦532「荊州」、以及071型綜合登陸艦4號艦988「沂蒙山」同日先後下水。
▲三艦同時在塢內建造的場景,這座船塢自從2002年完工並投入使用以來,除民船外,已經為人民海軍建造了小到056大到075的數十艘各型水面艦船
而在滬東雙艦下水的照片中,後續054A/P的總段也已經在船塢邊上「蓄勢待發」,大有在首艦交付前就爭取早日下水之勢。至於塢內075下水後空出的地方,估計同樣不會閒太久,由泰國海軍訂購、2019年9月籤訂建造協議的那艘071E綜合登陸艦,算下來也該到了入塢搭建的時候了。
▲比071E籤約更早,已於2018年9月4日舉行開工儀式的S26T型潛艇,同樣是外界關注的中國新一代高端軍貿船舶
如果這個畫面成真,這將是中國首次同時在同一個船塢內建造出口給兩個國家的戰艦。熟悉海軍歷史的朋友們想必記得,當年世界第一海軍強國、也是第一造艦強國英國,也曾有過在同一個船廠內為不同國家、乃至互為對手的國家同時建造戰艦的豐富經驗——讓人想起後來兩伊戰爭期間,中國同時為伊朗和伊拉克生產坦克的事兒。
▲1879-1883年南美太平洋戰爭(也稱「硝石戰爭」)期間,智利和秘魯都向歐洲列強購買軍艦。戰爭中智利海軍老艦「埃斯梅拉達」的艦長阿圖羅·普拉特的英勇行為,使得這兩個名字都成為了智利海軍新購戰艦的艦名,而他們的對手格勞更是成為秘魯海軍傳承多代的艦名——圖為秘魯海軍2017年12月退役的「格勞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早在甲午戰爭前,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埃爾斯維克船廠就曾先後為北洋水師和舊日本海軍建造過巡洋艦——「致遠」/「靖遠」(1887年交艦)和「吉野」(1893年交艦)。在更早些時候,米切爾公司的勞·沃克船廠為北洋水師建造了「超勇」/「揚威」(1881年交艦),1882年該公司與阿姆斯特朗公司合併後,為舊日本海軍建造了「浪速」/「高千穗」(1886年交艦)。
▲作為工業革命成果的重要體現,在流經紐卡斯爾的泰恩河兩岸,密布著多家船廠,可見勞·沃克廠地處埃爾斯維克廠的下遊
另外勞·沃克船廠原本為智利海軍建造了「阿圖羅·普拉特」號巡洋艦(「超勇」/「揚威」的母型),1883年被日本購入後改名「筑紫」;而智利海軍在該廠訂購的「埃斯梅拉達」號巡洋艦(1884年交艦),在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也被日本高價買走,並改名「和泉」。
▲在那次戰時急購中,北洋水師求購埃爾斯維克廠建造的智利海軍「白朗古·恩卡拉達」號巡洋艦被日本阻撓而未成的事兒(該艦1894年5月交付,火力、防護均超過「吉野」,僅航速略慢),後來常被人附會為「『吉野』原本為中國訂購,後被日本加價搶走」云云
等到阿姆斯特朗公司真正同時為中日建造戰艦時,已經是甲午之後了。當時重建海軍的清政府,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了兩艘標準排水量4300噸的防護巡洋艦「海圻」和「海天」;而作為戰後第一期擴軍計劃的一部分,舊日本海軍此前也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了一艘標準排水量4150噸的防護巡洋艦,後來定名為「高砂」。
▲在二戰後英國「林仙」級「曙光女神」號輕巡洋艦交付中國、並更名為「重慶」之前,1937年自沉於江陰封鎖線的「海圻」,一直是民國海軍擁有過的排水量最大的巡洋艦。圖為1911年9月11日訪問紐約的「海圻」
▲作為「吉野」的改進型,「高砂」是這一期擴軍計劃中日本引進的三艘防護巡洋艦之一(圖為1898年5月完工後拍攝),另兩艘則是由美國建造的「笠置」和「千歲」,它們也是日本最後一批引進的防護巡洋艦
清政府訂購「海圻」和「海天」時,「高砂」已於1896年5月29日在勞·沃克船廠開工(建造編號660);旗下有多家船廠、訂單滿滿的阿姆斯特朗公司為了儘可能按合同及時交艦,決定在勞·沃克船廠建造「海圻」(建造編號667)的同時,由埃爾斯維克船廠建造「海天」(建造編號668),以確保進度。
▲1896年11月11日,「海圻」在勞·沃克船廠開工,圖為1898年1月24日「海圻」的下水儀式
這一決定的確合理:雖然開工晚了3個月,但通過「吉野」、「白朗古·恩卡拉達」和阿根廷海軍「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先進防護巡洋艦的建造,各項技術更為純熟的埃爾斯維克船廠(當時該廠為舊日本海軍建造的前無畏艦「八島」正在舾裝)僅用9個月的時間,於1897年11月25日舉行了「海天」下水儀式,反而比「海圻」早了2個月,這也使得兩艦在一些資料中被稱作「海天」級。
▲1899年,即將遠渡重洋歸國的「海天」
在海軍技術發展一日千裡,「最先進的戰艦還沒下水、更先進的戰艦已經開工」的19世紀末,開工比「高砂」晚了幾個月的「海天」/「海圻」在一些指標上還有所超出(如航速快了2節左右);但甲午戰後國庫虧空的清政府在支付後續款項時難免左支右絀,影響了兩艦的進度。此消彼長,「不差錢」的日本在阿姆斯特朗公司面前自然財大氣粗許多,體現在和「海圻」同廠建造的「高砂」上,就是從開工到下水一年,從下水到完工也是一年,並正好在下水一周年的1898年5月17日交艦。
▲艦炮火力而論,「海天」/「海圻」和「高砂」均採用2門203毫米主炮+10門120毫米副炮,但前者的副炮為45倍徑身管而非「高砂」的40倍徑身管;不過它們的副炮火力都略遜於排水量更大、採用10門152毫米副炮的「白朗古·恩卡拉達」
雖然1899年6月回到祖國的「海圻」,仍然是那個時代的先進戰艦,但在政治動蕩、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它必須承擔遠超其巡洋艦地位的主力艦職責,也難免成為軍閥混戰中各方爭奪的對象——特別是在「海天」觸礁損失後。與之相比,「高砂」只是走向前無畏艦時代的舊日本海軍裡,一艘普通的二等巡洋艦。作為相隔一年從勞·沃克船廠駛出的姊妹艦,兩艦的地位折射出的是兩國海軍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
▲舊中國錯過的「大艦巨炮時代」,也常常讓不少軍迷們扼腕嘆息(圖為在皇家海軍「聲望」號戰列巡洋艦上實習的國民黨海軍「重慶」、「靈甫」兩艦接艦官兵)
順便一提,雖然「海天」和「高砂」並非一廠所造,但好歹都是從泰恩河裡開出來的,而且在「短命」這一點上還頗為相似:「海天」在前往江陰,計劃為清政府運送一批保持在日俄戰爭期間「中立之需」的一批軍火時,於1904年4月25日在長江口外鼎星島附近觸礁後報廢;「高砂」則作為日本聯合艦隊參戰一員,於1904年12月13日因觸雷沉沒於山東長島附近海域;此時兩艦的服役時間均不過五六年而已。
▲觸礁後的「海天」,火炮彈藥等已經被拆卸(後被用於吳淞炮臺),但減輕重量後仍未能脫困,結束了它短暫的一生。對於重建本就不易的清末海軍來說,這無疑是一次重創
▲由煙臺打撈局打撈出水的「高砂」120毫米副炮;根據沙俄海軍調查結果,炸沉了「高砂」的那枚水雷系由驅逐艦「暴躁」布設,而該艦艦長正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高爾察克
主力艦的艦運,往往映射著國運。就像當年的中日兩國那樣,對於絕大多數無法自造大中型戰艦的小國來說,花費巨資引進的先進戰艦,往往也都是其海軍的主力艦。面對擁有航母和核潛艇、總體規模龐大的印度海軍,扛著CM-302(鷹擊-12A出口型)超音速艦艦飛彈,頗有幾分「小現代」之風的054A/P們,即使面對糟糕的地緣環境,仍要時刻準備為捍衛這支海軍乃至國家的尊嚴而戰。
▲比起相對容易獲得支援的陸地和空中方向,一旦與印度爆發全面戰爭,巴基斯坦海軍很容易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
與之相比,儘管泰國灣周邊的鄰居們同樣在擴充海上力量,但071E即將面對的未來,更有可能是以平時搞搞訓練,有事時救個災的方式過完平平淡淡的一生。只不過對於排水量上萬噸、日常使用操作複雜的大艦來說,就算從未置身戰火,能不能平平安安過一輩子,那也要看自身的訓練保養水平以及那看似虛無縹緲的運氣。
▲這事兒啊,還在船廠修理改裝中的「庫茲涅佐夫」那是最有發言權了
作為曾經屈辱歷史的經歷者,今日嶄新歷史的創造者,中國面對的則是另一種層面上的「艦運即國運」。遙想1904年的年終歲尾,當「海天」和「高砂」相繼在中國的海岸線邊折戟沉沙後,它們的產地——遠在萬裡之外的「日不落帝國」,正根據日俄戰爭經驗描摹著新一代戰艦的藍圖;1905年,劃時代的「無畏」號戰列艦開工,由此開啟的一場「下餃子」式造艦競賽,一直延續到了一戰的終結。每當人們像今天這樣,提起如今國產戰艦的「下餃子」時,我常常會想起那個讓「大艦巨炮黨」神往的時代。
▲以及強敵那張著名的「下餃子」照片——除了剛剛下水的洛杉磯級SSN-702「菲尼克斯」、右邊三艘俄亥俄級分別為SSBN-726「俄亥俄」、SSBN-727「密西根」和SSBN-728「佛羅裡達」,攝於1979年12月8日
先進戰艦的密集建造,是從造船大國走向造船強國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對國家工業水平的重要考驗。記得不久前參觀某大型造船基地時,此前更多是在「爬牆黨」大佬的作品中感受基地之雄偉壯闊的我們,很是感受了一番什麼叫做琳琅滿目、目不暇接;然而一路帶領我們參觀的專家卻淡淡的說,「這還遠遠沒有把現有的各種條件充分利用起來,在生產組織等方面,我們需要學習(X國)的地方還很多、能提高的空間還很大。」
這一番看似有些「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話,卻讓身處這個難免有幾分浮躁的網絡時代的我們,平添出幾分安心感。而當看到同日出塢的075和054A/P這兩艘也不知道算不算「過氣」的新艦再次引爆了一波刷屏,我們為越來越短的建造周期而喝彩時,耳畔裡又迴響起「這還遠遠沒有……」來。這既是提醒我們應當時刻不忘冷靜的鞭策,更是引領我們對未來產生更多期許的方向。
▲對於人力密集、規模龐大的造船工業來說,在節點面前搶下來的每一天,背後都有不容出錯的千萬個環節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