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與擇業- 軍人|退役|政策|解讀
12章經已經解讀了一個月了,聽到一個說法,就是轉業名額越來越少了,去年是3.9萬,已經恢復到軍改前2015年的水平。
雖然轉業在未來仍是軍官退役安置的兜底選擇,但我們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名額少了。
所以,不是今後轉業條件越來越高了,也不是那4類軍官可以優先選擇轉業,而是今後轉業名額真的變少了,具體少多少,目前不得而知,但已經有消息顯示,會在去年的基礎上再減少一半左右。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2萬的退役名額,裡面有退休、有復員、還有逐月,真正留給轉業的名額又會是多少呢?
轉業名額減少也帶來一定的好處:比如說,地方安置壓力減小了,軍官安置可能不用降級了,安置的質量會有明顯提升,可謂雙贏。同時又將更多的軍官留在部隊長幹,也符合軍官職業化的應有之義。
所以說,未來,轉業絕對不再是人手可得的事情。那,轉業安置名額越來越少,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你曾想過嗎?
1.想轉業沒走成的大齡連長
最近,王連長就在想這個問題,上尉連長已經幹滿5個年頭,來年就是第6年的連長,本想趁著軍銜制落地前轉業的,去年年齡33,距離達齡差一歲,單位轉業名額又不多,報上去了,領導們給他做了思想工作,說工作需要走不了。
可大禮包下達後,服役年限拉長,沒有超達齡了,上尉可以幹到40,而且如果組織批准還可以延長5年,難道就在連長這個崗位上一直幹到45嗎?
想走走不了,留下來又調不了,王連長怎麼說也是旅裡排名比較靠前的優秀基層主官,連隊年年先進不說,個人參加上級比武競賽,也經常奪魁,三等功就立了3個。可上面沒有位置,自己就是調不了,干著急。
走也走不了,調也調不了,連長的崗位一幹就是5年,馬上進入第6年了,原有的激情消失殆盡,早上也不出操了,訓練也不帶頭了,慢慢開始混日子,玩手機,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味,轉業名額變少,逐月不夠年限,自己想走,是不是只有復員這一條路?可是想想馬上35歲的自己,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專業不通,復員回去能做什麼?
「哎,沒辦法,接著熬吧,能混就混,反正錢也不少拿,聽說還能漲。」王連長心裡盤算著。
2.想自主沒走成的營教導員
作為一名在營主官崗位工作5年半的劉教導員,《保障法》出臺後,心情是五味雜陳的,去年本來剛夠18年可以自主擇業的他,因為期待漲工資和未來的職業化政策,抱著等等看,肯定會越來越好的想法,沒有報轉業。
最近,受神圖、大禮包的影響,他開始後悔去年沒走了,自主的末班車開走了,以後就是逐月了,但聽說逐月政策不跟著現役漲,而且退休後只能領社會平均養老金,感覺去年沒走,失去了整個世界。
其實,劉教導員去年沒走,也是有些私心的,當時上級出臺了過渡性政策,營主官可以高定副團,入團的難度以及入團的好處這裡就不用說了,光工資就多不少,而且轉業後安置也是定副調。
可是劉教導等了一年,沒等來副團,卻等來了12章經,按照政策,營主官可以配中校軍銜,自己也是中校,但職務還是正營,跟已經調了副團的營主官,感覺自己是個假中校,如果軍銜還是按照職務來定,可能過幾年自己還調不到副團崗位,就可能被安排退役。
其實,慢慢等著轉業也行,可是手下2、3百號人,每天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都很大,年輕時茂密的頭髮也變成了地中海,部隊長期在野外駐訓,家裡什麼事都幫不上忙,母親剛做完手術,父親心腦血管疾病長期臥床,家屬馬上生二胎,大寶無人接送,家裡確實卻一個中年勞動力。說心裡話,劉教導也想再等等,萬一有機會可以交流提升或者原地提升入團呢?可是,就家裡這種情況,真的沒有辦法再等了。
最近這段時間,劉教導員分別找1號2號談了話,領導說,劉教導員這種情況,不是超齡的,也沒有到本銜級最高服役年限,轉業比較懸,還得等等,畢竟,目前想轉業的人比較多,而且名額還不明朗。
這種情況下,只能選逐月了吧。劉教導已經開始做逐月的打算了,雖然聽說逐月待遇不如自主,可誰讓自己去年沒選呢,這個怨不得別人,而且他相信,逐月待遇絕不會像神圖中那麼差,應該會讓人可以接受。所以,這段時間他一直在想,逐月後能夠幹什麼?
軍校畢業之後,劉教導就一直在埋頭工作,學習這事,似乎已經拋到了九霄雲外,看著身邊很多同事都考了研究生,他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尤其是在軍官暫行規定大禮包落地之後,看到脫產研究生就讀期間不計入最低服役年限內,劉教導還覺得,不考研也挺好的。
可是,現在劉教導有點兒後悔了,就自己這個軍校的本科學歷,去地方上能夠找到什麼工作?大把的211、985的應屆畢業生都找不到好工作,自己能幹啥?
馬上四十的年紀,找個工作最起碼工資不能比部隊的低吧?可是在社會上,這樣的高薪工作,要麼要經驗,要麼要技術,自己是經驗與技術全無。工資低的工作倒是能夠找到,可是,三千五千的,不夠養活孩子的,怎麼辦?尤其是現在老二馬上要出生了,孩子撫養和老人贍養兩座大山,壓的他喘不上來氣。
自己在部隊封閉多年,無論是專業技術還是思維能力,都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加上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不景氣,想找一份跟部隊工資差不多,甚至比部隊工資還高的工作,比登天還難。
都說上帝關上一扇門,會給打開一扇窗,可是劉教導覺得,這上帝不僅把門窗緊閉,還給焊死了。想了快一個月的劉嬌道,似乎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軍官職業化要延長各軍銜服役年限和服役年齡,減少退役名額,無非就是通過制度,把人留下,然後通過提高薪資待遇等形式手段,吸引大家長期服役,只有長期服役的軍官多了,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素質,實現真正的職業化。
劉教導想,如果工資能大漲,什麼過節費啊、兩地分居費、父母贍養費、家屬的榮譽金都能夠最終實現,再幹幾年也不是不可以。回不去家,大不了花錢請個保姆。
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無論退役安置方式如何變化,選擇權還是在自己手中,其實軍官的退役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只是把自主換成了逐月而已。
三後問題確實一直是軍官心中所擔憂焦慮的,只有把三後問題解決好,他們才願意留下來好好幹。我軍歷來政策變化都是以穩為主,穩定過渡,穩中求進,不會一下子發生太大的變化,所以,未來的十幾年裡,轉業安置應該還是退役方式的主流,只是名額有所較少而已。和現在相比,其實也沒有太多不同,就是能不能走,還是部隊說了算。
服役年限延長了,軍官在30歲之前想走,只能是復員,30歲之後可以轉業,40歲之後可以逐月,50歲之後可以退休。每多幹10年,就多一種選擇,待遇也相應得到一份提升。
但30歲可以轉業,只是理想狀態,通常是不可能的,因為轉業名額有限,同等情況下,肯定優先安排年齡大、職務低或是高銜低職的人先走。可能等到了40歲左右,才能夠有走的機會,而這個年齡回到地方,職務低年齡大晉升渺茫,部分人經過衡量,自然而然就選擇逐月了。
但從目前看,逐月的吸引力還不夠強,比較而言,短時間內,轉業仍是大部分退役軍官的主流選擇。
至於名額少這種問題,我也沒有辦法,具體誰能走,什麼時候能走,還是要看自己單位的實際情況和上級分配的名額情況,如果名額夠,自然能走,名額不夠,無論你選擇哪種安置方式,都走不了。
既然走不了,不如留下來長幹吧,軍官這個職業,只會越來越好,待遇保障,也會陸續跟上。
■有需要諮詢問題,歡迎關注自主與擇業,添加小編微信zizhuzeye212,我們將及時回復■商務合作,請添加zizhuzeye212,備註: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