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一開始,好消息接踵而來。除「逐月」的年限和計算方式外,大多與傳聞基本一致!大家關心的《軍官法》雖然沒有出,但出了過度性的《暫行條例》。
2021軍人職業化要落地是落實黨和國家即定改革目標!改革給一部分想早點離開的戰友放開了手腳 ,復員、逐月、轉業、退休成為大家退役的標配,給了大家更多的選擇機會,帶來了希望和利好。那麼怎麼選,請聽老轉給你們分析!
新條例對大家的影響
一是軍改讓幹部退役門檻大幅度降低,想走相對容易。特別是《退保法》和《幹部暫行條例》將復員定性為:退役的方式之一,不再帶有處分的性質。而暫行條例明確3加6(即本銜滿3年,幹齡滿6年)就達到退役的基本條件,對於確實想走的人來說熬一熬就到了。
二是達到最低走的年限不一定能走成。咱是軍人,要服從部隊大局,不是說想走就能走,是要經過組織批准的。3加6隻是符合走的基本條件,具體能還能走,還得看當年名額及崗位需求。這點咱軍人要端正態度服從組織需要。
三是「逐月」門檻高,或將是少數人的選擇。此次對外公布的《幹條例(暫行)》是暫行的,幹齡16士齡16公布之後,大家感覺被打擊,如果還有計劃安置的存在,預期基本沒人會選「逐月」,倒不是因為計算方式改變,「逐月」每月領取數額比「自主」少,而幹齡16年士齡16「逐月」,大多數幹部都22多年的兵齡了,基本都可以到退休,沒有必要「逐月」。
職業化時代退役怎麼選
雖然《退保法》和《暫行規定》都明確復員、逐月、轉業、退休是退役的方式,但怎麼選!在「6+3」模式」,到底是轉業還是復員!是關乎大家未來職業前景規劃和後續保障問題的關鍵。
一畢業滿幹齡6年銜齡3年,到底能轉業還是復原?這兩個問題,是當前大家比較關注的兩個問題。「6+3」是今後軍官退役的門檻,也就是,既要考量到轉業,也有復原標尺。想早點走的到底不要不提職和晉銜。晉銜後再得加3。軍官的安置最低服役年限,衡量的標尺:幹齡+銜齡。 以目前「少校可逐月,中校可退休」的安置趨勢。今年主要消化銜高於職、銜高於崗的大齡幹部,是重點安排轉業的對象。 後臺反映的情況看是:相當部分的中下層幹部想轉業,中上層幹部想退休。甚至一份問卷調查反映出不少幹部,寧願放棄幹部身份也要走。所以很多人希望《暫行條例》出臺後,能夠趕上自主「末班車」,搭上逐月「新車」,乘著有條件放開走留的「東風」今年能夠走成,這裡小編也祝大家能夠實現 自己的願望。一是滿足6加3條件想轉業的。一般都是中尉以上的了,幹部6年肯定職務調動過的,也一般達到轉業安置的條件但達不到「逐月」條件,老轉建議大家儘量選擇計劃安置,能再部隊幹滿6年,基本適應了體制內生活,也基本失去了到地方拼的心態和能力,思維也基本被固化(不要反駁,自問一下有幾個人去主動去學習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二是想早點走的。在6加3條件下,如果一畢業的排級真的想走,去意已決,建議不要提職和晉銜(是堅決的不要提升和晉銜)。至於少尉6加3到底是轉業還是復員,沒有明確規定,但即使能夠轉業到地方,大多也只是事業編。如果自己確實有能力,且活力和拼勁沒有被體制消磨,建議走之前,不有放棄任何學習考證的機會和時間,不要將時間消耗在手機遊戲和刷視頻上。確實想走,利用時間多考幾個有用的證,多學習社會最新知識,準備接受市場所的考驗。
三是中尉以上的。對於中尉以上的,即然選擇了提職和晉銜,說明已經做好了當一名職業軍的準備,那就好好幹,安心工作。不能一邊想提升,一邊想著走,3加6模式,讓這種投機者沒有了機會。提高自己打贏本領,為強軍奉獻自己的力量。
四是對少校幹部來說。幹好本職等待提升或轉業。到了少校一級,一般年紀不少,即使到地方也沒有什麼發展潛力(極少數除外),且部隊專業(除少數外)與地方並不接軌,很難短時間內融入進去,一般被邊緣化。這個時候「逐月」和轉業就要好好衡量。「逐月」和轉業各有各的優勢,對於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建議大家選計劃安置。經濟不發達的建議選「逐月」。中校以上,建議幹到退休,能升則升,不能升也要幹到底 ,部隊呆久了思維基本不適應地方了。講一個例子:去年到某鄉鎮去了解工作,一個鎮幹部向我吐槽,他說他們鎮來了個「SB」,部隊T職轉業下來的,開會向鎮幹部大談部隊「優良傳統」,要求下面也向部隊學習「5加2,白加黑」,結果當天一到下班時間,鎮辦公室全部走光,連平時會留下來吹吹大山的人都沒有留。這個領導幹了一年多一點實在幹不下去,平調調走了。這名鎮領導不知道地方有一個機制叫雙向選擇。
總之,《條例》、《權保法》等修訂後各種提高軍人福利和待遇的利好將會出臺。新的軍人職業化的時代,已然來到!好消息已經在路上,大家靜候即可。
點擊「在看」,將會跳出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