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第一種航母艦載無人機在經過數月研究後,終於取消之前使用的RAQ-25試驗編號,正式得名MQ-25A「黃貂魚」。「黃貂魚」艦載無人機研發始於2006年,原本是美國「艦載無人機攻擊與打擊平臺」(UCLASS)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4年以來得到了進一步推進和快速發展。
此次換發新「名牌」,意味著美國海軍「聯合無人空戰系統」(JUCAS)項目已經步入正軌,下一步將從各類設計方案中選擇最優解,確定艦載無人機的最終機型。艦載無人機上艦,主要用於配合現役戰機作戰並承擔空中加油等保障任務,並可在情報偵察、信息指揮和近距離打擊等領域發揮獨特優勢。隨著以空中加油作戰模塊為代表的各類「黃貂魚」無人機陸續問世,將進一步催生未來海戰的巨大變革。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出的UCLASS項目方案(模擬圖)
掠海起飛的無人加油機
「黃貂魚」艦載無人機是美國「聯合無人空戰系統」(JUCAS)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是「艦載無人機攻擊與打擊平臺」(UCLASS)項目的升級版。在2016年結束UCLASS計劃後,美國海軍力圖通過使用相同結構設計、不同功能的無人機系統,在同一型號的無人機上安裝不同的作戰模塊和攻擊武器,從而實現單一機型的目標偵察、指揮預警、精確打擊、空中加油等多種作戰任務,構成實力強悍的未來無人空戰系統。
事實上,「黃貂魚」無人機的研製工作早在2006年就已經開始。從2014年開始,美國海軍進一步完善了UCLASS計劃,明確提出了電子戰和情報信息交互能力,並適當降低了對敵方目標執行打擊任務的作戰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承擔戰場保障任務的無人加油機版「黃貂魚」得到了快速發展。
目前,隨著戰場「油老虎」的日益增多,美國海軍對艦載加油機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然而自KA-6D「入侵者」攻擊加油機1997年退役之後,美國海軍艦載加油機一直青黃不接,只能由F/A-18「大黃蜂」戰鬥機「兼職」承擔該類任務,不僅佔用了現有編制,而且嚴重影響了艦載機攻擊能力的全面展開。
在「聯合無人空戰系統」中,就有專門用於安裝加油模塊的「艦載空中加油機系統」(CBARS)。空中加油版的「黃貂魚」無人機承載著延長美軍F/A-18艦載機、F-35隱身戰機作戰航程的重要任務。同時,「黃貂魚」無人機具有良好的隱身能力,在提供加油功能的同時,「黃貂魚」依舊可以執行戰場目標偵察和精確打擊任務。作為一種長航時、大載荷的艦載無人機,「黃貂魚」無人機還可充分利用其作戰半徑,打造成美國海軍急需的海基情報、監視與偵察平臺,為航母編隊作戰提供保障。
美國海軍將領約瑟夫·穆洛伊曾明確表示,美國海軍將繼續在提升艦載機編隊規模和生存能力上下功夫。集中精力將「黃貂魚」無人機打造為空中加油利器,同時兼具情報偵察和打擊能力,將成為美國海軍的最優選擇。
通用原子能航空系統公司提出的UCLASS項目方案(模擬圖)
航母作戰的「力量倍增器」
早在本世界初,為充分提升海上打擊平臺的經濟適用性和作戰效率,美國海軍開展了「艦載無人機攻擊與打擊平臺」(UCLASS)項目。作為一種無人打擊平臺,UCLASS項目旨在設計一種同時兼具遠航程和隱身性能,可實現「察打一體」功能並可深入內陸的新型攻擊平臺。在UCLASS項目中,先後有波音公司、通用原子能航空系統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參與其中,耗費資金在6000萬美元以上,經過數年的投入和發展,已經初具成果。
通用原子能航空系統公司採用了與「復仇者」系列相似的氣動布局,在航程和載荷上具有巨大優勢。波音公司依靠X-45系列無人機的技術基礎,在驗證了飛翼布局氣動外形後,進一步發展成「魔鬼魚」原型機。作為最有可能成為「黃貂魚」項目的定型型號,諾格公司研製的X-47B雖無法擁有同有人駕駛飛機一樣獨立執行具有高度靈活性任務的能力,仍有一些技術指標尚未達到要求,但已多次在「尼米茲」級航母上開展起降、數位化環境下空中加油通信能力,充分驗證了該無人機系統的穩定性。
X-47B充分滿足了美國海軍要求具備裝載更多武器空間的技術需求,同時飛翼構型升力大、隱身性能好。隨著X-47B無人機和艦載監視、攻擊無人機系統的加快推進,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艦載機攻擊能力正向無人時代轉變。根據計劃,未來十年美國海軍艦載機部隊將針對現有平臺進行升級,大規模引進F-35C隱形戰鬥機和MH-60R反潛直升機,可進一步提高美國海軍的信息融合能力、反潛偵察和電子戰實力。
「黃貂魚」自誕生起,一直在不斷變換身份。起初,美國海軍將其定位於長距離隱身轟炸機,其後被改為兼具偵察和打擊能力的攻擊型無人機,最後艦載無人加油機得到了優先發展。為航母配屬艦載無人機,無疑將進一步提升航母戰鬥群的戰場支援能力。「黃貂魚」的快速推進,正表明美國海軍對於艦載無人機需求的迫切性,目前美國海軍已指定到2021財年為「黃貂魚」撥款21.6億美元。
波音公司提出的UCLASS項目方案(模擬圖)
無人機上艦催生海戰變革
事實上,無人機的運用還面臨諸多問題。使用遠程控制系統的無人機極易受到電子幹擾,目前針對無人機專用的反無人機武器已經出現。而在近距離格鬥過程中,無人機的飛行性能也與有人駕駛戰機存在巨大的差距。如何進一步挖掘無人機的應用潛力,仍需要在實戰中不斷探索。
有人駕駛飛機和無人機混合使用是未來美國航母艦載機編隊的發展趨勢。根據「聯合無人空戰系統」的項目設計,未來美軍無人機將主要用於支援現役戰機作戰。將無人機改裝為空中加油平臺,可有效解決現役加油機需要從陸地機場起飛,無法隨艦行動配合艦載機作戰的局面,將進一步提升美國海軍現役戰機的作戰半徑和打擊範圍。
無人機上艦,將進一步提升艦載機編隊的空中加油、情報偵察和信息指揮能力,大大提升執行任務的彈性和行動效率,同時有利於延長有人駕駛飛機的使用壽命。「黃貂魚」無人機在進入航母編隊後,可大幅增加美國海軍現役艦載機的航程,從而為有人駕駛戰機在更加安全距離上執行作戰任務提供了保證。
通過在無人機上配屬先進傳感裝置和指揮控制系統,將為美國海軍艦載機作戰建立高度信息化的空中指揮所,形成龐大靈敏的戰場態勢感知網絡。同時,在執行近岸轟炸、打擊海盜等近距離作戰任務中,無人機相比現役戰機在航程、武器裝載等方面更有優勢,同時還可避免造成人員損傷。
美國海軍在今年4月份已經成功在「卡爾·文森」號核動力航母上部署了無人機指揮中心,實現航空母艦對無人機的指揮控制功能,為未來「黃貂魚」正式上艦做好了技術鋪墊。為確保無人機順利上艦,美軍甚至重新規劃了航母艦體的內部結構。在經歷正式選型和完善試驗後,預計美國海軍最早將於2021年部署「黃貂魚」無人機。「黃貂魚」上艦意味著美國海軍艦載機攻擊群首次擁有了全天候、全時段的監視覆蓋和更遠更廣的打擊能力,是未來海戰「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的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