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臺灣是川普合適的籌碼嗎?

2021-02-24 IPP評論

IPP評論是鄭永年教授領導的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2016年12月2日,川普接聽了臺灣領導人蔡英文打去的電話,並質疑美國幾十年來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蔡英文政府和美國親臺遊說團體的相關人士都承認這次通話策劃已久。


01

美臺之間存在共同的政治認同

2016年12月2日,美國候任總統唐納·川普接聽了臺灣領導人蔡英文打來的電話,罔顧美國幾十年來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是自1979年以來,歷屆美國政府為了與中國保持穩定、健康的關系所採取的最重要的舉措,也可以說是1979年之後中美關係穩定的基石。雖然從最初的猜測來看,是川普對外交禮儀的無知導致了這樣的事件,但隨後蔡英文政府和美國親臺遊說團體的相關人士都承認這次通話策劃已久。事實上,在這次通話之後,川普宣稱美國沒有必要被「一中原則」約束,「除非我們跟中國在其他項目上有什麼協定,比如貿易」,從而給中美關係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川普的立場表明,一旦他入主白宮,他將給「一中原則」和兩岸關係製造更多的不確定性,並且可能以此為籌碼迫使中國在中美其他有爭議問題上,如南海問題、貿易等,作出妥協。雖然川普團隊可以簡單地主張以臺灣作為籌碼來對抗中國大陸,但是當今美國、中國大陸和臺灣三者之間的關係比此複雜得多。

比如,由於臺灣主權問題直接關係到當代中國人的政治身份認同以及大陸執政黨的合法性,假如美國政府採取任何在「一中原則上逆行倒施並且幫助臺灣提高其外交地位的行動,這就可能踐踏中國的紅線並破壞1979年以來中美關係的基礎。

從另一方面來說,鑑於臺灣自1980年代以來經歷了重大的政治轉型和政治身份認同轉變,在美國國內也獲得強大的政治支持,尤其是在共和黨和其他保守派內部,川普如果簡單地將臺灣作為一個與中國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就將可能面臨強大的國內反對力量。因為臺灣已經成為一個制度化的民主政體,美國的政治體制與其有著相似的認同。

此外,由於1979年的《與臺灣關係法》要求美國對臺出售武器並確保美國「維持保護臺灣的能力」,如果川普無法執行美國的這項法律,華盛頓可能面臨失去其政治合法性的風險。因此,不僅北京方面會拒絕任何提高臺灣國際地位的舉動,而且,臺北方面在華盛頓不斷增強的影響力以及與美國對自由民主的共同認同也使得如今的臺灣大不相同,不會僅僅是川普討價還價的一個籌碼。

基於上述理由,本文認為,由於臺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候任總統川普將臺灣簡單地作為一個對付中國大陸的籌碼的想法可能會非常困難——如果不是危險的——尤其是在他繼續無視「一個中國」政策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因為美臺間共同的政治認同和臺灣在華盛頓的政治影響力,川普國內的政治盟友極有可能對他施加壓力,使他不僅僅把臺灣當成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


02

川普會為了臺灣而冒險嗎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統一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明確表達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對中國來說,執政黨的合法性與恢復中國大國地位、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包括收復臺灣)息息相關。此外,中國共產黨為了增強其國內合法性,一直提倡基於1840至1949年中國受帝國主義列強——尤其是歐洲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害歷史的民族主義,大部分中國人也的確認同整個中華民族擁有一個過去飽受外強侵略的「集體記憶」的說法。在這層意義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基礎是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民族復興」這個長期目標。

學者克裡斯·奧格登(Chris Ogden)認為,將這種中國自我構建的認同應用到臺灣時,解決臺灣問題仍然是中國共產黨未竟的事業。此外,由於臺灣是被日本——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對手——奪走的,解決臺灣問題可以被看成是糾正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上共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一種手段,從而一個基於統一大國地位的更加自豪的中國人身份可以取代歷史受害者的身份。這也是為什麼一旦臺灣或某一第三方——就像本案例中的美國——採取任何使臺灣成為法理上的主權國家的行動,都會踐踏中國的紅線,並可能因此招致北京方面的軍事反應。

在學者詹姆士·帕默(James Palmer)看來,即使撇開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合法性不說,絕大多數中國人仍然無法理解為什麼臺灣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除了認同和觀念之外,中國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規定,假如臺灣謀求獨立,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具有採取非和平方式以制止臺灣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的權利。因此,除了黨的合法性和民眾的支持外,北京還有採取軍事行動阻止「臺獨」的法律依據。


考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當代國家認同、中國共產黨自身圍繞臺灣政治地位的政治合法性和《反分裂國家法》,顯然,北京方面不會把臺灣當成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自從川普暗示他想通過否認「一個中國」政策以迫使中國與其在諸如貿易、南海問題等事情上達成更好的交易時起,他就已經觸及了中國最重要的核心利益之一。雖然川普可以簡單地把臺灣看做一顆棋子,但出於政治和法律原因,臺灣對中國來說遠遠重要得多,因此未來的川普政府可能會遭遇重大困難(如果不是軍事衝突),假如它將臺灣作為與北京做交易的籌碼的話。

例如,上一次美國政府邀請臺灣「總統」訪問美國是在1995年,1996年3月中國共產黨向臺灣主要港口以外的海域發射彈道飛彈以回應此事,引發了1996年的臺海危機。1995—1996年的危機以美國海軍在臺灣海峽附近部署兩個航母戰鬥群而結束,北京認為其無法對兩個美國海軍航母群構成威脅是外國軍事力量優勢給予的又一恥辱。因此,隨後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通過允許解放軍在未來十幾年年保持每年兩位數的國防預算增長,加快了解放軍的現代化步伐。

雖然1996年臺海危機對臺灣來說似乎是一個兵不血刃的勝利,但即使在1990年代,當中國大陸軍事力量還不屬於世界先進之列時,其仍然做好了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的準備,因此不能排除一旦臺灣尋求法理上的獨立,如今的中國大陸將更加傾向於對臺灣採取嚴厲的軍事行動的可能性。儘管美軍在許多方面依然保持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勢地位,但後者過去二十年的現代化建設已經給美國與其盟國製造了許多不確定性。


倘若臺海爆發戰爭,如今的美國軍隊無法再保證能在不遭受重大傷亡和冒核戰爭風險的情況下取得對中國的絕對勝利。然而,沒有人能夠擔保華盛頓不會採取軍事幹涉,尤其是在其國內政治壓力下。

另一方面,一旦臺海戰爭爆發,即使美國不會直接介入衝突,中國仍將面臨西方國家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上的孤立,正如2014年俄羅斯吞併烏克蘭領土之後美國和歐盟對它的所作所為一樣。同樣需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與烏克蘭相比,臺灣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中享有更加強有力的政治支持,這一點將在本文接下來的章節予以解釋。

西方的多邊經濟制裁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大浩劫,導致大規模失業和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然而,臺海戰爭最大的受害者將是臺灣人民,因為他們大部分會直接被戰火包圍。因此,如果臺海爆發武裝衝突,對兩岸來說,都將是一場經濟、政治和人道主義災難。

事實上,儘管在川普公開質疑「一個中國」政策之後,北京方面對12月2日這通電話的反應還算相對溫和,但12月15日,北京就在南海強行截獲了美國海軍的水下無人探測器。據歐亞集團創始人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稱,「川普確實相信美國在國際上擁有一個強大得多的談判地位,而中國人將要讓他明白,現實根本不是這樣的」 。

所以,雖然不能排除川普的外交政策團隊可以成功地將臺灣問題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的可能性,但這種舉動很危險,尤其是因為臺灣尋求法理上的獨立的舉動或接受更多第三方的外交承認的做法將跨越北京的紅線,而這個紅線的基礎是當代中國政治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和中國的法律。因此,使用臺灣為籌碼與中國大陸「討價還價」不是聽起來那麼簡單的,不顧可能的後果而如此行動很可能導致軍事衝突。


03

臺灣政治身份認同的轉變和對美國政治的影響

對候任總統川普來說,將臺灣當成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不但很可能面臨一個極其不合作的中國,而且,臺灣從專制政權向自由民主政權的轉變以及臺北在美國國內政治中傳統的巨大影響力也可能構成對川普的另一個挑戰。這是因為1987年後臺灣結束了獨裁統治並成為一個與美國擁有相似政治認同的自由民主政權,臺灣不再僅僅是美國的地緣政治堡壘。

當代圍繞臺灣主權的爭端可追溯至甲午戰爭(1894—1895年),當時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當時的中華民國才收回臺灣。日本投降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接收了臺灣,但在面臨當地人民對腐敗的抗議以及對中國共產黨和臺灣獨立的支持時,1947年蔣介石以一場暴力的鎮壓作為回應,導致兩萬多名臺灣當地人和土著居民被屠殺。用學者馬爾特·凱丁(Malte Kaeding)的話說,這場被稱為「二·二八事件」的鎮壓,導致了國民黨支持者(很多在1940年代後期跟隨蔣介石到臺灣)與臺灣「本地人」(包括在1945年以前就已經在臺灣生活了幾個世紀的漢人、客家人和土著人等)的「民族內部」分裂。

直到今天,二·二八事件仍然是臺灣「臺獨」的一個重要理由,提醒著臺灣人所謂「中國政治文化」的專制與暴力,無論實施這種暴力的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在這層意義上,二·二八事件成為臺灣原住民自身在「中國」國民黨統治者手中受害的傷疤。

然而,學者陳柔蘭認為,儘管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執政的國民黨還是成功地在臺灣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認同。這種中華民族認同成為國民黨以軍事手段從共產黨手中奪回中國大陸政治目標的理由,尤其是在冷戰最激烈的時候。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股由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黨促進的中華民族認同共同推動的「大陸熱」使得許多臺灣人民增加了與大陸的互動。

然而,儘管兩岸互動增加了,陳柔蘭卻指出 「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的社會和文化差異感也增強了。因此,為了恢復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臺灣人民不得不重新審視兩個政權之間的政治分歧。中國頻繁的軍事演習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感知上的政治分歧。假如臺灣人民感覺到他們不斷遭受威脅,一種對臺灣的積極的政治認同可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並且成為對抗中國大陸的武器」,尤其是在1996年臺海危機之後。

用國際關係學者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的話說,民族國家間或像臺灣這樣的非國家行為體間的國際政治,以「相互作用」為特徵,這意味著「當一個政治體本著滿足自身利益來對待其他行為體時,就難以得到它們積極的認同」.相反地,一個政治體的攻擊性行為會迫使其他政治體以類似的行為來回應。因此,「我們」正是通過每個自我認同的政治組織之間的社會互動過程來確定誰是「別人」以及哪些「別人」是敵對的、中立的或友好的。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兩岸關係中,臺灣人與大陸的互動實際上導致了對臺灣認同以及大陸是「別人」的認知的增強,儘管大部分大陸人仍然把臺灣人看作「我們」中國人的一部分。

同時,在1979年美國與臺灣斷絕外交關係和國民黨專制統治30多年之後,「總統」蔣經國通過允許「立法院」席位選舉和反對黨民進黨(主要由臺灣本土人組成)的創建,推進了臺灣的民主化進程。所以,學者彌敦(Nathan)和史考貝爾(Scobell)認為,蔣經國通過民主化使臺灣的國際地位重新合法化,這使得2300萬臺灣人在面對北京繼續要求政治統一的情況時,有了更多的談判籌碼。

當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Carter)與臺北斷絕外交關係並與北京重新建交時,美國國會也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1979年《與臺灣關係法》。正如學者謝淑麗所說,臺灣的民主化給了美國一個正當性來保衛臺灣,使北京更加難以用武力手段尋求政治統一。事實上,許多美國人早已錯誤地把臺灣看成一個獨立國家。此外,由於臺灣目前在華盛頓擁有一個「最強大和資金最雄厚」的遊說組織,臺北在美國國會享有廣泛的政治支持。

謝淑麗還指出,因為臺灣1987年後的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大多數美國人對臺灣人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因此,美國拒絕承認「一個中國」政策的做法不但會踐踏中國的紅線;而且,基於謝淑麗的觀點,川普政府也會面臨美國國內對臺灣強大的政治支持,臺灣在美國的支持者不會容忍臺灣僅僅被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

事實上,據《華盛頓郵報》報導,12月2日這一歷史性的通話是臺灣和候任總統川普的外交政策團隊中的專家和臺灣支持者提前數周就策劃好的。臺灣「總統」的一位發言人黃重彥證實,這通電話是經過策劃的。而且,在共和黨2016年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川普的一些政治盟友將1982年美國對臺六項保證加入其黨綱,並承諾在亞太地區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以應對所謂的中國擴張性行為。

對臺六項保證規定指出:美國不設定停止對臺軍售的日期,不在決定對臺軍售前和中國大陸諮商,不在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擔任調解人,不修改1979年《與臺灣關係法》,不改變在臺灣主權問題上的立場,不迫使臺灣與中國大陸談判。更具體地說,川普過渡團隊成員、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前任主席埃德溫·福伊爾納(Edward J. Feulner),在策劃12月2日蔡英文和川普的這通電話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5月至10月收到14萬美元之後,如今是華盛頓律師事務所Alston & Bird說客的前議員鮑勃·杜爾(Bob Dole)也協助策劃了這起通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的一些高級顧問——包括他的白宮幕僚長雷恩斯·普瑞巴斯(Reince Priebus)和新成立的國家貿易委員會的負責人皮特·納瓦羅(Peter Navarro)——非常支持增強臺灣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以制衡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地緣政治影響力。11月7日,納瓦羅在《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歐巴馬政府對臺灣的做法是令人震驚的。亞洲這座民主的燈塔,也許是美國在全世界軍事最脆弱的夥伴」。因此,他認為,下屆政府——在此情況下,即川普政府——應當抓住機遇,增強與臺灣以及日本、印度、韓國和越南的軍事、經濟和外交關係,以制衡崛起的中國大陸。

最後,除了美國政治精英和人民對臺灣基於共同民主價值的「親和力」,候任總統川普自己的政黨和政治盟友也將推動增強與臺灣的政治和軍事關係。即使川普本人認為臺灣僅僅是一個與中國大陸談判的籌碼,鑑於候任總統需要其共和黨內的政治盟友和幕僚(他們在增強與臺灣的外交關係方面更加認真)在其他國內和對外政策事務上的支持,川普將面臨強大的國內政治壓力,遠遠不止把臺灣當成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那麼簡單。

所以,就像納瓦羅所說,在川普政府和共和黨佔主導的新國會下的中美關係可能會惡化,意味著美國將會出售更多武器給臺灣,鼓勵臺灣參加國際組織並向中國大陸宣傳臺灣是成功的自由民主的「燈塔」。因此,由於臺灣在美國政治中擁有很強的發言權,對候任總統川普來說,很難把臺灣僅僅當成一個與中國大陸打交道的籌碼。

04

另一場臺海危機的到來

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和中國法律,候任總統川普在試圖利用臺灣問題、提高臺灣外交地位、繼續無視「一個中國」政策,以迫使中國大陸在諸如貿易和南海問題等事務上做出妥協的時候,極有可能遭遇困境。

這是因為,如果北京認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或者臺北受到第三方——諸如美國——的重大政治和軍事支持,就不能排除出現另一場臺海危機的可能性,使得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更加難以預測。中美在臺灣海峽的對峙還可能引發在其他地區例如南海的對峙,北京方面如果在川普令人生厭的威脅下妥協,將面臨失去其國內政治合法性的風險。假如被逼入絕境,除了對可感知的美國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略採取冒險行動之外,北京別無選擇。這就是為什麼使用臺灣作為對付大陸的籌碼可能既危險又不穩定。臺灣對川普來說可能是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但它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線。


另一方面,由於臺灣在美國公眾中享有重大的政治支持,尤其是在共和黨內,倘若川普把臺灣問題僅僅當成與中國大陸談判的籌碼,他可能面臨自己的政治盟友的反對。正如12月2日那通電話的安排所表明的,臺灣在美國的政治影響(包括對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不容小覷。此外,川普還必須遵守1979年《與臺灣關係法》。因此,雖然本文不排除川普可以成功地使用兩岸關係作為處理中美關係討價還價的籌碼的可能性,這種舉動卻很可能面臨與中國爆發武裝衝突的危險和美國國內的政治阻力。

 

                                         

*本文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原創稿件,文章英文版發表於時政評論網站IPPREVIEW.COM。

作者:IPP研究助理羅維。

譯者:王婉。

編輯:IPP傳播。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擁有一支以鄭永年教授為領軍的研究團隊,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微信ID:IPP-REVIEW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相關焦點

  • 臺退將警告臺當局:美國把臺灣當籌碼 想玩你!
    自美國籤署針對中國的貿易備忘錄後,美國屢屢向中國發起「貿易戰」,加上所謂「臺灣旅行法」通過後,美高官接連訪臺,這一系列舉動引發島內輿論對臺灣的擔憂。「臺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前團長、退役海軍少將淡志隆向臺當局發出警告,「美國是想把臺灣當成籌碼,美國是想玩你呀!」
  • 黎建南:川普絕對想來臺灣,但蔡英文不敢請他來
    民進黨當局是在彌補早前「一邊倒」地為川普搖旗吶喊的尷尬嗎?臨下臺的川普政府則繼續狂打「臺灣牌」,蓬佩奧妄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又釋放出要與臺灣開展「經濟對話」的信號,目的是什麼?島內擔憂的「川普卸任前突訪臺灣」有可能成行嗎?
  • 祁冬濤:臺美建交是個「假議題」 未來談判需要籌碼
    但是只要不打起來,這個意義就有限,可能只是讓大陸軍方更有信心,更有資本、更有籌碼,包括在國內政治上更有發言權。顯然,中國現在是在等美國大選的結果。這是對的。因為川普一直想通過臺灣問題來挑釁大陸,逼著中國和他「打架」,一旦發生衝突,那對川普的選情就非常有利了。那麼中國呢?自然是你越逼著我和你打,我偏偏躲著不和你打。說不定再過一個月,你就下臺了。為什麼要打呢?
  • 美國已拉開犧牲臺灣的序幕
    近日川普總統又剛剛籤署了「臺灣旅行法」,在法律上允許臺灣政府的高官訪問華盛頓,在實質上將美臺關係提升至準官方關係,因而對中國一直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產生了嚴重的衝擊。人們不禁要問,美國政府和川普總統為什麼如此堅持提升美臺關係,不惜激怒中國,甚至犧牲和中國的關係?很多評論習慣性地認為這是因為川普要將臺灣作為籌碼,好在和中國進行貿易戰時討價還價。
  • 臺灣的下一步,要麼被出賣,要麼當炮灰
    其實美豬美牛,是臺灣非常好的一張談判籌碼,美國想要美豬美牛進臺灣,那也必須要美國付出相應的代價。可阿菜呢?從美國那裡屁的好處都沒拿到,白白將這塊大籌碼拱手送給美國。川普什麼損失都沒有,臺灣在阿蔡手上居然乖乖的開放美豬美牛了,川普真是做夢都會笑。
  • 一定要走臺獨之路嗎?臺海發生戰爭,美軍是救生員嗎?臺灣應引進薩德系統嗎?聽聽臺灣前空軍副司令的心裡話
    川普在競選期間和擔任總統初期,展現對大陸強硬的姿態,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更掀起中美之間的外交風波。2017年1月20日新任美國總統川普宣誓就職,他出人意料的在就職前打破中美雙方多年默契,接受了蔡總統精心設計的一通道賀電話。
  • 挑戰大陸給拜登挖坑川普不是「真愛臺灣」而是「真愛利用臺灣」
    可見川普政府所謂的「真愛臺灣」其實是「真愛(利用)臺灣」!美國一再友臺背後的如意算盤:川普請客拜登買單拜登政府的新任國務卿人選布林肯,將被迫在上任初期就美臺官員交流問題表態。(圖/推特@ABlinken)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今(12)日質疑,過去3年多的時間,難道川普心中都沒有臺灣嗎?
  • 拜登對臺灣好? 臺灣學者:不會像川普一樣瘋
    川普下、拜登上,未來美國政府如何處理川普任內遺留的中美結構衝突,以及臺灣將如何面對世界新局,是臺灣社會持續關心的話題。
  • 國會塞過來的「臺灣牌」,川普會打嗎?
    再加上前幾天我駐美大使館公使李克新對美發出警告,「美艦停靠高雄之時,就是大陸武力統一臺灣之日」,使川普如何處置該法案更成為焦點。其實,川普在如何處理該法案上並沒有多少選擇餘地。這個法案包含了美軍2018財年預算等眾多內容,涉臺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川普不可能因為這一小部分而擱置該法案。即使川普不籤署,美國國會仍可在兩個月後表決,獲三分之二通過,該法即生效。
  • 在高雄建港口,在臺北建海關,向臺灣售隱形戰機,美國這是要將臺灣重新殖民化嗎?
    2017年12月12日,川普籤署《國防授權法》,該法允許美國軍艦造訪並停靠臺灣,內容中提到將重新建立美國海軍在高雄或臺灣其他適當港口的定期停靠港口,並允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接收臺灣的停靠港,協助臺灣海軍建立本土防衛能力,開放未來巡航南海爭議島礁的美國軍艦停靠高雄港的權限。
  • 中評社評:川普瘋狂出拳中國 挖坑讓臺灣跳
    臺灣對美國政權交接前這股亂流,顯然是在操作左右逢源,混水摸魚策略。民進黨當局一方面全然配合川普演出,也不得罪拜登。諸如11月20日登場的臺美經濟對話,川普任期到明年1月20日就結束了,現在能談出什麼?但只要美方願意談,臺灣就百分百配合,可想而知經濟對話的結論一定是以「抗中」為基調。
  • 「衝之鳥」事件是蔡英文流失兩岸籌碼的警訊
    這次的巡護時間約一個月,船上都備有機炮、槍枝,要讓每年約有一百到兩百艘的臺灣漁船可以安心在衝之鳥礁海域捕魚。近期臺灣籍漁船及船長在衝之鳥礁捕漁遭日方扣留事件,最主要的焦點就是:臺灣方面眾口一詞,炮轟日本太「鴨霸」,衝之鳥根本就是礁。
  • 川普對臺灣臨去「秋波」 蔡英文上套後該如何面對拜登?
    多名兩岸涉臺專家也擔憂,民進黨當局頂著無數罵名堅持走「親美反中」路線,對川普照單全收,讓臺灣民眾淪為「小白鼠」,今後在面對拜登新政府的時候日子恐怕更不好過。  第三,川普政府與日強化防衛,軍事上牽制中國大陸,應受肯定,但過去4年川普政府在外交領域失策連連,令臺灣地區處境更脆弱,例如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就讓臺灣地區失去參與國際貿易協議最佳機會。文章稱,自由民主臺灣只能在一個由法治和規範構成的體系下生存,但法治和規範卻被川普政府破壞殆盡。
  • 今時今日,臺灣還能當美國制華的一張牌嗎?
    川普在美國歷史上,或許沒有哪位總統,像川普這樣從競選到勝出,一路伴隨著這麼多的爭議。即便現在離他上任只剩幾天時間了,全美各地仍在醞釀大規模示威,甚至威脅讓他當不成總統。2017年1月2日,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自己曾與蔡英文通電話,打破了美國外交界數十年來的基本規則專家:川普不是「嘴大無遮攔」  是赤裸裸的敲詐!
  • 臺軍方證實美軍抵達臺灣?沒有川普後,兩岸關係會走向緩和嗎?
    沒有川普後,兩岸關係會走向緩和嗎?文/陸詢(鳳凰網《臺灣日月談》特約作者)美國總統選舉高潮迭起,懸宕5天後,8日終於確定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及副總統候選人哈裡斯勝出。過去4年,川普批准10次對臺軍售,籤署「臺北法案」、「臺灣旅行法」等法案,讓蔡英文誇口宣稱「史上最好的『臺美關係』」。
  • 川普的三七二十一
    對於美國總統川普來說,這句話送給他倒頗為合適。一直以來,他的我行我素風格都是說了就做,或做了再說。身邊幕僚的意見不重要,有不同意見你就滾蛋;美國盟友的利益不重要,想要從我這裡分一杯羹不可能;而至於其他國家就更不要說了,依靠美國強大的實力,川普既是一個任性的總統,也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總統。總之,不管三七二十一,老子高興咋做就咋做。
  • 取消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訪問臺灣行程是拜登團隊的「撥亂反正」嗎?
    川普政府執政4年以來,其核心團隊成員在反華上無所不用其極,即便是在即將結束任期的當下,仍然頒布了一系列的反華強硬政策。川普政府的反華前鋒、國務卿蓬佩奧上周更是宣布全面取消美國官方人員與臺灣交往的限制之後,美國外交系統的一些反華「小丑」率先跳了出來開始最後的瘋狂表演,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更是主動提出訪問臺灣。
  • 稜鏡 | 華盛頓準備再次與北京打臺灣牌?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0日刊登題為《華盛頓準備再次與北京打臺灣牌嗎?》的報導稱,中國內地分析人士說,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兩項親臺法案,美國總統川普可能準備將臺灣作為中美關係談判的籌碼。這些法案仍需得到美國參議院和總統的批准才能成為法律,但這一過程一定會讓北京深感不安。
  • 蔡英文回應臺灣成棋子:其實川普是我們的棋子
    中國臺灣網4月10日訊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9日接受島內電視政論節目專訪。據臺灣《中時電子報》、中評社等多家媒體報導,訪談中,圍繞美國日前單方面發動「中美貿易戰」,並頻頻試圖借軍售等各種手段操弄「臺灣牌」的近期局勢,主持人提問蔡英文:臺灣是否會成為美總統川普的棋子?誰料蔡英文當場語出驚人表示:「我的回答是這樣,你不要小看臺灣2300萬人」,臺灣的經濟和防務都有相當的實力。
  • 川普聯大演講揚言摧毀朝鮮!半島戰爭真的要來了嗎?
    一、川普聯大講話,是代表軍工集團發出戰爭信號美國總統在重大國際場合的講話,並不代表個人意見,而是嚴格執行美國統治集團的戰略部署。川普的權力基礎是美國軍工集團、猶太右翼金融集團與華爾街,去年上半年,美國軍工集團核心工具--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成為最早替川普背書的重要力量。如今,川普政府關鍵崗位上也充斥著川普口中的「我的將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