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臺灣好? 臺灣學者:不會像川普一樣瘋

2022-01-29 杭子牙

川普下、拜登上,未來美國政府如何處理川普任內遺留的中美結構衝突,以及臺灣將如何面對世界新局,是臺灣社會持續關心的話題。

 

北京時間1月22日,國民黨旗下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行了「美國兩岸政策的變與不變」研討會,由智庫召集人、前國民黨立委林郁方主持,並與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榮譽教授邱坤玄、臺灣大學國企系教授盧信昌、淡江大學戰略所教授何思因等人與談。

 

林郁方首先認為,拜登政府上任後,不會等處理內政之後再著力外交事務;相反的會外交內政同時處理,包含阿富汗撤軍、伊朗核協議、南海的美中軍艦對峙等重要問題都無法暫時擱置。

 

林郁方指,「美中關係牽動兩岸關係,民進黨很多人認為美中關係會持續惡化,對臺灣也是最好的,但我認為,美中會有持續鬥爭的地方,但也有走向和解的部分會出現。」

 

林郁方進一步指出兩個中美關係可能走向緩和的觀察重點:第一,美國準國務卿布林肯在參議院雖然提到中、俄對美對抗增加,稍後講美國要和盟國合作,再提到要對抗「俄羅斯、伊朗,朝鮮」威脅,卻沒再提到中國大陸;

 

第二,拜登就職典禮時提到,回顧2011年在四川成都訪問時,中方陪訪領導人問他如何定義美國,拜登說是「possibilities」(可能性),後面多次提到,和打交道的對象要「respect」(尊敬),多次重複此字,他認為布林肯和拜登這兩次講話都釋放出訊息,意味美國準備願意跟中國大陸和解,改善關係。

 

至於前國務卿蓬佩澳卸任前要鬆綁臺美交往限制,布林肯說「正在認真研究臺美交往規定」,卻一直重提《與臺灣關係法》、三公報。林郁方指,民進黨可能會不喜歡看到中美和解,但他認為中美和解反而是兩岸和解契機,可以帶動後者。

 

林郁方強調,中美會繼續競爭,臺灣重要性是不會稍減的,美國會繼續需要臺灣,因為臺灣是美國和中國大陸打交道時的重要籌碼,當中美關係改善,臺海、南海對峙緩和,會讓兩岸關係改善很多。

 

邱坤玄表示,拜登上臺後的施政重點是恢復「秩序」(order),對內控制新冠狀病毒疫情、消彌紅州與藍州的對立、緩和兩黨極端化的趨勢、重建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促進種族平等;對外的部分,則恢復美國所建立的制度與規範,恢復盟邦與夥伴對美國的信心。這些都是國際與國內政治深刻變化結果,而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拜登上臺後將優先處理內政的問題。

 

邱坤玄認為,拜登雖仍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是強調「競爭」下的共存與合作。美國必將加強自身的威懾能力,維持在軍事、關鍵技術創新和研發的領導地位,在「兩極」的區域均勢下與中競爭,包括南海、科技、臺灣與網絡問題,同時與中國大陸在防疫、氣候、經濟、武器管控等議題進行合作。

 

邱坤玄認為,拜登將強化美國建立的國際組織與規範,恢復與盟友關係,共同應對中國大陸的挑戰。

 

但邱坤玄也坦白的說,拜登將回到美國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會在臺灣主權問題上採取立場,同時在兩岸保持戰略模糊立場,表明不支持臺灣獨立,但會支持臺灣擴大國際活動空間,加入不以國家主權為單位的國際組織。

 

邱坤玄強調,臺灣如果真想改善兩岸關係氛圍,可鼓勵學術或社會各階層交流,目前學術界與對岸交流已出現寒蟬效應,「(蔡英文)政府可以馬上消除這些氛圍」。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何思因認為,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各項規範,到了拜登政府手上,一時很難改掉,因為美國講究法治,馬上要拆掉這些是很不容易的。換句話說,川普政府已經讓美國各界認知到中國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挑戰,現在要看的就是,拜登政府可以把美中關係改進到什麼程度。

 

至於臺灣社會關心的「臺灣問題」,何思因表示,美國務卿布林肯在聽證會上被問到關於臺灣問題,他的回答完全就和歐巴馬時期一樣,所以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臺灣問題是跟中國政策掛在一塊,拜登政府不會像川普政府把臺灣推到前臺,而是「放在爐灶後方」。

 

何思因認為,拜登這樣作對臺灣是好的,因為兩岸關係現在大概是1979年以來最糟糕的時候,所以當臺灣被拜登政府放到後臺時,美國等於就先把可能的爆炸引信拆掉,然後美國和中國慢慢改善關係的時候,臺灣也可以開始跟中國大陸改善關係。

相關焦點

  • 川普對臺灣臨去「秋波」 蔡英文上套後該如何面對拜登?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即將卸任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高調宣布取消所謂「美臺交往限制」,3名美國學者15日在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網站發表評論指出,川普政府卸任前做此宣布,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欠缺對印太政策全盤考慮
  • 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儘管拜登本人還沒有對中美關係的定性定位和臺灣問題明確表態,但已基本可以看出端倪。早在拜登就職前,其核心幕僚、外交政策顧問艾利森就放風,拜登「明白一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首都在北京,不會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緊接著,美「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表示,希望海峽兩岸能進行和平對話。
  • 拜登首發「臺灣牌」 ,是挑釁還是試探?
    當世人告別了狂人川普,或許我們可以從美國國務院新聞稿、國防部長奧斯汀的證詞及重量級國際關係學者艾利森的訪問內容,爬梳未來拜登主政下的美國政府不會有不按牌理出牌的瘋狂行徑
  • 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一、對華將基本奉行「一中」政策早在拜登就職前,其核心幕僚、外交政策顧問艾利森就放風,拜登「明白一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首都在北京,不會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緊接著,美「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表示,希望海峽兩岸能進行和平對話。
  • 臺灣是美大選的關鍵?島內熱議「拜登會不會賣臺」
    5日,臺灣陸委會與桃園市政府等單位舉行美國總統大選與兩岸關係座談會。
  • 拜登最近這一系列操作,留給臺灣的時間不多了…
    最近有兩條新聞,一個是拜登和文在寅通電話,一個是美國軍艦航經臺灣海峽。
  • 【藍營學者:「臺灣牌」將隨川普出局】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如圖)的訪臺臨時遭到國務院喊卡,雖然國務院聲稱,這是為了確保政府交接能順利進行,而取消所有國務院官員出訪計劃的一環,但似乎也間接顯示川普政府已不再打臺灣牌
  • 拜登上臺後 美艦仍可能通過臺灣海峽
    臺灣一位大學政治系教授表示,美艦今年通過臺海次數增加,就是回應大陸軍機、軍艦持續在臺灣海空域出現,從美國角度,川普政府必須有所動作,不會坐視,增加美艦經過臺海頻率,也是為了「聲援」臺灣。一位戰略學者表示,川普卸任前剛完成相關布局,如美軍印太司令走馬換將、海軍部長剛宣布要成立第一艦隊,還有美國等印太國家和中國大陸的軍事張力,即便拜登上臺,美艦通過臺海的頻率在一、兩季之內應該不會降低。
  • 拜登政府為何首次用「臺灣民選代表」稱呼蔡英文?丨慢點·觀察
    關鍵時點,中方定調臺灣問題有何深意?臺灣「戰貓」又「作妖」? 蹭熱點造輿論被委任為臺灣「駐美代表」的蕭美琴,自稱是蔡英文的一隻「戰貓」。不僅因為她們倆是愛貓的「好閨蜜」,更因為蕭美琴在美國屢屢出格「作妖」,就像貓習慣在狹小的地方找到生存之地一樣,為蔡當局在「困窘」中,爭取所謂的「國際空間」。
  • 挑戰大陸給拜登挖坑川普不是「真愛臺灣」而是「真愛利用臺灣」
    美國總統川普(左)任期剩10天,下屆總統拜登即將上任。雖然美國總統川普在政權交接前瘋狂打「臺灣牌」,國務卿蓬佩奧也頻頻跳出來高調拋「解除所有與臺灣的交往限制」等震撼彈,企圖激怒中國大陸,島內媒體與網絡紛紛猜測蓬佩奧會不會同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Kelly Craft)一同「訪臺」,但美國務院發言人奧塔格斯(Morgan Ortagus)昨日發推特表示,蓬佩奧不會「訪臺」,行程已經排定最後一站是歐洲。
  • 臺海波濤:川普或蓬佩奧有意閃訪臺灣?
    近來有猜測說,川普團隊有可能在離任前的最後時刻針對臺灣問題搞大動作,包括派蓬佩奧訪臺,甚至是川普本人閃電訪問臺灣、宣布與臺灣建交等,中國怎麼辦?隨著交棒的日期越來越臨近,川普完全沒有表現出交棒的意願。在剛剛給競選的共和黨參議員造勢大會上,他重申不會交出權力,並表示將上訴至最高法。這周,川普政府還阻止了當選總統拜登的過渡團隊與國防部情報機構同僚的會面。
  • 拜登政府叫停多項對外軍售 臺灣當局火速做出回應
    如今,拜登已經正式入主白宮,如何處理對華關係,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新國務卿布林肯表示,中美關係是美國最重要的外交關係,但他同時稱,中美關係中競爭性加強,不過在氣候變化等共同利益上,將會尋求雙方合作。而拜登的幕僚長格雷厄姆·艾利森曾公開表示,拜登不會承認臺灣獨立,"一個中國"原則是毫無異議的。
  • 羅維:臺灣是川普合適的籌碼嗎?
    此外,由於1979年的《與臺灣關係法》要求美國對臺出售武器並確保美國「維持保護臺灣的能力」,如果川普無法執行美國的這項法律,華盛頓可能面臨失去其政治合法性的風險。因此,不僅北京方面會拒絕任何提高臺灣國際地位的舉動,而且,臺北方面在華盛頓不斷增強的影響力以及與美國對自由民主的共同認同也使得如今的臺灣大不相同,不會僅僅是川普討價還價的一個籌碼。
  • 《中國時報》社論:拜登時代「臺灣牌」的價值
    過去4年,民進黨全面選邊美國、押寶川普,得到的是川普狂打「臺灣牌」,高層官員高調專機來臺,大規模軍售等象徵性的支持。但在實質層面卻是兩岸關係加速惡化,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屢創新高;臺灣被排除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即使在「臺美關係」上,除了綠營津津樂道的「空前友好」之外,並沒有具體成效。
  • 中評社評:川普瘋狂出拳中國 挖坑讓臺灣跳
    川普一再衝著中國而來,12日發布行政命令從明年1月11日起,禁止美國公司與個人擁有或透過基金投資共軍所屬企業股份,投資人也必須在365天內完成撤資,華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以及生產監視設備的海康威視等都受波及。首屆「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也將於11月20日在華府及臺北兩地以實體結合線上方式舉行,川普一再對中國出拳,經貿戰、外交戰、臺灣牌會不會進展到軍事行動,全球都在看。
  • 黎建南:川普絕對想來臺灣,但蔡英文不敢請他來
    臨下臺的川普政府則繼續狂打「臺灣牌」,蓬佩奧妄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又釋放出要與臺灣開展「經濟對話」的信號,目的是什麼?島內擔憂的「川普卸任前突訪臺灣」有可能成行嗎?外界注意到,拜登在美國時間7日晚發表的勝選演說中說,「我始終相信,若要用一個單字來定義美國,必定是『可能性』……對,我相信這個國家的『可能性』。」
  • 社評:川普染疫給臺灣的啟示
    這一切變化應都源於川普病情的不確定性、與華府高層疫情連環爆。  像美國這樣醫療、科技超強的先進國家元首會染疫,完全出乎外界預料。現在研判接下來的局勢有多種可能,美中是否延續尖銳對抗很難說,會不會影響11月3日的美國大選結果,以及大選會不會如期舉行都無法預估。外界言之鑿鑿說川普染疫是作假、打悲情牌應是不致於,但未來的事沒人說得準。
  • 臺灣的安全是「紅線」? 拜登對臺政策令日本憂慮
    日本副防衛大臣中山泰秀25日表示,臺灣的安全是「紅線」,呼籲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要「堅定」支持臺灣。約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臺灣保證法」除了促進美國政府對臺軍售常態化外,也應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並且更新「對臺交往準則」。中山泰秀是自民黨眾議員,他日前接受路透訪問時,敦促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對臺灣採取與即將卸任的川普類似的路線。
  • 臺灣學者:中國大陸「打」臺灣方式很多 不見得是戰爭
    臺灣學者:中國大陸「打」臺灣方式很多,不見得是戰爭。(圖片來源網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過後,兩岸關係也沒有和緩跡象。臺灣政治大學學者嚴震生在接受香港中評社採訪時表示,兩岸之間已經完全沒有回頭路,未來10年至20年,中國大陸一定會對臺灣採取強硬的作法。
  • 取消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訪問臺灣行程是拜登團隊的「撥亂反正」嗎?
    克拉夫特訪問臺灣如果成行,將會給拜登政府未來的對華政策改變造成相當大的困擾。拜登要在對華政策上做出改變,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如果拜登在臺灣問題上比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有所後退,那麼就很有可能被共和黨打上對華軟弱的標籤。但如果繼續不改變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對華關係將更加難以轉圜,也就很難跳出川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給他挖的坑,就會限制拜登未來在一些國際問題上與中國開展合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