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下、拜登上,未來美國政府如何處理川普任內遺留的中美結構衝突,以及臺灣將如何面對世界新局,是臺灣社會持續關心的話題。
北京時間1月22日,國民黨旗下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行了「美國兩岸政策的變與不變」研討會,由智庫召集人、前國民黨立委林郁方主持,並與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榮譽教授邱坤玄、臺灣大學國企系教授盧信昌、淡江大學戰略所教授何思因等人與談。
林郁方首先認為,拜登政府上任後,不會等處理內政之後再著力外交事務;相反的會外交內政同時處理,包含阿富汗撤軍、伊朗核協議、南海的美中軍艦對峙等重要問題都無法暫時擱置。
林郁方指,「美中關係牽動兩岸關係,民進黨很多人認為美中關係會持續惡化,對臺灣也是最好的,但我認為,美中會有持續鬥爭的地方,但也有走向和解的部分會出現。」
林郁方進一步指出兩個中美關係可能走向緩和的觀察重點:第一,美國準國務卿布林肯在參議院雖然提到中、俄對美對抗增加,稍後講美國要和盟國合作,再提到要對抗「俄羅斯、伊朗,朝鮮」威脅,卻沒再提到中國大陸;
第二,拜登就職典禮時提到,回顧2011年在四川成都訪問時,中方陪訪領導人問他如何定義美國,拜登說是「possibilities」(可能性),後面多次提到,和打交道的對象要「respect」(尊敬),多次重複此字,他認為布林肯和拜登這兩次講話都釋放出訊息,意味美國準備願意跟中國大陸和解,改善關係。
至於前國務卿蓬佩澳卸任前要鬆綁臺美交往限制,布林肯說「正在認真研究臺美交往規定」,卻一直重提《與臺灣關係法》、三公報。林郁方指,民進黨可能會不喜歡看到中美和解,但他認為中美和解反而是兩岸和解契機,可以帶動後者。
林郁方強調,中美會繼續競爭,臺灣重要性是不會稍減的,美國會繼續需要臺灣,因為臺灣是美國和中國大陸打交道時的重要籌碼,當中美關係改善,臺海、南海對峙緩和,會讓兩岸關係改善很多。
邱坤玄表示,拜登上臺後的施政重點是恢復「秩序」(order),對內控制新冠狀病毒疫情、消彌紅州與藍州的對立、緩和兩黨極端化的趨勢、重建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促進種族平等;對外的部分,則恢復美國所建立的制度與規範,恢復盟邦與夥伴對美國的信心。這些都是國際與國內政治深刻變化結果,而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拜登上臺後將優先處理內政的問題。
邱坤玄認為,拜登雖仍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是強調「競爭」下的共存與合作。美國必將加強自身的威懾能力,維持在軍事、關鍵技術創新和研發的領導地位,在「兩極」的區域均勢下與中競爭,包括南海、科技、臺灣與網絡問題,同時與中國大陸在防疫、氣候、經濟、武器管控等議題進行合作。
邱坤玄認為,拜登將強化美國建立的國際組織與規範,恢復與盟友關係,共同應對中國大陸的挑戰。
但邱坤玄也坦白的說,拜登將回到美國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會在臺灣主權問題上採取立場,同時在兩岸保持戰略模糊立場,表明不支持臺灣獨立,但會支持臺灣擴大國際活動空間,加入不以國家主權為單位的國際組織。
邱坤玄強調,臺灣如果真想改善兩岸關係氛圍,可鼓勵學術或社會各階層交流,目前學術界與對岸交流已出現寒蟬效應,「(蔡英文)政府可以馬上消除這些氛圍」。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何思因認為,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各項規範,到了拜登政府手上,一時很難改掉,因為美國講究法治,馬上要拆掉這些是很不容易的。換句話說,川普政府已經讓美國各界認知到中國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挑戰,現在要看的就是,拜登政府可以把美中關係改進到什麼程度。
至於臺灣社會關心的「臺灣問題」,何思因表示,美國務卿布林肯在聽證會上被問到關於臺灣問題,他的回答完全就和歐巴馬時期一樣,所以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臺灣問題是跟中國政策掛在一塊,拜登政府不會像川普政府把臺灣推到前臺,而是「放在爐灶後方」。
何思因認為,拜登這樣作對臺灣是好的,因為兩岸關係現在大概是1979年以來最糟糕的時候,所以當臺灣被拜登政府放到後臺時,美國等於就先把可能的爆炸引信拆掉,然後美國和中國慢慢改善關係的時候,臺灣也可以開始跟中國大陸改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