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2021-02-21 西南商業評論

【國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兩岸關係是否會趨向緩和?這是當前大家普遍關注的兩個問題。從目前情況來看,儘管拜登本人還沒有對中美關係的定性定位和臺灣問題明確表態,但已基本可以看出端倪。

 

一、對華將基本奉行「一中」政策

早在拜登就職前,其核心幕僚、外交政策顧問艾利森就放風,拜登「明白一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首都在北京,不會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緊接著,美「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表示,希望海峽兩岸能進行和平對話。

在拜登就職第三天,美國務院正式發表聲明,表示美「將維持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中提出的長期承諾,「繼續協助臺灣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

從以上訊息可以看出,拜登上臺後在中美關係上,將基本回歸民主黨以前歷屆總統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為下一步調整中美關係預留了空間,也適當安撫了臺灣蔡英文當局

從長遠看,拜登上臺後對華推行強硬遏制戰略這一立場不會改變。因為,把中國視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乃至敵手,已經是美國的「基本國策」,不僅在美國智庫學者中已基本形成共識,在美國國會議員中民主、共和兩黨的立場也完全一致。

拜登和川普在這次競選過程中都競相反華,他們在遏制打壓中國這一點上並無分歧。所以期待拜登上臺後全面緩解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衝突是不現實的,希望中美關係重新回到過去也只是幻想

未來拜登在臺灣問題上,也會打「臺灣牌」,也會利用臺灣問題對我進行牽制,但一般情況下會大體維持一個中國底線,打臺灣牌的頻率會減弱,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協助臺灣提升防衛能力、幫助臺灣拓展國際空間等問題上。

 

拜登曾經多次訪問過中國,先後在美國國會、柯林頓、歐巴馬政府中擔任要職,對中國情況非常熟悉。他深知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會慎重處理中美關係。拜登從川普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他要優先處理國內的棘手問題,當務之急是疫情防控,其次是經濟民生問題,第三是修補與歐洲盟國的關係。在短期內拜登還顧不上處理中國問題,尚不會對中美關係的定性、定位作出明確宣示,形成正式的新的對華政策尚需時日,所以預計中美關係會有一個過渡時期。與此相連接,美臺之間的關係短期內也會相對平穩,一般不會像去年這樣跌宕起伏,狀況不斷,不可捉摸。當然美國不會完全停止利用臺灣問題給我製造各種麻煩。其次,拜登和川普個性不同。川普喜歡獨斷專行,我行我素,毫無章法,不計後果。拜登則老成持重,老謀深算,做事有板有眼,深謀遠慮。拜登則會比較靈活和理性,會堅持競爭中有合作,例如在疫情防控,特別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川普喜歡單打獨鬥,什麼事都赤裸裸堅持美國利益優先,不僅導致中美關係破裂,與美國盟友關係也搞得非常緊張。拜登上臺後將修補與世界盟國關係,聯合世界盟友一起反華。應該看到,美國宣稱的「一個中國政策」,和我們講的「一個中國原則」有很大區別。我們主張的一中原則,集中體現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明確要求美國不得與臺灣當局有官方性質往來,不得售臺先進武器裝備,不得和臺灣軍方建立合作關係(即所謂的「協防臺灣」),不得支持臺灣加入國際官方組織。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把1979年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係法」、裡根任總統期間提出的「六項承諾」和中美三個公報捆綁在一起,還強調國內法大於國際法。川普上臺後把「與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合併成為一個法案,另外又通過了《臺灣交往法》、《臺灣保證法》,加上每年籤署的《國防授權法》, 實際上完全把一個中國政策掏空了。《中美建交公報》核心是三點,一是斷絕美臺官方關係,二是廢除美臺「協防條約」,三是撤走臺灣全部美軍。美國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係法」宣稱將「繼續承擔協防臺灣的義務」。817《公報》規定美國必須逐年減少售臺武器,裡根「六項承諾」強調美國有權售臺武器。「臺灣交往法」更是規定美臺之間「包括總統在內高官都可以互訪」。所以多年來美國雖然表示「一個中國政策不變」,實際上從來不遵守三個公報原則。川普上臺後公然挑戰一個中國底線,和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頻繁售臺先進武器,派衛生部長、副國務卿訪臺等等,把「臺灣牌」打到極致,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對未來中美關係,我們不宜過於樂觀,但也不必過於悲觀,需要冷靜觀察,努力爭取一個好的前景,同時做好最壞的準備。期待拜登上臺後改變遏制中國的對華戰略,停止打臺灣牌,是不現實的。著眼中美關係長遠發展和戰略全局,堅持底線思維,以鬥爭求合作,才能把握戰略主動

最近,中國外交、軍事部門採取一系列重要動作,一是宣布對美國28名反華政客實行制裁措施,二是點名美國應向世衛組織開放德特裡克堡基地新冠病毒源頭調查,三是解放軍空軍連續出動大批戰機抵臺灣海峽巡邏。我認為應對得非常高明,把握了主動,效果明顯,說明中方對未來中美關係及美臺關係發展前景看得非常清楚。2020年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全面施壓,從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到軍事挑釁,大打「臺灣牌」,結果是中國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經濟也止跌回升,解放軍戰機進入臺灣海峽中線堅定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拜登上臺後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美臺關係,關鍵要看拜登未來的對華政策。中、美、臺之間客觀上是一個聯動關係。中美關係直接影響美臺關係,間接影響兩岸關係。中美關係緩和時,美臺關係也會比較穩定,兩岸關係也會平穩;中美關係緊張時,美臺關係反而會密切,兩岸關係會趨向緊張。去年以來,臺灣民進黨當局利用川普瘋狂反華和疫情大爆發機會,限制兩岸民間交流,不斷推進去中國化的「漸進式臺獨」,導致臺海局勢出現高度緊張,兩岸關係呈現70年來最為嚴峻複雜的時刻。面對大陸的政治、軍事壓力,蔡英文又表示「面對兩岸關係不會冒進」,「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如果蔡英文當局真想緩和兩岸關係,現在應該是個窗口期,在疫情防控、臺胞返鄉、民間交流等問題上不要再人為設置障礙。

蔡英文當局必須明白,臺灣的安全關鍵取決於奉行什麼樣的大陸政策,企圖依靠美國是靠不住的,靠美國保護解決不了臺灣的防衛安全問題,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美國只是把臺灣當作一張牌使,不會真正關心臺灣的利益。去年4月後臺灣每周向美國贈送10萬片口罩,討好美國,最近臺灣言情反彈,要求美國資助5萬劑疫苗供臺灣醫護人員急用,結果美國拒絕。可以想像,臺灣真的到了兵臨城下時,美國會保護臺灣嗎?

註:作者系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來源:崑崙策網)

相關焦點

  • 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國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兩岸關係是否會趨向緩和?
  • 國臺辦原副主任提議「北平模式」: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正在減小
    大陸國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近日撰文說,臺灣島內的情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減小。
  • 原國臺辦副主任王在希:海峽兩岸不可能「脫鉤」
    我國知名的臺灣問題專家,在臺灣島內和海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曾任解放軍總參某部局長、總參謀部情報部副部長、軍事調研部部長等職。2000年7月,出任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現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國防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發表過數十篇有關臺灣問題的學術和政論文章,著有《臺海形勢回顧》一書。
  • 拜登上臺,將給中美關係帶來什麼?
    世界到底還能不能回到4年前?拜登會如何制定對華政策?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仔細地探討和分析。刁大明老師是中美關係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對於時事的追蹤很緊密,同時也有理論分析功底。請他對前述問題給出自己的回答,會構成我們進一步討論的良好基礎。
  • 拜登上臺後中美第一回合較量為何如此激烈?
    拜登的臺海政策將多大程度繼承川普政治遺產備受關注。未料而未及的是,拜登位子尚未坐暖,就將對華博弈的第一刀砍向了臺海與南海。布林肯在參議院聽證會上陳述拜登還沒有正式上臺,中美在臺灣問題上新的鬥爭就開始了。
  • 導報記者專訪臺灣當局前「副防長」林中斌:拜登上臺後兩岸關係或趨緩
    島內有識之士為此奔走疾呼,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更多次警告,一旦開戰,解放軍「首戰即終戰」。臺灣陸委會副主委、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認為,2020年兩岸情勢是40年以來最危急時刻。 那2021年中美關係如何發展?又如何影響臺海局勢走向?1月20日,美國拜登政府將上臺。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陳水扁執政時的臺灣「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
  • 和轟-6K合過影的不止臺灣的山 還有臺灣的海岸線
    最近臺海的局勢有點微妙,自從English菜上臺以後一直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開始,一直到最近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公然挑釁「一中」原則,兩岸的局勢似乎又倒退到了1996年前後的態勢。最近北京方面有兩位前高官說的話,讓人聞到了一些不同尋常的味道。
  • 明天美國與臺灣將進行政治軍事對話透露出哪些信號?
    自蔡英文上臺,民進黨全面控制臺灣社會後,因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出現危機最終導致如今極端惡化的局勢。有些人認為這是川普不懂政治,不懂兩岸關係的要害,與臺灣當局衝撞中美建交原則所致。因此,在川普輸掉大選之後,認為拜登上臺後,美國對臺灣的態度會回到以前,兩岸關係會回暖。所以蔡英文講話釋放出「低調」「善意」的聲音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 大陸決定「武統」臺灣?涉臺高官一番話嚇壞臺媒!
    今天,臺灣中時新聞網一篇標題為《大陸決定武統臺灣?國臺辦前高官曝3關鍵:和平統一可能性喪失》的報導,嚇壞很多臺灣網友。01臺媒嚇壞:大陸要「武統」了?這篇報導全文如下——大陸武統臺灣機率多高?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國臺辦前副主任王在希3點分析,民進黨現在和美國勾結,導致臺海局勢生變,兩岸現在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了。《環球網》報導,《環球時報》5日舉辦2021年會,以「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為題,邀請兩岸學者參與。王在希直言,美國企圖明顯,而民進黨又甘心充當美國棋子,導致目前臺海局勢緊張,兩岸關係處於70年來最為嚴峻的時刻,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逐漸的喪失。
  • ​王在希將軍:民進黨若持續煽動敵對,恐致災難性後果
    4月16日國務院臺辦前副主任王在希接受臺灣《旺報》記者專訪,就民進黨當局利用疫情加快謀獨步伐、國民黨面臨何去何從等問題發表看法。問:疫情之下,兩岸從捐口罩爭議、滯留鄂臺胞返鄉,到WHO問題,都在激化對立,您如何看待此現象?有什麼解方嗎?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美國大選後臺灣的三條路
    「變臉」是民進黨當局最擅長的伎倆:上臺前無所不用其極地反對美國瘦肉精豬肉入島,上臺後卻不顧臺灣主流民意強烈反對而執意開放美國瘦肉精豬肉進口。如今這一伎倆在應對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時再一次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幾年川普政府「挺臺」力度之大在美國史上堪稱前所未有,令蔡當局雀躍不已,於是在美國大選期間,臺灣方面「押寶」川普,但結果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勝出、共和黨川普連任失敗。
  • 拜登上臺可能性多大?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深度解讀美國大選|風向
    但是隨著美國大選結果揭曉以後,中美會出現短暫的調和期,還會對前段時間中美之間大規模的摩擦做出一定的反思和調整。3、何偉文:如果拜登上臺的話,根據民主黨現在公布的政策綱領,有兩方面可以預見。其一,民主黨反華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政治路線跟川普不會有很大區別,並且會更加看重人權、民主、自由這些方面;其二,民主黨提出回歸多邊主義,但是可能會通過加強改善盟友的關係來共同來對付中國。
  • 中美關係或迎新轉機?拜登即將上臺之際,美國報告傳遞重磅信號
    實際上,在川普擔任美國總統的這幾年,美國政府挑起貿易戰、在國際社會上無理抹黑中國,尤其是國務卿蓬佩奧更是煽動別國對付中國,此舉直接將中美關係、甚至是世界局勢都攪得天翻地覆。再加上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直接加劇了國際社會的不穩定,美國經濟也遭到重創、社會動蕩不安。
  • 美國籤署《臺灣保證法》 令中美關係再入囚徒困境
    ,更對中美關係增添了危機。1979年中美建交,兩國關係正常化。然而,美國自始至終不放棄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棋子。在《中美建交公報》的中文版裡,美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在英文版中「承認」一詞沒有用語義明確的「admit」或「agree」,而是用含糊的「acknowledge」。
  • 王在希:如何看待當前日益嚴峻的臺海形勢
    【國臺辦原副主任
  • 拜登上臺後 美艦仍可能通過臺灣海峽
    臺灣防務主管部門則表示,美國海軍一艘作戰艦由北往南航經臺灣海峽後,續向南行駛。美艦經臺灣海峽期間,臺軍運用聯合情監偵作為,全程掌握周邊海、空域相關動態,狀況均正常。這是美國軍艦今年第12次通過臺海;上一次美艦通過臺海是11月21日。
  • 美國又軍售臺灣,外交部、國臺辦回應:堅決採取正當、必要反制措施
    報導稱,這是拜登政府上臺後首度宣布對臺軍售,該軍售顯然又一次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向「臺獨」分裂勢力釋放了嚴重錯誤信號。臺媒報導截圖對此,外交部發言人8月5日表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幹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更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規定,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 最近有關臺灣的熱點問題 國臺辦都回應了
    國臺辦12月28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這是國臺辦2016年的最後一次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安峰山就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王在希將軍深刻解讀臺局勢
    在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變革的大環境下,未來4年,兩岸關係將向何處去?《環球時報》就此專訪了原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將軍(如圖)。環球時報:很多分析認為蔡英文今年勝選的一大原因是香港問題。自去年以來,香港問題似乎在兩岸關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您對此如何解讀?王在希:蔡英文在過去4年毫無政績的情況下獲得高票當選,確實有兩件事客觀上幫了她的忙:一是香港出現暴亂,二是中美關係惡化。
  • 臺灣慌了! 大陸軍機與臺灣高山島嶼合影 島內憂被大陸「武統」
    那邊話音剛落,網友周日又扒出一張解放軍戰機與疑似臺灣島嶼的照片,臺「國防部」發言人立即改口稱:「中共軍機均在防空識別區外飛行,國軍能有效掌握與應處。」不僅如此,據《環球時報》官方微博消息,原南京軍區副司令王洪光中將於環球時報2017年會的一席話,也引發臺媒對被激起的「武力統一」聲音格外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