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希,1946年出生,少將軍銜。我國知名的臺灣問題專家,在臺灣島內和海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曾任解放軍總參某部局長、總參謀部情報部副部長、軍事調研部部長等職。2000年7月,出任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現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國防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發表過數十篇有關臺灣問題的學術和政論文章,著有《臺海形勢回顧》一書。
——《環球時報》訪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
環球時報:您曾表示,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會緊張,但有可能加速統一的進程。現在蔡已連任,民進黨接下來的4年任期內,您認為兩岸關係可能的發展路徑會怎麼樣?
王在希:我還是原來的觀點,不要太在乎臺灣選舉誰輸誰贏。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固然會緊張一點,但可能會加速祖國統一的進程。國民黨如果執政,兩岸關係會緩和,但統一的時間可能會拖得更長。
民進黨蔡英文高票連任,未來四年兩岸關係會完全陷入僵局,兩岸關係已經不可能改善,基本上會處於一個冷對抗的局面。因為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她要按照民進黨的綱領和路線執政,民進黨的黨綱就是搞「臺獨」。在蔡英文第一個任期內,她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一個中國」,連任以後,我認為她更加不會改變這一立場。但我覺得兩岸關係也不會發展到攤牌的局面。走向統一是一個過程,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大陸。因為海峽兩岸的關係和南北朝鮮、東西德國及南北越南是不同的。這些國家基本上是一分為二,他們的土地面積、人口和綜合實力比較接近,而臺灣和大陸不在一個等量上。中國大陸近14億人口,而臺灣只有2300萬。大陸有960萬平方公裡,而臺灣只有35,000平方公裡。現在臺灣GDP總量只有大陸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更不用說它的軍事實力、科技等方面的差距。蔡英文不會改變「臺獨」旗幟,連任後,我判斷她會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把「中華民國臺灣化」,一步一步地往「臺獨」方向挪動。但是她不敢走得太快,也不敢太明目張胆。因為我們有《反分裂國家法》,有三條底線在那裡。蔡英文很清楚,她在勝選感言和記者會上特別強調兩點,一是要「守護主權、守護民主」,這是說給臺灣老百姓聽的;二是強調不挑釁、不冒進,繼續履行承諾,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維持現狀。她的美夢就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前提下一步一步推動「臺獨」,搞急了會重蹈當年陳水扁的覆轍。所以她連任後兩岸關係不可能改善,但也不敢走得太遠。環球時報: 中美關係有「脫鉤」這一說,但現在 「脫鉤」這個提法也開始被一些人用來預測兩岸關係,您認為兩岸有脫鉤的可能性嗎?王在希:兩岸關係跟中美關係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兩岸儘管70年沒有統一,但是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沒有改變,兩岸關係不可能「脫鉤」。不管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他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兩岸關係,不管喜歡大陸也好,不喜歡大陸也好,兩岸關係這種政治、歷史、文化、社會的深度連結是千絲萬縷,割不斷的。從經濟貿易層面來看,臺灣完全離開大陸也很難發展。
蔡英文也清楚,完全把臺灣從中國的版圖中分割出去,這是不可能的。既然知道不可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鼓譟「臺獨」?我認為這些人是打「臺獨」的旗幟騙取選票。這次選舉中,民進黨選舉策略非常清晰,就是把大陸、共產黨妖魔化,說兩岸統一了臺灣就「沒有民主,沒有自由」,臺灣的年輕人就害怕了。不巧去年香港出現了這場風波,臺灣新聞媒體每天都在播報香港學生遊行的鏡頭。不可否認,現在的臺灣的年輕人對於大中國的意識越來越淡薄了,而這個問題也不能怪臺灣年輕人,關鍵是20年來,臺灣的教科書已經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臺獨」的教科書,完全把中國當作外國,甚至於把唐詩、宋詞都列了外國文學、中國歷史被併入東亞史,甚至把孫中山說成是外國人。蔡英文知道現在搞政治臺獨、法理臺獨辦不到,只能先搞文化臺獨。環球時報:面對這樣的臺灣島內現狀,大陸應該如何應對?
王在希:我認為遏制「臺獨」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第一,宣傳輿論。除了官方的媒體以外,自媒體,網際網路,我們都可以利用,用事實說明臺灣從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講清楚「臺獨」會產生的後果,統一可以給臺灣同胞帶來的長遠的利益和好處。第二,要繼續交流近距離的接觸,尤其是民間的交流,讓臺灣的年輕人到大陸來求學、就業。臺灣的年輕人到大陸來生活、工作、學習,慢慢他們就不會相信民進黨當局的宣傳。大陸到臺灣自由行暫停了,但旅行社組團去的還是不少的,還是有機會接觸到臺灣同胞。第三,中華文化是聯繫兩岸同胞的重要的紐帶。「臺獨」勢力這幾年拼命搞文化「臺獨」。我們應通過各種途徑去弘揚中華文化,這個對遏制「臺獨」分裂很重要。第四,推動兩岸經濟上的融合,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岸就不會分離。第五,對「臺獨」分裂勢力進行必要的軍事威懾。最近幾年,我們經常有航母、戰機繞臺飛行,我想它是有用的,可以警告,震懾「臺獨」分裂勢力不要走得太遠。環球時報:大陸網際網路上主張武力統一臺灣的聲音近來在升高。在當前形勢下您如何分析武統這個選項?
王在希:當年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的時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我們希望通過國共談判,實現兩岸和平的統一;同時我們絕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後來小平同志這句話被概括成「和平統一」四個字, 「不放棄武力」提少了。環球時報:有學者分析稱,正因為蔡英文已經連任,接下來她沒有必要繼續打臺灣「主權」牌,以求延長政治生涯,而會更多考慮經濟民生問題?她的第二任期有沒有可能成為和大陸關係的轉折點?
王在希:我認為不現實。蔡英文過去不承認九二共識,連任後更不會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不復存在。她所謂的「抗中保臺,護主權、護民主」,這是她騙取選票、繼續執政的一個重要手段,她不會輕易放棄。另外也要看到蔡英文搞臺獨不是個人行為,民進黨內部儘管有很多派系,但是在堅持「臺獨」立場這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
環球時報:從這次的選舉結果看,韓國瑜沒有複製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勝利。國民黨在島內民意基礎還有多少?國民黨在下次大選還有多少勝選可能性?
王在希:從這次選舉來看,國民黨的基本盤還在。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政黨得票率只差0.6個百分點。民進黨是33.9%,國民黨是33.2%。那麼韓國瑜的選票為什麼會差距這麼大?環球時報:有部分大陸觀點認為,對臺灣的惠臺政策並沒有達到爭取臺灣民心的目的,您認為,爭取臺灣民心的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以外,未來四年是否還要繼續惠臺政策?
王在希:惠臺政策這個肯定要繼續,也必須要繼續。如果把惠臺政策、爭取臺灣民心的工作,像做生意一樣變成一件功利性的事情,這是一個誤區。爭取民心做群眾工作,我們的思維是不是有需要改進,或者調整的地方。所以爭取臺灣民心的工作,不能因為有難度,就放棄了,就不去做了。現在臺灣的年輕人被民進黨誤導,對大陸存在各種疑慮、誤解和恐懼。要改變這種狀況,不是一天兩天,見一次面就能改變。但是我是堅信,只要我們認真去做,理解並尊重臺灣同胞,真心誠意,持之以恆,總是會有效果的。中央對臺大政方針非常明確,就是解決臺灣問題,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環球時報:美國的幹涉是民進黨勝選的重要因素,在中美博弈加劇的背景下,美國會更加利用臺灣作為牽制中國的棋子。您認為美國會突破「一中」的政策框架嗎?
王在希:美國打臺灣牌,挑戰「一個中國」的底線,我認為川普上臺以後,基本上在慢慢突破。川普勝選後,還沒有就職,竟然荒唐地直接跟蔡英文通電話,祝賀她當選,這是嚴重的政治問題。因為美國和臺灣沒有官方關係,川普竟然直接打電話祝賀蔡英文當選。川普上臺以來,先後在國會通過了三個涉臺重要法律。第一,把《與臺灣關係法》和裡根總統1982年的六點對臺口頭承諾合併成一個法律。《與臺灣關係法》的要害是,美國和臺灣在斷交以後,美國將繼續承擔對臺灣的協防義務,完全是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六點承諾更荒唐了,強調美國售臺武器不需要跟中國政府商量,也沒有終止時間,甚至不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過去這些是口頭承諾,這次川普白紙黑字寫到法律裡面去了。後來美國通過的《臺灣旅行法》。鼓吹美臺雙方官員包括領導人可以互訪。互訪,這還有「一個中國」底線嗎?前不久美國通過《臺灣保證法》,表示美國售臺武器要常態化,宣稱美臺要加強軍事合作。加上川普籤署的《國防授權法》,規定美臺之間將軍、助理國防部長都可以互訪。這四個法律,完全是挑戰一個中國底線,公然幹涉我國內政。儘管中美之間還有三個公報,但美國認為國內法大於國際法。從這個意義上講,你說美國現在有沒有突破「一個中國」框架?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發展強大,遏制中國和平崛起,打臺灣牌是必然的。因為打臺灣牌,美國幾乎不花成本,但對中國造成的幹擾和影響不小。臺灣選舉經常有所謂鐘擺效應。這次選舉蔡英文獲勝,不能理解為民進黨蔡英文得民心。蔡英文上臺三年多,沒有政績可言,社會治理乏善可陳。國民黨敗選主要原因在內部。民進黨它會選舉,但不會執政。用不了幾年,它的問題、短板就會充分暴露出來,2018年九合一選舉就是一個例子。民進黨絕不可能長期執政,也不會一黨獨大,即使國民黨不行,到時柯文哲的民眾黨也會出來競爭,我認為2024柯文哲出來參選勢在必行。這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是臺灣選舉史上非常少見的一次選舉,選情特別複雜,鬥爭特別激烈,變化特別無常,看了令人眼花繚亂,就像好萊塢大片一樣,高潮迭起,懸念不斷。從民調情況來看,目前蔡英文略佔上風,因為她有執政優勢,內部比較抱團,加上美國、香港因素。但從造勢現場來看,韓國瑜場場爆滿,蔡英文場子冷冷清清。韓國瑜的優勢是比較接地氣,關鍵看他能否把絕大多數的底層庶民動員起來,國民黨內部最後能否整合。所以到時實際投票結果如何,還存在諸多變數,對韓國瑜的最後衝刺能力和爆發力,不能低估。但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太關注臺灣選舉誰輸誰贏,關鍵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因為最終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是大陸,連臺灣內部包括綠營人士都承認,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大陸一方,即什麼時候解決臺灣問題,用何種方式實現統一,關鍵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實力,我們的決心,以及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從宏觀來看,國民黨選舉獲勝,兩岸關係會趨向緩和,但統一的時間可能更長。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可能會緊張,但有可能會加速兩岸統一的進程。因為民進黨當局現在配合美國對華遏制戰略,支持「港獨」分子鬧事,不斷給大陸製造麻煩,將迫使中國大陸不得不下決心及早解決臺灣問題,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明年一月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不僅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和島內政局,也對祖國的統一前景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1月2日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2020年中國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這在中國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兩岸走向統一已是大勢所趨,指日可待。原因有三:第一,大陸現在已經基本具備解決臺灣問題的實力和條件。第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已經明確把祖國統一作為新時代的三大任務之一。第三,大陸14億同胞的民情民意強烈要求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美國越是放肆打「臺灣牌」,就越會促使中國大陸方面越早解決臺灣問題。歷史證明,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強大,統一是歷史必然。我堅信有兩個「絕對不可能改變」:一是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絕對不可能改變;二是兩岸最後走向統一的大趨勢絕對不可能改變。中國發展到今天,臺灣「獨立」已經絕對沒有可能,臺灣內部最新民調也表明,儘管現在民進黨執政,「臺獨」聲浪甚囂塵上,但依然有五成的臺灣民眾認為將來兩岸應會走向統一。臺灣的出路在於中華民族復興。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是臺灣同胞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蔡英文所謂的「抗中保臺」,完全是個偽命題,只是用來騙取選票,製造兩岸緊張對立。我曾經說過,對臺灣而言,晚統一不如早統一,被統一不如主動統一。臺灣問題能拖延的時間已經屈指可數,越往後拖,臺灣方面的籌碼會越少。
藉此機會,我要奉勸臺灣當局兩句話:第一,千萬不要低估大陸14億同胞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強意志和決心。第二,以為依靠美國這個後臺就能抗拒大陸統一,是不現實的。美國可以對臺灣問題施加某種影響,但無法阻擋兩岸最終走向統一的腳步。中央對臺大政方針非常明確,即堅持和平統一,但絕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未來五年,可能是一個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時刻。無論將來是和平統一,還是迫不得已用非和平方式統一,我們都必須把爭取臺灣民心,爭取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作為我們對臺工作的一項重任,作為衡量我們對臺工作成績的主要標準。幾十年來中央一直強調,解決臺灣問題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當前臺灣、香港出現的一些亂象,更加說明爭取民心的極端重要性。《甬平傳播》往期精彩
「抖音」是怎樣毀掉你的?
系統可控可信才能網絡安全——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信息技術專家沈昌祥
寧波諾丁漢 Excellent!——與英國前副首相約翰·普雷斯科特勳爵一席談
請見諒寧波大媽的「撿機索酬」
王甬平:新媒體時代的主流媒體更應堅守陣地
放開手腳邁大步 ——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談發展寧波外經外貿
大V廳長的網際網路思維 ——與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一席談
甬幫平談:我為何養豬?——與網易CEO丁磊一席談
轉基因與你我他——訪復旦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遺傳學家金力博士
深析「中美貿易戰」——訪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教授石磊博士
逆境出驕子——訪澳門城市大學代校長彭樹成
興盛中華,「網易」有責——訪網易公司創始人、CEO丁磊
廣播文學:致最後的七月——七月派詩人孫鈿詩中那些隨風飛逝的往事
歲月回眸:視頻專題《鄉音嘹亮在美國》之視頻特寫:婉約鄉音新春問候僑胞 視頻特寫:精湛演藝美國民眾熱捧——記寧波小百花越劇團訪美演出
蔡康永:小S成功的奧秘
人聽人愛的《梨花頌》
演好電影是我一生的追求——訪著名電影演員秦怡
中國經濟發展之我見 ——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博士
基業長青才能國業長盛——訪中國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
為何「科普」是你必須參加的活動?——訪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徐德詩
談談傳媒融合的方方面面——訪浙江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吳飛
面對網際網路大潮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與時俱進——訪中新智庫文化發展中心秘書長萬裡
願我的生活是不斷快樂的積累——訪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
散文詩:遊」瘦西湖」——王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