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洞朗糾紛的持續發酵,讓印度又一次成為中國輿論的焦點。
關於印度挑起洞朗糾紛的原因和用意,雲石君已在最近一個月的多篇文章中詳盡分析,此處不加累述。而拋開洞朗這個具體案例,印度自建國以來,就屢次三番的挑起對華糾紛,從62年的邊境戰爭算起,到現在,足足半個世紀過去,儘管中國對印度從未施以重手,甚至還多次釋放善意,但印度卻始終不領情,對中國的敵意和憎恨幾可以用不加掩飾來形容。
印度的這種以怨報德,在引發中國人無比憤慨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難道咱中華家真招惹過它印度?這幫阿三咋就如此熱衷於跟中國作對?
這個還真是問倒咱了!查閱歷史,中國還真沒主動挑釁過印度。歷史上,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一個位於東亞大陸、一個位於南亞次大陸,二者之間隔著青藏高原,以農耕時代的文明發展水平,無論是華夏中原王朝,還是次大陸的古印度各帝國,都沒有能力跨越世界屋脊,對對方直接施加影響,所以二者之間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積怨。上世紀40年代,印度正式建國,新中國也於不久後成立,在50年代,二者之間的關係一度比較親密。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印度挑起西藏問題,最終引發1962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才反目成仇。
而即便是這場中印邊境戰爭,本身也沒道理成為印度敵視中國的理由。首先,這場戰爭是印度一方挑起的,且不說西藏本身就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即便退一萬步,按照印度的觀點,認為西藏不應由中國中央政府直轄,那也和它印度半毛錢關係沒有。而從戰爭的結果來說,雖然軍事上印度大敗虧輸,但整體而言,印度還是佔到了便宜的——藏南這塊中國傳統領土,被印度事實佔據。對此,中國雖然在政治和法律層面拒絕承認,但現實中也並未再次強行改變現狀。至於錫金、不丹這兩個傳統漢藏族系民眾聚居,信仰藏傳佛教的國家,一個被印度直接吞併,另一個被印度高度鉗制,中國對此也予以默認。
當然,如果非要說中國有什麼和印度不對付的,那就是對印度死敵——巴基斯坦的力挺。但話又說回來,巴基斯坦當年可是美國盟友,與中國互相敵視,直到中印邊境戰爭爆發,兩國反目成仇,中國才出於制衡印度的目的,大力援助巴基斯坦——從這個個角度說,之所以中巴會成為鐵哥們,那也都是印度自己作的。至於1962邊境戰爭之後,雖然中印再未爆發什麼大的衝突,但小摩擦卻時不時就有,而印度更是在國內大肆渲染對華仇恨,一副將中國視為生死大敵的勢頭。
那麼,為什麼印度這麼討厭中國呢?在雲石君看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擁有青藏高原的中國,在戰略層面對印度的強勢地緣壓制。
關於這一點,雲石君在之前關於中印關係的文章中已經解釋過很多次了。青藏高原作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曾經幾乎徹底阻斷了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直接交流。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文明的發展,工業化後的人類文明,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青藏高原海拔的限制。這種格局下,青藏高原的地緣價值被逐漸激活。而青藏高原歸屬中國的現實,決定了中國可以以此為依託,居高臨下的對北印度這個印度文明核心區予以重創。
而反之,印度面對西藏,不僅處於地緣格局上的被壓制狀態,而且考慮到西藏本身荒無人煙,所以即便印度可以對西藏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擊,其對中國國力造成傷害可以說是忽略不計。
如果西藏是獨立的國家,那倒也罷了。西藏高原的海拔,決定了它天然不具備孕育強大現代文明的基礎,不足以對印度構成實質性威脅。但西藏歸屬於中國的現實,意味著一個比印度被一個地緣實力,現實國力都遠遠強於自己的國家死死壓制。
這對印度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印度一向以大國自詡,可中印現有格局,以及二者的實力差距,決定了只要中國願意,單純從軍事角度看,它隨時可以將印度這個國家摧毀——而印度卻嚴重缺乏對等的反擊能力。這樣一個天然受制於人的國家,有什麼資格自言大國?甚至連國家基本安全,都完全沒有保障!
所以,印度要實現國家崛起,成為所謂「有聲有色的大國」,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須要奪取西藏——至少也得讓西藏從中國手中剝離,只有這樣,才能去除懸在自己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自己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地緣安全。
基於這種邏輯,印度對華之不遜就能夠解釋了。這是一種基於地緣而形成的國家根本利益衝突,除非中國放棄西藏,或者印度自己重回分裂,否則這個南亞大國對此不可能放手。在現有地緣格局下,印度對華的敵視和厭惡,是不可能清除的。
而除了地緣層面的國家根本利益衝突。印度大肆煽動反華情緒的另一個動機,就是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需要。
這一點,可能是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未曾想到的。但仔細一琢磨,這個又頗有道理。以1962年邊境戰爭為例,在中國,這場戰爭的影響力可以說十分之弱——如果不是印度挑事,中國主流輿論場幾乎都不怎麼談論到它。
但在印度,這場五十年前的邊境戰爭,卻鬧的幾乎舉國皆知。
按理說,這是不合情理的。畢竟這場仗本身規模並不大,為時也不長,而且在戰場上,印軍可以說是丟盡了臉面,印度的國際地位也曾因此大降——無論怎麼看,這都不是一件值得宣揚的事。
但政府到媒體卻對這場戰爭幾十年如一的大肆渲染,而且特別突出「國恥」意義。
這就很奇怪了——拿一場自己打的潰不成軍的仗做宣傳,印度這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嗎?
其實並不是。印度之所以如此熱衷於炒作中印邊境戰爭,除了煽動對華仇恨,以為有朝一日竊取西藏做鋪墊外,更重要的一層意義,在於藉此增強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天然主宰者,印度有著與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相媲美的悠久歷史,並建立了延續千年的璀璨文明。但與其他擁有相同體量的古老文明不同,在印度文明的擴張史中,並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穩定政治格局。中國、羅馬、阿拉伯等古典文明,在其發展壯大後,紛紛邁向帝國體制。而印度文明卻始終處於邦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即便偶有統一,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當然,隨著現代國家的成立,印度完成了形式上的政治統一。但這種表面的一統之下,各地土邦都保留有極大的自主權,聯邦政府對此不能干涉,國家政治體系依然十分鬆散。
而更要命的是,除了政治上的支離破碎,在文化上,印度也同樣是四分五裂,印度民族眾多,語言複雜,據有關資料統計,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之多。關於這一點,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光是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就有18種之多。而作為本土使用最廣泛語言的印地語,使用人數尚不足半數——以至於印度各地精英階層之間,不得不用英語這個外來語言作為交流工具。
政治和文化的極端分裂,使得現代印度人的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嚴重缺乏。面對這種困局,印度必須有所作為。
但這種整合之事,想從內部著手又很麻煩。首先,印度的分裂傳統是歷經千年形成,可謂根深蒂固。其次,印度在建國之初,為了爭取各邦的入夥,不得不在法律層面承認了各邦的高度自主權。這種情況下,聯邦政府的任何同化計劃,都會被各邦視作對自己的打壓,所以很容易招致民眾的反感和抵制,甚至引發分離主義暴亂。
既然內部不好辦,那就只有從外部入手了。而渲染中印衝突,就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以中國這樣一個身在其側,實力和地緣格局上都碾壓自己的對手為假想敵,能夠有效激發國民的同仇敵愾,而渲染1962的慘敗,將它上升到印度整體層面的奇恥大辱,這樣更容易煽動起民眾的情緒。通過這種辦法,讓本來一盤散沙的民眾,基於對中國的仇恨,進而形成一條共同的認同紐帶——這對民眾形成國家共同體的認識大有好處
正是基於這種邏輯,印度才對那場規模不大,自己卻丟人到家的戰爭,卻死捧著不放手。而且還在自己明顯不是中國對手的情況下,接二連三的發起挑釁,並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說到底,就是在國家凝聚力薄弱的情況下,通過這種塑造共同敵人的方式,來構建國民的國家認同。
而印度討厭中國的最後一點原因,則是現實利益需要。
作為東亞大陸這個世界一流地緣板塊的擁有者,中國天然具備世界級大國的地緣潛力。對任何一個現有的世界級大國來說,這樣的對手都是不得不防的。這種情況下,印度這個體量尚可,且與中國有著結構性衝突的國家,就成為列強制衡中國的最好工具。
而印度也十分樂意扮演這個角色。地緣衝突以及構築國家認同的需要,決定了印度鐵定跟中國不對付。而印度自身不大不小的體量,以及偏居印度洋,遠離美俄歐三強的地緣格局,決定了它也不會對列強造成太大威脅。這種情況下,印度通過展現對華敵視姿態,可以爭取到列強對它的支援和接納:
冷戰時,美蘇兩大超級帝國,基於遏制中國的戰略需要,都曾對印度大加支持;冷戰結束後,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印度又成為美日眼中制華則不足、牽華則有餘的可扶植對象;甚至俄羅斯,雖然因為國家實力的下降和國際格局的變化,自身對華關係大幅緩和,但基於對這個強大鄰邦崛起的恐懼,也依然對印度頗為看重,希望借其之實力,對中國有所掣肘。這種列強對中國這個地緣大國的天然恐懼,決定了印度的堅定反華態度,確實能夠為其從外部謀取到不錯的現實利益,甚至實現除中國外的的全球列強通吃!
而且,中印在經濟視角下趨於同質化的稟賦特質,也讓印度樂見中國倒黴。中印是全球唯二的人口過10億國家。二者的人口規模,以及後發國家的現實國情,決定了發展製造業,成為兩國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而且二者中任何一國,要想實現自己的大國崛起,就必須將各種工業門類廣泛吸納,否則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人口體量的現代化轉型。
所以,中印的工業化,都必然帶有嚴重的吞噬效應,一旦其中一國取得重大突破,其規模足以將全球工業份額吞噬大半。
而現實中,中國已經佔據了明顯的上風,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並將世界常規工業市場份額中的最大一塊收入自家囊中。至於剩下的那些零零碎碎,餵飽一些中小型國家或還可以,但對印度這種同樣10億級別的國家來說,根本就足以支撐其之現代化轉型。
這就讓印度很無語了。一定歷史時期內的蛋糕統共就這麼大,你中國已經吃了一大口,剩下的還要被其他後發國家瘋搶,這麼分下來,還有多少能輪到咱——要知道,印度也不是小國,他也有10億張嘴哪!
總而言之,當中國大幅工業化後,其他中小國家因為身板較弱,需求較小,或還有翻身可能,但輪到印度這個大塊頭,就真有點不敷所需了!而自身的全方位落後,又決定了印度很難有實力跟中國正面爭奪,最多只能接納一些中國淘汰的落後產能——這種殘湯剩水,別說印度要的憋屈,就算是忍辱而受之,所創造的財富也不足以填飽其胃口!
既然堂堂正正的競爭,已經很難拿到滿意的份額,那印度就只好使陰招了。通過與反華勢力的合作,對中國形成圍堵進逼之勢,消耗中國的國家資源,阻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如果中國的工業化能因此放緩,甚至中斷乃至回調,那印度就有足夠的翻身之機,可以搶得更多的原屬於中國的市場份額,用於滿足自身需要。
綜上所述,地緣格局的衝突、國家凝聚力的需要,以及現實利益的碰撞,這三大原因,共同鑄就了印度的反華基因。這種邏輯下,印度舉國上下的反華狂熱,也就在所難免!
只不過,打鐵還得自身硬。印度縱然機關算計要絆倒中國,但自身沒有實力也是枉然。甚至「反華」這種情緒本身,就是自身弱勢心態和處境的一種折射。至於將來,如果中國果真由盛轉衰,那印度或還可以賺些便宜,可如果中國不受其掣肘,依然步步向前,那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大,印度的這種對華敵視,反而會對其自身行程掣肘,甚至國際空間也因此受到壓縮。最要命的是,作為一個具備高度基因的西式民主國家,印度的中樞強權天然薄弱,所以到時候,就算精英階層發現反華已越來越弊大於利,想調轉槍頭,然受制於多年行程的反華國家氛圍,估計也一時半會兒難以回頭。這樣一來,印度的國家發展,反倒會因此大受其害。真到那時,印度真就是想後悔,都來不及了!
本文為雲石海(境)外風雲系列1743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關注本微信公眾號,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關注方式:長按下方二維碼,自動識別,即可。
蘋果與騰訊撕逼,將IOS用戶向公號讚賞的功能關閉。願意打賞的IOS用戶,可通過下面二維碼打賞,在此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