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堪稱海洋霸主,
它們是流動的戰場;
世紀大海戰的舞臺上,它們是主唱;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寫下了輝煌;
它們曾經稱霸一時,卻為何中途折戟?
它們如何反敗為勝,體現正義的力量?
航空母航今非昔比,世界聚焦太平洋。
在上集中講到的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這除了是兩個國家戰機的比拼,也是兩國航空母艦海上的較量。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的航母編隊,穿越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成功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揭開了航空母艦大戰的序幕,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曾經稱霸海洋數十年的戰列艦開始走向末路,大炮巨艦的時代漸行漸遠,一個新的海上霸主冉冉升起,一個新的海戰時代拉開序幕。美日雙方開始上演航空母艦沉浮錄。
航母和飛機的結合,是當時所有海軍的一個夢想。大炮巨艦時代認為我只要有大型的作戰艦艇、有很粗的炮管,那我就是海洋的主人。但是航空器的發展,特別是軍用飛機的發展,讓這兩個權力結合到了一起,前提是如果你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制海權是一個虛妄的領域。所以航空母艦基本上就把這兩種作戰能力結合到了一起。
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艦編隊向位於夏威夷群島中心瓦胡島上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偷襲。
日本出動6艘航空母艦分別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一共可裝載441架飛機。
日軍以極小的代價炸沉美國戰列艦4艘,重創1艘,炸傷3艘,其他大型艦船10餘艘,美國太平洋艦隊除3艘未停泊在港內的航空母艦免遭攻擊外,幾乎全軍覆沒。
日本航母的發展
日本的航母之所以能在偷襲珍珠港中如此佔優勢,還得從日本航母的發展說起。
日軍對於航母的發展,還是比較重視的,而且一開始有意地避開了《華盛頓公約》。日本當時這種所謂偷換概念,它認為護衛日本的艦艇全叫護衛艦,這是日本慣用的伎倆。所以現在它把護衛艦、驅逐艦基本上都混為一談,在當時這種條件下也採取了這種方式。有的可能就是之前設計的時候就是個航空母艦,後來在改造過程中,凡是具備建造航空母艦基礎數據的船隻,也可以改成航空母艦。
日本在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
核心人物 山本五十六
說到日本航母的發展,有一個人不能不提,就是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大力發展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是偷襲美軍珍珠港和發動中途島海戰的謀劃者,日本海軍大將。
山本五十六的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其實在日本的戰略高層是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當時的主流的意見就是把菲律賓的美軍基地打掉,控制南洋,這樣我就控制了我的生命線,然後再和美國太平洋艦隊進行持久作戰。山本五十六說,即使把南洋拿下來了,最大的威脅美國太平洋艦隊還在,那我在持久作戰中肯定要完敗,日本的國力沒辦法和美國的國力相拼。那麼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把美國太平洋艦隊給吃掉,一舉殲滅之。
被美軍攻擊後正在起火翻沉的「祥鳳」號
燃燒中的列剋星敦號航母被擊中後正在下沉
1942年5月,美、日航空母艦編隊在珊瑚海進行的海戰。是戰爭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編隊之間在視距外的海空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戰。
美方被擊沉1艘大型航空母艦 「列剋星敦」號、1艘油輪、1艘驅逐艦、損失66架飛機、死亡543人,「約克城」號航母受重創;
日方被擊沉1艘輕型航母「祥鳳」號、損失77架飛機、死亡1074人、「翔鶴」號航母受重創。
是日本還是誇大自己的戰果,認為自己的航空母艦還是比較厲害的,但是對美國的航空母艦也有所忌憚,所以它由此就下定決心,要把美國的航母全部殲滅掉。
美軍「企業」號航母
被美軍擊中的日本航母
1942年6月4日-6月7日,美日在太平洋的中途島進行的一場二戰重要戰役。這是一次航母戰鬥群對航母戰鬥群的戰爭。日軍出戰4艘航母分別是「赤城號」、「加鶴號」、「蒼龍號」、「飛龍號」,及7艘艦船;美軍出戰3艘航母分別是「企業號」、「大黃蜂號」、「約克城號」,及25艘艦船 。這場戰役可以說是美國以少敵多。中途島戰役是二戰中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山本五十六進行了非常精心的設計,他設計了幾個編隊,首先派一部兵力在阿留申群島進行佯攻,吸引美國的注意力,然後他的主力編隊就在中途島要伏擊,就要把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航母給它誘過來,一舉聚殲。從前期來看,按照山本五十六這種設計的話,美軍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美國的海軍的維修能力,派上了用場,它在珊瑚海海戰中受傷的一艘航空母艦「約克城」號經過緊急的維修,能夠迅速地投入到了戰場,這是個奇蹟。就是原來維修人員判定,告訴尼米茲說修好這艘航母要花三個月時間,尼米茲說不行我給你三天,結果好像是48小時就把它維修成功。
信息戰這一點美國人已經未戰而取得了先手。美軍就判斷這個「AF」很有可能指的是中途島,為了證實這個「AF」是不是中途島,就給日本人做了一個局,讓美國駐守中途島的守備部隊,給司令部發一個電報,說它的「AF」這個地方的淡水裝備出了問題,由此判定「AF」指的就是中途島。尼米茲就判斷出山本五十六的主攻方向不是在北方的阿留申群島,而是在中途島。所以他集中所有的兵力,來應對山本五十六。
我想在整個情報體系上,美國人做得比日本人要好,但是運氣也好一點,因為日本的偵察機,雖然按照目前的海戰偵察體系,也很全面,它幾乎也實現了360度的覆蓋,但是偵察裝備出了問題,通訊出了問題,所以信息的阻斷往往也是一道高牆,它能夠切斷你作戰能力的,這種相互連接。我想在現在的意義上,我們去回望中途島海戰,信息也是作戰能力,而且是超強的作戰能力。
一開始它兵力很充沛,你像在珍珠港進行作戰行動,那飛行員的飛行時數和作戰經驗都無比強,那會兒「地主家」的確有「餘糧」,但是越打越少,到最後他選擇「櫻花彈」去攻擊對手的時候,那基本上全是二手,或者是剛剛學會起飛的飛行員,不學降落,就學起飛,就學怎麼去撞,反正也不用你回來。
歷史意義和教訓
從鐵甲戰艦到航空母艦,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海上霸主。然而二戰時期上演的一次又一次航母大對決,卻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有的國家擁有了強大的航母,卻最終走向失敗,有的國家卻可以從失敗的邊緣走向勝利?究竟什麼才是走向勝利之巔的真正奧秘呢?
我記得「武藏」艦被擊沉的時候,它的艦長叫豬口,留了封遺書,說你看我這個艦今後要改,一定這樣改,因為魚雷的爆轟作用破壞了我這個460毫米炮塔的方向盤,所以我沒有辦法轉移我的火力,去打沉對方的艦艇。這個就是極端保守的一種思想,他還沒有意識到,導致真正「武藏」號失敗,是對方帶翅膀的魚雷攻擊機,他還認為自己在齒輪的傳動、在炮的旋轉方向存在著很多問題。
歷史上有很多的悖論,比如說這個郵輪是不沉的、這個航母是不沉的,但是我想真正能夠支撐一艘航空母艦不沉的,必須有兩條,一個是不斷創新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第二個是不斷創新的先進的作戰思想,只有這兩條才是走向勝利的不二法門。
縱觀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美日之間航空母艦在幾場大海戰中的PK,他們的勝與負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從科學技術到背後的作戰思想,比拼的是兩國方方面面的實力。從節目中讓我們一起探討戰爭制勝之道。
深藍中的輝煌與覆滅,他們最終誰將主宰大洋?敬請收看由杜文龍、盧勇、夏一東,本期為你帶來《二戰王牌對決》之二《海戰中浮沉》。
CCTV7《講武堂》4月2日本周六(明天) 上午 10:18,精彩呈現,歡迎收看!!
重播時間 下周二上午10:18、下午16:27。
相信看完本集節目你一定會了解很多知識
歡迎留言討論觀後感
請點擊右上角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回顧往期節目可到講武堂官網點播視頻
【新朋友】 掃描下方二維碼 關注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