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苦,那知甜?
沒有戰爭的殘酷,如何突顯和平的珍貴?
我以前對戰爭沒有什麼特別想法,想著打就打嘛,如果小部分人的傷亡能夠讓國家在未來更加強盛,那麼戰爭自有戰爭的價值。
比如:一戰時索姆河戰役中死去了近120萬名士兵。但死了就死了吧。為什麼不能開戰?當時德國的條件也就只有開戰這一條路可以選,除非他願意等到自己實在沒有土地養人,這種情況下當然是越早開戰越好。在自己還有能力去搶的時候趕緊搶完回來收工....
那時的德國,作為工業國家產能過剩,自身崛起打破了英國想要的歐洲平衡。法國和德國本來就有的矛盾,巴爾幹地區種族主義導致了德國發展前景可能不會那麼好,不打仗幹嘛?等著別人忍不住K他嗎?當時英法同盟的人數本來就多,再加上英國的眾多殖民地,還不如先下手,在英國還沒有在亞洲地區調兵的時候把周圍小國幹掉。雖然事實告訴我們這個方案充滿了樂觀主義,但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方針了。用一場戰爭來換取更多的土地和發展空間,為什麼不行?說不行的才是真聖母。
但戰爭依舊是殘酷的。
在錦遼戰場,一天之內800人的加強營打的只剩下23個人,這還不是在主戰場,這是在配水池(外圍據點)發生的戰鬥。(真正打錦州城應該只用了30個小時,但是拔出外圍據點花了好長時間)
(最終國民黨軍12萬部隊被俘了8萬,紅軍死去了將近25000人)
所有戰爭成功的背後,那些一個個失去家人的家庭,那些個創傷是過不去的。據說在一戰後,報喪的飛機紛紛揚揚的飛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在一個月內發了1200000封消息給那些死去士兵的家人。
雖然《紫羅蘭的永恆花園》的畫風依舊是熟悉的溫柔畫風,但是依舊能夠感受到那一份沉重。特別是在最後一集結尾的時候,
薇爾莉特一個人在街道上,身邊是歡呼的人群。
還有坐在這邊的大叔卻是滿眼的淚水。
是啊,戰爭結束了,但死去的人並不能復生。雖然他們會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中。
很多人說,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物理上的死亡,當你心臟停止的時候,當你停止呼吸的時候,當你脈搏停止跳動的時候,你離開了這個世界。
第二次死亡是在你的葬禮,大家都知道你死了,真正的離開了。
第三次是在你忘記這個人的時候,他們就真正的消失了。
《紫》最重要的主線還是薇爾莉特在尋找「愛」的含義的時候遇見的人和事物。在這番裡面,愛情不僅僅指兩性之間的純愛,還有情親,友情等等
想必看過的都知道,《紫羅蘭的永恆花園》作為一部頂尖的治癒系動漫,製作精良/畫風唯美/擁有很強的視覺體驗。而薇爾莉特作為一個孤兒的存在變成了一個殺戮機器,只知道服從命令的她遇見了少佐吉爾伯特·布甘比利亞。在最後一戰中,少佐在臨死之前表達了對薇爾莉特的愛意,並且想讓她以一個完全自由的身份活下去。最終少佐在炮擊之中失蹤,薇爾莉特活了下來,但是失去了雙臂。
(手臂也是義肢)
有著「人類聖經」之美譽的《紫》雖說劇情比起其他的番劇來講顯得劇情平淡了一些,但《紫》用數個不同的小場景講述了主角薇爾莉特的成長路程(我估摸著熱血番那種打架一整季也體現不出來愛)
在薇爾莉特和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過程中,通過幫助他人寫信,從中了解到他人的情感,了解到不同的愛,充實自己,從一個殺人機器到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過程。劇中高潮的時候,不需要指令的她終於明白了愛的含義,做到了少佐的囑咐:成為一個「人」活下去。
(同人圖,感覺沒有官方的好)
如果用菜來舉例的話,像《進擊的巨人》這種格鬥番可能是川菜,一直都是帶給人刺激爽快的感覺。而《紫羅蘭的永恆花園》像是淮揚菜,口味平和注意細節,給人清新淡雅的感覺,如同流入心間的一縷清流,廢人心脾。
(暴露吃貨本性)
(我是P站搬運工)
PS:這國家的男人死光了嗎?14歲不到的女孩子都要上戰場。
我有時真覺得《龍三》裡面的櫻和上杉繪梨衣很像薇爾莉特,不過性格不怎麼一樣就是了。不過櫻在東京天空樹上綻放了,繪梨衣被當作祭品丟了上去,就薇爾莉特還活著.
話說開頭龍族得那句話好像全通?
據說少佐沒死,在今年的四月份會出劇場版,好期待。期待那個:沒有紛爭,你能愛上別人,也能被人所愛,充滿幸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