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中國官媒會像央視痛批蓬佩奧那樣,指名道姓地痛批川普?川普是美國總統,避開他的名字痛批美國,只能說明,我們還有意留著最後的餘地。
昨天似乎有了一點進展,是環球時報的一篇社評,《川普在錯誤時間對華發錯誤威脅》。總算出現了川普的名字。不過,並不是「已經突破做人的底線」,也不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文章內有一句話挺扎眼,但仔細端詳,並不是「讓川普去瘋狂吧」,而是「讓華盛頓去瘋狂吧」。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既然美國政府都瘋狂了,而川普卻不瘋狂,那才是咄咄怪事。
「讓華盛頓去瘋狂吧,他們選擇了一個最沒有資本如此瘋狂的時間點。」這樣的句式聽著有些耳熟。如果再加上一句,「由他們去,中國只需堅定走好自己的路」,那就更加清楚,這種熟悉從何而來。
「讓那些內外的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那篇著名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文即將結束時的話,該文是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
只看這兩句就會發現,環時的社評還是沒有毛澤東當年的開幕詞有氣勢,首先沒有將華盛頓那幫人定義為「反動派」,另外也沒有說「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過,環時的話也包含著中國有邁向自己目標的決心。
那麼,70年過去,中國是不是又站到了毛澤東的時間點,即將迎來又一個1950年?中國和美國又會看到當年彼此的影子嗎?
聽毛澤東如此鏗鏘有力的話語,再聯想到司徒雷登被另一篇文章所描繪出的頹喪和窘態,很多人會以為,那時的中美早就變成了「狗不理」。其實不然,那時的美國依然和中國保持著外交關係,只是美國承認的是中華民國,而北京成立起的新政府,將代表新中國。
而一年之後,韓戰爆發,中美從言辭互嗆終於發展到戰場上見。
除了上面那篇,環時當晚還發布了另一篇社評,《回擊美方不手軟,更要打好持久戰》。這兩篇社評都是因為川普最新,也是迄今為止最明確的表態,即,美國可能會同中國全面「脫鉤」。
5月14日,川普在接受福克斯商業電視臺採訪時說:「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我們可以做任何事。我們可以切斷一切關係。」
中國對此擔心嗎?如果很擔心,似乎就不會有環時這兩篇很顯硬氣的社評;可是,如果不很擔心,那麼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的中美關係是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又從何說起?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而沒有個理由把中一個美關係搞壞,其根據又在哪裡呢?
觀察環時社評可以看出,事已至此,中國承認美國「脫鉤」決心已下,但是卻做不到真正「脫鉤」。
「我們不相信華盛頓能夠『完全切斷』中美關係,這種違背21世紀基本邏輯的事情不是他川普政府就能扳得動的,他們太高估了自己開歷史倒車的能力,時間會教育他們的。」如果非要糾纏於「完全」,那又是咬文嚼字了,如果切斷了大部分中美關係,算不算「切斷」?
另外,21世紀基本邏輯是什麼?國家關係本來就是博弈,既包括力量的博弈,更包括價值觀的博弈。如果我們放眼兩年前,中國有幾個官員、專家和學者認為中美會爆發貿易戰?在關稅大棒沒揮動起來之前,巨大規模的中美雙邊貿易額讓人們看到了什麼?就是「不可觸碰」。中美發生貿易戰,不可想像!
可最終,我們看到了,貿易戰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很清楚,說出要「切斷」中美關係的是川普,而說美國無法「切斷」的是我們,如果非要從這種邏輯去推斷的話,實話實說,是中國不想中止和美國的交往,而不是相反,至少我們的態度已經表明,保持保持中美關係對於中國有利。捎帶上美國,只不過是為了讓我們的表態不至於顯得太被動。
實際上,社評剛說完「基本邏輯」之後,又緊接著承認了美方的小邏輯,即一段時間內中美在兩國關係核心要件上的實質性「脫鉤」似乎已不可避免,中方需要為此做好準備,特別是為應對美國對華高科技「脫鉤」,中國一要有不依賴與美交往而大力發展高科技的能力,同時擴大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交往。
自力更生當然顯得有骨氣,但是路肯定走得很艱難。其次,擴大與其它西方發達國家的願望是好的,但必須看到,美國作為西方國家的盟主,一直對其它發達國家有很大影響力,日本和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並沒有一個完全能夠不受美國影響的獨立的對華政策。
特別是自疫情爆發以來,這些國家不是離美國遠了,而且是近了,相反,他們中的一些國家反倒是開始疏遠中國。5月14日,英國天空新聞臺《新聞時間》欄目資深主持人馬克·奧斯汀在線專訪了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說,「就目前來看,國際社會似乎並不信任中國」,而劉大使回答:「我認為並非如此……我認為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在對中國進行毫無根據的指責和挑釁。」
這讓人想起當年的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的金句。只是這次稍有不同,不是「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而變成「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如今的環境比當年毛澤東所處的環境如何?「在國際上,我們必須和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和人民團結在一起,首先是和蘇聯及各新民主國家團結在一起,使我們的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和反對內外敵人復闢陰謀的鬥爭不致處於孤立地位。只要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我們就會是永遠勝利的。」這是毛澤東給新中國開出的藥方。
現在,還有「蘇聯及各新民主國家」嗎?早就沒有了。在認為美國打壓中國的趨勢已難以避免後,社評指出,中國應「妥處其他方向摩擦,尤其是不糾纏於不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摩擦」,另外「採取措施淡化中西意識形態紛爭」,而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減輕外部壓力,阻止美國構築遏制中國的國際陣線。
可見,中國已經意識到,如今已經沒有當年那樣的東方陣營可以「遮風擋雨」了,中國已經是獨自站立於國際舞臺上。可以說,現在比過去企望從「蘇聯及各新民主國家」獲得幫助更難。
不過,有人把目前的形勢看成機遇。黃奇帆是眼下對未來前景持最樂觀態度的專家,認為,各國政府為了挽救本國經濟,都在紛紛釋放各種資源,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由於中國市場目前疫情控制的最好,也是投資風險最小的地方,因此,全球的資金和資源湧向中國是大概率事件,百年不遇。對於中美「脫鉤」論,黃奇帆認為這不現實:美國自己搞工業?勞動力都找不到。
樂觀嗎?太樂觀了。
不錯,過去中國是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是事實。但是,中國處在哪個位置也清清楚楚,如果說高端晶片和光刻機等尖端產品有不可替代性,那很多人都相信,但是,工業產品的中國製造也能做到這樣嗎?替代可能需要時間,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但絕不是不可替代。
就在前天,全球最大計算機晶片代工商臺積電,宣布將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一座生產5nm晶片的先進晶片廠,新廠將建在亞利桑那州,最多可創造1600個就業崗位。對於一直強調加強美國製造業、批評科技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的川普政府來說,這將被視為最新的一個勝利。
這條新聞很有啟發,就算我們立足於自己的智慧和幹勁,同時又對「團結」其它發達國家有信心,但是也絕不能低估美國對其小夥伴的影響力。臺積電多年前曾明確表態,將把5nm、3nm等先進工藝都留在臺灣本地。但是,這次在亞利桑那州開廠,公司方面的解釋是,那是基於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美國政府方面的要求。其實,明眼人都看得清楚,胳膊還是拗不過大腿。
現在,美國商務部又將華為臨時許可延長90天至8月14日,但同時升級晶片管制措施。這算是中美「脫鉤」的開始嗎?中國當然可以應對,比如對蘋果或波音採取反制措施。但是,很清楚,美國現在既然兩黨達成共識,川普接下來就會一步步放出自己的招數。
觀察中美較量,人們多有眼花繚亂之感。但實際上有三個可供參考的層次,官方,媒體,群眾。從調門來說,這三者是遞增的。群眾最無畏,「美國有什麼啊!來而不往非禮也!」;官媒次之,有理有節,既要表達官方態度,又要照顧群眾情緒,如我們看到的兩篇環時社評;官方最實際,確保留有餘地。
群眾為什麼無畏?說到底,即使算不上看熱鬧不嫌事兒大,至少眼前不由他們來兜底。而官方則不是,有招數可以高調,缺乏招數,或者要變換身段時,如不把握分寸,到時候肯定被動。
就以川普關於中美關係的最新表態說,在5月15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法新社記者問:美國總統川普昨天稱,他可能會切斷與中國的關係。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前段時間狠懟過美國的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只說了這樣一段話:「保持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當前,中美雙方應繼續加強抗疫合作,儘快戰勝疫情,救治病人,恢復經濟和生產。但這也需要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
我想,寫環時社評的人,即便沒有明晰地想到當年毛澤東的講話,那句「讓華盛頓去瘋狂吧」也頗具「讓那些內外的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的神韻,只是最後落在「由他們去,中國只需堅定走好自己的路」,而沒有像毛澤東那樣,痛快淋漓地說出「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或許,這已經不是毛澤東所處的時代;又或許,我們並不具有毛澤東那樣的氣魄;也或許,我們現在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實力,不需要高調,也可以掌控局勢?
人民盡可以把美國視為紙老虎,可是,現實中的老虎還是有其威風,不然,臺積電也不會乖乖地去了亞利桑那州。如果美國是老虎,那麼其它西方發達國家就是豹狼狗貓,而世界上有敢不看老虎臉色的豹狼狗貓嗎?認為只要不理會老虎,就可以在老虎的地盤上開展工作,這種想法可能太過樂觀了。
作者:楓葉君, 前新華社資深編輯,駐外記者。著作:長篇小說《移民》(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