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頭條 | 銘記歷史 砥礪奮進 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

2021-02-16 溫暖者

穿越歷史煙雲,那段浴血奮戰、救亡圖存的不屈歲月,依然震撼人心——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奮起抗爭14載,取得了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這是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更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古老的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徵程。

聽,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激蕩時空: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一段歷史永誌不忘——團結禦侮、浴血奮戰,全國人民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

「日本投降矣!」

75年前的8月15日,《大公報》頭版用超大號的五個鉛字,向全國人民宣告這一重大消息。

短短五個字,讓多少人熱淚盈眶。

近代中國,戰爭的烽煙似乎從未消散。從1840年英國殖民者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開始,泱泱中華陷入了一個個割地賠款的屈辱噩夢。

遼寧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外,一座布滿累累彈痕的「殘歷碑」,將歷史永遠定格——1931年9月18日。

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遼寧省瀋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舉行(2018年9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在這一天的晚上,日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路軌,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幾個月間,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從那時起,白山黑水間的抗日救國烽火迅速燃遍全國,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長達14年的持久抗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範麗紅說。

展館內,遊客劉思陽女士和她6歲的女兒,在白色的「國歌牆」前久久駐足。

「我女兒還小,展覽中的不少內容她還不能完全理解。但我在『國歌牆』這兒給她講了很久,這是她最熟悉的歌。我想讓她了解這是一場人民的戰爭,是當年的先輩用血肉築起了新的希望。」劉思陽說。

九一八事變、炮製偽滿洲國、華北事變……日本侵吞整個中國的野心一日更甚一日。

盧溝橋畔,碧波蕩漾。89歲高齡的鄭福來老人臂戴「宛平志願者」紅袖標,思緒卻回到83年前的那個夜晚:「我家住在盧溝橋西,到盧溝橋不足50米。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彈聲差不多響了一宿……」

駐守北平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那個晚上,密集的槍炮聲把年僅6歲的鄭福來從睡夢中驚醒。他明白,日本人進城了。頭一天還在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四春子,被落到自家門前的炮彈炸死。

「死一個中國人,就像死一隻螞蟻。」80多年過去了,鄭福來老人依然萬分憤慨。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七七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就通過電波,激蕩著億萬國人的心。

「誓死不做亡國奴!」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全體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儘管當時的力量還很弱小,但作為最早發表抗戰宣言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擔起了抗日救亡先鋒的歷史責任,發揮了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新生說。

江蘇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莊嚴肅穆。今年8月15日上午8時整,各界人士在此舉行和平集會。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2019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第一次來紀念館參觀的「95後」凌博建,在一面巨大的檔案牆前停下腳步。藍色是倖存者的檔案,灰色是第三方證人、日本老兵的檔案,黑色是死難者的檔案,一共一萬多份。

「每個檔案背後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是鮮活的歷史。」凌博建感慨地說:「6周時間裡,30多萬同胞被屠殺。身處和平年代,很多時候會忘記和平是多麼可貴,只有回顧歷史,才知道侵略者是多麼殘忍。」

漫步展廳,1213張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照片在牆上密密麻麻地陳列著。那一張張定格的面龐,仿佛仍在凝望著這段苦難的歷史。

整個14年抗戰期間,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一半國土被日寇踐踏,930餘座城市被侵佔,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最早的抗爭,最後的勝利。

在這場關乎世界和平、人類命運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如鏡,昭示未來。

紀念館廣場上,人們撞響和平大鐘。鐘聲悠揚,寄託著人們對逝者的無限哀思,對人類命運與共、世界和平發展的美好期盼……

一種精神穿越時空——血戰到底、抗戰到底,中華兒女譜寫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一首膾炙人口的《遊擊隊歌》,曾在抗戰期間鼓舞了萬千軍民。撫今追昔,歌詞中「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又何嘗不是當年艱苦條件之所迫?

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是落後的農業國同強大的工業國之間的較量。新四軍老戰士江斌回憶道:「日本鬼子拿的是新式機槍、山炮,子彈也足。我們用的槍是老舊的『湖北條子』『老套筒』。子彈袋子看起來直挺挺的,實際上沒幾顆。」

敵強我弱,裝備落後,缺衣少糧……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英雄先烈穿越槍林彈雨?是什麼樣的精神鼓舞中華民族歷經血與火的考驗?

江西南昌友竹路上,一棟二層小樓靜靜矗立。這裡是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82年前,新四軍在這裡完成組建。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廣場,南昌市書院小學學生向革命先輩的塑像敬獻花籃(2019年4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館內,一幅名為《八千人歌詠大遊行》的油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畫中,音樂家何士德站在卡車上指揮8000人進行歌詠大遊行,馬路上人山人海、群情激憤,「保我中華」橫幅迎風高揚。

「當時大批熱血青年、愛國人士匯集南昌,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加入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江西青年服務團等組織,抗日救亡熱情空前高漲。」館長劉松濤說,「眾志成城、捨生忘死、共赴國難的精神,早已融入國人的血液。」

正如當年的一份報紙社評所說:「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並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

「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毛澤東同志一語中的。

上海蘇州河畔,一面布滿了8個炮彈孔和400餘個大小槍彈孔的高牆,記錄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1937年10月,淞滬會戰激戰正酣。面對數倍於己的強大敵人,中國守軍第88師第524團謝晉元、楊瑞符帶領「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血戰到底……

觀眾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參觀(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前後方都明白淞滬會戰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如果退縮,國將不國,我們唯有頑強抵抗。」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程兆奇說。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鬥守戰場……」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歌八百壯士》旋律反覆奏響,把人們的思緒再度拉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誓死報國的佟麟閣,面對日寇進犯慷慨陳詞「國家多難,軍人當馬革裹屍,以死報國」;

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張自忠,親筆寫信告諭官兵「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不半點改變」;

受盡折磨的趙一曼,臨刑前高唱「民眾的旗,血紅的旗,收殮著戰士的屍體,屍體還沒有僵硬,鮮血已染紅了旗幟」;

以枯草、樹皮和棉絮果腹的楊靖宇,隻身與敵人周旋5晝夜,頑強鬥爭,直至彈盡;

寧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壯士」,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毀掉槍枝,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

8月25日拍攝的上海四行倉庫西牆,如今這裡也是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向公眾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這些挺身而出的抗戰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民族築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長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淬鍊出的抗戰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中國人民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永不屈服、一往無前!

一個信念引領未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行的新成就告慰歷史、告慰先烈

近代以後,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一次次被打斷。然而,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氣餒,而是一次次頑強站起,重整行裝再出發。

山東臺兒莊古城,運河溼地公園荷花盛開,遊人如織。

1938年春天,為阻止日軍南下,中國守軍發起臺兒莊戰役。歷經半個多月的激戰,中國軍隊一舉擊潰日軍兩個精銳師團主力,繳獲大批武器裝備,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歷史上作為轉折點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臺兒莊。」當時一家國外媒體充滿敬意地寫道。

然而,無情的戰火,也讓這座運河邊的千年古城90%以上的建築被摧毀,「無牆不飲彈、無土不沃血」。在斷壁殘垣中站起,如今的臺兒莊古城歷經重建,小橋流水、青磚碧瓦,一片繁榮景象,成為遠近聞名的江北水鄉、旅遊名城。

「當年炮火紛飛處,今朝幸福祥和城。臺兒莊的戰爭遺址時刻提醒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一名遊客感慨地說。

雲南昆明,西南聯大舊址。幾間簡陋平房鐵皮做頂,黃土做牆,就是當年的教室。

這所建立於抗戰烽火中的大學,在艱苦的條件中堅持辦學,取得的成績令人驚嘆:培養了8000多名學生,先後走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70多位院士……

青年學生參觀西南聯大舊址(2019年5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西南聯大既為中華民族傳承了歷史與文化,也為中華民族復興儲備了大量人才。其所體現出的民族精神、教育精神和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典範。」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說。

在抗戰這樣艱難的環境裡,我們都能夠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今天,我們的條件、環境早已今非昔比,又有什麼樣的理由不繼續迎難而上、艱苦奮鬥?

遼寧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院牆外,每隔幾分鐘,就有時速高達300公裡的列車呼嘯而過。

歷史與現實在這裡交匯——這條哈大高鐵所處的位置,就是當年的南滿鐵路。

從寫滿民族血淚的南滿鐵路,到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高鐵,中國人民走過了漫長而又艱辛的奮鬥歷程,一步步從磨難中奮起、在磨難中成長。

「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中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徵服,沒有什麼挑戰不可戰勝!」「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志願者朱誠儒說。

參加「記者再走長徵路」活動的媒體記者在陝西省子長縣瓦窯堡會議舊址採訪(2019年8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陝西延安瓦窯堡會議舊址展廳裡,掛著一幅名為抗戰之聲的經典照片。英姿颯爽的年輕號手舉起右臂,面對飄揚的抗日旗幟昂揚吹號,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堅不可摧的抗戰決心。

這是美國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8月在豫旺堡(今寧夏同心縣預旺鎮)拍攝的名為抗戰之聲的經典照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戰爭年代抗戰信念堅如磐石,和平時期帶領老區群眾脫貧攻堅的決心同樣矢志不渝。

就在去年,在中國共產黨人持之以恆奮鬥下,延安最後兩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如今,延安正把脫貧作為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對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力奔跑。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

75年前的偉大勝利,浸透著無數仁人志士的鮮血與生命,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75年後的今天,我們將以怎樣的信念與擔當,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原標題《銘記歷史 砥礪奮進——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編輯 陸斯超)

相關焦點

  • 銘記歷史 砥礪奮進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
  • 【海外僑情】中南美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2020年年會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大會線上會議召開
    委內瑞拉時間9月3日上午中南美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2020年年會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大會「雲視頻」線上會議召開。會議由中南美洲和平統一促進會秘書長王軍主持,會長唐金水、常務副會長聶國常及各國代表分別發言,會議圍繞銘記歷史,砥礪奮進,凝聚和團結更廣泛的愛國力量,堅決打擊、遏制「臺獨」力量及其一切分裂圖謀,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和偉大復興主題展開
  • 線上展覽 | 全民抗戰 偉大勝利——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共同進行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樹立了歷史轉折點。
  • 江西服裝學院師生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2016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紀念如此抗日戰爭,今天早上,我校黨委副書記高建國、學工處處長張建榮、教務處主任朱秋月、南昌陸軍預備役師某部連長劉立明、設計院黨總支書記梅金妹、管理院黨總書記彭波、工程院黨總支書記文青、商貿院黨總支書記黃晶磊、藝術院黨總支書記陳翠娥、傳媒院黨總支書記姚瑋等領導及各連隊的小紅帽、大一新生等人在我校主教學樓前進行升旗儀式、演講等形式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 【蘭大資訊】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各項通知
  • 【中考時政熱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舉行 2020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 材料二: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2020年9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出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②。
  • 2021年中考熱點: 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熱點素材 材料一: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舉行 2020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 材料二: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2020年9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
  • 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這些不規範表述要注意!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周年,合在一起紀念時,官方表述通常寫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周年」,有時也寫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周年」。
  • 大國歌詞_紅門國詞號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組歌《中華民族忒偉大》(外二首)著名詞家:劉兆祥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 《諜戰深海之驚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勿忘國恥,銘記歷史.
    穿越歷史煙雲,那段浴血奮戰、救亡圖存的不屈歲月,依然震撼人心。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不顧生死,奮起抗戰14年,為保衛山河拋灑熱血。今天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時光流逝,有些日子,我們註定無法忘記。勿忘國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吾輩自強。
  • 跨越75年的紀念
    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各地或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或走訪慰問老戰士,表達黨和政府對抗戰英雄與烈屬的崇敬與關懷。
  • 銘記歷史,祈願和平,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六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系列節目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6檔抗戰主題系列節目。
  • 學四史·守初心 | 「數說」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貢獻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 永遠銘記!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這些數字和名字,請告訴孩子!
    今天是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 銘記歷史!熒幕裡的反法西斯戰爭
    2016年9月3日,是中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特此紀念所以,中國把9月3日定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9月3日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紀念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紀念日。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部分;中國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而且是「同盟國」的發起者中美英蘇四大國之一,並且,在重慶還成立了「同盟國遠東戰區指揮部」。
  • 銘記歷史珍惜和平(慶祝9.3活動)
    銘記歷史 珍惜和平——蒲江縣大塘學校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https
  •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建立和平紀念碑萬人倡議籤名活動]
  • 【商業大廈】銘記今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今天是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個人都要銘記。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法定紀念」的意義9月3日是近代中華民族第一個揚眉吐氣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 9.18,織金上空拉響防空警報,老師家長要告訴孩子,這些歷史不能忘!
    在此後的14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聯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英勇戰鬥,前僕後繼,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為光復東北、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銘記英雄,砥礪奮進,讓英雄的血不白流!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轟宛平城。那個夜晚,烽煙籠罩了盧溝曉月。
  • 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有多大
    「七七事變」78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78年前,中華兒女揭開了全民族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大幕。今年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闢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場。長達8年的中國抗戰時間遠超英國、蘇聯、美國等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時間。 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日本問題研究專家車在福認為,作為主戰場,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一直處於膠著狀態,在此過程中,中國軍隊進行了長期、頑強的殊死戰鬥,對最終擊垮日本法西斯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