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熒幕裡的反法西斯戰爭

2021-02-13 青聚津南


2016年9月3日,是中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

特此紀念

喚起民眾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共同捍衛抗戰勝利果實,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頒布停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廣播詔書;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籤字無條件投降。當時的國民政府於第二天也就是每年的9月3日下令舉國慶祝3天。所以,中國把9月3日定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9月3日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紀念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紀念日。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部分;中國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而且是「同盟國」的發起者中美英蘇四大國之一,並且,在重慶還成立了「同盟國遠東戰區指揮部」。

  依據法理,戰爭勝利要以戰敗國投降書的籤字,也就是投降法律手續的完成為標誌。在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9時(即中國時間8月15日7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其親自宣讀的總統聲明中說:「對日作戰勝利日要等到日本正式在投降書上簽字時才能宣布。」8月15日10時,蔣介石對全世界發表廣播演說稱,慶祝勝利,將於日本籤訂投降書後開始。16日,蘇軍總參謀部發表聲明稱:「日本天皇8月15日所發表的投降聲明,僅僅是無條件投降的一般宣言,並未向武裝部隊發布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而且日軍仍在繼續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實際投降……遠東蘇軍將繼續對日攻勢作戰。」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東京時間),同盟國聯合受降典禮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舉行。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在美國,日本籤署投降書程序結束後,杜魯門在華盛頓時間1945年9月1日晚10時(中國時間為9月2日上午10時)向美國公眾發表廣播演說時宣布:「9月2日(中國時間9月3日)為對日作戰勝利日——日本正式投降日。」

  在蘇聯,日本籤署投降書程序結束後,史達林於當地時間1945年9月2日凌晨向蘇聯軍民發表廣播演說,宣布戰勝日本。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同日發布命令,宣布9月3日為「戰勝日本紀念日」。

  在中國,在同盟國聯合受降典禮舉行前一天即9月1日,國民政府下令宣布從9月3日起,全國懸旗慶祝三日,並於9月3日放假一日。1946年4月 8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和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臨時聯席會議通過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提請核議的「定九三為勝利紀念日案」,同意9月3日定為國定紀念日。 1948年9月8日,蔣介石籤署總統令,規定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並對紀念辦法作了規定。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伊始,政務院在1949年12月23日發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以8月15日為抗戰勝利日,規定了「八一五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布《政務院規定九月三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通告》中說:「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政府籤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九月三日。」《通告》還要求「每年九月三日,全國人民應對我國軍民經過偉大的八年抗日戰爭和蘇軍出兵解放東北的援助而取得對日勝利的光榮歷史舉行紀念」。1999年國務院修訂《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時對「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繼續作出規定。因此,「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一直是法定紀念日。

很多電影將時間選在反法西斯戰爭時期,它們有的側重展現戰場全貌,以時間為軸將重要事件串聯;有的則著重描繪戰亂年代每個人的生活,同時映射對戰爭的思考。這些電影讓我們反思歷史、銘記歷史,提醒我們珍惜和平、安寧的生活。

一、戰場內外的爭奪

在中國,馮小寧的《紫日》是這一方面的優秀之作。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二戰的最後時刻,一位東北老鄉、一位蘇軍中尉和一個日本女孩——三個國別不同、語言不通、相互之間又充滿了猜忌和戒備的人在險惡環境中的遭遇。導演將不同身份的人物放在一起,於殘酷至極的環境中展現出人性中隱秘、真實的一面,刻畫了人類對生命的渴望。


《紫日》劇照

「太陽轉過去了,對面的掩體後隱約有閃光,難道狙擊手就在後面,難道是偽裝……子彈穿透了鋼盔……有人在慘叫……是圈套!槍響了……」這是《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中兩大高手對決的場景,血腥、緊張而讓人記憶猶新。影片屬於二戰經典影片中最重要的一類題材——再現戰場內外的爭奪,重溫戰時的烽火硝煙。


《兵臨城下》電影截圖

《兵臨城下》講述烏拉爾山區一個叫瓦西利的牧羊人參軍後的故事。憑藉一槍斃敵的絕招,他在不到十天的戰鬥裡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彈無虛發——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劇照

電影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利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利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裡展出。這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影片同時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史學家評論此片基本忠於史實。傳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緊張的情節,融合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唯美的情愛描寫,讓影片極具觀賞性。


《兵臨城下》劇照

還有一些更為野心勃勃的影片,它們以史詩般的氣勢重現了一些重大的戰役,比如《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這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


《最長的一天》海報

又如被許多二戰老兵稱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也以諾曼第登陸戰為背景,幾近真實地重現了血雨腥風的戰爭場面。


《拯救大兵瑞恩》劇照

除去再現戰爭的殘酷,還有一些電影人在這樣題材的影片中探討關於「戰爭與生命」的主題,《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就是其中一部。


《細細的紅線》海報

本片由美國頗具傳奇色彩的著名導演泰倫斯-馬立克導演。影片講述的是二戰中一場不足以影響戰爭進程、但同樣充滿死亡陷阱的戰役。影片中出現的那些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土著兒童,簡直令人驚奇,當我們看見他們圍成圓圈,接力砸打著手中的燧石時,好像看到了人類的原初。


《細細的紅線》劇照

電影中,人類的童年時代被表現為美好的年代。這種美好居於我們的身體當中,記憶的深處。但人們返照自身時,卻發現自己已陷身於技術統治與理性異化之中,沉淪於仇恨、黨同伐異而招致的戰爭與民族衝突,逐漸喪失了人性的詩意光輝、本真狀態和生存的家園。《細細的紅線》呈現的是「人與戰爭的沉思」,是一部人道主義的傑作,是少數能通過戰爭引發人們思考人類存在意義的影片之一。


《細細的紅線》電影截圖

二、戰爭中的普通人

無論如何,那場可怕的戰爭曾在整個世界蔓延,我們慶幸自己沒有生長在那個年代,卻同樣為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擔憂,他們如何生活,他們是否還能照常擁有愛情和家庭,他們怎樣才能等到和平的來臨?觀眾設身處地的同情心,使描寫戰爭中普通人的影片成為二戰題材中又一種重要的類型。

反映二戰中普通人的影片不勝枚舉,如載歌載舞的《音樂之聲》,那部堪稱「教科書」式的經典影片《卡薩布蘭卡》,還有「軍民一家親」樣式的影片如《虎口脫險》……都早已為人所熟知。


《音樂之聲》《卡薩布蘭卡》和《虎口脫險》海報

猶太人在二戰中遭受到種族滅絕的苦難,他們的悲慘遭遇是二戰普通人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內容,比如奧斯卡獲獎影片《鋼琴家》(The Pianist)。該片描寫「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但他的琴聲打動了一位德國軍官,在這位軍官的冒死保護下,他終於迎來了自由。


《鋼琴家》劇照

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以全新視野解讀這場災難。隨著戰事逼近,有人選擇移居躲避,雖然屠殺慘劇並未降臨在這群移民身上,但他們付出的代價卻也不比堅持留守家園的親人低,戰爭的禍害可謂無遠弗屆。


《何處是我家》劇照

關於猶太集中營的電影就更多了,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


《辛德勒的名單》海報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一片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裡找到了一種美麗。故事很簡單: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裡,父親圭多試圖讓兒子約舒亞以為這只是一場遊戲。「遊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舒亞得到了「遊戲」的最高獎賞。這是一場含笑的悲劇,導演始終營造出一種喜劇的氛圍,告訴觀眾這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遊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圭多相信噩夢是暫時的,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


《美麗人生》劇照

作為弱勢群體,孩子是戰爭最大的受害者,他們的遭遇總是更能打動觀眾。1995年的中國電影《紅櫻桃》就生動地講述了幾個在蘇聯的中國孩子的悲慘遭遇以及二戰帶給他們的人生苦難。


《紅櫻桃》劇照

第7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陌生人的懷抱》(Into the Arms of Strangers)真實紀錄了猶太兒童為逃避納粹統治而遠離家園的故事。


《陌生人的懷抱》海報

戰爭中的普通人無論多麼艱辛苦難,還是頑強地維護著生命的尊嚴,堅定地走過美麗的人生。在普通人的美德和對自由美好的嚮往之中,醜陋的戰爭不堪一擊!

三、戰爭中的大人物

戰爭中的大人物都真實存在並切實影響著戰爭的進程,無論是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還是希特勒、墨索裡尼、東條英機,還有那些出生入死的將軍們,他們的故事總是一遍一遍被搬演。

此類影片亦有不少精品,如《大獨裁者》、《巴頓將軍》等已是觀眾熟稔的經典影片。2004年美國導演羅伯特·哈蒙執導的電視電影《諾曼第大風暴》(Ike: Countdown To D-Day,又名《艾帥與登陸日》)不失為二戰題材的一部佳作。它記錄了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前90天緊張的作戰準備。


《諾曼第大風暴》海報

導演別出心裁,他並不追求大場面的展示,而是把鏡頭對準戰役雙方的指揮部,深入細緻地去刻畫指揮部的重要人物。其中,核心人物就是最高指揮官——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

作為第一部正面描繪希特勒的紀實性歷史反思影片,德國新片《帝國的毀滅》(DER UNTERGANG)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的視角出發,以平實、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位戰爭狂人在總理府花園下面掩體中度過的生命最後12天。


《帝國的毀滅》海報

影片根據德國歷史小說家阿希姆·費斯特2002年出版的歷史小說《垮臺》和希特勒女秘書榮格的回憶錄《最後時刻》改編而成。希特勒是這段歷史的主角,在那裡他過了自己最後一個生日;面對納粹德國的失敗,他歇斯底裡,痛哭流涕;他與情婦愛娃·勃勞恩舉行了婚禮,然後同她一起自殺;他發給身邊的士兵氰化鉀針劑,命令他們即使給敵人留下屍體,也必須面目全非……


《帝國的毀滅》劇照

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讚有加。


《帝國的毀滅》電影截圖

四、戰爭中的士兵

前蘇聯是二戰的重要戰場,他們為二戰的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二戰題材因此也成為前蘇聯電影中最重要的表現內容。那些電影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這場戰爭,並對戰爭中的士兵進行了最浪漫的回望。

《士兵之歌》講述在戰場上立功的士兵阿廖沙請了幾天假探望母親,在回家的路上發生的一系列故事。1959年拍攝這部片的導演丘赫拉依,勁頭十足地在攝影機裡勾畫著心中浪漫的戰士。


《士兵之歌》電影截圖

而浪漫這個詞也很符合當時的創作環境,因為他身邊還有一撥這樣的導演:拍《雁南飛》的卡拉託佐夫,拍《一個人的遭遇》的邦達爾丘克,還有躍躍欲試的塔可夫斯基。他們都不喜歡蘇聯電影從《夏伯陽》開始的那種突出英雄人物的描寫——動不動就歌頌「偉大的事件」、「偉大的人物」——蘇聯人民當然也會「審美疲勞」。於是丘赫拉依決定在自己這部作品中恢復人性中正常的審美,《士兵之歌》裡有著更貼近生活的感受,表現了一個普通士兵對戰爭的恐慌、對朋友的熱情、對美女的嚮往以及對母親的摯愛。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只是表現了幾位女兵在準尉的帶領下與德軍的一場局部戰鬥。影片採用獨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穿插女戰士們戰前夢幻般的愛情和生活,用樸實的黑白表現戰爭的殘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調來表現女兵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劇照

2001年的《珍珠港》(Pearl Harbor)以二戰中「偷襲珍珠港」這一著名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兩位英俊的美國飛行員與一名美麗的戰地女護士之間的愛情故事,影片在恢宏的戰爭場面中展示了士兵們對愛情的追求。


《珍珠港》劇照

2004年美國導演瑞恩·利特執導的電影《聖戰士》(Saints and Soldiers)是根據二戰中的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講述的是美軍101空降師的士兵在西線戰場上與德軍作戰的故事。


《聖戰士》(又名:《冰雪勇士》)劇照

影片的主人公美軍士兵迪克曾經是個傳教士,面對戰爭中迫不得已的殺戮,他抱有深深的無奈和負罪感,他認為自己與敵軍「只是制服不同,人還是沒有改變」。「士兵」和「聖徒」這兩種角色置於一體必然會發生衝突和矛盾,「士兵」的外衣下是「聖徒」的心靈,在忍受戰爭帶給肉身的傷害之外,士兵們還不得不忍受著巨大的精神痛苦。


《聖戰士》(又名:《冰雪勇士》)電影截圖

無論是記錄戰場內外的爭奪、重現炮火硝煙,還是描述戰爭中的普通人、大人物或者士兵,這些影片都讓我們看到了電影人眼裡、心裡的戰爭。他們通過自己的創作記錄、回憶、評價著戰爭,只是為了讓子孫後代記起人類曾經經歷過那麼荒誕、苦難的戰爭歲月!

這些,歷史當然永遠不會忘記!

來源:大同百業榜、《人民畫報》、劇角映畫

編輯:津南團區委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相關焦點

  • 銘記歷史 砥礪奮進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
  • 智庫頭條 | 銘記歷史 砥礪奮進 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
    近代中國,戰爭的烽煙似乎從未消散。從1840年英國殖民者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開始,泱泱中華陷入了一個個割地賠款的屈辱噩夢。遼寧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外,一座布滿累累彈痕的「殘歷碑」,將歷史永遠定格——1931年9月18日。
  • 江西服裝學院師生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2016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紀念如此抗日戰爭,今天早上,我校黨委副書記高建國、學工處處長張建榮、教務處主任朱秋月、南昌陸軍預備役師某部連長劉立明、設計院黨總支書記梅金妹、管理院黨總書記彭波、工程院黨總支書記文青、商貿院黨總支書記黃晶磊、藝術院黨總支書記陳翠娥、傳媒院黨總支書記姚瑋等領導及各連隊的小紅帽、大一新生等人在我校主教學樓前進行升旗儀式、演講等形式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 線上展覽 | 全民抗戰 偉大勝利——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共同進行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樹立了歷史轉折點。
  • 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有多大
    78年前,中華兒女揭開了全民族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大幕。今年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新華社記者採訪了多國專家學者,在充分肯定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的同時,更提出維護中國抗戰勝利果實為今天的亞洲和平與穩定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 【蘭大資訊】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各項通知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為進一步激發全校師生的愛國情感,教育廣大學生銘記歷史,繼承光榮傳統,根據學校黨委統一安排,擬於9月3日上午7:00,在校本部正門口國旗廣場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型升旗儀式,請全體專職學生工作人員準時參加。
  • 六、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與世界的反法西斯運動
    )六    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與世界的反法西斯運動(1)中國與世界不可分中國已緊密地與世界聯成一體,中日戰爭是世界戰爭的一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能離開世界而孤立起來。這最後一種矛盾在歷史上的最尖銳表現,就是二十年前的世界大戰。那次兩組帝國主義互戰的結果,產生了新的國際形勢。戰後世界政治經濟新的發展的結果,使得世界又臨到新的大戰面前。在東方日寇侵略東四省西方希特勒登臺之後,新的重分世界的戰爭業已開始了。「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一點也不錯,在此情勢下,一方面日德意組成了侵略陣線,實行大規模的侵略。
  • 銘記歷史珍惜和平(慶祝9.3活動)
    銘記歷史 珍惜和平——蒲江縣大塘學校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https
  • 學四史·守初心 | 「數說」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貢獻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建立和平紀念碑萬人倡議籤名活動]
  • 反法西斯勝利73周年,但戰爭裡真的有勝利者嗎?
    投降後的第二天,即73年前的今天,被我們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然而,時間回到日本宣布投降前一個月,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一顆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三天後(8月9日)又在長崎投下一顆名叫「胖子」的原子彈。兩座城市十幾萬日本平民成為歷史上第一批核武器受害者。
  •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刊 中國:浴火重生
    1937年7月7日,中國軍民進行的全面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開闢了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這個戰場,涉及約6億人口,雙方參戰的軍事人員超過了400萬。中國戰場不僅開闢最早,持續最久,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始終沒有中斷過。如果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的反抗進行了14年。大部分時間中,中國都在孤軍奮戰。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宣戰,歐洲開闢了另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 【長安街知事】一圖讀懂9·3反法西斯大閱兵 PS:教委公布中小學推遲開學時間
    在這一天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的人們,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彰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表明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的堅定意志。
  • 銘記歷史:中國是二戰死亡人數第二多的國家
    當和平的曙光終於普照歐洲大地,遙遠的東方戰火仍熾,負隅頑抗的日本法西斯仍在瘋狂地揮舞屠刀。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經歷14年血與火的抗爭,進行了慘烈悲壯的無畏堅守,為捍衛國家主權和人類和平同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決戰。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這座歷史天際上的東方燈塔,穿越70年的時空依然璀璨奪目。
  • 【海外僑情】中南美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2020年年會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大會線上會議召開
    委內瑞拉時間9月3日上午中南美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2020年年會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大會「雲視頻」線上會議召開。會議由中南美洲和平統一促進會秘書長王軍主持,會長唐金水、常務副會長聶國常及各國代表分別發言,會議圍繞銘記歷史,砥礪奮進,凝聚和團結更廣泛的愛國力量,堅決打擊、遏制「臺獨」力量及其一切分裂圖謀,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和偉大復興主題展開
  • 【銘記】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永不磨滅的歷史坐標
    9月3日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紀念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紀念日。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部分;中國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而且是「同盟國」的發起者中美英蘇四大國之一,並且,在重慶還成立了「同盟國遠東戰區指揮部」。  依據法理,戰爭勝利要以戰敗國投降書的籤字,也就是投降法律手續的完成為標誌。
  • 歷史丨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是日本法西斯的既定戰略
    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發動,到底是「偶然事件」,還是蓄謀已久,歷史早已給出了明確答案。
  • 反法西斯 納粹軍裝的美學陰謀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所以,這個假期很有意義。反對戰爭,熱愛和平是所有人的共同心願。最近,很多媒體在做歷史專題,讓我們重溫歷史,不忘教訓。軍裝亦頻頻出現在舊照片中。軍人英姿颯爽,所以很多女孩子有制服情結,同時也誕生了制服誘惑這個詞語。在世界的軍裝歷史上,偏偏又是二戰納粹軍裝最經典。
  • 【商業大廈】銘記今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今天是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個人都要銘記。「法定紀念」的意義9月3日是近代中華民族第一個揚眉吐氣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 9.18國恥日:銘記歷史並非延續仇恨
    我們要求日本政府和一些政治人物對那場給人類社會帶來深重災難的侵略戰爭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負責的態度,對在那場戰爭中受到深深傷害的鄰國人民的感情有起碼的尊重,對在那場戰爭中不幸死難的千千萬萬亡靈作出符合道義的交代。中國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為寬廣的胸懷,但我們的眼睛裡也決容不下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