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在不同歷史時期有過合作、也有過衝突,自70年代雙方關係正常化後,有過那麼十多年的「蜜月期」。雙方確實在經濟、軍事等領域有過不少交流、合作,不過到了90年代由於國際格局變化雙方從合作又走向對抗,自此開啟30年間從不間斷的海空對峙史,我們截取其中七次經典案件見證兩國實力變化。
中美黃海對峙,091核潛艇被模擬圍攻7次
1994年10月27日,「小鷹號」航母戰鬥群沿中國領海邊界巡航時,在黃海海域碰上一艘結束任務返航的091型403號核潛艇。經過前幾年海灣戰爭信心爆棚美軍,對這艘平常難得一見的核潛艇「關愛有加」,直接起飛艦載S-3「北歐海盜」反潛機投擲聲納浮標,對403艇方位進行三角計算以進行模擬攻擊準備。同時戰鬥群中出動三艘驅逐艦進行圍堵,立體圍堵下403艇雖然緊急下潛採用各種規避手段,但在可以快速機動實力碾壓之下還是無法脫身。
S-3「北歐海盜」反潛機
403艇無奈之下用長波電臺向基地求援,考慮到實力差距雖然預排了空中及海上救援措施,但還是希望403艇能自行脫困。29號,也就是403艇被困60個小時後,海軍航空兵起飛兩架殲-7戰鬥機到事發海域查看。不過由於航程太短滯空性能有限,在不久返航後停頓片刻的美軍重新圍堵追趕,甚至追入渤海灣利用各種手段獲取該艇數據,並在前後70個小時內發起7次模擬攻擊。
事態越發嚴峻,海軍航空兵重新起飛2架殲-8II,以及才裝備不僅的2架蘇-27SK戰鬥機。四機飛赴事發海域驅離美軍艦機,「小鷹」號航母起飛22架F-14「雄貓」戰鬥機進行攔截,按照比較流行的現場描寫是這樣的。機動性強的蘇-27和F-14在內圈互咬周旋,高空高速的殲-8II則在外圈進行警戒,隨著F-14飛行員挑釁動作不斷,被激怒的蘇-27從右側方橫切快速向F-14撞去。同時殲-8II也開啟火控雷達鎖定「雄貓」(也有說瞄準航母),在這種近身肉搏式驅離下F-14被航母召回,「小鷹」號航母戰鬥機撤離雙方開始脫離接觸。
F-14「雄貓」戰鬥機起飛
殲-7驅離F-14
當然,如果是在實戰狀態下該艇早就被擊沉多次,而且正面能夠對抗航母艦載機的海航。就算將殲-7、殲-8以及最先進但數量少的可憐蘇-27加起來,和「小鷹」號航母上的幾十架F-14、F-18相比也處於絕對弱勢,更何況與此同時艦載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正在給我們上課,周邊多地雷達屏幕上都是數百架戰機信號。
091型403號核潛艇
1996年臺海危機,美雙航母編隊壓制三軍演習
時隔不久,1995-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為震懾對岸解放軍除展開大規模三軍登陸演習外。還由二炮進行了多輪飛彈試射,前後發射13枚東風-15彈道飛彈,當時這款飛彈裝備不過數百枚,一次演習就用上了近十分之一足見事態嚴重性。傳聞中由於美國對GPS信號進行屏蔽,直接導致數枚東風-15飛彈偏離預定目標,這一事件對我們的衝擊很大也為後續北鬥研製痛下決心。
東風-15彈道飛彈
這次對峙不僅表現在演習裝備展示,其實準備充分可以隨時投入實戰,不過美國開始強勢介入。在早先已派出「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的情況下,還從波斯灣調派「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前往臺海,預計以雙航母編隊向我國施壓。
局勢驟然緊張,面對這種級別的介入,無論制空還是制海權都無法獲得,預想中的登島上岸成為泡影。要知道當時空軍只有區區24架蘇-27戰鬥機,大部分都是只有近戰能力的殲-7、殲-8,和美軍航母艦載機F-14、F-18從質量上無法相抗衡。至於海軍更是實力不濟,大量051「旅大」級驅逐艦以及其他小型護衛艦艇,完全無法和跨代產品「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以及「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相提並論。最後的表述是海軍核潛艇出海警戒,逼退美航母退出臺海,同時雙方低調收場。
「尼米茲號」航母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051型驅逐艦
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失去的不僅是飛機
那年西方愚人節,美軍一架EP-3電子偵察機在海南附近空域偵察,海軍航空兵出動2架殲-8II進行監視驅離。雙方抵近後在距海南島東南70海裡處,美軍依仗飛機大速度慢優勢,直接轉向壓向一架殲-8II。EP-3螺旋槳擊中殲-8尾部,由於低空低速性能差在勉強保持監視伴飛情況下,未能避開EP-3的的撞擊直接造成機毀人亡。
美軍EP-3電子偵察機螺旋槳,以及機鼻部分撞擊損毀,在沒有得到我方允許下擅自迫降海南陵水機場。雖然在近海家門口被撞,但在多次溝通後以美方發布「含糊其辭」的道歉了事,實力差距時代內心被深深刺痛,僅有的不滿就是將EP-3大卸八塊。
殲-8II戰鬥機
EP-3大卸八塊
2006年,「宋」級潛艇攻入美航母防禦內圈
經過黃海對峙之後,原本作為不對稱優勢的潛艇表現不盡如人意,當然這跟當時的技術水平、基礎工業直接相關。隨著軍工裝備水平不斷上升,對老舊型號展開升級同時也有新品推出,這次的主角是093「宋」級常規潛艇。1992年開建,到1999年具備潛射飛彈能力(鷹擊802),總體性能達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先進水平。裝備先進聲納系統,作戰指揮系統高度數位化及自動化,所有探測系統能和武器整合為一體。
2006年,老對手美第七艦隊「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在衝繩海上演習,一艘「宋」級常規潛艇在距美航母5海裡處主動上浮。這種場景不知道現場美軍要驚掉多少下巴,反潛陣容至少可以外擴上百公裡的航母編隊,居然被一艘常規動力潛艇突防到近身。5海裡就已經在常規魚雷射程範圍之內,如果是戰時的話,「小鷹」號航母估計已經被重創喪失戰鬥力了。
美航母防禦圈
海軍整體水平的提升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從之前被圍堵毫無還手之力,到現在可以主動近距示強。這種改變除了表現在裝備水平上,還體現在戰鬥信心上,術業有專攻畢竟現代化戰爭比拼的不僅是戰鬥意志。以此為轉折,經過十多年的隱忍軍工努力、將士用心,美航母再到近海就不再是單方佔優也不再安全。
美航母
2014年,殲-11東海「調戲」P-8A
大家都知道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當年蘇-27驅離P-3B時從對方右翼下方高速掠過,直接用垂尾在其發動機上劃了一個大口子。戰鬥民族勇猛的作風讓P-3B差點墜毀,受輕傷的蘇-27憑藉優秀性能也安全返航,這一事件也成為空中攔截經典案例載入史冊,接下在東方也發生一起類似案例。
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
2014年8月19日,美軍一架P-8A反潛巡邏機在東海進行偵察,海軍航空兵起飛一架殲-11進行驅離。殲-11飛行員以高超的技能貼身對P-8A「調戲、騷擾」,比如從後方慢速跟進超越,發動機產生的尾流直接讓P-8A開始空中跳舞。或者以90度角從P-8A前方高速通過,直接以機腹上霹靂飛彈正對飛行員,總體而言以各種貼身動作在P-8A上下翻滾,以類似巴倫支海手術刀中蘇-27的狀態讓美飛行員下身冷汗後開溜。
可以這麼說,對比南海撞擊事件中的殲-8攔截機型性能全面提升,不論是伴飛、攔截、驅離手段豐富,總算報了當年一箭之仇。事後美方召開發布會稱,解放軍戰機危險動作「極其不專業」,欺軟怕硬之後除了嘴巴痛快點,在隨後一段時間內P-8A不再進入這個區域。
殲-11BH攔截P-8A
殲-11BH攔截P-8A
2016年,中美最大規模海上對峙,逼退美雙航母戰鬥群
由於菲律賓對南海島礁的訴求得到美國大力支持,當年7月,國際法庭對所謂「南海爭端」進行仲裁。由歐洲人主導下的臨時法庭將於12日出具最終裁決,早就做足準備的美軍罕見派出雙航母編隊進入南海,時任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哈裡斯,甚至公開聲稱做好今夜開戰準備。
目的就是通過所謂「最終裁決」以獲得法理上的正當性,對此無賴的挑釁行為我們回應強烈,用實力說話直接宣布將於7月5日-11日,在南海西沙海域舉行大規模海空聯合演習。四位上將出馬坐鎮一線指揮,各艦隊集結100多艘最精銳戰艦開赴演習海域,包括52C\D驅逐艦、054A護衛艦、094型戰略核潛艇、093B型攻擊核潛艇等。而空中則有近百架各式戰機,包括轟-6K、殲轟-7、殲-11等,已更名火箭軍的二炮將東風-21D/26反艦彈道飛彈拉出,只等一聲令下就可以全線開動。
052D型「昆明」號驅逐艦
094型戰略核潛艇
這種強硬反應出乎美軍意料之外,隨後開始戰略隱蔽雙航母突然在海上消失,其實這是戰前準備以發動突襲。不過實力今非昔比,我們利用各種偵察手段發現隱蔽在菲律賓東部海域的航母蹤跡,並故意向美方傳遞其位置信息。還是老話現代戰爭下被發現就意味著被摧毀,眼看戰術安排被識破佔不到便宜的美航母開始撤離,這場不論裝備數量、質量都達到頂峰的大規模對峙,最終以美軍黯然離場而告結束。
轟-6K巡航黃巖島警告航母位置已暴露
2021年,轟-6K對美航母發動模擬攻擊
新年度中美雙方首度角力,1月23日「羅斯福」號航母經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同行還有「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以及攻擊型核潛艇。和空中E-2C以及P-8A遙相呼應高調前來,對此早有預案的航空兵出動8架轟-6K、4架殲-16,以及1架運-8反潛巡邏機前出應對。
這個隊形其實針對性很強,轟-6K攜帶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由殲-16戰鬥機護航前出執行模擬反艦作戰。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最大飛行速度4馬赫,最大射程超過400公裡,攜帶一個300公斤高爆彈頭,動能加高爆彈藥在高速突擊下可以使一艘萬噸大艦失去戰鬥力。採用GPS+「北鬥」聯合衛星制導命中精度相當高,據稱轟-6K射距邊緣(250英裡/402公裡)處鎖定美航母,並通過公共通訊頻道向其傳達模擬發射指令。
轟-6K可以攜帶6枚鷹擊-12,8架就可以攜帶48枚,在殲-16護航下只要能進入發射陣位。以這種全程超音速飛行,可以超低空突防的飛彈而言,特別是在齊射飽和攻擊下美航母戰鬥群基本無法有效攔截。畢竟航母的效能不是在近海使用,如果靠太近沒有迴旋空間,模擬攻擊實際上如果在戰時就等於直接擊沉,實力此消彼長總是在不經意中雙方就已經實現了互換。
轟-6K模擬攻擊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