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密:臺灣地區大法官解釋中的兩岸關係:變遷與隱憂 || 20181018期

2021-02-18 憲道

在「一國兩區」定位的政治司法化階段,大法官的自主性相對於第一階段有所增強,許多政治問題紛紛通過大法官「釋憲」的渠道解決。大法官解釋開始影響政治社會各個層面,在兩岸關係領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大法官這一時期所作出的涉及兩岸關係的解釋較第一階段更為複雜,既不突破「一個中國」底線,也不積極維護「一個中國」。在政治司法化階段,大法官對「一個中國」的根本性問題進行迴避,雖然並未明確捍衛「憲法一中」,卻也守住了「一個中國」的底線。自釋字第261號解釋大法官將大陸界定為大陸地區後,就再也未曾明示界定兩岸關係,甚至迴避了兩岸關係的直接界定。

(一)「一個中國」的司法克制

第一,大法官限縮了解釋兩岸關係的權限。1993年4月,陳婉真等18位立法委員聲請解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大法官於作出釋字第328號解釋,「國家領土之範圍如何界定,純屬政治問題;其界定之行為,學理上稱之為統治行為,依權力分立之憲政原則,不受司法審查。」依照原旨主義解釋,並不難界定固有疆域的具體範圍。固有疆域的範圍這一解釋文根據政治問題不解釋的理論迴避了對「固有疆域」的闡釋,一方面,摒棄了「獨派」試圖通過「大法官解釋」限縮「憲法」第四條固有疆域的範圍為臺灣地區的企圖,從而使得領土的變更回歸到遵循「憲法」規定的程序軌道上;另一方面,卻也罔顧立憲者的意志,迴避了「固有疆域」包含大陸地區的基本事實。以利益衡量予以推測,大法官並不具有民意基礎,也不擁有執行解釋的強制力,這種先天的政治體制的限制使得大法官難以成為重大政治問題的解釋者。尤其是面對「統獨」議題,大法官選擇迴避是維持自我權威性的較好方式。

第二,間接地否定了兩岸屬於「國與國」的關係。雖然大法官並未解釋固有疆域的範圍,但是在1993年12月的釋字第329號解釋間接地否定了兩岸屬於「國與國」的關係。一是大法官再次肯定了領土變更的方式。大法官在釋字第329號解釋理由書中指出,「至條約案內容涉及領土變更者,並應依「憲法」第四條之規定,由「國民大會」議決之。」二是大法官否定了兩岸籤訂的協議是國際書面協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間訂定之協議,因非本解釋所稱之國際書面協定,應否送請「立法院」審議,不在本件解釋的範圍。」故而,大法官並未改變「一個中國」底線的「憲法」定位。

儘管一種憲法理論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允許日後的解釋者考慮不同時期日益變化的需要並使他們能夠應對新出現的無先例的問題,但是出於保護一部憲法的精髓及其完整性的必要,這種靈活性與適應性就必須有其範圍的界限。大法官對於兩岸關係定位依然受限於「憲法」所確立的「一個中國」的底線,並不能超越「憲法一中」進行革命性的他項解釋。

(二)「去中國化」的司法綏靖

大法官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司法克制,雖然暫時避免「獨派」人士試圖通過解釋兩岸關係間的根本問題達到「臺獨」的目的,但是釋字467號解釋、釋字第479號解釋、釋字644號解釋中的「曖昧」或「不作為」表現出大法官在隱秘地「去中國化」中的司法綏靖,主要表現為:

第一,省級地位的改變。1997 年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將民選的省長和省議會議員改為省政府的主席及委員以及省諮議會的議員。上述人員均由「行政院」院長提請臺灣地區領導人任命,其主要職責是根據「行政院」的命令,監督縣自治事項。1998年10月,大法官在釋字第467號解釋中指出,九七「修憲」後,省不再擁有「憲法」規定的自治事項,亦不具備自主組織權,自然並非地方自治團體性質的公法人。劉鐵錚大法官對這一解釋提出質疑,「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一款規定因應「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所做的過渡性的安排,「國民大會」未予否定省的地位,「釋憲機關」不可為「憲法」明文規定以外之目的。

第二,允許「全國性」社團改名為區域性社團。1995年,臺灣地區「中國比較法學會」向臺行政部門聲請改名為「臺灣法學會」,「內政部」以其作為人民團體的主管監督機關根據相關法規拒絕其改名而聲請解釋。1999年4月,在釋字第479號解釋中,大法官以結社自由的理由,認定「內政部」訂定的「社會團體許可立案作業規定」第四點關於人民團體應冠以所屬行政區域名稱的規定,逾越母法意旨,侵害人民應享的結社自由而失效。[]毋庸置疑,人民團體的命令權應該受到保護,然而這一解釋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正如董翔飛、劉鐵錚、黃越欽三位大法官提出的不同意見書中所言,改名後臺灣法學會是「全國性人民團體」抑或已經變為地域性人民團體?若為前者,則「臺灣」是否意含國家名號。大法官並未區分其中之內涵,縱容了隱蔽性地「去中國化」。

第三,放開「臺獨」團體結社限制。1998年,陳師孟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籌組「臺北市『外省人』臺灣獨立促進會」社會團體。該局認為聲請人所籌組的政治團體以「支持以和平方式,推動臺灣獨立建國」為宗旨,與「人民團體法」第二條規定不符,不予通過其申請。2001 年臺灣「最高行政法院90年判字第349號判決」認為,根據「憲法」第四條領土條款規定以及「人民團體法」第二條規定,人民團體的組織與活動,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人民不能以主張分裂領土為宗旨結社。2008年6月,大法官作出釋字第644號解釋,推翻了臺灣「最高行政法院」的判決,將「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第五款關於政黨解散的條件,限定於「政黨成立後」。「憲法」法庭的設立,實與民進黨通過所謂『臺獨黨綱有關』。這意味著「修憲者」原意是通過這一條文限制「臺獨」團體的活動。雖然大法官是以保障人民權利的方式進行論證,但是,客觀上解除了「獨派」建立人民團體的束縛,影響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大法官憑藉保障人民權利的方式,將「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第五款的規定限縮,為臺灣地區的「臺獨」組織活動提供了屏障,違背了「修憲者」的原意。

第四,大陸人民權利解釋泛政治化。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化,涉及大陸人民權利方面的解釋逐漸增多,並逐漸成為20世紀90年代後期大法官解釋內容的重點。大法官共作出11個涉及兩岸人民權利的解釋,主要包括:釋字第242號解釋(1989年6月23日)、釋字第265號解釋(1990年10月5日)等。自1990年釋字第242號解釋開始,大法官首開兩岸人民的權利區別對待的先河,後期以臺灣地區「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為依據,作為區別對待兩岸人民的合法性依據。一是大法官因原籍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審查基準。譬如大法官在2003年4月的釋字第558號解釋中,使用嚴格審查基準宣告限制臺灣人民出入境的1992修正後的「國家安全法」「違憲」。但是該號解釋理由書中卻指出,大陸人民進入自由地區境內,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可以為不同處置。大法官對大陸人民的權利限制,基本採取尊重立法者的態度,使用寬鬆的審查標準,甚至是對於已經設籍在臺灣的陸配也是如此。在釋字第618號解釋中,大法官同樣採用寬鬆的審查基準審查立法機構對考取公職陸配的任職限制。二是目的解釋方法運用的泛政治化。正如陳碧玉大法官在不同意見書中指出,「兩岸雖在分治狀態,然強制出境及暫予收容之處分,攸關經許可合法入境大陸地區人民之居住、遷徙、人身自由暨婚姻家庭等基本人權之保障。」在大陸人民基本權利保障方面,應該保障大陸人民的基本人權,減少政治意識形態對權利保障的侵犯。大法官過於尊重立法者的自由裁量權,採取消極的態度姑息立法者對大陸人民權利的限制,有損大法官的司法權威。

相關焦點

  • 蔡演講背後的兩岸關係及中美博弈
    中國大陸國臺辦對其激烈回應,以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賀詞,預示著兩岸關係及中美博弈進入了新的階段。      臺灣問題既是中國左右路線之爭的後果,也是美蘇冷戰及後冷戰格局的重要一環。美國對歷代臺灣地區領導人(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支持不斷,而中國大陸對臺灣則是文武並舉,胡蘿蔔對統派或一中派,大棒對臺獨勢力。
  • 【 王傳劍 石秋峰】南海問題與兩岸關係
    如何爭取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管控南海問題,在南海問題管控中發展兩岸關係,是擺在大陸與臺灣面前一項共同的重大課題。一 大陸因素與臺灣地區南海政策考量及其發展演化  在南海爭端當事國(方)中,不論是圍繞島礁主權之爭的所謂「五國六方」博弈,還是涉及海洋權益之爭的所謂「六國七方」角逐,臺灣地區都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方。
  • 夏瀛洲:兩岸關係的最終走向一定是統一
    現階段,我們正處在「維持現狀」期,應該是一個過渡階段,不管民進黨怎樣進行政治操弄,如何走「漸進式『臺獨』路線」,臺灣的「現狀」每天都在改變中,但是歷史已經昭示了,兩岸之間關係的最終走向一定是統一。  研討會是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中華民族團結協會、「中華民國」退役將官社會服務總會一同主辦。
  • 臺灣地區「最高法院」案例:大陸仲裁裁決在臺灣地區無既判力 | 萬邦仲裁
    臺灣地區最高法院認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七十四條規定「在大陸地區作成之民事確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斷,不違背臺灣地區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得聲請法院裁定認可。前項經法院裁定認可之裁判或判斷,以給付為內容者,得為執行名義。前二項規定,以在臺灣地區作成之民事確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斷,得聲請大陸地區法院裁定認可或為執行名義者,始適用之 」。
  • 【論文】項文惠:近代地圖中的臺灣景象及其變遷
    夏黎明梳理清代臺灣地圖繪製的脈絡,分發軔期、巔峰期、衰退期、轉型期四個階段,政治、兵備、行政管理之需,是影響其種類、數量、內容和品質的主要因素,促成了不同階段的特徵[9];鍾美淑考察中國臺灣地圖測繪的歷史,分為入清版圖以前、清代、日據時期、光復以來的測繪四個時期,並闡明了各時期的特色及價值[10];林惠娟等在敘述中國臺灣地圖繪製發展歷程時,又研究了其出版、收藏以及數位化[11]。第二,繪製方法。
  • 臺灣團體抗議美國操弄臺灣問題破壞兩岸關係
    中華統一促進黨發布新聞稿表示,臺灣唯有與大陸和平統一,才是長治久安的最大保障,才是人民幸福的最大保證,而美國竟然執意為「臺獨」政客撐腰壯膽。勞動黨、中國統一聯盟、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夏潮聯合會、勞動人權協會、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多個團體,也共同發表嚴正聲明,呼籲美國停止幹涉中國內政,臺灣社會亦應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不要讓兩岸關係在外部勢力操弄下,走向更難以挽回的局面。
  • 劉國深:《兩岸關係發展模式及其趨勢分析》
    2016年5月20日以來,臺海局勢進入本世紀最劇烈的動蕩期,祖國大陸輿論場中要求儘快以武力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聲浪與日俱增,同樣的呼聲也來自臺灣社會支持統一的人士。其中的原因,與民進黨在臺灣地區首次取得「全面執政」地位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推動「漸進臺獨」有關,也與川普當局利用所謂「臺灣牌」對中國政府「極限施壓」有關。
  • 從歐陽娜娜唱歌風波看兩岸關係中「模糊性」原則的消失(一)
    在暗流洶湧的政治軍事領域之外,娛樂界引爆的事件佔據的版面往往更大,尤其是在臺灣。遠的有2016年的周子瑜事件,在選舉中本已不利的國民黨,在此事件衝擊下連立委選舉都大敗;近的就在2020年9月底,藝人歐陽娜娜上國慶晚會唱《我的祖國》,同樣在臺灣社會引發激烈的爭論。政治話語中有一個說法叫「保持現狀」,在兩岸關係中我們也常常聽到這個詞。
  • 劉國深:未來四年兩岸關係「極限爆炸」可能分析
    盱衡今後四年臺灣局勢發展、美國對華政策演變以及中國大陸自身因素的變化,兩岸關係確實有如可燃物質和空氣的混合比已經接近爆炸極限濃度,只要火源的距離足夠接近,兩岸關係就有可能發生「極限爆炸」。一、臺灣政客「臺獨邊緣」騙術食髓知味2020年1月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一如許多專家學者先前預判,民進黨再次取得未來四年在臺灣執政機會。
  • 唐永紅:中美及兩岸結構性矛盾的性質與中美及兩岸關係的走向
    但筆者認為,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形勢當前因美國忙於處理其他優先事項會有所緩和,但中長期看都將更加嚴峻;這是由中美關係中的新舊交織的結構性矛盾、美國的霸道文化與行為邏輯、打「臺灣牌」成為美國實現其國家戰略的性價比最高的手段,以及兩岸關係中的新舊交織的結構性矛盾、臺灣社會生態的質變、民進黨當局藉機謀取所謂臺灣「國家正常化」(臺灣獨立)的企圖所決定的。
  • 國臺辦發言人:團結廣大臺灣同胞,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
    國臺辦發言人:團結廣大臺灣同胞,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陳鍵興)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25日揭曉。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應詢表示,我們注意到這次選舉的結果。這一結果反映了廣大臺灣民眾希望繼續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希望改善經濟民生的強烈願望。
  • 【學術活動】臺灣政治大學研究員湯紹成談兩岸關係中的美日角色
    10月31日上午,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湯紹成來我所進行學術訪問,就「美日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做了專題講座,並同我所科研人員進行了觀點互動,本次活動由我所副所長餘建華主持。湯紹成研究員講述了自1996年臺海危機以來,美國在兩岸關係互動中的影響。
  • 國臺辦就2016兩岸關係、兩岸表情包大戰等答問
    兩岸貿易總額1885.6億美元;大陸批准臺資項目2962項,實際使用臺資15.4億美元;經大陸相關主管部門核准的赴臺投資企業、項目95個,投資金額4.36億美元。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工程正式開工。兩岸在冷鏈物流、LED照明、電子商務等產業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中小企業合作穩步推進。大陸積極發揮市場作用,進一步推動臺灣農漁產品進入大陸市場。擴大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
  • 臺灣學者:八項指標判斷兩岸關係已進入準戰爭狀態
    據《聯合報》25日報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稱,當前兩岸關係是40年來最嚴峻的時刻,他從八項指標判斷兩岸關係已進入準戰爭狀態:一是臺灣「國防部」開始動員後備力量,代表認識到問題不是一般嚴重;二是解放軍軍機頻繁越過所謂的「臺海中線」,代表「休戰默契」已不存在;三是大陸對臺相關決策者發言日趨激烈
  • 劉國深:中國政府已經做好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發生「極限爆炸」的應急準備
    盱衡今後四年臺灣局勢發展、美國對華政策演變以及中國大陸自身因素的變化,兩岸關係確實有如可燃物質和空氣的混合比已經接近爆炸極限濃度,只要火源的距離足夠接近,兩岸關係就有可能發生「極限爆炸」。一、臺灣政客「臺獨邊緣」騙術食髓知味2020年1月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一如許多專家學者先前預判,民進黨再次取得未來四年在臺灣執政機會。
  • 【兩岸關係道路與選擇】劉軍川總結2021年兩岸關係研討會
    7月30日,2021年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廣西南寧閉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劉軍川出席並講話。(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中國臺灣網7月30日訊 2021年7月30日,以「兩岸關係道路與選擇」為主題的2021年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廣西南寧閉幕。
  • 馬英九回應兩岸關係: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人 也是臺灣人
    在島內,一向支持統一的新黨26日舉行25周年黨慶大會,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出席祝賀時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人,我們的家園在臺灣
  • 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將嚴重傷害臺灣經濟影響民生
    她連任講話的兩岸政策基調依然是「柔中帶剛」、「軟中帶硬」,持續強化「抗中綁美拒統謀獨」的政治路線,預示著未來兩岸關係沒有任何緩和、改善的跡象與可能,只會越來越僵,越來越惡化,甚至不排除更為激烈的對抗,必將對臺灣經濟發展帶來更大風險與挑戰,進而影響民生與社會安定。客觀地講,當前臺灣經濟新冠疫情衝擊相對較小。
  • 【兩岸關係這五年】2012-2017年兩岸軍力變化
    系列評論:兩岸關係這五年【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