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眼看任期還剩不到一個月,某些美國政客的 「制裁大棒」掄得愈發瘋狂。
從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對中方官員實施進一步籤證制裁,到美國商務部將58家中國實體列入首份所謂「軍事最終用戶清單」,正如《星島日報》所評價,「本屆美國政府好像要將抽屜裡所有制裁中國的手段都使出來」。
一言不合就制裁——如果一國政府處理對外關係只剩下這個手段,那就表明其已不具備通過正當方式解決分歧的智慧,所謂的反華操作已經黔驢技窮。換句話說,美國政客越是表現得兇神惡煞,越是暴露出虛弱無能。
人們看到,過去幾年,在這些毫無職業素養的政客操弄下,制裁外交幾乎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代名詞。根據美國格信律師事務所發布的統計數據,本屆美國政府自2017年上臺以來,已實施超過3900項制裁措施,相當於每天要揮舞3次「制裁大棒」。從傳統盟友,到宿敵新仇,再到戰略對手,統統都遭到美國政客的無差別打壓。
怪不得俄羅斯《觀點報》稱,美方對制裁上癮了,他們每天不宣布對別人的制裁就無法生活。美國羅德島大學教授尼科萊·佩特羅在《美國制裁成癮》一文中指出,要理解「制裁」在美國外交中的角色,最好的方式是將其理解成一種「上癮症」。
美國政客為何患上制裁「上癮症」?說到底,與軍事幹預相比,制裁的成本更低,因而成為美國外交決策圈一種廉價的宣洩不滿的方式。然而,正如謊言說多了沒人信,制裁大棒揮舞得太頻繁也會讓世界陷入「制裁疲勞」,最終令自身遭受反作用力。
一方面,美國揮舞制裁大棒無非是想讓被打壓的國家屈服,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以伊朗為例,不可否認,美國的長期制裁對伊朗經濟與民生造成很大衝擊。特別是在疫情之下,美國政府加碼制裁,增大了伊朗疫情防控的難度。
然而,伊朗社會面對制裁表現出的群情激昂,反倒讓白宮感到如「芒刺在背」。一名在伊朗法爾斯省省會設拉子工作的醫生扎爾扎德說,雖然醫生們身體疲憊,還要面對美國制裁造成的困難,但每個人都堅守崗位,都在為了勝利而「戰鬥」著。
另一方面,美國政客的「制裁大棒」也會打疼自己。近年來,美國編造各種藉口對上百家中國企業實施制裁,企圖阻撓中國發展。但結果呢?以制裁華為為例,美國一家公司因被迫斷供華為在短短10多天時間裡損失了2億美元。特別是在疫情之下,美國政客為一己私利瘋狂加大對中國公司的制裁,企圖切斷中美企業合作,只會令美國企業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讓美國民眾付出沉重代價。正如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法裡德·扎卡利亞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指出,美國過度依賴制裁終將反噬自身。
而從長遠來看,沉迷於制裁手段的美國政客正不斷地把美國國家信譽拉低,讓美國陷入「失道寡助」的困境。今年8月,當美國在安理會提出無限期延長對伊朗武器禁運的決議時,僅獲得一張支持票。可見,國際社會對美國搞單邊制裁的霸道做法是何其反感!
當今世界,大小國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這是處理國際關係的正確方式。所謂制裁涉及他國尊嚴、榮辱與利益,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屈服。那些動輒揮舞「制裁大棒」的美國政客,或許能藉此滿足一下表演欲,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倒會令山姆大叔與全世界為敵、淪為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