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 | 誰將把臺灣引入危途?

2021-02-20 國際在線

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初發表一篇「討華檄文」,給中國扣上了「幹涉美國選舉、挑戰國際秩序、威脅臺海穩定」等一堆帽子。最近一個時期,美軍也頻繁在涉臺問題上刷存在感。這些舉動勢必衝擊中美及兩岸關係,甚至有釀成危機之虞。而蔡英文當局的積極響應,令臺灣進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地帶。

首先,美方打「臺灣牌」是轉嫁內部矛盾,開闢中美博弈新戰場。美國政府這番禍水東引,是因為中期選舉當前,國內政局弔詭而引發政治焦慮。在「通俄門」、川普競選團隊主席馬納福特認罪、白宮「內鬼門」等一系列事件不斷發酵下,白宮多次宣稱中國「幹預選舉」,意在挽救選情、轉移焦點和推卸責任。正如前中情局分析師詹森所言,共和黨「試圖建立這樣一種敘述方式:投給民主黨的每一票都是投給中國」。

不過,美國政府此舉並非局部行為,而是深刻植入「印太戰略」語境。據美媒AXIOS報導,美國政府正在密謀一個大規模反華計劃,其中就包括用「幹預選舉」來攻擊中國;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則稱,美軍將投入7000億美元實施針對中國的戰略轉型。當前,美國對華戰略正突破「接觸、遏制」的兩面手法,而是演進到了政治制衡、規則約束、外交圍堵、經濟高壓和軍事準備的「全面競爭」立體維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個月來中國大陸軍機戰艦繞臺行動暫停,臺海政治氣候雖冷但火藥味並不高。在美方挑起中美貿易摩擦、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彭斯拋出此言論,美軍近期將組織在南海、臺海、太平洋多地大規模軍演,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挑釁和政治底線的清晰試探,企圖迫使中方作出「應激反應」,為它在其他領域的博弈增加談判和迴旋空間。 

其次,美國不是臺灣「守護天使」,蔡英文挾洋自重將自絕其路。這屆美國政府「親臺反華」舉措可謂明目張胆。從川普入主白宮後的「川蔡通話」,到籤署企圖大範圍升級美臺互動水平和「實質關係」的「與臺灣交往法」、《國防授權法》等,以及近期公開宣稱「印太戰略」納入臺灣,白宮與臺北互動這兩年顯得頗為熱絡、高調。美國把臺灣視為遏華的「戰略棋子」,引發島內「臺獨」綠營派的欣喜唱和,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發表的被稱為「簡版彭斯講話」的「雙十談話」,就是例證。

然而,無論美臺關係如何「升級」,無論「臺獨」綠營人士怎樣一廂情願地想像「美臺親善」,他們都擺脫不了白宮「美國優先」的框架。據最近出版的《恐懼:白宮中的川普》一書披露,商人出身的川普對臺灣並無特殊感情,對美臺關係也缺乏足夠的興趣或了解,他最關切的是「美國保護臺灣能得到什麼」,但沒有得到滿意答覆。而在「郵件門」事件中,川普的競選對手希拉蕊·柯林頓曾被曝光考慮「放棄臺灣換取中國大陸免除美債」。這表明,雙方都有「交易臺灣」的本能思維。

川普政府上臺不到兩年,就批准兩起對臺軍售案,欲推動美臺軍售「常態化」和軍工產業融合;美政界不斷要求加強美臺經貿關係,敦促臺灣對美國豬肉、牛肉開放市場併購買美國農產品,其實質就是在向臺灣索取「保護費」。

美國臺海專家任雪麗曾告誡蔡英文當局,標榜「美國優先」的川普並非臺灣「可靠、正式的盟友」:在美國加快戰略收縮、對外政策變得越來越自私的當下,在言語上「投臺所好」、在武器裝備上給臺灣更多滿足感是一回事,但為「臺獨」火中取慄、「實質犧牲」卻是另一回事。

最近,島內「臺獨」綠營翹首期盼的所謂「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美在臺協會」、「美臺軍艦互泊」等挑戰一中紅線的動議都被美方叫停;美國務院在涉臺標識問題上重申了「一中政策」;美國不但對世衛大會等國際組織拒絕臺灣無能為力,就在拉美三國與臺「斷交」、彭斯在演講中發洩「暴怒」之後,近期也悄然將召回的駐三國使節派了回去。

事實上,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就是要讓臺灣為美國戰略利益提供物質回饋和「政治協同」。島內各方對美國幹預臺海局勢充滿矛盾心態,綠營將從中漁利,但臺灣整體將面臨更多、更大的變數。這就是:過於依賴美國的保護,臺灣將被「套牢」成為白宮的政策工具。一旦川普覺得可以背著臺灣與大陸達成「妥協」的話,臺灣利益隨時可能被拋棄,這正如近兩年來不斷發生的情況一樣。從這個意義上分析,「臺獨」就是把臺灣引入危途的禍根。

(作者:國際銳評特約評論員,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播發國際銳評:美式霸權是國際秩序的真正破壞者
    7月25日,《中國新聞》播發《國際銳評:美式霸權是國際秩序的真正破壞者》。
  • 國際銳評|向全球「投毒」的美國休想諉過於人
    究竟是誰導致全球疫情蔓延?不妨好好算算這筆帳。不僅如此,美一些政客還倒打一耙,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汙名化、溯源工具化,企圖搞障眼法來諉過於人,轉移自身抗疫不力的責任,達到抹黑打壓中國的政治目的。這一醜陋行徑,實質是向全球投放另一種病毒——「政治病毒」,它比新冠病毒更可怕。抗疫是全人類共同責任,不是美政客謀取私利的狩獵場。
  • 國際銳評丨美方涉臺惡法掀不起風浪
    近日,美國領導人籤署「2021財年綜合撥款法案」,其中包含所謂的「臺灣保證法」條款。該條款鼓吹美國政府對臺軍售常態化,揚言支持臺灣參與多個重要國際組織。 在本屆美國政府任期即將結束之際,白宮一些政客正妄圖通過操弄涉臺惡法,延續瘋狂的反華表演。此舉粗暴幹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國家利益,中方對此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
  • 【國際銳評】中美打交道要不得「杯弓蛇影」心理
    美國知名國際問題專家、被稱作「中國通」的羅伯特·庫恩博士日前在哈佛大學參加中美智庫對話時指出:「一旦被發現在電腦中植入惡意晶片、獲取可能存在的一小部分某些公司的機密,那麼,賠上的將是整個國家的業務供應鏈。顯然,沒有誰會作出這麼得不償失的決定。」誠如所言,理性的思考和判斷,是看待中美關係中的各種矛盾與問題應持有的一種態度。
  • 國際銳評|中國軍隊是捍衛世界和平的關鍵力量
    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中國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履行應盡的國際責任義務。隨著國際形勢發展變化和聯合國工作需要,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但令人憤慨的是,以蓬佩奧為代表的一些美國政客,不僅逃避自身國際義務,還出於意識形態偏見污衊「中國借參加維和行動擴張兵力」「增加海外軍事存在」;不僅向亞太地區調派軍事力量、加劇地區局勢緊張,還公然挑起意識形態對抗、叫囂要發動「新冷戰」,妄圖把世界重新推入動蕩與分裂。事實證明,這些美國政客才是地區動亂的始作俑者、國際秩序的違反者、世界和平的破壞者。
  • 《新聞聯播》播發國際銳評:用心叵測的美國政客哪有資格談「宗教自由」?
    7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聯播》欄目重磅發聲,播發《國際銳評:用心叵測的美國政客哪有資格談「宗教自由」?》。銳評指出,美國有些人揣著明白裝糊塗,採取「雙重標準」,將中國依法處置宗教違法活動污衊成「迫害」,甚至公然會見一些違法分子,為他們撐腰站臺,幹涉中國內政。這種基於一己私利的做法,不僅損害中美關係,也令美國名聲進一步掃地,有損於美國自身利益。
  • 環時銳評:立陶宛迅速狡辯,難掩其表演效忠美國的瘋狂!
    原因是立陶宛宣布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立陶宛外交部星期二下午迅速對中國外交部的決定表示「遺憾」,並狡辯說,立陶宛在尊重「一個中國」原則的同時,願像歐盟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謀求與臺灣發展互利關係。然而眾所周知,歐盟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會允許臺灣駐他們那裡的辦事處使用「臺灣」的名義。
  • 立陶宛迅速做出狡辯,環時銳評:難掩其表演效忠美國的瘋狂
    中國外交部今天早些時候宣布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該國召回其駐中國大使。
  • 國際銳評|「變色龍」蓬佩奧想當總統的野心日益膨脹
    為實現通往權力之巔的野心,「變色龍」蓬佩奧明目張胆地將外交職責、國家形象、民眾利益全部踩在腳下。如果說一年前蓬佩奧對覬覦2024年總統寶座還遮遮掩掩,那麼當下已是公開的秘密。對此,蓬佩奧並未否認,只是將博爾頓稱之為「叛徒」。而在中東、朝鮮等外交問題上,為了取悅保守勢力,蓬佩奧顯然比美國領導人更加強硬。他甚至通過手段巧妙地將自己的意志凌駕於白宮之上。CNN曾爆料稱,美國定點清除伊朗高官背後的主謀正是蓬佩奧,而此舉與本屆美國政府的整體對外政策並不一致。
  • 國際銳評丨制裁成癮的美國政客終將遭受反噬
    從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對中方官員實施進一步籤證制裁,到美國商務部將58家中國實體列入首份所謂「軍事最終用戶清單」,正如《星島日報》所評價,「本屆美國政府好像要將抽屜裡所有制裁中國的手段都使出來」。一言不合就制裁——如果一國政府處理對外關係只剩下這個手段,那就表明其已不具備通過正當方式解決分歧的智慧,所謂的反華操作已經黔驢技窮。
  • 國際銳評 | 美國智庫:美國有可能成為「超級流氓大國」
    他指出,近期美國在貿易、伊朗核協議、北約防務開支、甚至在朝鮮問題上,川普總統的所作所為表明,為了讓一個難以對付的世界屈從、或至少是暫時屈從於他的意志,他將不惜突破以往美國總統們自願接受的道義、意識形態和戰略上的制約。
  • (撕裂的美國)國際銳評丨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
    美國兩黨將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彼此的纏鬥愈演愈烈。比如,美國領導人上臺之初,就視前任留下的醫保法案等重要政治遺產為「眼中釘」,一系列推倒重來的舉措引發美國內外政策急速轉向。此外,在是否修建隔離牆應對非法移民的問題上,兩黨針鋒相對,聯邦政府因此幾度「停擺」。  即便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兩黨也依舊相互拆臺,政治亂象有增無減。
  • 環時銳評:如果確有3萬美軍駐臺,中國會立即發動解放臺灣戰爭
    這形同於對中國臺灣省實施軍事入侵和佔領,這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宣戰行為。我們注意到,身為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之一的約翰·科尼發布這個帖文後,立刻有人指出,他錯把中美建交前的美軍駐臺情況當成了今天的數字,說69歲的他很糊塗,維基百科說,美在臺駐軍的最高峰是1968至1970年期間,當時達到了約3萬人。
  • 觀點 陳鵬仁語中評:美國駐軍臺灣視同侵略中國
    (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國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資深顧問、文化大學日文系特約講座教授陳鵬仁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美國與日本雖然「同盟」,其實是美國想讓中國大陸知道「打狗要看主人」,同時也告訴日本,若是主動挑釁美國也保不了日本。   外傳美國有意派駐軍隊、甚至是「薩德」飛彈防禦系統進駐臺灣。
  • 羅智強語中評:臺灣已是仇 中社會風險不可測
    至於新冠疫情後,中美軍力在臺海的抗衡,羅智強指出,新冠肺炎對全世界局勢的衝擊是動蕩不安,美國航母官兵出現確診,已看到軍力開始受影響的端倪,但誰都沒把握是否就這樣終止了,誰也無法給出確切答案,或許其他各國也都有類似問題。羅智強。
  • 銳參考·對話 | 閻學通:臺灣分離主義將是未來中美關係最大的危機
    ▲《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一書封面今年以來,從西方炮製「銳實力」概念、炒作新一輪「中國威脅論」,到近來不時出現的「新冷戰」論調,中國「崛起困境」日益凸顯。國際格局的判斷依據的是世界大國的實力對比及戰略關係。目前,世界第三名的國家的實力與中美已經不是一個數量級,到2023年,絕對差距將進一步拉大。戰略關係也明顯變成了其他大國就具體問題在中美之間選邊。
  • 銳參考 | 臺當局還指望「美國救臺灣」?島內吵起來了……
    而臺灣島內的反應則是冰火兩重天:業界急得不行,當局卻故作鎮定。    小銳注意到,很多臺媒在報導這一新聞時都不約而同提到「邊緣人」這個詞,因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都沒有涵蓋臺灣,而臺當局寄最大希望的美國又在政府更替期,對臺政策前景未明。
  • 誰是有侵略性的國家?
    南海之聲漫評表示,美國曾說過,反對採取單邊加劇緊張局勢的行為,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來解決競爭性主張。只不過,現在看來成了國際笑談。近日,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訪問」中國臺灣地區。這是今年以來美方第二次派高官竄訪臺灣。眾所周知,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然而今年以來,美國從對臺軍售、放風「加大經濟合作」,到接連派高官竄訪臺灣,再到美駐聯合國大使與臺灣「駐紐約」代表會面,美方不斷向「臺獨」勢力釋放錯誤信號,一個主要意圖就是想借搞亂臺海來從中漁利。
  • 焦點 洪健昭語中評:美軍駐臺 臺灣隨時被捏死
    前臺灣駐義大利代表洪健昭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美國認為臺灣的存在若對他有利,當然會保臺,如果認為沒利,當然棄臺,大家必需體認。如果叫美軍駐臺,臺灣隨時會被「捏死」,如果蔡英文真要這麼做,等於臺灣會死在她手裡。
  • 克里斯多福·沃克:銳實力的意義
    在國際上,獨裁者並沒有「贏得人心」。儘管如此,俄羅斯、中國和其他資源豐富、雄心勃勃的政權現在對境外施加的影響力,卻超過以往任何時候,而且並不以小約瑟夫·奈的「硬實力」(包括軍事力量或原始經濟脅迫手段)為主。可以肯定的是,過去10年俄羅斯數次動用武力,比如在喬治亞、烏克蘭和敘利亞等國。但俄羅斯的戰鬥機和坦克並沒有推升莫斯科的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