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初發表一篇「討華檄文」,給中國扣上了「幹涉美國選舉、挑戰國際秩序、威脅臺海穩定」等一堆帽子。最近一個時期,美軍也頻繁在涉臺問題上刷存在感。這些舉動勢必衝擊中美及兩岸關係,甚至有釀成危機之虞。而蔡英文當局的積極響應,令臺灣進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地帶。
首先,美方打「臺灣牌」是轉嫁內部矛盾,開闢中美博弈新戰場。美國政府這番禍水東引,是因為中期選舉當前,國內政局弔詭而引發政治焦慮。在「通俄門」、川普競選團隊主席馬納福特認罪、白宮「內鬼門」等一系列事件不斷發酵下,白宮多次宣稱中國「幹預選舉」,意在挽救選情、轉移焦點和推卸責任。正如前中情局分析師詹森所言,共和黨「試圖建立這樣一種敘述方式:投給民主黨的每一票都是投給中國」。
不過,美國政府此舉並非局部行為,而是深刻植入「印太戰略」語境。據美媒AXIOS報導,美國政府正在密謀一個大規模反華計劃,其中就包括用「幹預選舉」來攻擊中國;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則稱,美軍將投入7000億美元實施針對中國的戰略轉型。當前,美國對華戰略正突破「接觸、遏制」的兩面手法,而是演進到了政治制衡、規則約束、外交圍堵、經濟高壓和軍事準備的「全面競爭」立體維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個月來中國大陸軍機戰艦繞臺行動暫停,臺海政治氣候雖冷但火藥味並不高。在美方挑起中美貿易摩擦、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彭斯拋出此言論,美軍近期將組織在南海、臺海、太平洋多地大規模軍演,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挑釁和政治底線的清晰試探,企圖迫使中方作出「應激反應」,為它在其他領域的博弈增加談判和迴旋空間。
其次,美國不是臺灣「守護天使」,蔡英文挾洋自重將自絕其路。這屆美國政府「親臺反華」舉措可謂明目張胆。從川普入主白宮後的「川蔡通話」,到籤署企圖大範圍升級美臺互動水平和「實質關係」的「與臺灣交往法」、《國防授權法》等,以及近期公開宣稱「印太戰略」納入臺灣,白宮與臺北互動這兩年顯得頗為熱絡、高調。美國把臺灣視為遏華的「戰略棋子」,引發島內「臺獨」綠營派的欣喜唱和,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發表的被稱為「簡版彭斯講話」的「雙十談話」,就是例證。
然而,無論美臺關係如何「升級」,無論「臺獨」綠營人士怎樣一廂情願地想像「美臺親善」,他們都擺脫不了白宮「美國優先」的框架。據最近出版的《恐懼:白宮中的川普》一書披露,商人出身的川普對臺灣並無特殊感情,對美臺關係也缺乏足夠的興趣或了解,他最關切的是「美國保護臺灣能得到什麼」,但沒有得到滿意答覆。而在「郵件門」事件中,川普的競選對手希拉蕊·柯林頓曾被曝光考慮「放棄臺灣換取中國大陸免除美債」。這表明,雙方都有「交易臺灣」的本能思維。
川普政府上臺不到兩年,就批准兩起對臺軍售案,欲推動美臺軍售「常態化」和軍工產業融合;美政界不斷要求加強美臺經貿關係,敦促臺灣對美國豬肉、牛肉開放市場併購買美國農產品,其實質就是在向臺灣索取「保護費」。
美國臺海專家任雪麗曾告誡蔡英文當局,標榜「美國優先」的川普並非臺灣「可靠、正式的盟友」:在美國加快戰略收縮、對外政策變得越來越自私的當下,在言語上「投臺所好」、在武器裝備上給臺灣更多滿足感是一回事,但為「臺獨」火中取慄、「實質犧牲」卻是另一回事。
最近,島內「臺獨」綠營翹首期盼的所謂「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美在臺協會」、「美臺軍艦互泊」等挑戰一中紅線的動議都被美方叫停;美國務院在涉臺標識問題上重申了「一中政策」;美國不但對世衛大會等國際組織拒絕臺灣無能為力,就在拉美三國與臺「斷交」、彭斯在演講中發洩「暴怒」之後,近期也悄然將召回的駐三國使節派了回去。
事實上,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就是要讓臺灣為美國戰略利益提供物質回饋和「政治協同」。島內各方對美國幹預臺海局勢充滿矛盾心態,綠營將從中漁利,但臺灣整體將面臨更多、更大的變數。這就是:過於依賴美國的保護,臺灣將被「套牢」成為白宮的政策工具。一旦川普覺得可以背著臺灣與大陸達成「妥協」的話,臺灣利益隨時可能被拋棄,這正如近兩年來不斷發生的情況一樣。從這個意義上分析,「臺獨」就是把臺灣引入危途的禍根。
(作者:國際銳評特約評論員,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