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校門
前言
2017年7月19日,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暨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
國防大學,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DU, PLA)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唯一的一所高級合同指揮院校,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 。擔負著培養陸、海、空軍指揮幹部,地方省級領導幹部及中央國家機關部以上負責幹部,並從事有關戰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問題的研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和各總部的決策起諮詢作用的任務。
新的國防大學包括此前合併的七所院校:
1、以西安政治學院為基礎成立
國防大學政法學院,部署在西安;
2、以南京政治學院、武警政治學院為基礎成立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部署在上海;
3、以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為基礎成立
國防大學參謀學院,部署在石家莊;
4、以解放軍藝術學院為基礎成立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部署在北京;
5、以後勤指揮學院、裝備學院指揮專業、採辦專業為基礎成立
國防大學後裝保障學院,部署在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是直屬中央軍委領導的我國最高軍事學府,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7年11月毛澤東在井岡山龍江書院創辦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軍官教導隊。
在長達90年的革命徵程中,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這所學校始終肩負著我軍最高軍事院校的歷史使命,為黨、國家和人民軍隊培養了大量高級指揮、高級參謀、高級理論研究、高級軍事教育人才和高級國防建設人才。同時,它也擔負著培訓外軍中高級軍官的重任。
國防大學在國家和軍隊的人才培養、理論創新、決策諮詢、國防教育以及中外軍事交流等方面始終發揮著其他指揮和軍兵種院校無法替代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前
中國共產黨對軍事人才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我黨就曾經依託合作創辦的黃埔軍校培養早期的軍事幹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在創建人民軍隊的同時,更加注意到培養軍事指揮人員的重要性。領導秋收起義的部隊剛剛到達井岡山不久,毛澤東同志就在江西省寧岡縣礱市的龍江書院創辦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軍官教導隊,學制3個月,並親自為學員授課。
儘管這個教導隊存在時間很短,培訓官兵也只有150多人,但它卻成為人民軍隊最初的「高級指揮學校」,也是今天國防大學的「根」。
隨後,軍官教導隊歷經多次改編,1931年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1933年10月17日,中革軍委決定以原「中國工農紅軍學校」高級軍事班為基礎,組建紅軍大學校。紅校的分編標誌著當時人民軍隊的幹部院校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了初、中、高級培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紅軍大學校(簡稱「紅大」)不僅成為當時中國紅軍最高軍事學府,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最早的一所大學,主要培養營以上幹部。
長徵前夕的1934年10月1日,紅大恢復了原工農紅軍學校建制,長徵開始後又改稱幹部團,隨中革軍委機關行動。在長徵路上,該團既是培訓和儲備幹部的機構,又是中央縱隊重要戰鬥單元。到達陝北瓦窯堡後,更名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開始為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培養和造就軍事、政治幹部。
193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為基礎籌建抗日紅軍大學,為大規模培養抗日軍政幹部做準備。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期共1065名學員,參加了在陝北瓦窯堡舉行的開學典禮 1937年1月19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作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最高軍事學府,抗大先後培養了軍政幹部10萬多名。
解放戰爭期間,華東、華北戰略區的華東軍政大學(1949年,該校與其他單位合併組建「華東軍區軍事政治大學」)、華北軍政大學繼承和發揚了抗大的教育方針和校風校訓,先後為部隊培養輸送了6萬餘名軍政人才,也為人民軍隊院校特別是軍隊指揮院校的建設發展進行了有意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正規化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軍職能任務的轉變,軍隊院校建設也步入全面發展時期。作為國防大學前身的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相繼成立。
首先建立的是位於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1950年3月,總參謀部向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呈送《關於軍委機關及軍事院校建設問題》的報告,建議全軍籌建一所「陸軍大學」,以便在全國部隊整編時儲備和深造高級軍事幹部,同時也作為未來國防軍建設的訓練和研究中心。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劉伯承主動請纓,成為「陸軍大學」的首任校長。
1951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正式成立。毛澤東親自為學校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為了培養更多的高級指揮幹部,1954年9月1日,軍事學院戰役系成立,首批招收的52名學員中年齡最大者50歲,最小者40歲。在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這些學員全部被授予將軍軍銜,其中上將5名、中將22名、少將25名。為了幫助這些高級將領在短時間內克服在文化課等方面的「短板」,劉伯承校長不僅用「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來勉勵大家刻苦學習,而且還下令將大家上課用的皮沙發椅全部換成木凳。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
南京政治學院
鑑於集中培養高級將領和各兵種專門人才的需要,1954年12月28日劉伯承向中央軍委建議,以軍事學院戰役係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原軍事學院轉而訓練和培養諸兵種合成軍隊校級軍官指揮員和參謀人員。
1957年8月22日,作為我軍最高軍事學府的高等軍事學院在北京成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主要擔負著培養我軍陸、海、空正師職以上軍事、政治、後勤幹部和高級參謀、軍事理論人員的任務。從1961年12月開始,學院接收亞非拉地區軍事留學生。從1957年建院到1969年2月被撤銷建制,在12年裡,該校共為人民解放軍培訓中高級幹部1300多人,成為人民解放軍正規院校建設的典範。
就在軍事學院成立的同時,作為培養全軍高級幹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也於1951年12月27日在北京成立籌備委員會。學院隸屬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行使野戰軍級(一級軍區)權限。由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兼任院長。截至1969年2月政治學院結束使命,學院共培訓學員9800多名,為人民軍隊中高級政工幹部的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處於動蕩時期,軍隊院校教育也受到嚴重的影響。1969年2月19日,中央軍委批准《軍隊院校調整方案》,決定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政治學院,以三大學院部分人員為基礎,在位於北京的高等軍事學院原址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以毛澤東為抗大規定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作為軍政大學的校風。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
西安政治學院
1977年11月7日,中央軍委在批轉軍委教育訓練委員會《關於調整和增建軍隊院校的報告》中重新確定了院校體制,決定按照「分校建院」的原則以軍政大學軍事系、政治系和後勤係為基礎,恢復組建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和後勤學院。
1978年1月5日,軍事學院在總參三部禮堂召開成立大會,蕭克出任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治委員。同一天,以軍政大學政治係為基礎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在北京玉泉路掛牌成立。8年裡,它們為培養大量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中高級軍事幹部、政工幹部,為新時期軍隊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組建國防大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我軍的建設指導思想也逐步轉變到和平建設的軌道上來。1985年3月,中央軍委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在軍事、政治、後勤學院(部分人員)合併的基礎上組建國防大學。根據12月1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的《批轉國防大學籌建領導小組〈關於籌建國防大學的方案〉的通知》([1985]139號),新組建的學校被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書寫校名。學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行使正大軍區權限。
在百萬裁軍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下決心成立這所我軍最高軍事學府,從根本上講是為了「培養陸、海、空軍軍以上軍事、政治、後勤指揮幹部,大軍區以上高級參謀人員,軍隊高級力量研究人員和省以上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幹部,並從事有關戰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問題的研究,為軍委、總部決策起諮詢作用」。
1985年11月30日,軍委主席鄧小平籤署《國防大學領導班子配備》的命令,正式任命張震為國防大學校長,李德生為政治委員。根據12月24日籤署的《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命令及軍委批覆,新組建的國防大學機關設「四部(訓練部、政治部、科研部、校務部)一辦(校辦公室)」,教學機構由戰略、戰役、軍隊指揮、軍兵種、外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政治工作、世界經濟政治、後勤、外訓、科技、外語教研室和電化教學中心共13個單位組成。國防研究系、基本一系、基本二系、進修系、外訓系和研究生院構成了學員的管理機構。
彭麗媛擔任院長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
已於2017年4月15日正式更名為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2003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裁減員額20萬人。受此影響,國防大學在保留了機關原有的「四部制」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科研的實際需要,將原先設立的13個教研部門(中心)整合為戰略、戰役、馬克思主義、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共6個教研部。
2012年,國防大學再次實施編制體制調整,主要是對現有的5所學院管理機構全面實施院校體制。由於外訓系已於2004年5月的編制調整中撤系建院,成立了國防大學防務學院。而國防大學研究生院自1988年4月30日成立之日起就是院校體制,因此在此次編制調整過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是國防研究系、基本系和進修系3家單位。其中原國防研究系更名為國防大學國防安全學院,由副軍級升格為正軍級,主要培養部隊軍職以上和地方省部級領導幹部。
原基本系成為國防大學聯合指揮與參謀學院,主要承擔指揮員班、參謀班、師團職領導幹部班、中青年領導幹部班和高級領率機關工作培訓班、全軍聯合參謀超前培養班的培訓任務。
原進修系更名為國防大學進修學院,仍為副軍級編制。主要擔負著我軍和武警部隊中高級軍官在職繼續進修培訓任務,以及中央國家機關司局級以上領導幹部和地方省市區幹部等關於國家安全和軍隊建設方面的教育培訓任務。
2017年部隊院校改革調整,新的國防大學合併了原來的西安政治學院、南京政治學院、武警政治學院、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後勤指揮學院、裝備學院指揮等7所軍校。
當前,國防大學共設有哲學、法學、經濟學、軍事學、教育學5個學科門類。教授、研究員、副教授、副研究員280餘名,其中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50餘名。在這些專家學者當中,湧現出許多像許志功、金一南、張召忠、徐焰等享譽軍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
部分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