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1年12月14刊載於「文匯報」
12月11日至12日,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在英國利物浦舉行,這是英國今年擔任G7輪值主席國以來舉辦的第二次外長會議。本次會議延續今年5月第一次會議的基調,在人員方面除澳大利亞和韓國外長出席外,還邀請部分東協(ASEAN)國家外長視頻與會,以表示英國對印太地區的關切。事實上,這並非英國第一次邀請東協國家參會。在今年5月舉辦的G7外長會議上,英國就邀請了東協輪值主席國汶萊外長艾瑞萬作為東協代表與會。此次會議,英國邀請的範圍更大,一些東協成員國外長正式受邀參加,而且會議設置東協專場探討問題並發表相關聲明。
▲ 當地時間12月11日,英國利物浦,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左三)在G7外長會上致開幕詞。近年來,英國在印太地區加大戰略布局力度。「脫歐」之後,英國以「全球英國」身份重返國際舞臺,開始圍繞歐洲和印太打造英國的兩個對外戰略重心。英國政府增設職位,2020年任命詹妮·貝茨為首位印太地區總幹事,並加強對印太地區的力量投入。今年3月,英國政府還正式出臺《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安全、防務、發展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政策文件,專門闡述其「印太傾斜」政策,以期整合英國外交、經濟、軍事等力量涉足印太地區。東協是英國深入印太地區的重要抓手,早在謀劃之內。為加強與東協的聯繫,英國設立駐東協使團,喬·拉姆於2019年11月被任命為首位英國駐東協大使。英國還充分利用今年擔任G7輪值主席國身份加大對東協國家的拉攏力度。此外,英國不僅邀請東協國家外長參加G7外長會議,還與東協籤署協議建立對話關係,成為25年來第一個被東協授予對話夥伴地位的國家。從當前發展趨勢看,英國未來仍會加速發展與東協的關係。
英國重塑與東協國家關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目的。一是尋找海外市場,發展貿易以推銷英國產品。相關數據表明,東南亞地區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第四大單一市場,屆時東協的GDP將達到6.6萬億美元,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歐盟的第四大經濟體。英國「脫歐」讓其失去作為歐盟經濟體成員的整體優勢,必須尋找海外市場,加大英國產品出口力度。英政府上個月發布了《英國製造,銷往全球》的出口貿易戰略文件,設定2030年英國名義出口貿易額達到8000億英鎊、30年代中期年出口額達到1萬億英鎊的宏偉目標。其中,印太地區是英國產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而增長和消費潛力巨大的東協則是英國實現其出口戰略目標的關鍵之一,英國必須抓住機遇為未來10年布局。在此次G7外長會上,英國大肆宣揚其要維護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深入討論南海局勢,並歡迎G7國家與東協成員國加強海洋合作。此外為把口頭誘惑落到實處,英國在會前推動G7國家領導人發表《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聲明,強調要把縮小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差距列為一項長期議程,制定以價值觀為導向、擴大融資規模等五項原則,並把這些主張寫入本次會議的聲明。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的強項,英國此舉就要從基建動手消解中國的影響力。
三是成為印太地區主要戰略玩家,與美國成呼應之勢,進而統治世界。東協只是英國深入印太腹地的平臺之一,英國還在大力拓展其他機制:英國在《大西洋憲章》籤署80年之際與美國籤訂《新大西洋憲章》,以彰顯英美特殊關係。英國主張G7擴容,邀請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加入以形成所謂的「民主十國」(D10)。英國推動英美澳建立新防務聯盟(AUKUS),支持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獲得核動力潛艇編隊。英國派遣航母到印太地區示威,鞏固「五國聯防」機制。英國已成為印太地區的主要地緣戰略玩家。「脫歐」後,英國在國際社會上與美國步調一致,雙方在政治、外交、經濟等領域配合默契。今年9月,英美協商一致,共同撬走法國同澳大利亞的潛艇訂單。在本次G7外長會上,英國首次邀請東協國家外長參會為美國務卿布林肯隨後訪問東南亞預熱。英國緊隨美國旨在試圖維護美國對世界的統治地位。英國在「脫歐」後加快對印太地區的戰略部署,特別是今年其充分利用G7輪值主席國優勢加大對印太地區的滲透力度,在輿論上和現實中對抗中國的影響力。然而,英國把手腳伸向印太不過是為其國家戰略服務,並非為東協國家的利益,有關地區國家必須對此有清醒認識。此外,各種平臺機制不應成為加劇大國衝突的工具,也期待G7在明年輪值主席國德國的帶領下多些對話與合作,少些對抗與衝突,共同致力於人類的美好未來。作者:李冠傑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