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邀請東協國家正式參加G7外長會,英國「脫歐」後加快深入印太腹地

2021-12-30 上外歐洲協同研究

本文於2021年12月14刊載於「文匯報」

12月11日至12日,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在英國利物浦舉行,這是英國今年擔任G7輪值主席國以來舉辦的第二次外長會議。本次會議延續今年5月第一次會議的基調,在人員方面除澳大利亞和韓國外長出席外,還邀請部分東協(ASEAN)國家外長視頻與會,以表示英國對印太地區的關切。

事實上,這並非英國第一次邀請東協國家參會。在今年5月舉辦的G7外長會議上,英國就邀請了東協輪值主席國汶萊外長艾瑞萬作為東協代表與會。此次會議,英國邀請的範圍更大,一些東協成員國外長正式受邀參加,而且會議設置東協專場探討問題並發表相關聲明。

▲  當地時間12月11日,英國利物浦,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左三)在G7外長會上致開幕詞。近年來,英國在印太地區加大戰略布局力度。「脫歐」之後,英國以「全球英國」身份重返國際舞臺,開始圍繞歐洲和印太打造英國的兩個對外戰略重心。英國政府增設職位,2020年任命詹妮·貝茨為首位印太地區總幹事,並加強對印太地區的力量投入。今年3月,英國政府還正式出臺《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安全、防務、發展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政策文件,專門闡述其「印太傾斜」政策,以期整合英國外交、經濟、軍事等力量涉足印太地區。

東協是英國深入印太地區的重要抓手,早在謀劃之內。為加強與東協的聯繫,英國設立駐東協使團,喬·拉姆於2019年11月被任命為首位英國駐東協大使。英國還充分利用今年擔任G7輪值主席國身份加大對東協國家的拉攏力度。此外,英國不僅邀請東協國家外長參加G7外長會議,還與東協籤署協議建立對話關係,成為25年來第一個被東協授予對話夥伴地位的國家。從當前發展趨勢看,英國未來仍會加速發展與東協的關係。

英國重塑與東協國家關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目的。一是尋找海外市場,發展貿易以推銷英國產品。相關數據表明,東南亞地區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第四大單一市場,屆時東協的GDP將達到6.6萬億美元,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歐盟的第四大經濟體。英國「脫歐」讓其失去作為歐盟經濟體成員的整體優勢,必須尋找海外市場,加大英國產品出口力度。英政府上個月發布了《英國製造,銷往全球》的出口貿易戰略文件,設定2030年英國名義出口貿易額達到8000億英鎊、30年代中期年出口額達到1萬億英鎊的宏偉目標。其中,印太地區是英國產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而增長和消費潛力巨大的東協則是英國實現其出口戰略目標的關鍵之一,英國必須抓住機遇為未來10年布局。
▲  英國首相詹森(左)與美國總統拜登籤訂《新大西洋憲章》。
二是推行價值觀外交,拉攏東協國家,遏制中國發展。價值觀外交是近來英國強調意識形態、注重零和博弈、重拾冷戰思維的主要表現和措施。在詹森政府鼓動下,印太地區成了英國價值觀外交的前沿陣地,東協國家是可以積極拉攏的對象。英國在東協推行其「自由民主」價值有深厚根基,東協成員國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同時也是大英國協成員國,它們對《大英國協憲章》和英國主導的價值觀深信不疑,英國可藉機大做文章,向其他國家傳播共同價值。

在此次G7外長會上,英國大肆宣揚其要維護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深入討論南海局勢,並歡迎G7國家與東協成員國加強海洋合作。此外為把口頭誘惑落到實處,英國在會前推動G7國家領導人發表《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聲明,強調要把縮小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差距列為一項長期議程,制定以價值觀為導向、擴大融資規模等五項原則,並把這些主張寫入本次會議的聲明。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的強項,英國此舉就要從基建動手消解中國的影響力。

三是成為印太地區主要戰略玩家,與美國成呼應之勢,進而統治世界。東協只是英國深入印太腹地的平臺之一,英國還在大力拓展其他機制:英國在《大西洋憲章》籤署80年之際與美國籤訂《新大西洋憲章》,以彰顯英美特殊關係。英國主張G7擴容,邀請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加入以形成所謂的「民主十國」(D10)。英國推動英美澳建立新防務聯盟(AUKUS),支持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獲得核動力潛艇編隊。英國派遣航母到印太地區示威,鞏固「五國聯防」機制。英國已成為印太地區的主要地緣戰略玩家。「脫歐」後,英國在國際社會上與美國步調一致,雙方在政治、外交、經濟等領域配合默契。今年9月,英美協商一致,共同撬走法國同澳大利亞的潛艇訂單。在本次G7外長會上,英國首次邀請東協國家外長參會為美國務卿布林肯隨後訪問東南亞預熱。英國緊隨美國旨在試圖維護美國對世界的統治地位。英國在「脫歐」後加快對印太地區的戰略部署,特別是今年其充分利用G7輪值主席國優勢加大對印太地區的滲透力度,在輿論上和現實中對抗中國的影響力。然而,英國把手腳伸向印太不過是為其國家戰略服務,並非為東協國家的利益,有關地區國家必須對此有清醒認識。此外,各種平臺機制不應成為加劇大國衝突的工具,也期待G7在明年輪值主席國德國的帶領下多些對話與合作,少些對抗與衝突,共同致力於人類的美好未來。

作者:李冠傑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中國被除外 英國邀請澳大利亞、印度、韓國參加明年G7峰會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邀請印度、韓國和澳大利亞參加明年的七國集團(G7)峰會。目前美國和歐洲正尋求建立更廣泛的聯盟,以對抗中國日益強大的實力。詹森辦公室宣布,他已邀請印度、韓國和澳大利亞領導人參加定於明年在英國舉行的會議,「傳達了首相的雄心,即與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合作,促進共同利益,應對共同挑戰」。截至目前,尚未確定2021年G7峰會的地點和日期,以及是否將因xx肺炎(COVID-19)疫情通過電話會議舉行峰會,還是舉行現場峰會。
  • G7外長會發表「主席國聲明」,內有乾坤|北京觀察
    在本次G7外長會上,俄烏局勢是各方高度關注點,特拉斯在會上就俄烏局勢表示,「G7成員國需要團結一致,以強硬的姿態應對侵略者」。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則表示,G7各國一致認為,想要儘快解決俄羅斯派兵至烏克蘭邊境問題,相關方就要重返談判桌。
  • G7外長會議批中俄、拉東協 專家:西方國家在分裂世界
    此外,還首次邀請東協參加擴大會議。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的專家指出,西方國家不僅形成了以遏制中國、打壓俄羅斯為共識的陣營,還企圖拉攏東協加入,這是在加劇世界的分裂。在中國和東協長久且務實合作的背景下,拉攏戰略將收效甚微。
  • 英國首相詹森特意邀請了莫迪參加G7峰會
    拜登正式接替川普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並將成為未來四年成為美國內外政策的掌舵人。拜登政府已經不止一次表露出,在涉華問題上要延續川普的基本思路,而以美國馬首是瞻的英國則試圖衝到反華第一線。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G7峰會未能舉辦,本來川普想藉此機會敲打一下不聽話的小弟,再拉攏澳大利亞、印度、韓國和巴西組建一個「反華同盟」。但直到下臺川普也未能如願。
  • 英國脫歐對中國的影響 及英國脫歐的原因
    近日,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脫歐的程序到底有哪些呢?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3月31日公布了歐盟關於英國「脫歐」談判的指導方針草案。他表示,歐盟計劃分兩個階段和英國進行談判,只有當「英國脫歐」談判取得充分進展後,才會就歐盟和英國未來的關係問題展開討論。
  • 東協國家表態:不願與美建對華包圍圈
    日媒稱,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12日閉幕,其間召開了中美日等27個成員參加的東協地區論壇外長會等。
  • 以印太之名:中國面臨的最危險的地緣框架
    在王毅離開後,德國政府通過了《印太指引》(Indo-PacificGuidelines),重新定位了德國對亞洲的基本態度:幫助建立和維護基於規則而非強權的印太區域的經濟和安全秩序。我們知道,德國是一個嚴重依賴全球市場的國家,進出口貿易佔GDP的比重超過80%,而中國又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顯然,德國的《印太指引》正在試圖建立一個逐漸弱化與中國關係的格局。
  • 【盤點互動】智利邀請中國參加TPP成員國會議,美國退群後中國會否加入TPP?
    1,本月14、15號,TPP談判12國的代表將齊聚智利,這是川普今年1月正式宣布退出後,TPP各國的首次會議。各國將尋找新的前進方向,而非TPP國家中國和韓國獲邀參加會議。中國外交部稱正積極考慮參加下周在智利舉行的TPP成員國會議。特別策劃:智利邀請中國參加TPP成員國會議,美國退群後中國會否加入TPP?2,土耳其內閣高官為即將舉行的公投拉票,兵分多路前往歐洲國家進行演講,但卻屢次碰壁。除了德國、奧地利、荷蘭三國先後阻攔土耳其官員前往拉票,瑞典、瑞士和丹麥也紛紛加入反對陣營。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將採取報復措施。
  • 2020.9.9 周三 農曆七月二十二 印軍悍然越界鳴槍挑釁 專家:打破中印邊境45年沒有槍聲的紀錄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錢峰對《環球時報》表示,最新事態說明印度「以壓促談」的思路不僅沒有變化,而且出現了「以武逼談」的趨勢,若印方繼續推高緊張局勢,屆時局勢也將會從量變發展到質變,不排除進一步增大未來兩國邊境爆發更大衝突的可能性。打破了中印邊境45年來沒有槍聲的紀錄,也打破了雙方邊防部隊長期保持的默契,影響十分惡劣。
  • 「印太」地區安全秩序紛爭與中國的地區秩序願景
    (二)域外國家在印太地區顯示力量存在   印太地區的戰略圖景吸引了域外歐洲國家紛紛介入。歐洲國家對國際政治權勢變動向來高度敏感,擔心印太地區權勢格局的變化會影響歐洲國家的利益。它們和印太地區形成了緊密的經濟政治聯繫,也深恐失去印太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的機會。特別是法、英、德等國,紛紛提出和勾畫印太戰略,希望深入參與印太地區事務。
  • 解讀 | 中美在東協角力 美國為何落敗?俄媒:東協做出聰明抉擇
    一言以蔽之:因為東協較之歐盟,行事更聰明,更多的是為亞洲人謀福祉。在「東協周」期間,東協10國外長先是內部開會,彼此達成共識,而後出席各類會議、論壇和對話,傾聽非本地區夥伴國如北京、華盛頓、莫斯科等逐一或是共同闡述觀點與看法。上述程序相當重要,因為東協藉此對外表明,東南亞國家民眾才是地區之主,而其他國家只是應邀而來的賓客。
  • 美國印太戰略繼續升級,北約也要染指印太
    英國脫離歐盟,拜登上臺,這個印太戰略在原有基礎上發生巨變,要知道英國軍力在歐洲,是老大,經濟實力則僅次於德國,英國在世界,有53個宗主屬國,這樣一個國家脫歐歐盟,更加靠近美國,對於歐盟的總體實力予以極大削弱,而對美國的核心圈子力量以極大強化——這些年,本來美國的經濟增速就強於歐盟,截止英國脫歐前,歐盟經濟總量還不到美國90%,而在2005
  • 英國皇家海軍航母戰鬥群 具初始作戰能力 歐洲計劃印太軍事部署
    英國國防採購大臣傑裡米·奎因4日在新聞稿中說:「這對英國皇家海軍伊莉莎白女王號、英國皇家海軍和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裡程碑。這一成就證明了我們的服務人員和工業勞動力的決心,他們提供了一流的軍事能力,只有少數國家擁有這種能力。我祝願整個航母戰鬥群在今年首次作戰部署之前取得進展。」
  • 英國無協議脫歐可能帶來的風險
    6月7日是英國現任首相德蕾莎·梅伊離任的日子,此前她因無法實現英國脫歐而在英國議會遭到強烈反對。英國前首相德蕾莎·梅伊的去職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所有投資者都希望對英國脫歐前景有更清晰深入的認識之際,特蕾莎的去職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
  • 特雷莎·梅首次訪華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於1月31日至2月2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並舉行新一輪中英總理年度會晤。這是她出任首相18個月來首次正式訪華◆ 中英兩國在多領域合作有堅實基礎和廣闊前景,在「脫歐」帶來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英國更需要借力發展◆ 新時代中歐關係開局良好,倡導務實合作,給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正能量◆ 附:中英合作有哪些「黃金」亮點?◆ 附:是什麼造就了特雷莎·梅?
  • 【印太戰略】陳昕宇:美國對華戰略決策中的地緣政治因素與中國應對 ——以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為例
    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其幕僚一致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原則需要一定調整,即認為指導美國最高國家利益的原則第一是地緣政治,第二才是民主。[①]2017年11月,川普政府正式提出新版全球戰略——「印太戰略」,該「印太戰略」主要有以下幾個實質性內容:第一,強化美日同盟,塑造新的亞洲同盟體系;第二,發展美印關係,擴大美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第三,推動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實現印太戰略重心轉移。
  • 剛剛我國發出邀請,十國紛紛響應,美日澳被一腳踢開
    無論是我國提議在南海海域同東協海軍之間展開聯合軍事演習,還是各國在有關水域聯合進行油氣勘探,都有著一個前提: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在內的非南海域內國家和企業都不得參與。對於我國發出的邀請,東協十國,尤其是南海域內諸國紛紛響應。日前,據路透社報導,新加坡國防部3日稱,中國海軍與東協國家海軍已經在新加坡舉行了桌上聯合推演。
  • 南海危機後,中國第一個報復的是韓國
    畢竟,第一次短兵相接的東協外長會,提都沒提到南海仲裁,美國也至少向中國表態,對仲裁內容不持立場。  果然,仲裁還真成了廢紙一張。儘管鬥爭還將繼續。  但中國外交的矛頭,其實已經轉向,第一個報復的目標,則是韓國。
  • 英國宣布6月主辦G7面對面峰會,或成拜登海外首訪契機?
    英國也有望成為拜登海外首訪目的地。 6月英國見? 據悉,此次峰會將於6月11日至13日在康沃爾郡海濱度假小村卡比斯貝舉辦。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領導人有望齊聚一堂。 如果成行,這將是英國8年來首次舉辦G7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