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印度的軍事,或許每個人都會因為想到一些奇葩事情而忍俊不住。
比如,在採購武器時候,充當各種冤大頭,被人戲稱「錢多人傻」;比如,在進行各種武器研製時,結果往往是花費巨資,耗費幾十年時間,卻一事無成;比如,在日常的各種訓練中,有著各種喜感的舉措,比如花裡胡哨的「舞蹈」……雖然,人們對於印度軍警的各種奇葩舉動早已見怪不怪,但是近日一段印度警察演練的照片,再度讓人對於印度軍警的創造力佩服的五體投地。
在視頻中,正在進行防暴演習的印度菲羅札巴德的警察們,每人「騎」著一根竹竿,然後幻想著自己騎著「戰馬」,勇猛的向著暴徒發起了「衝擊」。面對「騎警」的衝擊,「暴徒」們立即作鳥獸散。其實,被當做「戰馬」的竹竿並非普通的竹竿,其實是印度警察在街頭執法時所用的警棍。可別小看這根木棍的威力,印度警察就靠它才能稱霸街頭,大到非法暴動,小到小偷小摸、違反交通規則,警棍一出,對著違法者抽上幾棍短時間內就能平息事態。雖然,這根警棍在印度,對於各色人等都擁有極大的「震懾」能力,但是用於承擔「戰馬」的角色,只能讓人貽笑大方。
要知道,在中國這種遊戲也只是小男孩的一種遊戲。所以,在中國古代的江南地區就曾流傳著這樣的一句,「翩翩少年郎,騎馬上學堂」。寥寥數語,就將一群孩童,夾著竹竿當作「竹馬」,在遊戲之中前往私塾的過程描繪的活靈活現。據稱,當年明代大儒解縉也在一次「騎馬上學堂」的過程中,在雨後小道上滑倒了,結果被一群大人冷嘲熱諷。結果,解縉起身之後,立即以一首打油詩反諷,「春雨貴如油,下了滿地流。滑到謝學士,笑煞一群牛」。其實,年少輕狂的解縉,只是幾句反諷,只是圖一時口舌之快。但無法改變的是,在中國古代,騎「竹馬」被當成是孩童的遊戲。同樣,在西方世界,也有呀一種類似的遊戲。不過,這種藉助機器推動的遊戲,要比「騎竹馬」要複雜的多,而且這種遊戲其實更受少女的歡迎。這個活動就是,旋轉木馬。如今,任何遊樂場,甚至大商場,沒有旋轉木馬,似乎都得嘲笑設施不全。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旋轉木馬的源起並非是孩童們的遊戲,而是為了應對血腥的戰爭。還在中古時代,騎兵是戰場擁有強大的機動性和衝擊力,所以騎兵的數量和質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能夠保證足夠的騎兵,也為讓戰馬能夠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十二世紀時,土耳其人和阿拉伯的騎士們,開始利用一種「木馬」進行日常的訓練。全副武裝的騎士們,「騎」在圓型木馬環上,由人力進行推動,模仿騎馬時的顛簸與起伏。而騎士們則揮舞著長矛進行刺殺、格擋。
這種簡易的方式,為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訓練出一批有一批,能徵慣戰的騎士。正是依靠這些騎士,阿拉伯和奧斯曼土耳其,先後建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這項訓練方式,後來被歐洲的使者窺探。然後,立即將這種訓練方式帶回了歐洲。結果,歐洲的騎士們卻對這種訓練方式嗤之以鼻,並沒有用於日常的訓練。反而將其演變為宮廷的娛樂項目,16世紀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就以這種方式,在自己女兒的婚禮上進行助興表演。結果,不小心傷了自己眼睛。於是,善於發明的歐洲人,將這種有些危險的遊戲加以改進,於是旋轉木馬出現了。這個原本為訓練騎士而發明的項目,從此就成為了宮廷女眷鍾愛的遊戲。
雖然,騎著木馬衝鋒,曾經是一種訓練騎士的方法。但時至今日,無論是東方的「竹馬」,還是西方的旋轉木馬,都已經成孩童為遊戲。所以,印度警察以此進行訓練,除了讓人貽笑大方之外,大概只能被冠以「童趣」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