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一鍵輕鬆關注
出品
原文首發於《中國攝影》2020年2期,「現場」欄目
《發明的傳奇》緣起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地下室的一批塵封已久的玻璃版照片。幾年前,當這上萬張照片被發現時,科學研究中心的人員束手無策,便求助於法國現代衝突檔案館(Archive of Modern Conflict)的策展人和研究員露斯·勒巴特(LuceLebart)。這些照片最初由1915年成立的法國國防創新研發部門(the directorate of inventions of importance for national defense) 組織拍攝。在 1915年至1938年間,數千張照片和錄像在法國國家科技發展政策的指導下產生,它們記錄了這20年間的科技發明,起初大多是軍事相關的發明,比如步槍背帶和防毒面具等,隨後擴展到民用科技,比如洗碗機和吸塵器等。在瀏覽過這些照片後,露斯非常震驚於這些照片的內容和歷史價值,認為應該將它們合理利用起來。經過繁複艱難的查閱資料、整理線索後,露斯將每一件發明背後的來龍去脈發掘出來。2019年,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成立80周年之際,露斯策劃的展覽《發明的傳奇》及其配套的出版物誕生了。
攝影棚內的舞臺布景,1917-1918,銀版照片,法國國家檔案館,398AP/61 ©️ National Archives, France
萊奧尼德·別洛夫索夫發明的汽車方向指示器,1928 年 12 月,明膠銀溴化物玻璃板,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從這些照片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到,最初這一拍攝項目是服務於用於戰爭的技術研發活動的。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也是對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大規模實地檢驗。在這場戰爭中,機械化、電氣化的現代武器得到空前的應用,導致了巨大的破壞和傷亡。4年的戰爭導致3000萬人員傷亡,遠非之前的戰爭所能比擬。特別是法國與德國之間的凡爾登戰役中造成超過 25 萬人死亡,50萬人受傷,這場戰役也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工業化成果在戰爭中轉化為殺人機器,它所引發的人間慘劇遠超人類的想像。在這一期間,法國國防創新研發部門開啟的拍攝計劃囊括了戰爭期間該部門所研發的各種武器裝備,從防毒面具到裝甲車,從行軍床到煙霧彈,這些發明均是在攝影棚中的中性背景前拍攝或在戶外遠離戰爭的環境中拍攝,通常為正面視角或俯視視角,有時也會有多角度記錄。這種拍攝手法完全將這些裝備抽離了它們的應用環境,讓它們看上去中性、無害。
家用發明藝術拼貼,1923 年 12 月 4 日,朱爾 - 路易斯·布列東(Jules-Louis Breton), 明膠溴化銀玻璃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 CNRS
當戰爭結束後,法國國內的工作重心從戰爭轉為戰後重建。戰爭部被改為戰後重建部,國防創新研發部門也被改為國家科學研發辦事處,而戰後重建部的部長就兼任科學研發辦事處領導。自然,研發辦事處的研究方向也轉為民用科技,致力於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科學研發辦事處還舉辦了每年一屆的科技博覽會,讓人們了解、接受這些發明。在這期間誕生了許多沿用至今的科技發明,如洗衣機、洗碗機等。在這一期間,拍攝手法並沒有太多變化,依然以棚拍為主,發明人與其發明同框。據露斯介紹,這一期間的拍攝目標有兩個,一是驗證這些產品的有效性,二是指導人們如何正確使用這些產品。由於這些發明大多是家用電器,比如洗衣機、吸塵器,其面向的用戶多為家庭婦女,所以拍攝要求是將這些產品顯得美觀又易用,以便讓那些家庭婦女接受。
錐形彈,1917年7月21日, 銀版照片,法國國家檔案館,398AP / 37 ©️ National Archives, France 錐形彈毫無懸念地替代了傳統的球形炮彈,使大炮能夠在使用相同量的火藥的情況下發射更重的彈丸。福克(Fouque)上尉發明的細長炮彈由凹槽沿炮管 的軸向下引導。其鋁製尾端確保飛行穩定性。它的錐形底座具有匹配155型炮彈規格的螺旋鰭。這種錐形彈丸使它可以更順暢地穿透空氣,而其螺旋形鰭片則確保了彈殼的直線軌跡,這是由於其改良的基端所必需的。1917年6月7日在加來進行的測試證明了射擊準確性的提高,但卻以犧牲其射程為代價。因此,福克上尉不得不將他的發明改為145彈規格。
在這一項目中,攝影的重要功能:留檔、實證和宣傳的功用被展現出來。整個展覽向我們展現了法國國家計劃下對科學技術的網羅和收編,以及如何通過攝影或電影等視覺化手段將其規範化,弱化其使用背景,並成為存檔、宣傳的資料。特別是其中的武器類發明,往往具有強大的殺傷性和危險性,但將其用棚拍的形式「客觀」記錄,與和家用洗碗機一樣的方式展示,使它們被中和為單純「先進科技」的代表。而且在這些畫面中往往僅出現使用者(法方人員)的面孔,卻剝離使用環境和對象(往往是戰場和敵方人員),這樣使得觀者往往僅將自己投射於使用者身上,忽略這些發明對敵人造成的巨大殺傷力。在和平年代,使用同樣的攝影手段來記錄、存檔民用產品,如果不標註年代和產品名稱,觀眾很難看出二者的差別,比如手持吸塵器的人和手持探雷儀器的人姿勢非常接近。這背後所暗示的事實更為有趣:不論從具體技術還是從科研製度化建設的角度來說,軍用科技與民用科技之間都是可以無縫轉換的。正如「一戰」結束後,法國戰爭部改組為戰後重建部,原先為國防服務的創新研發部門被改組為民用科技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而其構成人員卻沒有什麼調整一樣,科技的用途往往可以很快轉換,比如洗碗機的發明人于勒 - 路易斯·布雷頓(Jules-Louis Breton)同時也是戰爭期間法國坦克的發明人。而在記錄和平年代的產品時,拍攝更加注重對產品的美化和對其可用性的實證。通過使用更貼近家用環境的拍攝背景,如鋪有桌布的展示臺或瓷磚地板等,讓觀者(多為家庭婦女或工人)產生親切感。同時通過展示人員的輕鬆的肢體語言和快樂的表情,比如叼著菸捲或單手背在身後這樣的姿勢,來表現產品的簡單易用和使用這些產品的愉悅感覺,讓觀者克服對新科技的恐懼感和抗拒,這種拍攝手法在今天的廣告中依然非常常見。
面具,1917-1918 年,銀鹽照片, 法國國家檔案館,398AP / 36 ©️ National Archives, France 在士兵面臨化學武器的安全性成為重中之重的情況下,法國發明指導中心致力於評估和完善防毒面具。儘管籤署了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約》,法國和其他交戰方都沒有在衝突期間停止研究或放棄化學武器。1914年8月,法國軍隊使用催淚瓦斯,而德國人開發了含氯的瓦斯。1915 年,毒氣彈的使用加速了化學戰的升級。氫氰酸、三氫砷 化、溴、氯和光氣被用來發動戰爭。第一批防毒面具是由數千工人製造的,並在停戰之前不斷進行改進。其中,西卡德博士發明的口罩戰後繼續作為民用口罩被 生產。耐火面具和頭罩,1917-1918年,銀鹽照片,法國國家檔案館,398AP / 36 ©️ National Archives ,France耐火頭罩是巴斯德研究所的生物學家,政治家、ONRSII 技術衛生委員會主席亨利·波特文(HenriPottevin)博士發明的。這種防護罩是現代耐火,不易燃的消防頭罩和面具的前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使用燃燒武器的人數急劇增加,產生了保護士兵免受火焰威脅的需求。讓-保羅·朗格瓦(Jean-Paul Langlois) 是發明指導中心衛生部的技術顧問和巴黎的醫學副教授。他發明的面具和波特文發明的頭盔用途相同。在軍事衛生領域,抵禦寒冷和火焰都是朗格瓦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推進了凍傷治療中甲醛軟膏的使用。這些藥膏被批量分發給士兵。
今天,在觀看這些照片的時候,我們對攝影的認知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意識到攝影與現實之間並非簡單的機械複製與再現關係。攝影活動,特別是在國家權力組織和控制之下的攝影活動(如著名的美國農業安全局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組織的拍攝),往往會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圖和傾向,並隱去拍攝對象背後複雜抽象的權力關係,成為宣傳工具。法國科學研究中心的這一項目比美國農業安全局拍攝項目更早,並且在更為封閉的環境中進行,拍攝手法顯得更為克制、中性,但這並不能改變它們之間相似的之處——攝影為特定政治目的服務。今天,當我們面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回望這一個世紀以前的影像,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科技進步並不能代表文明的進步,這些影像中所編織的「科技創新」帶來的災難反而遠超想像。重新審視當前的科技發展,並重新反思人類社會的道德框架是否能夠與之相匹配,是這個項目帶給我們的新啟示。
護目鏡,1926年12月,明膠溴化銀玻璃板,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 CNRS 「金屬彈片保護器」是一副在和平時期用於眼睛保護的護目鏡。它是戰爭期間為保護士兵的研究結果,並直接受到1917年在英國和美國開發的模型的啟發。護目鏡由鍍鉻鋼板製成,並用「舒適的襯墊」保護並用夾緊的皮帶固定。這種碎片保護裝置包括「四個約半毫米寬的狹槽,它們交叉或會聚在瞳孔開口的前面。」1926 年,法國軍方人員最終拒絕了擋住視線的護目鏡,這項發明由於過於阻礙視線而被認為太 危險了。其他阻擋灰塵和微粒的護目設備沒有這種情況,它們比這個發明更受青睞。
橡膠門墊,1924年3月5日,明膠溴化銀玻璃板,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 CNRS
《發明的傳奇》自2019年夏天在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首展以來獲得了巨大的關注,接下來將開啟一系列巡展。但有意思的是,每一次展覽,主辦方選擇的展品卻不盡相同。比如在2019年11月底開幕的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中,主辦方出於對敏感題材的憂慮,將涉及戰爭的大部分收藏都移除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這是整個項目最令人震撼的一點,那些用於殺傷的武器發明與民用發明被以同樣的方式規範化、檔案化。在阿爾勒的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各種武器與和平年代的吸塵器、洗碗機並置。但是在集美,這種並置所帶來的荒誕感消失了。
組合式清洗機,1924年11月27日,明膠溴化銀玻璃板,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 CNRS
布雷頓發明的清洗機是1923年舉行的首屆法國家用電器博覽會的亮點,受到法國媒體的熱烈歡迎。根據 1923年10月23日出版的日報,此發明是「婦女在面對油膩的汙水時不得不把手伸進去」所感到的「厭惡和沮喪」的「解決方案」。作為聰明的營銷者,布雷頓發布了客戶的來信。一位客戶寫道:「我堂兄要我告訴你,這臺小型機器對她洗碗和洗衣服都有幫助,特別是當她洗嬰兒衣服時非常有用。」這樣的交流使清洗機變成了一種分享的體驗。他們鼓勵公眾參觀家用電器博覽會,以發現這些現代生活的新事物,儘管這些機器通常仍然過於昂貴,以至於公眾無法購買。
衝擊引信手榴彈,1917年,銀版照片,法國國家檔案館,398AP / 63 ©️ National Archives, France 阿爾伯特·莫裡斯(Albert Maurice)博士發明的手榴彈由薄金屬外殼組成; 它具有很高的炸藥裝藥量,幾乎不產生碎片。撞擊產生的強大衝擊力和震耳欲聾的噪音讓對手瞬時失去防禦能力,使攻擊者可以立即發動進攻。但是,這種手榴彈需要小心攜帶。如果敲擊帽受到太大外力,雷管可能會被壓碎,使手榴彈無法使用或引起過早爆炸。但是,如果按壓敲擊帽的力度不夠, 則手榴彈根本不會爆炸,因此沒有效果。儘管手榴彈具有很高的爆炸裝藥量,但它並不會產生很多碎片,因為在爆炸時,外殼材料不會破碎。這種手榴彈的危險性和破壞性較小,因此可以在短距離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