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庫導讀
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公開發表了《國際形勢黃皮書》和《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5)》兩份報告,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編寫,代表了中國國際關係學術研究的權威論點。其中—個論斷稱:中國軍力目前已居世界第二。
文︱科羅廖夫
通常一提到國家的軍事力量,公眾總會把世界各國的軍隊的戰爭能力和作戰力量做個比較和排名。近幾年各國軍隊、研究機構和媒體紛紛為世界主要強國的軍事實力排名,各種排名鋪天蓋地,結論也各不相同。從2013年開始至今,各種已經發表的軍力排名已經有二三十項之多。
中國戰略研究機構對人民解放軍的排名位次一貫非常嚴謹和保守,經常模糊性處理。很早以前多謙虛的承認中國軍力在世界上排名在第五至八位之間,為的是不引起中國威脅論的爭議,也符合中國人處事中庸,為人低調的溫和形象。
隨著1999年中國連續高速增長的軍費投入,紮實有效的軍事鬥爭準備,完善的國防動員體系建設,武器系統的更新換代,中國軍隊已經發生了翻天地覆的進步。這時再硬說自己軍力世界第八,世界人民都不會相信。
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公開發表了《國際形勢黃皮書》和《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5)》兩份報告,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編寫,代表了中國國際關係學術研究的權威論點。其中—個論斷稱:中國軍力目前已居世界第二。此言一出,四方譁然,多數聲音認為這—結論有高估之嫌。對軍力排名這類複雜問題,任何評價體系都做不到完美無缺,但運用數學上的模糊理論進行—番邏輯推理卻屬可行。
美國學者克萊因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國力評估公式,被公認為國際關係學「克萊因方程式」,即PP=(C +E +M)×(S+W);其中,c代表人口和領土,e代表經濟實力,m代表軍事實力,s代表戰略意圖,w代表國家意志。認為綜合國力是「硬實力」(人口、領土、經濟能力、軍事實力)之和與「軟實力」(戰略意圖、國家意志)之和的乘積,其中任何一組變量的顯著變化都會極大影響到綜合國力的最終得值。實際上,對軍力的衡量也遵循著類似的規律,即「軍事實力=物質因素x精神因素」。
當代國際體系中世界強國的應該有三種標誌,這三種標誌分別是:力量、以及基於力量的服務能力和保護能力,實際上也就是從獲得力量到運用力量的能力。超級強國除了地域、人口、經濟和政治運行體制,還必須要具備的一整套能夠彰顯國家力量的「裝備」或者說「披掛」,比如基礎科學、航天工程、戰略核武器、高超音速飛行器、第四代戰鬥機、先進預警系統、藍水海軍、超高速計算機……名列清單之上的事物至少有三項共同點:技術上非常難、經濟上非常貴、對國計民生的影響非常深遠。以此為標準,這世界上大概只有兩個國家同時符合這些特徵,那就是美國和中國。
按照《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權威定義,軍事力量指國家所擁有的現實的和潛在的可用於戰爭的力量,並相應地分為軍事實力與戰爭潛力。我們不妨按戰略力量,陸、海、空來分軍種對中國軍力略作評估。
按照俄羅斯軍事戰略研究所的報告統計,中國軍隊擁有如下作戰力量:軍隊人數230萬人,超過美俄。軍事預算規模1400億美元。中國陸軍武器裝備數量22795,其中坦克7470輛、裝甲輸送車5000輛、牽引火炮2950門、自行火炮2475門、多管火箭炮2600門、迫擊炮1050門、反坦克飛彈系統1250套、防空飛彈系統750套,另外還有5850輛後勤保障車;中國空軍有4092架飛機和直升機;中國海軍驅逐艦26艘,潛艇55艘,護衛艦58艘,巡邏艦艇937艘,布(掃)雷艦艇391艘,兩棲艦艇544艘,主要軍港8個。
戰略力量排名相對簡單。目前,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9個,除美、俄、英、法、中等老牌核武國家外,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也相繼進行了核試驗,而在2009年美軍方報告中,以色列也被明確定義為「核武俱樂部」成員。
就戰略力量的工業基礎來說,中國的航天工業經過多年發展,在火箭製造、載人航天、衛星導航等多個領域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躋身航天大國之列。中國還是除美國以外第二個發展反衛星和中段反導系統的國家,單從這點上,也不難判斷中國戰略力量的世界地位,排名第二毫無爭議。
評估陸軍實力不能只重技術,數量同樣是必須考慮的重要方面。實戰條件下,只要武器裝備的代差不是特別懸殊,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一支訓練有素的地面部隊所擁有的可怕力量。而中國陸軍素以兵力雄厚,施訓嚴格,擁有較強的地面突擊與火力支援能力聞名於世,總體實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014年度世界空中力量發展報告,稱美國擁有全球第一的空中作戰力量,擁有作戰飛機2740架,約佔全球數量的19%,無論從技術、質量還是訓練素養和數量角度來看,地位都不可撼動。排名第二的是中國,擁有作戰飛機1453架。緊排在中國之後的是俄羅斯、印度等國。
海空軍實力的評判方法,與陸軍有所不同。以叱吒中東的以色列空軍為例,很多人認為以色列是空軍強國,其實前者只是戰術上的「空戰強國」,這是因為以色列並不具備完整的航空工業體系,它的空軍主戰裝備大都是美國製造。因此,考察一國海空軍力,首要因素即「主戰兵器的國產化率」,僅此一條,中國就勝以色列、印度等國一籌。
現今世界上,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四國能夠自行研製、獨立生產第三代戰鬥機和採用雷達主動制導發射後不管的超視距空空飛彈,而且只有中、美、俄三國具備研製生產和裝備重型戰鬥機的能力。只有中、美、俄三國在自行研製發展第四代戰鬥機、先進遠程戰略轟炸機。
具備自行研製生產空中預警指揮機並形成戰鬥力的只有中、美、俄、以色列和瑞典五國,其中更只有美國和中國按照高低搭配的原則同時生產並裝備兩種空中預警指揮機。
具備太空監視、載人航天的國家僅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具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僅有美國中國俄羅斯。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主任普霍夫曾經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相比羅列一大批裝備名稱更能說明解放軍裝備快速發展的事情。如果說三四年前,中國任何代表團在訪問歐洲國家期間,都會提出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問題,現在卻很少提及。專家們對此的解釋是,中國過去需要的技術,現在要麼已經獲取,要麼已經打算獨自攻克。
這種理論推演所得出的軍力排名,並不能代表中國的真實戰爭能力。因為它忽略了軍事力量中的另一條關鍵要素:戰爭潛力。在戰爭潛力的評價體系中,軍力不再是首要變量,而諸如人多、地廣、物博,擁有較完備的、能自給自足的工農業體系等經濟社會指標,才是衡量一國戰爭潛力的主要標準。
上述標準統籌衡量,具備雄厚綜合戰爭實力的世界3強當為美、中、俄三國,而其他如英、日、法、德乃至印度等國,雖有些國家個別指標超群,但在整體上均無法與前者比肩。其他國家要超越這三個大國,幾乎沒有可能,或許有些國家經過努力能勉強超過衰落中的俄羅斯,但是想超越美國和中國,幾乎是做夢。
(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科羅廖夫的軍事客廳",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想和庫叔喝兩口,聊幾句,加深感情,一起學習。
請添加庫叔私人專屬帳號(lwkushu)。
庫叔會不定期組織線上論壇,在微信群共聽名家解時事,判經濟。